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笔记

  • 五杂组

    作者:谢肇淛

    《五杂组》是谢肇制撰写的一部笔记类的著述。全书内容十分广博,分天、地、人、物、事五部展开,凡十六卷。天部记历代天文、灾祥、时令、节气等故事;地部对历代地理形式势及帝王建都大势、山川河流、四夷交通,都有记载;人、物、事部为古今杂记,但尤其对本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记载为详。极有史料价值。谢生活在晚明时期,也同样为当时颓败的政治、社会现实所纠扰,细心的读者许能读出晚明实学思潮烙在《五杂组(历代笔记丛刊)》上的些许印痕。
  • 云间语小录

    作者:施蛰存

    序 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至今六十多年了。过去的上海是松江府的一个县,现在松江却成为上海市的一个区,而上海又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这一变化,使我很有些沧桑之感。闲来无事,写下了许多段关于松江的人物、风俗、土宜、掌故的杂记,名之日《云间语小录》。 「语小」是说这本书中所说的都是一些小事,无当大雅。「云间」是松江的古名,其实是错的。陆云到京城洛阳,遇见洛阳名士荀鸣鹤,彼此互通姓名。荀说:一我是日下苟鸣鹤。陆说:“我是云间陆士龙”「日下」是太阳之下,即皇帝直接统治之下,可以作为首都的代称;而“云间”只是取“云从龙”之义,不可能用作地名。松江是元朝才用的地名,元以前,只是一条河名,即今之吴淞江。但这个江名又是错的,应当说是“松江”《后汉书·左慈传》中称为“吴之松江”,苏东坡《后赤壁赋》中说“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都是指今天的苏州河上游,都不是地名。 从秦汉到元代,松江这块地,名为“华亭”它还是海边一个小驿站,供过路的旅客歇宿之处,“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故名为“华亭”。今天上海周围还有“安亭”,“仪亭”,“亭林”,凡是地名带“亭”字者,都是古代的驿站。 元代以后。“松江”成为府名。“华亭”成为县名,隶属于“松江府”。 一府领七县,松江府城内,南半为华亭县,北半为娄县。这样一来,我这本琐记就不便定名为《松江语小录》。或《华亭语小录》了,只好采用“云间”这个代名了。 此书断断续续写了好多年,早些时候被小友沈建中看到,帮忙整理成册。他又为我谋求印行,居然如愿以偿,例应致谢,附记於此。
  • 千百年眼

    作者:【明】张燧

  • 唐语林

    作者:崔文印

    《唐语林》是北宋王谠编的一部有关唐人的佚事杂说,典章故事文书,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这些文字长短不拘,但都主题鲜明,饶有兴味。
  • 花随人圣庵摭忆(上中下)

    作者:黄濬 著,李吉奎 整理

    《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8月。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有关《摭忆》成书经过,黄氏友人瞿兑之在该书序中曾说明原委,略谓,黄氏生前,将编定之“二巨帙”邮瞿;瞿“乃稍纠其笔误数处,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随为天津孔某借阅。黄伏法后,孔某关河转徙,但仍守信将原稿退瞿,还付黄家。黄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该书付印包含多少条目,亦未言印刷情形。该书之序写于昭阳协洽之年(即癸未,1943年)。是为初版。初版仅印百部,未广流传,且非全编。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龙门书店高伯雨据1943年初版影印。该二种版本相同,仅收至1936年12月为止,全目347条。黄氏友人林熙称,在黄被诛后,“很怀念这部笔记,深恐年深日久渐被消灭,而不知北平已有单行本也,因耗重资请人入某大学图书馆检出《中央时事周报》,以一年之力钞为八大册。未经印入单行本那部分文字,曾于1966年刊于《大华半月刊》,今又印单行本,名曰《补篇》云”。 自《摭忆》一书行世以来,除非常岁月,学界之评价,实无大异。率皆持人书分论主张,即不以人废言。刊印初版之黄澄怀、瞿兑之,以及居港之林熙,或为黄氏兄弟,或为生前旧雨,尚有某种亲情故谊在(即此辈亦是《摭忆》成书之功臣),而与黄濬毫无关系者,若郑逸梅、邓云乡诸先生,亦高度评价该书之文史价值,促成重新刊印。上世纪六十年代,旅美房兆楹教授(美国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之主要撰稿人),对香港龙门书店老板周康燮“竭力推荐”此书,谓“它的史料价值很高,而且在近五十年来用文言写的笔记中,堪称首屈一指,实在值得予以翻印,供给学术工作者参考”。因而周氏决定影印发行。 中国大陆学者,陈寅恪先生当是最早肯定《摭忆》史料价值之一人。陈著《寒柳堂未定稿》记述:日本投降,“重返清华园,始得读秋岳之书,深赏其旸台山看杏花诗‘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留待后来人’之句,感赋一律”。“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为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在《寒柳堂未定稿》(补)中,陈先生弟子刘适(石泉)引黄萱函称:“陈师对于黄秋岳的摭忆备极赞赏,他说:‘秋岳虽坐汉奸罪死,不当以人废言’”。迨晚岁拟《寒柳堂未定稿》时收入此诗,题目改称《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一九四七年春)》。约二十年间,他无改固常,坚持人书分论之初衷。 黄濬少年入京,自谓居北京三十年,熟习北方风土人情。既入世,同权宦显要,前辈名公相接席,周旋唱和,殆无虚日。耳食既多,目见益广,对清代民国之史事掌故与夫人物轶事,详为记述,或加考订,或予议评。推而及之,远及上古,旁涉海外,于军国大政、宫廷秘史、财政金融、人际交往、旅游山水、生产环保乃至社会万象,林林总总,匪特内容丰富、议有见地,且文字生动,委婉传神,足称洋洋大观。说者谓,其“所据资料,除杂采时人文集、笔记、日记、书札、公牍、密电以及有关的一些外国人著述外,亦多本人亲自经历和目睹耳闻者”,故有裨史事,良可征引;“瞿兑之推重该书谓‘与夫交游踪迹,盛衰离合,议论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时政教风俗之轮廓,亦显然如绘画之毕呈’,伦比洪迈之《容斋随笔》,确非谀词”。《摭忆》一书作为笔记史料之价值,已可概见。
  • 骨董琐记全编(上下册)

