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欧洲史

  •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作者:(英)迈克尔・霍华德

    这里讲的是欧洲战争的历史,也说明历史可以解释战争,战争更可以解释历史。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似乎从未中断过。穿盔甲的骑士之战在当时是一种贵族生活方式,骑士对神职人员的模仿使之具有神秘性;待有了王权的诸侯之后,独立的最高权威们有了雇佣军,便有了雇佣军之战;欧洲的宗教之争导致财富之争这使欧洲人氏要冒险向海外扩张,抵达目的地后便要以武力征服之,一时间,战争,探险、贸易几成互换的字眼,这便有了商业战争。……
  • 世界文明史(全11卷)

    作者:(美)杜兰特

    世界文明史(全11卷)》包括: ◎《东方的遗产》 ◎《伏尔泰时代》 ◎《恺撒与基督》 ◎《理性开始的时代》 ◎《路易十四时代》 ◎《宗教改革》 ◎《希腊的生活》 ◎《文艺复兴》 ◎《卢梭与大革命(上下册)》 ◎《拿破仑时代(上下册)》 ◎《信仰的时代(上下册)》 《世界文明史(全11卷)》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 现代法国的起源

    作者:[法] 伊波利特·泰纳

    《现代法国的起源》分为三部分,即旧制度、大革命、新秩序,本书即第一部分,讲述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社会总体状况,并以史诗般的全景式手法,描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表现,其中包括高层、中层、下层、公共知识分子、军队等社会群体的活动状况,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爆发之前,即将喷发的火山潜伏在一潭死水下的沉闷肃杀的社会态势;或者说,本书描述是,一个曾经称雄欧洲大陆的强国,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暴力革命的临界点。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不同之处在于,《旧制度与大革命》采用的是理论分析的方法,更像社会分析报告;而本书采用的是实证主义方法,除了社会分析,还有大量真实而令人震惊的社会情境叙述,它不是自问自答式的告诉读者“为什么”,而是通过叙述让读者自己明白“为什么”。 ★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人类文明史上百大经典著作”之一; ★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式的全景式描写,鞭辟入里的社会分析,深层次解读社会转型的艰难与曲折、从改革到革命的狂风暴雨式的突变; ★称雄欧洲大陆的法兰西帝国,为什么在一夜间迅速垮台?为什么繁荣与变革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青年学者黄艳红翻译,国内首次推出中文无删节平装普及全译本;国外政商学界精英人士必读书;
  • 英国史Ⅰ

    作者:[英]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的杰作《英国史》创作历时十五年,全书超过一百万字,再版超过一百次,讲述了从罗马—不列颠时代到光荣革命的英国历史,甫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并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本册为罗马—不列颠时代到金雀花王朝的历史。
  • 夹缝中的六国

    作者:(英)艾伦.帕尔默

    本书是一本中文东欧地区史。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客、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六国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的战后1968年的历史,由于作者是这个地区各国各民族人民历来遭受邻近大国德、意、奥、俄的侵略,兼并、凌辱,到起而反抗,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来写作的,因而本书也涉及了这些“夹在中间的国家”与邻近大国的关系史,其中包括苏联与东欧之间的内幕情况,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东欧各国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摆脱异族统治、大国控制,建立民族国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各国所作出的反应,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欧欧各国的影响,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也作了扼要的介绍。本书所提供的史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作者:[美]托尼·朱特

    《战后欧洲史》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内容简介: 1945年至1953年,美苏对峙,冷战来临。铁幕落下,东西方阵营的对立,成为之后数十年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要格局。 战争改变了一切,欧洲靠外人获得解放,不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欧洲从政治和地理上分裂了。 在西欧,过渡政府举行了新的大选。民众内心渴望正常化,远离过分自信的政治教条。强调社会和道德改良的基督教民主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掌控了政治权力。实施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重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提升了经济一体化,成立“北约”则将美国拉入欧洲防御体系……各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盟与合作奠定了欧洲复兴的基础,也使得欧洲成为美苏交锋的前沿。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东欧广泛建立起苏联可以信赖且不会威胁其安全的政府。东欧诸国纷纷卷入逮捕、清洗和审判的旋涡,都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进行“经济改革”并实施“五年计划”,成为“地理上相邻的复制品国家”。 美苏两国掀起文化战争的波澜,欧洲的文化也分裂了。是否支持苏联,或者是否反共,成为划分东方和西方、左翼和右翼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深深地刻入欧洲的文化知识生活。 =======================================================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 编辑推荐: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 媒体评论: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最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 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超越托尼·朱特的成就。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 《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权威之作。 ——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超越了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20世纪的欧洲

    作者:陈乐民

    20世纪以来,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 《冷眼向洋》书系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讲述百年间美国、欧洲、俄罗斯走过的不同道路,这三块地区的经验,都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书系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单纯叙述,而是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入手,透过沉浮兴衰的现象,深入探讨对20世纪历史走向起重大影响的精神、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增补修订版添加了许多重要内容,既有对历史的进一步追溯,又有当代新的发展,但初版的基本取向不变。 “全球化”在20世纪浮出了水面,但它绝不是一片芳草蓝天;在这看不到尽头的进程中,到处都是荆棘丛生——人类还远没有达到有能力“自治”的境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眼看世界,心想中国,作者没有须臾离开对中国命运的关注,让历史告诉当代,让世界映照中国,作为参照,引人深思。
  • 地中海史

