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欧洲史

  • 王国,1130—1194

    作者:[英] 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

    西西里的诺曼王朝第二部

    展现西西里的诺曼王朝六十余载的历程及其遗产

    ◎ 编辑推荐

    ☆从1130到1194年,奥特维尔家族在西西里岛开创的这个诺曼王朝只存续了短短六十余载,但毕竟在强敌环伺的地中海中心地带生存了下来,躲过了数次试图毁灭这个王朝的军事行动,甚至还能对外用兵。此外,他们为西西里岛带来了西欧、拜占庭、伊斯兰文化的融合。

    ☆切法卢主教座堂,蒙雷阿莱主教座堂,巴勒莫王宫,马尔托拉纳教堂……今日,人们仍能从这座岛屿上的纪念性建筑中,看到诺曼西西里文化的遗产。

    ◎ 内容简介

    西西里王国建立之后一度是地中海区域的强国,深刻影响了意大利的政局,甚至派兵去海外征战。王国内则在宽容的氛围下一片繁荣。但是诺曼人的王朝前后仅延续了约60年,最后在悲惨的境况中宣告灭亡。本书讲述了诺曼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生动地描述了它与德意志、教宗国、拜占庭、十字军等势力的互动过程,展现了一个繁荣的中世纪王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之中逐渐走向灭亡。作者以通俗风趣而略显怜惜的笔调写作,能让读者既感受到诺曼王朝的辉煌成就,又体会到衰落过程中的辛酸和无奈。

    ◎ 媒体&名人推荐

    诺威奇勋爵作为历史学家,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对美感有良好的品味,对语言怀有热爱,还拥有能带来生气的智慧。——休·特雷弗-罗珀,牛津大学教授

    诺威奇勋爵拥有透视历史事件的天赋,同时也不缺乏清晰度和智慧。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擅于讲故事。——《观察家报》

  • 巴黎陷落

    作者:[英] 阿利斯泰尔·霍恩

    从每个人真实的生活,还原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历史悲剧

    沃尔夫森文学奖、霍桑顿文学奖得主,根据上百位亲历者留下的私人记录和官方档案,讲述了直击心灵的围城故事

    ◎ 编辑推荐

    ☆关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经典作品

    ☆立足于无数亲历者留下的一手记述

    ☆从普通人的视角看巴黎围城的残酷

    ◎ 内容简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皇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迅速战败被俘,然而帝国的崩溃并未结束战争,新成立的国防政府仍在巴黎坚守。巴黎民众饱受炮击和饥饿的痛苦,而法军的突围和解围行动都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国防政府最终选择向普鲁士屈辱求和,愤怒和失望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公社起义。

    作者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一手材料,描绘了这戏剧性的10个月中的高潮时刻。他那震撼人心的高超笔法和书中无数当事人留下的直接记录,使得那段远去的历史变得再度鲜活。

    ◎ 媒体推荐

    绝对值得一读。——《泰晤士报》

    极吸引人的历史作品。——《每日电讯报》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这场仍震撼法国灵魂的内战的人来说,此书都是必读的。——《伦敦标准晚报》

  • 骑士团九百年

    作者:[英] 德斯蒙德·苏厄德

    18世纪以来第一部骑士团通史,十余支骑士团的发展历程

    九百年战争胜败的曲折传奇

    ◎ 编辑推荐

    ☆骑士团是欧洲历史爱好者、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骑士团都有不同的标志和装束,有不同的传奇故事。

    ☆本书范围广,记述了大大小小的骑士团十余个;时间长,从12世纪到2000年,涵盖九百年的骑士团历史。无论是圣殿骑士团圣地战斗、条顿骑士团转战普鲁士、医院骑士团在罗得岛和马耳他两次抗击土耳其人,还是圣地亚哥骑士团等投身再征服运动,都有精彩讲述。

    ☆近代以来,一些骑士团并未消亡,它们面临困境,也努力转变为救助慈善组织,这段转型的新历史同样不容错过。

    ◎ 内容简介

    军事修会(骑士团)出现在十字军战争期间,他们是罗马时代以来第一支训练有素的西方军队。本书是18世纪以来第一部关于骑士团的通史,展现了从12世纪骑士团创生到近现代骑士团转型的漫长历程,其中可见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在圣地兴起,条顿骑士团从圣地转战波罗的海地区、开拓普鲁士,西班牙各大骑士团参与再征服运动,圣殿骑士团瓦解,医院骑士团退守罗得岛和马耳他,近代骑士团的困境和转变,现代时期欧美各地的圣约翰骑士团组织。

