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记

  • 清人日记研究

    作者:孔祥吉

    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最简洁的办法,莫过于细读其日记。本书收录了作者对谭嗣同、袁昶、张之洞等人的日记的读后感,并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体内容包括《清人日记琐谈》《难得一见的百日维新史料——读唐炬〈留庵日钞〉未刊稿本》《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质疑》《掀开历史人物的面纱——读〈张荫桓日记〉有感》等。
  • 爱新觉罗.溥仪日记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李淑贤

    中國共產黨的改造政策促成了溥儀的轉變。改造溥儀,改造舊社會遺留的一切戰爭罪犯,這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他在 1950 年初訪蘇時最早提出引渡戰犯的問題,引渡他們不是為了施以內體的消滅,而是要給予思想的改造,使之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在 1956 年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連被俘的戰犯宣統皇帝、康澤這樣的人也不殺”,“給以生活出路,使他們有自新的機會”。他聽說溥儀在關押改造期問思想進步了就很高興,曾親自向載濤當面建議,讓他到撫順去探望溥儀。1959 年 9 月,是毛澤東首次提出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期間特赦確已改惡從善的溥儀等戰爭罪犯以及其他各種罪犯的動議。溥儀獲得特赦後,毛澤東仍然關心他,把他的轉變與進步介紹給許多外賓,還曾設家宴招待他,跟他道家常。 目錄: 溥儀在北京清官當“關門皇帝”期間日記存篇 (1912年2月13日一1924年11月5日)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21年 溥儀寓居天津日本“租界”期間日記存篇 (1925年2月24日~1931年11月10日) 1926年 1928年 召見日記簿 (1926年1月29日~1931年11月8日) 乙丑十二月十六日(1926年1月29日)至丙寅正月二十九日 (1926年3月13日) 丙寅二月初一(1926年3月14日)至三月二十三日 (1926年5月4日) 丙寅三月二十四日(1926年5月5日)至五月十九日 (1926年6月28日) 丙寅五月二十日(1926年6月29日)至七月二十八日 (1926年9月4日) 丙寅七月念九日(1926年9月5日)至十月初十 (1926年11月14日) 丙寅十月十一日(1926年11月15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 (1927年1月27日) 丙寅十二月二十五日(1927年1月28日)至丁卯二月十五日 (1927年3月18日) 丁卯二月十六日(1927年3月19日)至七月初九日 (1927年8月6日) 丁卯九月十七日(1927年10月12日)至十二月初一日 (1927年12月24日) 丁卯十二月初二日(1927年12月25日)至十二月三十日 (1928年1月22日) 戊辰正月初一日(1928年1月23日)至二月二十九日 (1928年3月20日) 戊辰二月三十日(1928年3月21日)至四月十三日 (1928年5月31日) 戊辰四月十四日(1928年6月1日)至六月十七日 (1928年8月2日) 戊辰六月十八日(1928年8月3日)至七月二十一日 (1928年9月4日) 戊辰七月二十二日(1928年9月5日)至九月十八日 (1928年10月30日) 戊辰九月十九日(1928年10月31日)至十二月初七日 (1929年1月17日) 戊辰十二月初八日(1929年1月18日)至己巳二月十七日 (1929年3月27日) 己巳二月十八日(1929年3月28日)至五月二十六日 (1929年7月2日) 己巳五月二十七日(1929年7月3日)至八月二十七日 (1929年9月29日) 己巳十一月十七日(1929年12月17日)至庚午正月念一日 (1930年2月19日) 庚午正月二十二日(1930年2月20日)至四月初一日 (1930年4月29日) 庚午四月初二日(1930年4月30日)至六月初七日 (1930年7月2日) 庚午六月初八日(1930年7月3日)至七月二十四日 (1930年9月16日) 庚午七月二十五日(1930年9月17日)至九月二十七日 (1930年11月17日) 庚午九月二十八日(1930年11月18日)至臘月初十日 (1931年1月28日) 庚午十二月十一日(1931年1月29日)至辛未二月十四日 (1931年4月1日) 辛未二月十五日(1931年4月2日)至四月三十日 (1931年6月15日) 辛未五月初一日(1931年6月16日)至七月二十一日 (1931年9月3日) 辛未七月二十二日(1931年9月4日)至九月二十九日 (1931年11月8日) 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期間日記存篇 (1950年8月1日—1959年12月4日) 1956年在撫順參觀的日記(3月5日—7日) 1957年在瀋陽等地參觀的日記(5月21日—27日) 在哈爾濱參觀的日記(6月4日—8日) 在長春參觀的日記(6月9日—12日) 在鞍山參觀的日記(6月13日) 二次參觀瀋陽的日記(8月28日—30日) 溥儀特赦以後作為公民生活期間日記存篇 (1959年12月4日—1967年10月17日) 1959年 1960年 3月 4月 5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1年 1月 1963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4年 3月 4月 8月 1965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初版後記 新版後記
  • 陈光甫日记