    作者:邓之诚

    邓之诚早年博览群书,又喜收藏,尤喜收集旧照片,所藏故都旧影约四千余帧。《骨董琐记》便是他研究历史的副产品。《骨董琐记》初版问世于1926年11月,由北京富文斋佩文斋发行。后又有《续记》(1933年出版)、《三记》,1955年,三联书店将《琐记》、《续记》、《三记》汇辑为《骨董琐记全编》正式出版。该书从前人别集及笔记中搜罗若干材料,考释文物,钩稽史料,记述史事共一千余条目,证以古近人诗文集及笔记诸书达数百种,注所引书于每条目之首或本,间加案语,内容丰富。该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自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深影响。 此次出版的《骨董琐记全编》,由邓瑞先生对以前各种版本的《骨董琐记》、《续记》、《三记》、《全编》汇总后,进行校勘。将初版邓之诚写的《题诗》、《题识》,叶恭绰的《题签》、《序》,袁励准的《题词》,杨庶堪的《序》、叶瀚的《序》;《续记》前邓之诚的《题识》张尔田写的《题签》、《题词》一并录入此书,恢复了此书的原貌。同时,也校补了一些条目,改正了错讹的文字。
  • 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

    作者:达.芬奇(意)

  • 寻找城市

    作者:陈曦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内容包括意大利——城市的灵、意大利·行迹、意大利·印象:城市的灵、罗马·笔记:建筑几何、威尼斯·笔记:陆上的威尼斯、威尼斯·印象:“最美的书店”、佛罗伦萨·印象:建筑的胜利、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一)、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二)、维罗纳·印象:歪街窄巷等。
  • 武林旧事

    作者:[宋] 周密,钱之江 校注

    《武林旧事》翔实记录了南宋临安城的四时风俗,上至皇家仪轨,下至百姓生活无所不包。卷一卷二详细记载了皇家各个重要的朝会典礼。卷三介绍行都四时风俗。卷四详细罗列了行都宫殿和教坊乐部。卷五介绍杭州风景古迹。卷六介绍行都饮食娱乐和各色伎艺人。卷七记录高宗退位后的优游生活。卷八介绍皇帝驾幸太学、接待敌国使臣和皇后册封、皇子诞育等皇族日常生活礼仪。卷九记录宋高宗驾幸功臣张俊的礼仪节次。卷十记录官本杂剧段数和张镃的四时游赏。短短一册十卷的笔记,几乎每一章节都是研究南宋一朝最可宝贵的资料。尤其是“诸色伎艺人”和“宫本杂剧段数”二节所记录的民间艺术种类、艺人姓名和杂剧剧目,是研究南宋文学艺术和戏剧史最重要的资料。 本书具体成书年代不详,一般认为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德祐二年(1276)元兵入临安,恭帝北狩。次年,杨琏真迦任江南释教都总统,主持盗掘绍兴宋六陵。又过两年,即祥兴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陆秀夫负幼帝赵昺跳海殉国,南宋王朝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就此破灭。这便是周密在序言里说的“物换星移,忧患飘零”,而“感慨系之”。事实上,写下这部记录南宋承平繁华的《武林旧事》,本身就是对宋王朝最深切的悼念。 《武林旧事》的版本系统较为复杂,本书以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宋廷佐六卷本(简称“宋刻”)和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后武林旧事》(简称“陈刻”),也参考了《说郛》本和《永乐大典》本。除点校之外,为了使本书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笔者也对全书作了一些笺注,囿于本人学术水平和文献不足征之故,仍然有大量值得考究的地方只能暂付阙如,以俟后之博雅君子。
  • 九九消夏录