    在英雄传奇之中,作者介绍了各大骑士团的组织结构和标志,阐明了骑士团修道和战斗的双重特征,不同的骑士团力量对近东、波罗的海、伊比利亚半岛、东地中海历史的参与和影响,近代骑士团军事角色的衰微以及骑士团向修道和慈善角色的转型。

    ◎ 媒体推荐

    无可否认,这部著作的作者知晓且采纳了史学史的标准……但他也将历史看作一部史诗,或多彩的展演。——戴维·诺尔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作者本人是马耳他骑士,但也生动地描绘了敌对双方犯下的可怕暴行。这本书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勇气、奉献、暴力、生存、荣耀、胜利、失败和腐败的传奇,它填补了几乎所有读者在历史和政治教育上的巨大真空。——吉列尔莫·迈内斯,书评人

    他的书十分精彩,稳固地基于第一手资料,他对这些资料有非凡的理解和掌握。——《新社会》杂志

    读来令人着迷,写作引人入胜,始终能勾起人们的兴趣。——《天主教先驱报》

  • 英法千年争斗史

    作者:[英] 斯蒂芬·克拉克(Stephen Clarke)

    一部“不太正经”的英法关系史

    ……………………

    ◎ 编辑推荐

    1.英国如何连续 1000 年优雅地惹恼法国

    2.追溯 1066 年以来的法国历史,描绘英法绵延千年的爱恨情仇

    ·黑斯廷斯战役是法国的胜利吗?

    不!征服者威廉是诺曼人,而且憎恨法国人。

    ·英国人真的要为圣女贞德的死负责吗?

    不!是法国人判她死刑的,就因为她穿裤子。

    ·断头台是法国人发明的吗?

    不!它是在约克郡发明的。

    ……………………

    ◎ 内容简介

    英吉利海峡也许只有30多千米宽,但它有1000年那么深!

    作者深入黑暗的深渊,带领我们穿梭在英法两国你争我斗的所有历史时期——或者至少是站在英吉利海峡(英国人挑衅之称)两岸互瞪的时期。作者一路走来,揭开了法国历史学家一直试图用“真相”掩盖的一些迷思,证明了法国人没有发明法棍面包、牛角面包和断头台,如果不是英国人创造了泡沫香槟的时尚,法国人早就把泡沫从葡萄酒中去除了。

    从诺曼人(不是法国人)征服到本应更加和平的现在,本书内容轻松愉快,但所有历史都经过了无可挑剔的研究,讲述了英法之间所有伟大的争吵。

    简而言之,法国人有理由怀疑,在过去的1000年间,英国为了激怒他们而发动了的一场漫长的运动,而且至今没有结束……

    ……………………

    ◎ 媒体推荐

    本书是一个滑稽的尝试,试图把法国的“三色眼镜”踩在脚下,戏谑地调查了英法两个国家对同一事件的记忆鸿沟……满满的真知灼见。精彩无比,极具娱乐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以无礼的现代眼光审视英国和法国之间动荡不安的历史。

    ——《泰晤士报》

    这本书会让你如沐春风……作者精心研究的描述中蕴藏着巨大的乐趣……任何曾经遇到过傲慢的巴黎服务员的人,或 8 月在巴黎环城大道开过车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每日邮报》

  •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

    作者:[美]威廉·麦克尼尔

    从多瑙河流域到黑海以北大草原的东欧,是游牧文明马鞭所及的最西端,是改变欧洲历史走向的心脏地带。1500—1800年,东欧迎来新的变化。千百万开拓者在血泪中把草原开垦成耕地,决定战局的不再是战马而是火炮,组建国家的力量从马背上的劫掠者变成执笔的文官。三大强权奥斯曼、哈布斯堡、俄罗斯,夹缝中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搅局者鞑靼、哥萨克……近代东欧的边疆,在诸强的权谋与冲突中悄然划定。

    本书描述“草原边疆”转变为近代国家的历史过程,书写东欧治乱交替的三百年。俄罗斯帝国如何崛起,近代东欧如何形成,甚至19世纪至今的东欧局势等问题,或许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启发。

