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神学

  • 论神性

    作者:[古罗马]西塞罗

    西塞罗,西方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古罗马共和国末期一位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实际参与了贵族共和派与独裁者的殊死斗争;他又是罗马史上最著名的演说家,其演说词结构严谨,文采斐然,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并且建立了所谓的“西塞罗文体”;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曾大力呼吁创建拉丁文化,建立罗马人自己的哲学和神学,是基神督教诞生以前最重要的拉丁理性神学家,为后世留下了一批重要的哲学和神学著作。西塞罗的著作与思想为我们研究希腊思想的拉丁化、拉丁思想的特征以及拉丁哲学和神学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
  • 论信望爱

    作者:[古罗马]奥古斯丁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奥古斯丁论述基督教“信、望、爱”三大神学德行的的重要论著。奥古斯丁在《论信望爱》中以既简明又全面的方式阐述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罪、恩典、预定。奥古斯丁对这些教义的阐述对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如马丁路德、加尔文、巴特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篇是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古代基督教,乃至基督教思想史的一把钥匙。 本书目录: 一、论信望爱 二、论教义的教导 三、论信仰与信经 四、论信仰未见之事 五、论信仰的裨益 六、论信经
  • 上帝的道与历史的动向

    作者:唐崇荣

    讲述神的道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基督徒在历史中的责任,籍着上帝的道明白他永恒的旨意,看透历史的动向,深知上的所托付的责任,勇于向这个时代挑战。
  • 源于期待

    作者:西蒙娜·薇依

    《源于期待:西蒙娜·薇依随笔集》由杜小真和顾嘉琛翻译。杜小真为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哲学研究;顾嘉琛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作为一位回归内在生活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西蒙娜·薇依承袭了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认为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艰难地承担下来的重负。她拒绝激情,认为善的王国不在尘世,尘世生活是一种受到偶然性支配的荒谬游戏,而人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消除上帝和生活于尘世的人之间的屏障,在异于上帝之处寻找上帝并且爱上帝。有人把她的作品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视其为“当代的帕斯卡尔”。
  • 新約

    作者:

    譯經的目的,我在《摩西五經》裏說了,一是爲中文讀者(包括信友和聖經學界)提供一個可靠的中文學術譯本,二是如果可能,力求讓《聖經》立于中國文學之林,即進入漢語主流文化。注意,我說的是“聖經學”,而非任何基督教宗派的神學或教義。後者在西方的歷史和理論我做過些研究,算是老行當了吧。但傳教“牧靈”跟做學問,是完全不同的事業,沒有哪個譯家可以兼而得之。因此,現實地看,我的譯本也許會影響到“牧靈”譯本的修訂和術語措辭,但不可能取代其中任何一種。在香港,正如在內地,有哪一個教會不在散發《聖經》,不積極宣道、參與社會建構和社會鬥爭呢?不如此,她就不能够撫慰苦靈,傳布福音,教人立信稱義。在此意義上,譯經,即使是“非教徒”的譯經,也不僅僅是無傷大雅的“文化保育”。我想,聖法的教導、先知的呼喚、耶穌的受難復活的啓示,隨著宗教復興和中國社會行將展開的倫理重建,是會爲越來越多的國人聆聽而認識的。一個日益多元化的容納不同信仰的社會,需要這樣一份“生命的糧”(《約翰福音》6:35)
  • 做门徒的代价

    作者:[德]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本书是德国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的代表作,表达了他的许多重要的神学观点,对基督徒的生活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深刻的指导和辨析,也体现了朋霍费尔作为以身殉道的现代圣徒毕生秉持的信念。
  • 黑质三部曲

    作者:菲利普•普尔曼 (Philip Pull

    卡内基勋章、英国儿童文学最高奖“卫报小说奖”、惠特布里德文学奖获奖作品 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获奖影片《黄金罗盘》原著小说 史诗般的宇宙神话故事,颠覆传统认知的创世传说 承载神学、宗教等思想,融合科学、魔幻等元素 从牛津大学到极地冰原,从现实世界到平行空间 每一部皆呈现不同奇幻色彩,蕴含不凡精神气质
  • 圣经故事

    作者:[英] 玛丽·巴切勒 编著,约翰·海森

    《旧约》原是犹太教的圣书,主要内容是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故事和传说、犹太民族古代历史的宗教叙述以及他们的法典、先知书、诗歌和箴言等。《新约》原著是用希腊文写的,那是耶稣在世时,罗马帝国人人通晓的语言。《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记叙了有关耶稣的历史传说、耶稣的言行、早期教会的状况、使徒们的书信和神的启示等。 这本《圣经故事》选取自《圣经》,经过玛丽·巴切勒的精心编纂,原先较为零乱的故事之间有了清晰的脉络,读来就像一部长篇小说。约翰·海森为此书配插图。
  • 美是自由的呼吸

    作者: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经。 别尔嘉耶夫是19世界末和20世纪初,俄国社会大动荡中所产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俄国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他是一位独特而又自由的思想家,中年时被驱逐出自己的祖国,流亡海外,但他始终关注着人及其命运,并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在欧洲享有极高的声望,并于1947年荣获剑桥大学荣誉神学博士称号。本文作者通过对他一生中典型的思想和生活活动的总结——《自我认识:思想自传》的阅读,来试着把握和分析其思想中最精彩也最重要的部分——自由。
  • 神力的语言