    作者:俞樾

  • 谦庐随笔

    作者:(日)矢原谦吉

    该书的内容可分为军政界人物、文人名流和地方风俗三大类。作者在北平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日人步步进逼,北方局势云谲波诡。抗日武装、军阀、亲日派、党国要员、日本特务浪人等等,如各色演员,纷纷登场。作者对军政界人物最熟稔,在西北军、二十九军和冀察政务委员会的高层中都有朋友,所记述的掌故也最多。他所记载的如:冯玉祥伪善多变,丁春膏评之为: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运只袁绍耳;陈宦晚年落寞,以卜易相术消遣,留辫终老;吴佩孚自作威福,下野后仍不放下架子;何成濬自认猢狲转世,置密室采补幼女养生;王克敏胸无主见,常年以墨镜遮目,以掩其戗伐过甚;喜断袖分桃,其袖中著名人物之一即为当时剧坛巨子某博士;宋哲元为将,不过似《水浒传》里呼延灼之流,独当一面大员与日人折冲,则完全没有章法,只好“多愁善病”,以“虚火上升,耳鸣不已”为借口,避见日方;北平市长秦德纯颇富机谋,与日人虚与委蛇时,常效法刘玄德故事,当众掩面痛哭,使日人嗒然而去;孔财神俗不可耐,山西腔英语不绝于口,其妻浓妆艳抹,举止若村妇,虽徐娘已老,犹存浪漫之想;文人好名,武人也不甘落后,其时天津市长萧振瀛沽名钓誉,偕妻出诗集一册,诗颇似鼓词,如:齐鲁男儿胆气豪,挥刀跃马欲收辽。喜峰口上风雷动,关岳功名一羽毛。时人笑其无聊,有句云:诸葛迂腐公瑾狂,如今英雄属萧郎。卖国归来诗兴动,笑拥夫人写几行。 作为日本人,作者对当时抗日将领和长城抗战的品评,尤值得注意。他对当时浪得虚名的不少抗日将领,颇多恶评。如商震虚有其表,冷口一战,不数时,要塞尽失。时人有对联讥刺云:“大刀宋明轩,长腿商启宇。”对当时抗日有如儿戏的防御,诸如大刀队的神话也有指斥,但对真正的杰出人士,如张自忠赵登禹等,多有好评。当时在华积极推行侵略的日本要人、浪人武士很多,作者的记述比较客观。时土肥原权焰遮天,但他曲意逢迎反日人士,态度之谦恭,手法之绵密,都出人意表。如张季鸾每一时评出,土肥原必读完并托人向张致意“某日社论高明,即土肥原亦五体投地”;逢张生日,特地送上张氏老家陕西的特产作贺礼,礼单上署:晚土肥原;宋哲元母做寿,土肥原送欧洲名瓷、金皮空心桂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日人之隐忍的野心。 钩沉史实,澄清辩诬也是此本掌故书的一个特色。据郑达成的自述,张宗昌为其亲手狙杀,作者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证明此案乃韩复榘指使别人所为。作者出游的风土记载,可以看出三十年代中国内地的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如四川袍哥组织、川航水手不救溺水者等,都是难得的资料。
  • 译余偶拾

    作者:杨宪益

    杨宪益先生是中外驰名的大学者。他将西方古典名著《荷马史诗》译成中文;又将《楚辞》、《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以及部分《史记》与《资治通鉴》译成英文,在外国广为流传。本书辑录了杨宪益在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文史考证,特别是中西交通史方面的文章和笔记。   从《零墨新笺》到《译余偶拾》 前面谈过,北碚国立编译馆时期是杨宪益一生中的“高产”期之一。近有天津南开大学教授王敦叔先生在所著《贻书堂文集》中专辟一章论述杨宪益在《译余偶拾》中的有关中国和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关系史的研究。   朋友要我把过去发表过的文史考证笔记,整理一下,编成一集出版。这些笔记都是旧作。在付印之前,有必要作些说明,交代一下。我开始写这类笔记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寄居重庆北碚,在国立编辑馆做英译《资治通鉴》工作,同卢冀野、杨荫浏、杨仲子等朋友来往很熟。在他们几位的鼓励下,写过一些文史考证文章,寄给上海的《新中华》杂志发表。在一九四七年把其中的二十几篇编成一个集子,卢冀野兄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零墨新笺》,编入“新中华丛书”,只发行了一版。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又陆续写过一些笔记。一九四九年南京解放后,又把这些后写的稿子编成一集,自己出钱印了一本,起名叫《零墨续笺》,分送一些朋友。后来就再没有这种闲情去写这些东西了。有些朋友认为这些考证,虽是我青年时期不成熟的读书笔记,也许还有些参考价值,要我再编一下,重新付印,因为原来的《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今天已很难找到了。去年有些老朋友要我再写几篇这类笔记,由于他们的蛊情难却,曾写过几篇,连同一些旧稿在报刊上登载过,起了一个新名,叫做“译余偶拾”。 ——杨宪益
  • 药窗诗话