  • 花衣魔笛手

    作者:[日] 阿部谨也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 布达佩斯之围

    作者:[匈牙利] 翁格瓦利·克里斯蒂安

    布达佩斯围城战是二战中最漫长、最血腥的城市攻防战之一。历史学家翁格瓦利为这场影响深远但近乎被遗忘的战役撰写了一部无与伦比的军事史。他搜寻被束之高阁的档案,挖掘被历史埋藏的史料,寻访战争的亲历者与幸存者,试图还原真相,书写二战历史研究缺失的篇章。但这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布达佩斯之围》从政治、社会乃至人性的角度再现了这出恐怖的大戏。“多瑙河之珠”的毁灭本是可以避免的。突围是徒劳的,投降换不来解放,近100万布达佩斯居民眼睁睁地看着双方军队的残杀和家园的毁灭,却无力干预……

  • 欧洲的创生

    作者:[英] 罗伯特·巴特利特

    199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从边缘地带、宗教、人口、贸易、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着手,讲述欧洲是如何成为现代欧洲的。

    ◎ 内容简介

    在中世纪盛期,欧洲发生了一股内部征服、殖民和经 济增长的浪潮,由此,欧洲从一个由独立小社群组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各具独特文化的强大王国构成的网络。在这本引人注目的著作中,作者罗伯特·巴特利特生动地展示了欧洲自己就是殖民的产物,如同它后来成为殖民者一样,还展现了这对塑造欧洲大陆和当今世界的影响。

    本书出版后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后被翻译为德语、爱沙尼亚语、波兰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

    ◎ 媒体推荐

    关于欧洲之形成的明晰而有力的叙述……巴特利特史诗般的主题是拉丁基督教世界向欧洲边缘地带的扩张……他还强调了这一扩张对世界未来历史的影响。

    —— 凯斯·托马斯《卫报》

    在诸多对中世纪欧洲的重新评估中,这本是多年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也是写得最好的。

    ——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纽约书评》

    巴特利特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用丰富的事件、名士和当代评论编织了一张华丽的“挂毯”……这是一项对塑造了西方世界的力量的技艺精湛的调查。

    —— 西奥多·K.拉布《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有启发性的……一部有力量的历史作品,也是一本含蓄的、有关我们时代的小册子。

    —— 保罗·约翰逊《标准晚报》

  • 风的女儿

    作者:[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 内战之殇

    作者:[英] 保罗·普雷斯顿

    西班牙内战的至暗时刻

    无辜平民在后方镇压行动中的恐怖遭遇

    20世纪西班牙历史学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权威之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书籍

    ◎ 编辑推荐

    ☆长久以来为历史学家所忽略的西班牙内战的另一面

    ☆20世纪西班牙历史学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权威之作

    ☆严谨的著述中,详细披露了佛朗哥及其支持者为何以及如何消灭“那些和我们想法不一样的家伙”,同时,他也全面揭露了共和国控制区在1936年军事政变后因政府机构崩溃而引发的暴行

    ◎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精心创作而成,旨在揭露1936年至1945年间西班牙人民在其激烈的内战中的恐怖遭遇。书中所描述的恐怖事件发生在战场的后方,作者称其为“西班牙大屠杀”。它们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历史学家们的关注,现在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第一幅全面的图景:对大约20万名受害者的大规模法外谋杀、草率的简易审判、酷刑、对妇女和儿童的系统性虐待、大规模监禁,以及恐怖的流亡。那些应为恐怖事件负责之人被点名,受害者得到确认。这是欧洲现代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其所造成的创伤至今仍深深刻在西班牙的大地上。

    ◎ 媒体推荐

    普雷斯顿对1936年至1939年间西班牙内战的了解令人震惊……他的作品是对有关西班牙问题之讨论的有力介入。它所具有的意义超越了它所揭露的事件,并提议需对欧洲近代史进行一些基本的重新评估。

    ——托马斯·斯奈德,《新共和》

    权威的叙述……在未来几年里,对于任何想要围绕本书主题写作的人来说,它都必定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亚当·霍赫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针对今天的西班牙观察家们仍然很难理解的那些复杂的现代冲突,普雷斯顿的《内战之殇》做出了最具启发性的研究。

    ——约翰·布拉德马斯,《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与革命(1930—1937)》一书作者

    引人入胜的作品……普雷斯顿毫不妥协地细细审查了西班牙这一黯淡的历史时期中曾发生过的那些劫掠、酷刑和大规模谋杀事件。

    ——《纽约客》

  • 横跨欧洲的快车

    作者:[英] 欧文•哈瑟利 (Owen Hatherley)

    【不仅是一趟建筑和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 调合了建筑、政治、历史和文明,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

    ※ 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解读欧洲历史的复杂性

    ※ 《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媒体推荐】

    哈瑟利的书写改变了我们认识城市的方式。

    —— 《独立报》, “了解欧洲政治的八个最佳读本”

