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欧洲史

  • 文艺复兴的隐暗面

    作者:瓦尔特·米尼奥罗

    本书分三部分:语言殖民、记忆殖民、空间殖民,将文学、符号学、历史学、地图学和文化理论融合到一起,考察了语言在新大陆殖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书写、社会组织与政治管控之间的关系、欧洲识字教育在殖民过程里的核心作用,展示了通过语言来征服和毁灭的过程及其影响。 本书荣获1996年现代语言学会(MLA)凯瑟琳·辛格·科瓦奇图书奖(Katherine Singer Kovacs prize),书中内容挑战了对新大陆历史的惯常理解,为新殖民与后殖民研究带来了灵感,揭示了文艺复兴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 英国社会史

    作者:[英] 阿萨·布里格斯

    《英国社会史》介绍了工业化后的英国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真实地了解英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于我们了解过去和今日的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英国的性格不仅有稳定和统一的一面,还有参差不齐的一而,因此任何一种概括只能让人感到迷惑,很难令人满意。阿萨·布里格斯的创作态度是科学且严谨的。他在叙述英国从无文字时代到21世纪的漫长发展与进步的同时,对它的阴暗面也作了揭露和分析。在《英国社会史》出版以前,英国社会史的相关研究存在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把政治这一重要的领域完全忽略。阿萨·布里格斯则认为社会史中的政治因素是绝不应该剔除的,他将这一领域补上,从而使这部社会史能够相当完整地反映英国社会的全貌。
  • Europe

    作者:Norman Davies

    From Publishers Weekly The pre-eminent scholar of Polish history, Davies (God's Playground and Heart of Europe) expands his focus to all of Europe. While the book is bulky, its size is hardly adequate to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continen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dismantling of the Soviet Union. In addition, as one might expect, Davies has taken great pains to treat countries other than England, France and Germany as legitimate parts of Europe?not just as the thresholds over which barbarians crossed. ("For some reason it has been the fashion among some historian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Magyars," Davies writes when discussing what would become central Europe. "All this means is that the Magyars did not reach Cambridge.") The book works because his subject is not the constituent countries but the continent as a whole. Thus, while Elizabeth I gets one brief mention in passing, Aristide Briand, the French foreign minister who tried to effect a Franco-German reconciliation until the Nazis won power, gets several paragraphs. Aside from defining what Europe is and giving all countries their due, Davies also tries to show the joys of an inclusive reading of historical subjects (he disparages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and writes admiringly of the Annales school). A master of broad-brushstroke synthesis, Davies navigates through the larger historical currents with the detail necessary to a well-written engaging narrative. Copyright 1996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 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作者:【英】桑德拉·哈尔珀琳

    本书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卡尔·波兰尼名著《大转型〉进行了再审视,指出:波兰尼所谓欧洲19世纪“长期和平”的判断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大转型的真正源头,是欧洲阶级结构的变革,而后者在19世纪和20世纪被各国不断反复出现的内盛行冲突所塑造。
  • 屠猫狂欢

    作者:(美) 罗伯特·达恩顿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 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作者:[美]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

    另一中译本: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86023/
  • 意大利史

    作者:(意) 圭恰迪尼

    《意大利史》又称《意大利全史》,是圭恰迪尼晚年的作品,其写作的政治目的在于通过将意大利多城市史熔于一炉,用这种方式唤起意大利人的民族觉醒。本书共二十卷,从1494~1534年,在意大利史学上第一次打破了地域界限。把意大利所有城邦都纳入整体的叙述。同时具有许多内容涉及了西欧许多国家,完全可称为通史。《意大利史》是了解文艺复兴的重要历史。
  •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