    作者:吴藕汀

    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诗话"、"词话"等似乎已是"古典化"的"贵族文体",早已绝迹于今世.所以,当我读到吴藕汀老人之<药窗诗话>时,不禁有一种"化石复活"之感.藕汀老人在书画、文学、经史子集诸多领域皆有不凡建树,却自甘淡泊,避居嘉兴,不赴都市凑热闹,不与世俗同沉浮.比之那些喜欢在电视上出风头的"文化老人",其高下若云泥立判.藕汀老人虽已年过九旬,仍如老顽童一般,对各种新知充满好奇之心.吾友许宏泉君云,藕汀老人无一日不读书、写作、作画,比好些年轻人还要勤奋.更可佩的是,老人通过种种渠道获取新信息,甚至对网络上的言论亦有相当的了解,若干见解与年轻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约而同". 本书是文化老人吴藕汀先生晚年闲居嘉兴的信笔之作。诗话共三千余条,作者生前编定两百条,认为可流传后世者。内容简介: 本书一诗一话,内容涉及书画、饮食、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作者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对民国时期浙江嘉兴及其周边区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方式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在净化的方寸和升华的岁月中,作者善于挖掘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史典故,举凡家国传统、历史风貌、人物品鉴、饮食文化等,均能举重若轻,启人深思,与人平等对话而又令人肃然敛容。读者从中既可以感受到清明的历史领悟力,又可以品味到作者高超的艺术鉴赏力、精深的诗词造诣,以及对故土、故人的真挚情感。作者为地方文化事业和乡邦文献作出的重要贡献亦...
  • 且借纸遁

    作者:葛兆光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取的。相比他的学术论文,这些日记能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从作者摘录或“借题发挥”的内容里,能看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兴趣,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的研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些学术问题的线索。
  • 闲情偶寄

    作者:李渔

    《闲情偶寄》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 的 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 “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的研究:“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 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 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 ,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 涑水记闻

    作者:司马光,邓广铭、张希清点校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涑水记闻》内容简介:本索引收录《涑水记闻》、《温公日记》、《温公琐语》中五代、宋辽西夏金的人名。人名下所列的数码,斜线毅为卷数,共后为条数;《涑水记闻》辑佚,则在卷数的位置标明“辑佚”字样。另外,斜线前标明“日记”字样者,为《温公日记》;斜线前标明“琐语”字样者。为《温公琐语》。各代帝王以习称谓主目,其余为参见条目。例如:宋太祖赵匡胤,以“宋太祖”为主目,“赵匡胤”为参见条目。
  • 鸡肋编

    作者:〔宋〕庄绰,萧鲁阳 点校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北、南宋之际庄绰所撰,共三卷,内容有:先世旧闻、当代事实、各地习俗、异闻琐事,还有有关刻丝、种茶及农作物种植的情况,还有对方书、本草的考证,相当详实。本书是宋人史料笔记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其资料价值一向为人们所公认。
  • 东轩笔录

    作者:(宋)魏泰,李裕民

    本书共15卷,记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而以记宋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魏泰在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一定的异议,故其所记,特别是对新法的看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Evernote超效率数字笔记术

    作者:电脑玩物站长

    《evernote超效率数字笔记术》主要介绍了云笔记软件evernote在高效率地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绝佳技巧,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收集资料和整理笔记的相关经验和深刻体悟,内容详实丰富,结构精严缜密,笔触轻松有趣,示例简明扼要。别具特色的是,作者在介绍功能技巧的同时,契合实际的生活案例以身说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极具启发性的evernote生活化应用,更融入了戴维·艾伦(david allen)的时间管理经典著作getting things done(gtd)理念,巧妙运用标签和笔记本配合行动管理项目,匠心独运,是一本难得的上乘之作。无论是初窥门径的evernote初学者,或者是极度狂热的爱好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技巧。 《evernote超效率数字笔记术》适合:信息大爆炸压力之下的上班族、学生、以及任何有这类困扰的人;想随时随地记录任务、想法、知识、以及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人;evernote的老用户、新用户与潜在的用户。
  • 通鉴札记(全二册)

    作者:刘体仁撰

    《通鉴札记(共2册)》是作者研究《资治通鉴》的读书札记,内容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计有十六卷,其中既有对史著的评论,也有对史事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