    作者:陈光甫

    本书所辑录的《陈光甫日记》,对了解陈光甫个人及他所经营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其他企业,甚至他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有帮助。银行家由于本身职业的需要,对于经济事物诸如市场变动、时局转变、人事更替,都有比其他人较敏锐的触觉,本书《陈光甫日记》毫不例外,在在反映了陈光甫的日常生活、政治立场、社会关系、个人对时事的批评等等。 本书收录的《陈光甫日记》是根据:一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档案;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保存的陈光甫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的最重要资料。据编者所知,有撰写日记习惯的中国银行家并不多,大概仅有张嚞璈、陈光甫、周作民和贝祖诒数位,而流传的银行家日记则更少,《陈光甫日记》可以说是继《张公权日记》之后的另一发现。 陈光甫被称为“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又是所谓“江浙财阀”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其深深地卷入旧中国政治漩涡的缘故,在他历时20余年的私人日记中,蕴藏有丰富的涉及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的第一手资料,不少记载与传统的表述或公开的文献相抵牾,带有强烈的暴光意味。此外,作者个人在日记中写下的对蒋介石、李宗仁、宋子文、孔祥熙等相关人物的内心观感,也为研究者多角度多侧面地审视和评估历史人物提供了借鉴。日记整理者除对相关的名词、事件、人物做有注释外,还插配了许多取自陈光甫私人档案的图片,尤足珍贵。
  • 牛棚日记

    作者:陈白尘

    1966年初我由北京中国作家协会贬至江苏省文联。数月后“文化大革命”起,不待省文联的群众揪斗,中国作协即已派人来将我“押解”回京,时为9月11日。从这天开始,整整七个年头,我被半幽禁在“牛棚”之中,每逢夜深人静时,便偷偷地写下最简单的日记,以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数年来从未中断过。1973年我终因心脏病发而被恩准回宁治疗,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就在那段隐姓埋名的日子里,我又翻出了这些曾经冒着危险而
  • 靜晤室日記(全十冊)

    作者:金毓黻

    金毓黻先生所撰《静晤室日记》计分169卷,装订成17函、170册。是为从1920年3月6日起至1960年4月23日止,历40年的每日治学记录,亦为半个世纪史料之汇集。卷帙浩繁,共约500余万字。
  • 延安四年

    作者:沈霞

    《延安四年》(1942-1945):沈霞是茅盾先生之女,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5月,进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后进入延安大学学习。 1942年12月10日,沈霞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奔赴东北,已经怀孕的沈霞毅然决然去人流,不幸感染,1945年8月20日抢救无效,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去世。该书收录了留存于世的沈霞在延安时所写的日记的全部,共10多万字。这些日记记录了这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延安追求理想的热忱以及现实中遭遇挫折时感到困惑与苦闷的心路历程,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理想追求者的内心独白,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延安整风运动的过程。从这些日记中,可以感受到沈霞在学习运动、整风运动、抢救运动以及大生产运动中涌动的内心世界,那种敏感的女孩心理以及处理恋爱、工作、学习等关系上的主次考虑,还有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上的那种激情、认真以及以后被事实所证明的疑虑。该书的出版,为人们深入地了解沈霞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及革命经历,进而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茅盾这一革命家庭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翁同龢日记(共八卷)

