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交流与对抗

    作者:桑兵

    本书收录了作者有关中日关系的十余篇专题论文,《甲午战后的中日关系与留日学生发端》围绕中日两国地位发生变化、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发生逆转之开端展开一系列考证;《“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回溯了中日两国民间人士的首次正式联合,考察了中日两国民间人士对于中日关系的认 识的变化和尝试联合的努力;《辛亥时期的变政与日本》进一步分析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十到二十年就开始占据东亚思想领域主导地位的日本“东学”,是如何深入影响了中国近代知识与制度的转型;《近代日本在华大众传播业》透过梳理近代日本在华大众传播业的发展,重新审视两次战争之间中日之间既冲突摩擦又交流互渗的稳定期;此外,作者还分别以梁启超、戴季陶、孙中山等个案为例,分析了戊戌辛亥之间,在国际格局和两国实力对比不断变化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对日态度的发展和变化脉络,丰富了我们对于日本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史料与史学》一篇则从方法论的高度探讨了近代中日研究的相关史料及研究方法。 作者力求从取法和材料两方面提升中国中日关系研究的水准,以改变目前相关领域在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不利地位。所选各题,均尽可能跳出近现代的界域,不受分科专门的局限,将各方各种相关记载比勘互证,由不同视角四面看山,从中日关系以及两国历史的长期发展考察具体问题的走向及变动。注意中日双方各自存在众多利益诉求各异的派系方面,并注意在近代东亚一体化的背景下,日本因素对于中国影响的复杂性,深层次揭示双方从交流走向对抗的渊源流变。
  • 傅斯年遗札

    作者: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 主编

    《傅斯年遗札》收录了傅斯年致亲友及各类机关的私人、公务书札,收信人有蔡元培、罗家伦、胡适、李济、顾维钧、李四光等各界著名人物。书中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文献,以中研院史语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史语所档案”、“史语所考古组档案”为主,兼取中研院近代史所“朱家骅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及《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等公开出版物。
  • 叶隐闻书

    作者:[日]山本常朝,田代阵基

    《叶隐闻书》成书于18世纪,是日本的一本奇书,简单地说,书中所说的思想就是“简单粗暴地对待死亡”,这种精神有时候能够砥砺人的勇气,有时候也能使人头脑愚昧。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就是利用经过改造的《叶隐闻书》,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类似于“神风敢死队”的杀人机器。战后,美国扶持日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日本,被改造的部分就包括《叶隐闻书》所提倡的武士道精神,由于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人的国民性联系在一起,所以日本有些人对武士道精神的没落感到遗憾,比如黑泽明,他的很多电影都表达过这种感叹,最为典型的电影应该是《七武士》。
  • 日本教习

    作者:汪向荣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向来是中国作为文化输出的一方。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政府中的一些官员以及部分知识分子才认识到向西方,尤其是日本学习,进行改革的紧迫性。从1901年到1911年这11年间,清朝政府聘请了大批日籍教师充任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员,这些日籍教师在历史上被称为“日本教习”。本书收入了汪向荣先生有关“日本教习”的研究性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日本教习来到中国的历史背景、他们在中国从事的教育活动,还论及一些回到日本之后的日本教习对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积极贡献以及中日两国人民官方和非官方的交流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
  • 美国所藏容闳文献初编

    作者:吴义雄,恽文捷 编

    本书是耶鲁大学所藏容闳文献、容闳1902年日记、容闳手迹选录的编译内容,是“耶鲁大学藏容闳文书编译与研究”项目成果,具体包括容闳致各方友人13封书信、容闳致卫三畏8封书信、容闳与耶鲁大学1854届同学相互留言选录,1902年1月1日至1902年11月29日的日记,以及甄选的37页容闳手迹。本书的出版为学界研究容闳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 满铁调查(第一辑)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黑龙江省档案

    《满铁调查(第一辑)》介绍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20世纪上半期日本侵华时期设立的,其在中国大陆活动达40年之久。从表面上看,“满铁”是一个经营铁路的公司,实际上它还负有对中国物产、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以及为日本政府相关政策提供政治、经济、社会等情报的特殊机构。为此,满铁专门设立了多门类的调查机关,组建了以日本知名大学的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组成的、庞大且精明强干的调查队伍,有系统、有规划地调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风俗习惯。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满铁形成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图书和档案材料,即所谓的“满铁调查报告资料”。该资料的收集,不乏系统而广泛的中国城乡基层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调查和资料。
  • 第〇次世界大战

    作者:萧西之水

    本书以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为起点,以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为结束,在10年历史中讲述了日俄战争从缘起到结束的全过程。书稿内容主要分为“开战”、“战争”、“战争侧面”3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详细讲述日俄两国如何在东北亚地区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在谈判中一步步互相失去信任,进而在国际上英俄对立的背景下走向战争;第二部分以一手史料为根据,全景式再现了日俄战争全过程,对日俄两军战略战术、将领性格、组织结构都有着详细的描写;第三部分描写了5个不同人物在日俄战争中的命运走向,以此展现日俄战争的不同侧面。
  • 重返五四现场(增补本)