    ·

    对“欧洲城市”严厉、生动且及时的审视,当代谈论文化与建筑最引人入胜的声音之一。

    ——欧文•琼斯,英国报纸专栏作家、政治评论家及记者

    ·

    我读过的讲述欧洲最好的作品,调合了历史、建筑及当代政治,由欧文•哈瑟利那混合了批判主义、博学及人道主义的笔触写下,极具标志性。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安娜•敏顿,英国作家、记者、学者

    ·

    哈瑟利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建筑、历史和政治知识储备加上文学天赋,他完美地继承了已故建筑评论大师伊昂•奈恩的才华。

    —— 《文学评论》

    ·

    凝练优美的报道……好比建筑的传世之作。

    —— 《卫报》

    ·

    【编辑推荐】

    建筑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又是如何体现观念与思想变迁的?一座典型“欧洲”城市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定义了“欧洲”?带着这些问题,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出发了。

    ·

    本书书名 “横跨欧洲的快车”源自德国乐团“发电站”于1970年发行的一张专辑名,共25章,每章描写一座欧洲城市或一组城市群,但并不包括伦敦、巴黎、罗马等人们熟悉的欧洲。作者以建筑为核心,调合了政治、历史与文明,在英国公投脱欧后,开始重新审视何谓“欧洲”。

    ·

    这不仅是一趟建筑与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里,欧洲的城市景观为全世界所青睐。高速列车在开放的边界之间穿梭,连接着多元的空间,串联了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秩序和趣味。这里有发电站乐团的历史城市乌托邦、超现代主义的音乐厅、充满想象力的公共空间,以及平等主义的未来派住宅。

    ·

    欧文•哈瑟利作为英国最著名、最具话题性的建筑评论家之一,将在本书中出发探索整片大陆上的欧洲城市,不仅去领略它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还试图弄清楚欧陆与盎格鲁-撒克逊规范下的城市格局——美国、爱尔兰、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呈现的规划简单,即以汽车为中心和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建筑空间——究竟有何不同。

    ·

    在定义欧洲城市美学的过程中,哈瑟利意外发现了这样一片大陆:其分裂既在欧盟之内、又在欧盟之外。

    ·

  • 罗马:永恒之城

    作者:(澳)罗伯特·休斯

    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可靠、精准、生猛,庖丁解罗马

    •一座罗马城=一部西方艺术史+西方世界历史,一本《罗马:永恒之城》=大理石般历史质感+湿壁画般艺术色泽

    •他被《纽约时报》《卫报》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其姊妹作品《新艺术的震撼》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

    ★一座罗马城=一部西方艺术史+西方世界历史。有的人可以谈谈罗马的历史,有的人可以谈谈罗马的艺术史,但很少有人可以同时做到这两点。这本《罗马:永恒之城》完美结合了这两点。休斯不仅比我们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到罕见艺术品,他更能透过它们为我们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罗马。那座有大理石般历史质感和湿壁画般艺术色泽的罗马。一本《罗马:永恒之城》就够了。

    ★被《纽约时报》《卫报》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的罗伯特•休斯的代表作。其《新艺术的震撼》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这位艺术批评界的“生猛海鲜”,在《罗马:永恒之城》中,以其渊博的学识、特有的语言风格为大众打开通往罗马的艺术人文之门。

    ★ 一部可靠、到位、好读的历史书,附历史珍贵插图。全书从古罗马城的建立→奥古斯都罗马的鼎盛→古罗马的衰落→基督教的罗马→中世纪罗马→文艺复兴→十七世纪罗马→巴洛克鼎盛时期罗马→新古典主义时期罗马→现代罗马→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罗马→梦回罗马。一日看尽长安花。以“读城”拼砌你的世界历史。

    罗伯特•休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与文化评论者之一,给我们带来了一部纵横延伸、广泛深刻的私人罗马史——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帝国,也作为西方艺术与文化的起源。休斯追溯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艺术品以及翔实的历史细节,描绘了罗马的建立与发展,从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展,早期基督教的兴起,文艺复兴,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兴亡,一直到现代罗马。偶像崇拜与亵渎神明、践踏侮辱与肃然起敬交相混杂。无数艺术隗宝与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重唱出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辉煌。

    ◎ “以一针见血的犀利笔触,休斯记述了从奥古斯都大帝到费德里科•费里尼时代的罗马艺术与建筑。这堪称一项艰巨的工程,但尽管偶尔相当固执己见,休斯却是一位颇具趣味的评论家。”——《旁观者》