    作者:(英) 克拉克

    本书一出版就被认为开辟了英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时期。作者克拉克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把1660-1832年定义为“漫长的18世纪”,并全面阐述了他对于漫长的18世纪的英国社会的看法,1660-1832年间英国社会具有突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英国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君主、贵族、教会的 密切配合使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成。 它将极大地修正我们大多数现有的关于18世纪的看法……《英国社会》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比刘易斯•B•纳米尔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大的影响,而且其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约翰•凯尼恩,《现代历史杂志》 对任何关于处在“光荣革命”与《大改革法案》期间的英国社会性质的讨论而言,这本书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W.A.斯佩克,《教会史杂志》 由于其惊人的学识……《英国社会》将使得其他学者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对于18世纪英国政治的看法……我完全认同他最重要的观点,即很多史家错误地以世俗化的眼光来看待18世纪,没有人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深受欢迎的英国国教的影响力以及教会-国家关系的重要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 ——H.T.狄金森,《英国历史评论》
  • 20世纪欧洲社会史

    作者:[英] 理查德·韦南(Richard V

    这部《2 0世纪欧洲社会史》充分表明:没有单一的欧洲历史,只有彼此重叠和缠结的复式历史。本书谈到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放缓、1989-1991年的东欧解体等20世纪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 作者把一个个历史片段描绘得栩栩如生,串联成一部欧洲20世纪的史记。尤其是1914年和1945年之间的戏剧性事件,给许多相关著作带来一种特殊的格调。 实际上,本书在按年代划分的部分中,采用了专题处理方法,而避免了单纯叙事的做法;另一个特点是没有参照历史理论,作者的创作是基于某些未言明的臆断和通过其他史学家的著作,无意识地汲取理论思考的结果。其翔实的内容,清晰的描述,透彻的分析,堪称历史著作的精品。
  • 威廉二世时代的德国

    作者:詹姆斯·雷塔拉克

    这本生动而又简明的新书用双重方法向学生及非专业人士来展现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它探究了这个巨变乱世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外交的发展。同时,它也解释了为何历史学家常常颠覆前人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本书着重研究了威廉二世时期的历史巨变,关注对其五花八门的解释,解释了为何新研究仍对威廉二世时期情有独钟。这本书帮助那些非专业读者批判地看待标准教科书结论之间的差异,并在越来越多的专业文献中拨云见日。 威廉二世时期的关键性发展变化常常被用来解读1933年后的纳粹灾难。俾斯麦也在这一时代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本书认为威廉二世时期有其自身意义。对德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再次考察为研究大众政治和新文化生活的兴起提供的基础。新研究也对德国社会和政治进行了深刻洞察,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探明它们是否导致了政治分化,走向僵局并最终引发了1914年的战争。 本书文笔流畅,将复杂的历史争端化为清晰明了的语句,简洁的图表使读者对重要的统计走向一目了然。文末的参考文献包含了最新的300本书籍和文章,可为读者进一步研读提供素材。
  • 欧洲中世纪简史

    作者:C.沃伦·霍莱斯特

  • 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

    作者:[德] 利奥波德•冯•兰克

    《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是德国19世纪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的第一部著作,所反映的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拉丁与日耳曼各民族的历史。作者兰克详细地论述了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以及各国统治者之间的勾心斗角,作者的目的是力图找出从“民族大迁徙”时期开始拉丁和日耳曼民族的统一性。作者认为,历史的目的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警示未来。在本书中,兰克详细地论述了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之间的战争,以及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兰克史学思想的代表著作,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同时尤其重视政治史的挖掘和重建,对于我们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民族融合与斗争、中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卓越的论述。
  • 大逆转1919

    作者:(德)拉尔夫 乔治 劳艾特

    《大逆转1919: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的作者以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透彻分析了希特勒反犹行为的本质——反对“犹太布尔什维主义”。与犹太人从朋友到仇敌,从亲近到反目,不只是希特勒的个人历史,也是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 “一战”的战败让德国人变得疯狂,在他们急需发泄挫败感之际,犹太人正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当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红色革命与反对犹太人被混淆在一起,人类的灾难便“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17世纪的荷兰文明