    作者:弗赖

    本书以《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的探索为主,说明语言的神力以及人们的感情如何与语言形成密切关系的过程。   弗莱对《圣经》与文学传统内在联系的深度洞察,充分体现了这位20世纪最为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对西方文化的精神源头的珍视,他的批评丰富着人们对古老经典文化蕴涵的理解。
  • 异教徒

    作者:[英] 切斯特顿

    本书是切斯特顿的社会评论集。他借助于分析异教徒及其宣扬的思想,实际说明了正统所暗含的内容,指出了正统的重要性。书中批评的异教徒包括英国当时文学界、艺术界、报刊界、政治界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吉卜林、萧伯纳、H. G.威尔斯、乔治•穆尔、洛斯•迪金森、詹姆士•惠斯勒等,所批评的思想包括帝国主义、种族主义、世界主义、现实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唯美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超人”学说等等。书中充满着智慧的悖论和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语言诙谐幽默,颇为引人入胜。
  • 但丁的圣约书

    作者:(美) 霍金斯

    本书探索的是但丁《神曲》对基督教经文的深刻理解,不仅包括《圣经》正经的文本及其权威注释,还包括在布道和洗礼、赞美诗和歌曲、壁画和插图,甚或日常言语的箴言中体验到的《圣经》。 在探讨维吉尔和奧维德的章节中,作者展现了但丁如何在启示之光中,重新阐释这些古代诗人们,并修正他们的想象。 但丁以写作《神曲》建构起了一种“圣经式的自我”,他在各种各样的古典和基督教传统中选择.重新书写《圣经》——在灵性的《旧约》和《新约)的羊皮纸上大胆地添加了自己“圣约书式的”附笔。
  • 隐匿的神学

    作者:谷裕

    本书从德国解释学的传统角度,研究和探讨了德语文学注重思辨和道德建构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井认为其重要根源在于: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形成发展,与路德宗教改革及其世俗化之间的有机互动——启蒙运动引发了文学艺术脱离神学和宗教获得审美独立,并转向人学及对人的关注。而文学在独立过程中同时携带了信仰模式、认知方式、情感表达、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这种互动作用于德语文学的功能和语言,使其成为审美意义上“隐匿的神学”。作者以扎实的基本功,详实的材料,独到地疏解了启蒙运动以后到19世纪末的六位德语重要作家:歌德、莫里茨、瓦肯罗德、诺瓦利斯、冯塔纳、伊默曼的经典作品,展示了当时时期德语文学的发展线索,而这一线索对我们认知德意志精神极为重要。
  • 返璞归真

    作者:C.S.路易斯

    《返璞归真》是C. S.路易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邀到英国广播公司发表的战时系列讲话,讲述超越不同派别基督教的纯粹信仰。 《返璞归真》将信仰的真谛娓娓道出,它被公认为是路易斯最受欢迎的著作,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著作之一。 本书将带我们回到路易斯给成千上万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争中的人们带来更新的时代,他的话语在今天仍和往日一样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
  • 人的本性与命运

    作者:R.尼布尔

    本书对哲学、宗教与政治作了全面的考察。   就像R.尼布尔的所有著作一样,本书的广阔视野反映了作者的天才,但本书的力量却来自它所传达的特殊信息。   尼布尔在本书“序言”中指出,“个性”与“历史意义”是圣经传统的两大强调,而他的任务就是要就此强调作出详细的论述。   针对这两大主题,该书分成上下两卷。上卷论人的本性,下卷则主要谈历史的意义。这一论述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
  • 圣经

    作者:

    中文部分:中文 和合本(中国教会使用最多的版本) 英文部分: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ESV 英文标准版) 英语标准译本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是2001 年由英国圣经公会和福音出版社出版的。ESV 是建立在过去 500 年英语圣经翻译的最优秀的主流的基础上。主流的源头是1526 年的威廉.丁道尔的新约,1611 年的KJV,1885 年的RV,1901 年的 ASV,1952 年和1971 年的RSV。在这主流里,文本的信实度、精确度与简练、华丽的结合,表达出了他真正的价值。 ESV的每一个词和短语都细心地与原始的希伯来文、亚兰文及希腊文相核对,以保证充分的精确度和明晰度,并防止错译和漏译原始文本的任何语义。英语的词和短语的本身,与丁道尔及KJV 译本的相比较,已经有了发展,而RSV 最为现代化。ESV 以1971 年的RSV 为工作的起点。 ESV的翻译原则基本上是直译,它尽可能寻求得到原始文本的精确词义和每一圣经作者的个人风格。这样,它着重于 “词与词”的对应,同时考虑到现代英语和原文语言之间在文法、句法和成语方面的差异。寻求原始文本的透明度,让读者尽可能地看到原始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ESV的翻译风格按传统翻译原则保留了神学术语,如恩典、信心、公义、成圣、救赎、重生、和好、赎罪等;因为他们在教义方面有极大的重要性,也因为相应的希腊文已成为新约时代的关键词和术语。 ESV充分表现圣经作者的风格变化,如创世记优秀的散文,历史书流畅的叙述,诗歌书丰富的隐喻和戏剧性的想像,先知书警钟性的告诫,路加福音的通顺和优雅,约翰福音的极度简要,保罗书信严谨合理的逻辑性。 ESV的文本旧约的基础是建基于希伯来文圣经的马所拉文本上,其版本是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1983 年2 版;新约是建基于1993 年由联合圣经公会出版的希腊文新约(修订第4版)及由Nestle & Aland编辑的第27版希腊文新约。在特殊情况下,ESV 也参考死海古卷、七十子译本、撒玛利亚五经、叙利亚Peshitta 译本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及其他文本。 ESV出版小组有100 多人,14 位翻译监督委员会成员,得益于50 位圣经专家学者复阅译文和50 多位顾问委员会成员的评论。
  • 圣经的叙事艺术