    ◎ “若要游历罗马,你无疑应该带上这本由激情洋溢、博学多闻的好斗者写就的旅行指南——一部融汇了历史、艺术与旅行见闻的鸿篇巨著。”——《星期日泰晤士报》

    ◎ “我们爱读休斯,恰恰是因为他摒弃了今日艺术史写作中司空见惯的束手束脚、忸怩作态。多亏不用为了保住大学里的终身教职或谋求梦寐以求的美术馆馆长之位而发愁,他才能以发自肺腑的热情直抒胸臆,抨击庸碌无能,以激情来捍卫卓越。”——《文学评述》

    ◎ “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通晓展露无遗。”——《星期日电讯报》

    ◎ “讲好一段延续了近3000年、在西方文明起到中枢作用的故事,需要记述者具有几乎难以达到的渊博学识,还要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使读者不至于患上文学版的‘司汤达综合征’。休斯先生,《时代》杂志的澳大利亚裔艺术评论家,比任何人都更接近胜任上述工作,以这部包罗万象的书卷,他大获成功。”——《经济学人》

    ◎ “与一位伟大的向导同游一座伟大的城市:还有谁还能做得更好?”——《旗帜晚报》

    ◎ “休斯在书中扮演了一位兼具趣味性与渊博学识的向导。他是个无可挑剔的故事高手,高屋建瓴、自信自如、诙谐机智。”——《每日电讯报》

    ◎ “在这部庞然大物般的巨著中,休斯抓住了罗马精神的真髓:纵使艰难险阻、挫折失败,依然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视野》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

    作者:刘城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为六章来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基督教神学关于“人”的定义;基督徒的两种生活方式;宗教礼拜仪式与节日庆典;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尘世生活的人生榜样等。

  • 贝克德意志史 I

    作者:(德) 埃伯哈德·科尔布

    德国顶级学术出版社出品

    贝克畅销经典知识丛书

    本书共分为七册,选取了德意志历史上的七个伟人——欧洲之父卡尔大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军事天才腓特烈大王,铁血宰相俾斯麦,新时代的第一位领袖康拉德·阿登纳,以及世纪人物维利·勃兰特,他们都有着传奇色彩与戏剧性经历,在不同的时期扮演过关键角色。透过各自的时代横截面,串联起演变的脉络,浮现出流动而绵邈的德意志历史宏景。

  • 战争的试炼

    作者:[英]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融最新史料、双重视角、荡气回肠的史诗叙事为一体

    廓清中世纪持续200年的东西方大战所笼罩的重重迷雾

    ◎ 编辑推荐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最流行的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摒弃以往英语世界中或过度吹捧十字军或极力贬低十字军的观点,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双重视角叙述事件进程,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明白今天很多以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为借口引发的冲突,都是在对这段历史的误用和滥用

    ◎ 内容简介

    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在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200多年间,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为争夺圣地的统治权而争斗,双方都坚信他们在为自己的神服务。

    书中不仅描述了各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量军事细节,作者托马斯·阿斯布里奇还从政治、社会、宗教动机和人物入手,全面剖析了这段超过两个世纪的冲突。尤其是,他从基督徒和穆斯林双方的视角讲述这段史诗般的斗争,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军史著作中还是头一次。

    在作者激情洋溢的讲述下,我们被带入一个满是传奇英雄的世界,但他也不忘揭露充斥在那个时代的令人惊骇的暴力杀戮,并且清点了后世对这段往事的误用和滥用。

    ◎ 媒体推荐

    阿斯布里奇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现在也很有教益。——海伦·卡斯特,《卫报》

    充满了只有中世纪才有的绚丽多彩的逸闻。阿斯布里奇彻底而成功地脱离了传统的写法,精彩地展示了穆斯林的战略和动机。——《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这部检视从11世纪到13世纪的中世纪十字军活动的学术著作中,阿斯布里奇小心谨慎地赋予了穆斯林视角和基督徒视角同等的重要性。——伊恩‧芬利森,《泰晤士报》

    十字军运动在今天是过于时髦的话题,尽管据阿斯布里奇的观察,这些话题大多数都出于错误的原因。他说,十字军运动是有趣的,但它们属于过去。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既令人激动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本书属于最优秀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苏格兰人报》

    通过对十字军东征背后的宗教动机做出的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以及来自同时代穆斯林史料的视角,阿斯布里奇写出了一部全面、精致、充满扣人心弦的分析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能够满足各种水平的读者。——《书单》