    作者:(荷) 赫伊津哈

    《17世纪的荷兰文明》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的力作之一。他以权威学者的睿智、世界眼光、深刻的历史漏见和特有的深情为世人揭开两个谜团:(一)荷兰这样一个边陲小国怎么能够创造一个历史奇迹,在建国100年、独立50年后“突然”成为世界强围、欧洲中心;(二)这个创造了历史奇迹的国家为何兴也快、衰也速。 《17世纪的荷兰文明》分为两部。第一部“论尼德兰”,解读荷兰的黄金时代及随后的衰落;第二部“论历史”,讲述荷鼍往欧洲的独特角色和作者本人独特的治学之路。
  • 世界历史的秘密

    作者:【德】列奥波德·冯·兰克 著,【美】罗格

    美国当代知名历史学教授罗格·文斯教授围绕“历史艺术与科学”这一主题而选编的这本兰克论著集,选录了最能全面体现兰克史学思想与见解的论著,其中包括兰克最为出名、最能体现其治史态度的四本专著的导言,以及一些从兰克史学原著或读书笔记中辑出的、鲜为人知的而又是兰克史学思想重要体现的文字。
  • 大屠杀

    作者:[美] 戴维·M·克罗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为什么犹太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几乎民族灭绝命运的著作,作者回溯了从犹太人起源一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的历史,清晰勾勒出了犹太人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起落——犹太教的兴盛与衰落、犹太人的形象如何被歪曲。20世纪希特勒(其个人的家世血统,也是历史悬疑)治下的德国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行。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思想起源、制度认可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 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

    作者:彼得·克劳斯·哈特曼

    本书以中欧地区的独立邦国和独立教派为基线,叙述1648年至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阐述了1)帝国文化繁荣与多样性发展的理想框架——帝国的法权秩序,包括帝国成员及其广泛的独立、帝国的统治机构、人口、社会与经济;2)帝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有利前提——帝国法保障的三大主要教派(天主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的平等地位和小教派文化发展的可能;3)帝国文化发展的宗教基础,在圣像问题上对《圣经》的不同解释成为天主教文化与新教文化分道扬镳的起点。详述了帝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教会的建筑、艺术和音乐,教育、图书馆与文学,大众文化、民众信仰、风俗与习惯,小教派文化,宫廷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   存在了约800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松散的欧洲帝国。这个信仰多派的、多民族和种族的、政治倾向多样性的、结盟但放松的国家形体,今天,被调配想为欧盟的前身。在这个角度上,本书以经面世,就被当地文化界视为奠基之作。
  • 东欧史

    作者:孔寒冰

    《东欧史》内容简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东欧既是被重视的地方,也是被轻视的地方。说重视,是指从古到今各大国势力常常把东欧作为称霸欧洲和称霸世界的重点或起点;说轻视,是指大国在划分势力范围和构建世界体系的时候又极少考虑东欧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与诉求,多半将它们当作大国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或争夺和控制的客体。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欧为什么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少,而受制于人或任人宰割的时候多?东欧有没有不间断的社会发展?影响东欧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从这些疑问出发,《东欧史》在大国和大国关系的框架内对东欧整体的社会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时间跨度从东欧民族形成、早期国家建立到迄今为止尚未完结的重返欧洲进程,长达几千年。
  • 法国通史

    作者:吕一民

    本书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 法兰西人的习性经久不变,以至于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其勾画的肖像中,就可分辨出其现在的模样;同时,法兰西人的思想和爱好又是那样多变,以至于最后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本书生动地描述了法兰西人的独特禀赋和追求创造,展现了法兰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华彩乐章,讲述了从史前与高卢时期、法兰克人国家、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的波澜壮阔的法兰西历史的发展。 本书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考察和叙述了自古至20世纪末的法国历史,条理清楚地展现了法国历史、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面貌,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的,融合了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纵贯古今、全面系统、生动流畅的法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