    作者:西蒙·巴埃弗拉特

    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教义,是整个西方文化长河的源流,当追索感性愉悦的希腊精神与崇尚理智谨严的基督价值交汇、碰撞后,一首和谐的灵魂之歌便由此生成,并一直在今天的西方文艺创作中幽幽作响。 在混沌的宇宙里,人们企盼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追寻更加澄明和本真的世界,《圣经》导引你向天穹仰望,也审视自己的内心,来考量生命的价值,所以它当然是哲学;一部书,也是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从上帝创世、摩西出埃及、约书亚建国,一直到南北朝分裂、巴比伦之囚,因此它当然也是历史。 哲学使人深刻、历史使人深沉,诚然如此,可是除却这深刻和深沉,你没有领受到其中的美吗?在诵读诗篇、箴言,吟唱雅歌的时刻,你没有为内里的精神力量所震撼而心生感喟吗?这般情怀,单是哲学和历史所力不能及的,而这,只能靠使人深情的文学感召,才能让我们在潜游《圣经》的精神之旅中还能体认到艺术、领略到美。 作为文学艺术品的《圣经》(主要指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由叙事构成,但在传统的研究中,对于《圣经》叙事的文学考查却仅仅处在边缘位置,以色列圣经学者巴埃弗拉特,以一部《圣经的叙事艺术》,让我们从叙事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幕幕曾经想当然的传说场景,获得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堪称“圣经文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创举”。 在这样一个“主义”、“流派”盛行的年月,巴埃弗拉特使用的不过是传统的细读法,他紧扣文本,从叙事人、人物塑造、情节、时空安排、语体等角度,做了颇有说服力的阐说,阅读此书,你似乎不是在上一堂人文课,而是在聆听一个个故事,回味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讲述”。于是乎,透过巴埃弗拉特磨出的这副眼镜,我们看到了大卫冷峻刚勇下的脆弱和伤感,押沙龙骄横佞巧下的率直性情,而每一个新鲜推论的背后,都有多方面的佐证。我很欣赏作者的这一点,立意的时候天马行空、无所羁束,落笔的时候则深思慎取、言必有据,颇有胡适先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遗风。 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世间万事均已在上帝的掌控之中,《圣经》里的恩怨因果实质上就是他在编故事、讲故事,人类的探索、奋争也就确实可笑。可是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创造自己心中的故事,而万能的上帝也不过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而已,所以凭着巴埃弗拉特赠与的这把利器,上帝的笑,应该不是出于轻蔑,而是发自赞许。
  • 罗马神话

    作者:夏尔克

    《罗马神话》(精装)该亚生下星空神乌拉诺斯,俗称天神。大地女神该亚又跟乌拉诺斯奇妙地结合,作为第一批果实的便是十二位提坦神,六男六女,清一色都是巨人。接着该亚又分娩出三位库克罗普斯巨人,他们在额头上多长了一只圆溜溜的眼睛。最后,该亚生下克洛诺斯,也是最早和最古老的神之一。
  • 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作者:罗赞诺夫

    本书是杰出的俄国思想家罗赞诺夫对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大兄弟》中的关键一章“宗教大法官”的解读。 《卡拉码佐犬兄弟》是一部规模宏大而有社会哲理内容的小说。作品的思想十分复杂,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很深远。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在这部作品中对自己的一生探索做个总结,想要在书中探讨他认为人生与社会最重大的 “全宇宙的问题: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死?”探讨善与恶、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探讨“怎样按照新方式改造全人类”。一八六九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确写道:“将贯穿令书的主要问题——它使我自觉不自觉地苦恼了一辈子——足上帝的存在问题。”他要把自己的信仰和怀疑通过艺术形象统统表现出来,让世人来评说。 而这些问题,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大法官”这一章里。 与其他解说小同的是,正如刘小枫在其中译本前言里指出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大斯基和柏拉图在精神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即,他们都献身于一种纯粹的观念,以及他们的作品所面对的重大主题的相似性,比如:“罪犯”的法律问题,哲学与爱欲问题……等等。根本问题是:在启蒙的现代之后,人类面临的将会是什么样的“终末论”审判!? 中译本前言 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