    ◎ 名人推荐

    才华横溢、权威性强、平易近人,一部 “必读之书”。阿斯布里奇在无懈可击的学术与令人投入的说书人天赋之间做到了平衡。——约翰 ‧ L.埃斯波西托教授,《伊斯兰的未来》作者

  • 西欧中世纪史

    作者:〔美〕布莱恩·蒂尔尼,〔美〕西德尼·佩因

    中世纪史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悠久传统,通史著作已有很多,蒂尔尼和佩因特合著的《西欧中世纪史》以其识见之高明、选材之博洽、叙述之生动而独树一帜,历经半个世纪的修订完善,常销不衰,是欧美大学用作中世纪史教科书的首选。 本书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各方面的历史脉动,及其对近代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深刻影响。 两位作者均为享誉已久的中世纪史权威学者。佩因特以细致生动的叙事见长,蒂尔尼的专长是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在佩因特初版基础上,蒂尔尼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加以补充,文哲、艺术之外,增加了教会史、法制史和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本书自1953年问世至今,不断修订再版,畅销半个世纪,是目前欧美各大学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学教科书,详略程度适合国内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 高明史家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当取材,信手拈来,叙述文笔轻松自如,是本书显著优点。
  •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作者:[英]R·H·托尼

    本书堪20世纪政治经济领内最伟大的经典之一作者凭借广博的经知识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恢弘的气势和丽的文字,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至17世纪末叶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神学理论控制的过程,并此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学理论本身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英国清教产生、发展和转变,如何影响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者有关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济活动之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论述,可以看作对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促进资主义发展著名命题的回应、批评和补充。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离,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各界共瞩目的紧迫问题的情况下本书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时更为引人注目,也更具启迪意义。 目录 学报版导言 序言 第一章 中世纪背景 一、 社会机体 二、 贪婪之罪 三、 理想与现实 第二章 欧洲大陆宗教改革家 一、 经济革命 二、 路德 三、 加尔文 第三章 英国国教会 一、 土地问题 二、 宗教理论与社会政策 三、 个人主义的发展 第四章 清教运动 一、 清教和社会 二、 神圣的戒律对抗贸易的宗教 三、 经济美德的胜利 四、 治贫新药 第五章 结论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 平民如何变成屠夫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R·布朗宁

    当平庸之恶、权威人格、权力实验都无法解释普通人的作恶动因, 我们是否该正视人性中的罪恶。 耶鲁大学公开课“欧洲文明”推荐书目 出色地对人类行为的探照,让人毛骨悚然……研究非常严谨……为大屠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新闻周刊》 难以想象的一本重要著作,毫无争议地传达出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迈克·多利斯,《芝加哥论坛报》 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屠杀的成因,更让我们认识到,在心理上人们是如何从一个个普通人,积极参与到人类历史上最为发指的兽行中去的。——《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是二战大屠杀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资料拼合1941年波兰发生的大屠杀事件,研究屠杀执行者的心理,力图用社会学的各种理论解释普通人参与屠杀普通人的原因。
  • 军事革命与政治变革

    作者:布莱恩·唐宁 (Brian Downni

    《复旦政治学译丛·军事革命与政治变革:近代早期欧洲的民主与专制之起源》注重分析中世纪政治结构以及军事革命在近代早期欧洲的重要性,来考察民主与专制的悠久渊源。本书通过比较勃兰登堡-普鲁士、法国、波兰、英国、瑞典及荷兰等国受军事革命影响的不同情况,从军事角度剖析了近代早期欧洲各国分别走上专制或民主道路的原因。作者认为,在中世纪晚期,一系列宪政安排使西方国家有别于世界的其他地区,且铺出了一条更容易走向民主的道路。作者跳出战争这个狭小空间,把军事革命与近代国家形成、官僚化等问题联系起来,他主张军事革命的最大影响在于促使欧洲各国在政府管理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导致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及其向现代民主国家转变。 本书适合政治学、社会学、世界史等相关专业的学者作文献研究索引工具之用,也适合广大对欧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度阅读。
  • 一本书精通欧洲史

    作者:李争平

    《一本书精通欧洲史(经典珍藏)》内容简介:从追溯爱琴海文明的足迹,到古希腊文明的开源;从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到愚昧统治下中世纪的蹒跚而行,从文艺复兴的曙光,到启蒙运动的颠覆,从工业革命的发端,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最后到欧洲一体化的强盛。这是一部还原欧洲历史全貌,全景式再现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史学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