    作者:叶曙明

    五四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群贤咸集,大师辈出的年代,各种思想像山崩川涌,汇聚成滔滔巨流,相激相荡,引领风骚。那是一段激情迸发、永不复返、令今人无限神往的光辉岁月。本书再现了这个新旧政治、新旧文化交锋的大时代,细述民国政界与学界的风云往事。
  • 国破山河在

    作者:萨苏

    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国破山河在(典藏版),ISBN:9787547406540,作者:萨苏 著
  •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作者:雷颐

    官场“李鸿章模式”:当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奏折是最危险也最神奇的应用文,可以因之高官厚禄,也可以人头落地。奏折是台面上的东西,本书透过“台面”看“台下”,透过奏折的“说什么”,看其真正目的“要什么”。方寸之间,有被忽略了的历史。 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者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 甲午海战

    作者:陈悦

    内容介绍: 一场战争惊醒千年大梦,一部历史引发百年反思。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铭记百年。从沉睡中惊醒的中国,从此走向全新的强国之路。在甲午海战120年之后,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权威解读甲午海战全过程,带我们正视失败中的耻辱与勇气。 陈悦在本书中以海军史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独家资料档案,揭秘清朝海军在这场惨烈海战中的技术战术状况,以大量详细细节和数据,还原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实际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术运用情况,深刻揭示了120年前北洋水师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作者赴日本搜集了众多第一手史料,包括震撼的老地图、老照片、战舰解析图等,以众多细节还原历史,澄清事实。当我们重温历史,昔日的衰败和没落,必定是今日重建和振兴的起点。 ------------------------------------------------------------------------------ 看点: 1、国内甲午战争史研究最前沿,作者作为海军史研究会会长并在相关机构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一些还是不为人知的,使书稿的可读性、独特性很高。资料上,作者多次赴日本、韩国、欧洲等地收集资料,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去解读这场战争,澄清迷雾,还原真实的甲午海战与北洋海军。 比如黄海海战中的历来为世人所诟病的北洋海军的战术问题,实际上北洋海军使用的是最适合他们的“乱战”战术,因为北洋海军船型复杂,船只老旧;同时甲午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对决,无前例可循。同时,同时通过附录也能知道,北洋海军是当时中国最近代化的精锐之师,其败不在战术而在战略。 2、在文风上,不以学术语言来讲史话,风格通俗易懂,有史有据,既有专业写史的严谨,又有草根写史的易懂。 3、附录附以重头资料,完整呈现。本书附录 由5部分组成: 附录一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阵亡将士名单 附录二 黄海大东沟海战日本海军军舰中弹情况图 附录三 甲午战争时中日双方海军军舰 附录四 北洋水师军旗军服图式(彩图) 附录五 日本海军军旗军服图式(彩图) ----------------------------------------------------------------------------- 名家点评: 陈悦早年对近代军舰发展史所做的扎实研究,使得他在研究海战时就能有效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同时,他注重认真阅读史料,并认真发掘史料,加上他善于思考,许多早已广开发表的档案文字,在他的研究之下,生发出新鲜的意境。 ——中国近代海军史专家姜鸣 海军是科技性高、变化幅度大且速的兵种,研究某时段历史者自当熟悉该时段的海军专业知识,而不应仍采用过去的手法,继续让海军史屈居为政治史、工业史、文化史、教育史等等的附庸。 推动新境拓展的功臣就是“北洋水师”网站站长、中国海军史研究会发起人陈悦。凭他快捷无比的写作速度,著述争相出炉,源源不绝;广泛而专业的兴趣容其纵横照料整体海军史,无一项不悉力追探,从不托辞回避;寻觅资料无远弗届,务全务齐,只要保持这股冲劲和活力,必会替国内的海军史研究带来深广兼足的持久革新。 ——海军史专家、夏威夷大学荣休教授马幼垣 百余年来,人们不断对甲午之战进行反思和讨论,其目的就是希望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新的方法的采用,新的研究力量的成长,甲午战争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讨论也更加深入。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陈悦先生运用近代工业和军事科技知识,对甲午海战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新的探索,推动了研究的深入,颇具新意。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副主任戚俊杰 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阿尔弗雷德·马汉《海权论》
  • 重说中国近代史

    作者:张鸣

    编辑推荐——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 天国之秋

    作者:[美] 裴士锋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 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苦命天子

    作者:茅海建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 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 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 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 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任务,栩栩如生。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 《温故》三十