    作者: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

    《地中海史(上下)》,本书概述了地中海沿岸地区(主要包括埃及、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小亚细亚、中东、地中海各岛屿等国家地区)从公元前3000多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历史。
  • 牛津欧洲史(第一卷)

    作者:【美】罗宾·M.温克,【美】L.P.王德

    分六个部分阐述了中世纪末到近代初期的欧洲史(1350—1650):即中古后期的东欧、国家的兴起、文艺复兴、探险与扩张、宗教改革、冲突中的强国。作者运用大量原始材料,从西方人的视角,全面而客观地阐明了欧洲于14—17世纪间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及其角色与地位,同时也广泛涉及欧洲的王权强化、农奴制解体、对中古教会的反叛、货币经济的增长以及新型文化的勃兴等问题,进而展现了一个地理意义以外的广阔世界下的欧洲,一个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欧洲。
  •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作者:P.J.马歇尔,樊新志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讲述直至二战以及之后,大不列颠都是一个版图巨大的帝国。对于英帝国的过去,现代文明的态度要么是对英帝国势力的怀旧,要么是对权力滥用的憎恶。《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摒弃两者,旨在提供一种对于大英帝国历史全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对于人们正确评价当代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更是配有大量首次与读者见面的精美的珍贵图片,11位顶级专家为《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撰稿。其全面回顾了英帝国在北美、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和加勒比海的殖民经历,以及英帝国对大不列颠自身的影响。《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侧重于介绍社会及文化历史,包括奴隶制度、贸易、宗教、艺术、交通和思想演变。大不列颠如何统治他们的帝国?谁从帝国得到了经济利益?谁又因此受到损失?广大读者都将在这部堪称惟一全方位披露英帝国史料的著作中得到答案。 ·直接、负责地解决世人争议话题 ·英帝国领土的历史浓缩,以及更为细致的解剖 ·关键方面珍贵的特殊附文 ·精美插图;权威、通俗的文字 “权威、丰富、透彻,每个希望了解英帝国历史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伟大著作,它在整个世界国家史方面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 全世界都企盼着能够重新评价英帝国历史和作用。这正是《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的初衷:把近年来史学家的发现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对于想深入了解英帝国基本情况和背景的读者,这部恢宏的巨著包括了英帝国历年的发展及历史影响,同时从多方面创新性地解释了英帝国在所触及的地区的影响。
  • 哈布斯堡的灭亡

    作者:[美] 杰弗里·瓦夫罗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作者:John Hirst

    This text offers a rapid overview of European civilisation, describing its birth from an unlikely mixture of three elements - classical learning, Christianity & German warrior culture. Over the centuries, this unstable blend produced distinctive characters, & its coming apart provided the dynamic of European history in modern times.
  •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作者:罗三洋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讲述了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期间,曾经威震欧亚非三大洲、控制大半个西方文明世界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帝国,在众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令人震惊地被一些落后的蛮族部落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下了全新的局面,也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罗马帝国衰亡史

    作者:吉朋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沈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隸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 狄更斯讲英国史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讲英国史》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国史,包括亚瑟王、百年战争、都铎王朝、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等重要时代和人物的兴衰。《狄更斯讲英国史》虽为历史书,但狄更斯使用了更为风趣、更具故事性的文学写作手法,诙谐幽默的风格和讽刺口吻贯穿全文。通过讲述历代君王的沉浮,作者也表达了一种世事难料,繁华落尽,一切终将归为尘土的超凡心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更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大力推荐,艾丽丝•门罗认为《狄更斯讲英国史》是自己的启蒙书。 《狄更斯讲英国史》尽量保持了原文的叙事风格,以讲故事的口吻传达狄更斯的意图,并配以大量精美的图像资料。还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谨慎的注解,以供有兴趣深入了解英国史的读者查阅、参考。 编辑推荐: 1.史上最经典的英国史版本之一,再版数次,并被多所英国名校选为历史教材,堪称英国本土最受认可的历史版本。2.观点犀利,不粉饰、不做作。狄更斯毫不掩饰个人倾向,甚至偶有激进言论,嬉笑怒骂,酣畅淋漓。3.全书文学色彩浓郁。在保持较强学术性的同时,叙事充满故事性,阅读体验极佳。4.精美插图,全彩印刷,阅读体验极佳。 书评: 《狄更斯讲英国史》几乎是狄更斯创作水平的巅峰,朴实的语言、犀利甚至沉重的讽刺、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这里融为一炉。他无意迎合年轻读者,也无意借古讽今。他的英国史不无偏见,却因激进和主观更受欢迎。——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持人David Starkey
  • 剑桥插图法国史