    作者:翁同龢

    歷史與空間:關於新版《翁同龢日記》 文:翁思再 晚清名人日記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日記中有號稱「晚清四大日記」者,它們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以及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其中以兩代帝師、兩次出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記價值最高。翁同龢長期處於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記日記跨度長達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天文氣象、書畫鑒賞、醫藥、皇家禮制等等諸多方面,生動反映當時的思想風潮和社會生活。日前,經過補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記》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引起學界關注。 這是《翁同龢日記》的第五次出版。回顧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後的1925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石版影印,出版界鉅子張元濟先生在題記中寫道: 「公(指翁同龢)之從孫克齋(指翁同龢的侄重孫翁之喜)以公手書日記示余,余受而讀之,四十餘年大事粲然具備,小心寅畏,下筆矜慎,然紀載所及偶有一二流露之處,觀微知著,益不能不歎公之遭際為可悲也。……鳩工歲餘,今始竟事。乙丑仲秋門下士海鹽張元濟謹跋」。 此後又出過三種不同版本的《翁同龢日記》:1970年台灣趙中孚先生主編的繁體豎排本,1973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1925年涵芬樓版的縮印本,1985年中華書局印行了陳義傑點校、整理的簡體橫排版;該版本增附1883—1884年翁同龢《軍機處日記》,並在2006年再版發行。上述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錯漏,文字方面在所難免。而主要遺憾在一些關鍵內容,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人為刪隱之處。這些刪隱,主要出自於翁同龢本人。 1994年6月11日翁同龢為戊戌變法擬綱領性檔《定國是詔》的第四天,正值他父親翁心存的冥誕,卻遭慈禧太后在幕後炮製一道詔書,把他貶回常熟老家。百日維新失敗後,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遭幽禁,康有為和梁啟超亡命國外,慈禧太后對於翁同龢則追加處分:「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在這個過程中,翁同龢為了避禍,對原來日記裡同康有為有關的部分進行了刪改。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一些史實變得撲朔迷離,有人認為戊戌變法同翁同龢無關,甚至認為他在光緒皇帝面前壓制康、梁的變法主張。不過對於翁同龢日記中的刪改早就有人提出疑問,如金梁的《近世人物傳》第16頁「翁同龢傳」裡就寫道:「按翁氏似有重繕改易處,如李蓴客(即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作者)卒於甲午12月24日,而翁次年閏5月初9日尚記李蓴客來,被(令人)頗不解其故。繼思翁自戊戌罷歸,不無顧忌,甲乙兩年,正值樞要,凡所記載,尤慮觸諱,自取剛繕,亦屬常情,甲午之事,誤入乙末,蓋一時疏忽耳!」金梁雖言之成理,但只是按常理推斷,並無證據。證據在哪裡呢?無疑應該在翁同龢日記的原稿裡,因為在白紙黑字上的刪改之處必然留下痕跡。那麼他的手書原稿又在哪裡呢? 翁同龢於1904年故世後,包括日記原稿在內的大批文物由其直系後代保管。1919年翁同龢的嫡重孫翁之廉故世,這批資料由翁之廉的胞弟翁之喜保管,翁之喜促成了商務印書館於1925年出了首版《翁同龢日記》。主持此事的張元濟是翁同龢的門生,出版時不但完全遵從翁同龢刪隱後的內容,還為尊者諱,追加刪隱。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翁之喜把日記原稿託付給了翁之廉的嗣子翁興慶即翁萬戈,在四十年代的兵荒馬亂中,翁萬戈在志士仁人的幫助下,把這批文物船運美國家中,從而免遭當時和後來的種種戰火和劫難。 