    作者:刘瑞琳主编

    2014年推出的第三辑《温故》,“影像”专栏刊出了一组拍摄自1945年在青岛停留的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安提坦号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生动再了1945年11月5日美国海军军舰上的水兵登陆青岛的情景,给抗战胜利后的时代转折留下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本辑《温故》“特稿”专栏,刊发了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继锋采访白先勇老师的文字稿,《走近真实的白崇禧:白先勇先生访谈录》,两人就“白崇禧、李宗仁与蒋介石的三角关系”、“蒋桂战争”、“白崇禧的真实面相”、“四平街之战”、“白崇禧去台和亡故的真相”等近代史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温故》“记忆”专栏,艺术家马良《时光旅行和情书》以文字开启了一段美妙的“时光旅行”,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外婆、爸爸、妈妈、姐姐之间发生的许多动人故事;孟彦弘《父亲》从十岁时对父亲的记忆写起,记录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奔波劳碌的一生, 从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平凡父亲身上,我们却能看到时代巨变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种种影响,同时感受到父与子之间深沉的情感。江青《皇宫 皇冠:庆“皇冠”一甲子》记录了作者与台湾“皇冠杂志”的创办人平鑫涛及其夫人琼瑶将近一个甲子以来的相识、交往;张新颖《生命的完成:超越受难者的身份》选自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第十七章,以丰富的史料呈现了沈从文离世前最后一段岁月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从1982年的回乡之旅到1988年的离世,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 《温故》“人物”专栏邵盈午《天存硕果沾文苑:记施蛰存先生》一文回顾了作者自1985年起与施老的多次通信和1986年亲往上海拜访施老的经过,对于这次见面过程中谈及的“施老与鲁迅的关系”、“施老晚年花费大量心血进行金石碑版研究的原因”等话题更是详细记录,文章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诸葛计《吴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的故事:回忆恩师吴于廑先生》记录了1959年自己作为学生,与当时接受改造的吴于廑老师一起下乡,在武汉武昌县豹澥公社劳动期间一些难忘的往事;《现代“芸娘”:记钱存训的夫人许文锦》综合散见各处的史料,描摹出张充和的挚友、钱存训的夫人许文锦一生的事迹。 《温故》“往事”专栏王克明以《任芝铭存稿》一书所收任芝铭先生早年家书中涉及土地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微观民国土地往事》;顾晓悦《<小说月报>和20世纪40年代的作家》回顾了父亲孤冷观20世纪40年代主持《小说月报》时与包天笑、张恨水、秦瘦鸥、程小青、郑逸梅、周瘦鹃等作家的交往,他们各自与《小说月报》的渊源,20世纪40年代文化界的繁荣景象由此可窥一斑; 1938年至1941年已晋升中校的帕姆弗雷特军医担任驻刘公岛英军末任医官长,《刘公岛札记:英租时期末任医官长夫人的回忆》即是他的妻子卡琳回忆他们一家人在刘公岛度过的人生中极为难忘的这段时光。 《温故》“文本”专栏,梅振才《何妨余事作诗人:读史学家唐德刚诗词遗稿》,系统分析了唐德刚诗词创作的内容、风格、诗论思想。
  • 中国历史图谱

    作者:孙占铨 编著

    《中国历史图谱》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时间上力求更为准确,并以时间为主线,横向以图的形式在有时间刻度的横坐标上铺展开来,犹如时间隧道展现在眼前;纵向以年为单位对历史事件加以描述,可收到一书在手纵观历史全程的效果。 《中国历史图谱》具有如下特点: 1.以时间为主线,主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生卒时间都能在图谱上反映出来。 2.国家、政权和民族的存在时间及变化过程都通过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形象,易形成感性认识。 3.图中每个刻度上对应记载的是本年度发生的大事,事件大小及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不做横向比较。 4.帝王的更迭、政权的演变、所用年号都能通过图反映出来,并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配以文字说明。 通过时间主线和连续的彩色图形,一部不间断的、漫长的中国历史画卷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时间轴线追溯历史,构思和想象若干年前我们先人的生活场景。
  • 历史深处的民国壹晚清

    作者:江城

    这是一套关于中国近代百年正史的彪悍史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全面解读民国正史的长篇历史力作。作者在精研民国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创作,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行笔,全新讲述了1840~1945这一百年间的一些我们熟悉的人做过的一些我 们并不熟悉的事…… 从来没有一本关于民国的书籍,能像《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样,全面、真实、透彻、有趣地将民国这段历史讲明白说清楚。因此,《历史深处的民国》是当下中国数千万“民国迷”了解民国、认识民国的首选读本。 第一部《晚清》全景勾勒了从1840到1911前后近七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点描述了清王朝内部改革力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清朝统治者慈禧、光绪,在野力量革命派、立宪派三方,围绕该挽救清朝还是推倒清朝重来而展开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重点突出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晚清革命,晚清立宪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以轻松的笔调、严谨的态度认真探究了为何封建帝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以及共和的曙光在中国显现的原因。
  • 中国现代史

    作者:王桧林 编

    《中国现代史》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优点。科学的生命在创新。如果科学工作者总是穿新鞋走老路,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但历史科学有它的特点和难处。史学工作者面对的是过去的资料,整天跟故纸堆打交道,怎能创新呢?这就需要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见识和功夫。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神秘的魔法,也不是主观主义的“自由创造”,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占有材料,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逐步做到。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社会现实要求史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历史研究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当然,对历史资料,史学工作者只能给以新的解释,而不能加以抹杀或歪曲。并且这种解释只能是历史资料中所含有的,而不是史学工作者硬加的。史学研究上的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中国现代史》的作者注意到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在全书的体系上,在具体史实的分析和结论上,都有不少新的处理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