    作者:【英】科林·琼斯

    《剑桥插图法国史》融合了顶级的插图和权威的文字,是一部涵盖了法国早期到现今两千年来的政治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新作。科林·琼斯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本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史的权威论蓍,而且是对法国历史一次引人入胜的全新阐释.《剑桥插图法国史》突破常规,强调了区域、阶段、性别和种族在法国性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剑桥插图法国史》涉及社会、政治、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从史前巨石到蓬皮杜中心,从路易十六的凡尔赛宫到二十世纪的摩天大楼,从玛丽·安东尼顿到《玛丽嘉尔》,其旁征博引的宏大气势使其成为众多历史学家的案头必备专著。作者为如何看待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生动、深刻的新视角。到一种全新的认知,给人一种冲击性的感受。
  • 滑铁卢

    作者:[英]伯纳德·康沃尔

    “无与伦比的故事,登峰造极的讲述……不可能更美妙了。”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由于硝烟弥漫,威灵顿公爵的视野有限……法军实心弹和榴弹在他附近飞舞,噪音在震动他的鼓膜,不仅是炮声和炮弹爆炸声,还有伤员的哭喊、远方山岭的鼓声以及……各团的军乐……威灵顿最大的天赋是在这混乱中保持冷静……他在用望远镜观察远方山岭,企图解读拿破仑的意图,但他也将望远镜指向东方。” 在《滑铁卢》的末尾,读者会感到,仿佛他们自己也能指挥一个营。历史书写得这么精彩,谁还需要读小说去寻求刺激? ——《华尔街日报》 滑铁卢战役或许是一个已经被挖掘很多的话题,但这部新书一定会让军事历史迷心满意足……康沃尔给这部详尽而可读性极强的叙述注入了人性的因素。 ——《出版商周刊》 任何人,甚至伟大的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爵士,都不能比康沃尔更精彩地描述或解释一场战役……康沃尔的记述非常清晰,而且节奏感极强,让这一系列混乱而令人迷惑的战役也变得清晰可辨,容易理解和欣赏。 ——《图书馆期刊》,星级评论 一个伟大而恐怖的故事,讲得精彩纷呈而清晰晓畅,作者对战斗中的人,以及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有着深刻理解。 ——《经济学人》
  • 战后欧洲史02:繁荣与革命(1953-1971)

    作者:[美]托尼·朱特

    分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内容简介: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朝鲜战争的结束和柏林墙的出现,欧洲逐步进入政治稳定状态,迎来经济的繁华时代。 20世纪50年代后,让西欧各国头疼的大事,不是防范野心勃勃的莫斯科,而是各国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欧洲帝国撤离原有的殖民地,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却也促使它们专注于本土事务。大多数的欧洲人远离了全面运动型的政治,关注的不再是革命的希望和经济的绝望,而是政府能否提供完善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主流政党则强调政治改良和责任分工,尽力避免导致国家分裂的意识形态争论。政治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欧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60年代,战后的人口爆炸成为引发社会、文化动乱的导火索。青少年仿效美国的消费方式,将几乎一无所知的美国看作自己的未来。时装、大众文化、性,甚至被浪漫化的“毛主义”,成为新一代与其祖父母时代一刀两断的方式。终于,法国爆发“五月风暴”,“1968年革命”席卷欧洲大陆。 在斯大林逝后,东欧诸国以微妙的方式试图摆脱苏联的掌控。新上台的赫鲁晓夫小心翼翼地进行“有控制”的改革,尝试在不损害体制的前提下,和斯大林时代划清界线。但这场非斯大林化运动,在东欧激起要求变革的呼声。对大多数东欧人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曾经有过的激进向前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成为必须忍受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转向以及诸国内政的改革,成为东欧未来变局的远方鼓声。 60年代在世界各地悲惨谢幕。 ======================================================== 套装全四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 编辑推荐: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 媒体评论: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最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 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超越托尼·朱特的成就。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 《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权威之作。 ——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超越了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这些中世纪的人

    作者:罗贝尔·福西耶

    《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不是高深博学的著作,不是任何其他主题的延续,不是中世纪历史的鸟瞰,不研究它的经济,不畅述它几百年的艺术文化史,它仅仅为我们讲述中世纪老百姓的故事,这些靠天吃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盘中餐,他们女邻居的家常话题,他们那双被劣质的鞋所磨损的双脚,还有他们心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听不到修士们的祷告,没有国王的心腹,没有腰缠万贯的大亨,甚至没有学校的教师,那些都是中世纪的泡沫。我们将看到的是其他的人,我们很少谈论到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漂亮的词藻。可是,他们的忧愁和快乐与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两样。
  • 欧洲风化史

    作者:[德] 爱德华·傅克斯

    《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为《欧洲风化史》的第一卷。 插图本《欧洲风化史》是德国著名文化史学者爱德华·傅克斯一部研究欧洲性道德史的带有学术性质的专著,因其材料丰富、叙述严谨、观点鲜明而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被认为填补了欧洲风化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 该书共分为三卷,即《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对文艺复兴时代、君主专制时代和资产阶级时代的风化行为、风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的状况和演变过程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和阐述。同时,作者在这部巨著中使用了大量的各种漫画和图画,这不仅使得该书图文相得益彰,而且更能让读者对欧洲的世俗生活画卷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