近年,翁萬戈先生拿出了這批珍貴的史料,力主出版這部完整無誤的簡體橫排本。此議獲得上海中西書局的全力支持。九旬高齡的翁萬戈親自擔任新版《翁同龢日記》的編者,並指定他的侄子翁以鈞負責校訂。在家庭責任感的鞭策下,翁以鈞辭掉一切職務,全身心投入到日記點校工作之中。他在翁萬戈先生的指導下苦攻四年,殫精竭慮,終於不辱使命。新版日記增加了兩種軍機處日記,即《1883-1884年的中法戰爭日記》《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戰日記》,還增加了翁同龢早年參加學政會考及隨父翁心存護送道光皇帝梓宮入西陵時所記日記兩種,即《己酉夏南歸赴試日記》(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記》(道光三十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七日)。此外,還增補了翁同龢自訂年譜(原名《松禪年譜》)及其侄曾孫翁之喜所作的《松禪年譜補》。當然,被翁同龢後來挖改(剪貼)刪隱的內容,此番新版全部予以復原,那麼所謂「李蓴客」的懸案也因此而落地了。 從新版所附原稿圖照可見清晰的痕跡:「李蓴客」三個字是在原字被挖去後貼補上去的。那麼原來是哪三個字呢?請看全文:「晚飯後李蓴客先生來長談;此君舉世目為狂生,自餘觀之,蓋策士也。」記日記的那天是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閏五月初九日(1895年7月1日),恰恰在這一年,康有為自編年譜裡有這麼一段記載:「時翁常熟以師傅當國,憾於割台事,有變法之心,來訪不遇,乃就而謁之……乃與論變法之事,自未至酉,大洽,索吾論治之書。」很清楚:死於光緒二十年的山西道監察御史李蓴客,既不可能在身後訪翁同龢,而且年逾花甲的他也不會被世人目為「狂生」。因此原稿被挖改的三個字必「康有為」無疑。 同康有為有關的還有翁同龢在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7年12月11日的日記,半頁被剪去,另貼半頁新紙。此為翁氏最大的一次刪改。此日應為一大早朝見光緒帝之後,前往位於宣南的南海會館去見康有為懇談。近代史學者孔祥吉認為:「翁氏此舉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至為關鍵。倘若沒有這一舉動,康有為則已束裝南歸,執教於萬木草堂了,根本就不會有以後的高燮曾的上書舉薦,也不會有光緒帝召見。那麼,戊戌維新的歷史肯定會重新改寫。守舊派剛毅等指責翁氏招引奸邪,並非空穴來風。因此,這一頁日記翁同龢是非改不可的」(據《清人日記研究》p23,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此類被裁剪的挖改部分,木已成舟,無法復原,編者從保存文獻的角度出發,將挖改痕跡拍成照片,作為插圖放入日記附錄《刪改真相》之中,供專家讀者研讀時參考。 對於1925年張元濟為尊者諱而刪改的部分,新版《翁同龢日記》也予以一一復原。值得提出來的是,復原內容中有戊戌十月十六日至廿三日(1898.11.29至12.6)記上海之行,這八段日記是回常熟後補記的,而此時正值戊戌政變結束,慈禧太后大力整肅帝黨,報紙上登出朝廷嚴旨,公佈翁同龢種種罪狀,詔曰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云云。然而處於人生最危難之際的翁同龢,照樣信筆重溫上海之行。在十月廿二日(1898.12.5)所記中,還詳述摹翁方綱(蘇齋)在唐歐陽詢《化度寺碑》後的題跋,可見其從容淡定,置生死於度外,百忙中還不忘學問。此外日記手稿原件中還有不少翁同龢的手繪圖,其中多為地形圖、星象圖等,此番編者也都作了保留。新版《翁同龢日記》全書規模擴成8冊,是迄今為止相關出版物裏最完整最準確的一種,將對近年史學界一些爭議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作用。 《翁同龢日記》的出版過程,凝聚了翁氏家族幾代人文化守護的心血。自上世紀中葉翁氏後人就開始做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可惜一場文革終止了這項工作。文革之後,翁以鈞的父親翁開慶協助翁萬戈整理家藏文獻,出版了《文獻叢編》,並且繼續整理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翁開慶故世後這項未竟工程落到了翁以鈞身上。如今,翁以鈞先生每天以敬畏之心,孜孜矻矻,2012年底之前如果沒有不可抗力發生,這個最新版本的人物索引應能付梓。 http://om22.com/wenweipo/wenview.php?news_id=OT1202050001
  • 胡適日記全集

    作者:胡适

    1、保存完整的原始文件 《胡适日记全集》中保存了大量反对他、批判他、甚至抵毁他的原始文件,这尤其不是一般日记的作者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他的日记所折射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2、增加以前未收的新数据 联经版《胡适日记全集》以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日记全编》(2001)为底本,又增加了一些以前未收的新数据,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新发现胡适1906年在上海澄衷学堂读书时的日记、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新近在馆藏胡适遗稿中发现的部分胡适日记,并且收录了胡适日记里附贴的剪报,是一部最完整的胡适日记。 3、制作人名索引 联经版《胡适日记全集》特别编制人名索引一册,以利读者查阅。 《胡适日记全集》时间从1906到1962年,内容涵盖了文化、学术、思想、教育、内政、外交,以及社会变迁等各个层面,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更广阔,因此他观察世变的角度自然也与众不同。比起近年来出版的晚清到民国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的日记,以史料的价值而言,《胡适日记全集》提供了最珍贵、丰富的资料。
  • 海琳日记

    作者:海琳·贝尔

    《海琳日记1942-1944》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姑娘走在1942年的巴黎街头。自那年春天开始,她便心中忐忑,有不祥的预感,因而从4月起写下了这本日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然而读每一页日记,她仿佛就在我们身旁。
  • 北平日记

    作者:董毅

    北平日记,ISBN:9787010076423,作者:董毅 著
  • 贝蒂的战时日记

    作者:尼古拉斯·韦伯利

    《贝蒂战时日记1939-1645》主要内容包括:若干年前,记者尼古拉斯·韦伯利,在对诺福克的一个小房子进行的一次例行调查时,偶然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本已经发黄变质的学生练习册和一些零星纸片,上面都是战争年代的日记。经查,日记的主人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个名叫贝蒂·阿米塔奇的缝纫女工。贝蒂·阿米塔奇二十世纪初是戏剧服装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移居诺福克。 贝蒂的日记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她出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五十周年的那个年代,这使她看待所有战时事件的眼光都有了她那个时代人的特点。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闪电战时的城市生活为基础,真实深刻地记述了战争年代发生的许多事情,如整个战时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的,偶尔偷猎的野鸡会暂时减轻一下食品匮乏造成的困苦,数十万计富有生气的年轻美国士兵“入侵”安格利亚东部时的混乱场面,以及许多不事声张的英雄壮举和无足轻重的乡村恶棍的乏味表演。这些事情都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出来的。今天,当我们看电影时,战时的这一切才会显得非常熟悉。虽然这些看起来不过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在贝蒂的日记中,它们却再一次鲜活起来,显得十分有趣、动人和自然。
  • 国民党下级军官的日记

    作者:李涤生

    本书主要选取了1946-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11位国民党下级军官的日记。这些年轻的国民党下级军官大多曾经是满怀救国理想、在抗日战场浴血杀敌的热血知识青年。抗战胜利后,他们满载荣誉的光环又被送至国共内战的战场厮杀。在冰天雪地、战火纷飞的战场,他们对自己前途感到迷惘与困惑,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越来越刻骨铭心,对“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内战越来越感到厌恶。然而,军人恪尽职守的天职又使他们难以摆脱内战的旋涡。这最终造成了他们人生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些日记记录了他们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也真实完整地展现了另一面我们不曾认识的国共内战。虽然它们并没有飞扬的文采与华丽的辞藻,却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特殊群体的人性的真实、复杂与丰满。
  • 吴宓日记续编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选择了留在祖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根植所在的土地。 吴宓先生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暨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每日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而终。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吴宓日记续编》共十册,记录了1949-1974年的个人生命历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6年3月出版(内部发行)。
  • 退想斋日记

    作者:劉大鵬(著),喬志強(注)

    《退想斋日记》 200册,是他长达半个世纪耳闻目睹的亲身阅历,也是他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日记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描述了当时当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情况。如气候、水旱灾害、祈雨活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品种、产量、价格、雇工工价、赋税、差徭,以及当时的民间生活风俗。如岁时节日人们的种种庆贺、祭祀、演唱活动,结婚、订婚的各种程序、礼品、费用、婚令和礼节,同时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上的不平等遭遇。《日记》对旧社会的一些社会不平也作了不少记叙。……
  • 翁文灏日记

    作者:翁文灏

    《翁文灏日记》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曾任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秘书长、经济部部长、工矿调整处处长等职,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最高主管。日记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会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是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极有价值的史料。
  • 汪东兴日记

    作者:汪东兴

    《汪东兴日记》内容简介:汪东兴从1947年至1976年一直负责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工作,跟随毛泽东近30年,亲历和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汪东兴日记》是汪东兴对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第一次出访苏联和重上井冈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 随毛主席转战陕北:记录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危难时刻,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机关转战陕北,在与敌人周旋的同时,指挥全国各个战场的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惊心动魄的368个日日夜夜。 随毛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见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最重要外交活动的重大时刻,汜录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期间工作和生活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细节。 随毛主席重上井冈山:聆听毛泽东在阔别井冈山36年后对井冈山时期革命斗争的回忆,体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谛。
  • 邓之诚文史札记(全2册)

    作者:邓之诚著,邓瑞整理

    本书据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先生1933年5月至1959年12的日记,将其中的文史札记、师友往还等内容,进行标点整理,展示了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记录一个时代的侧影。
  •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

    作者:[法]伯希和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