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精神分析

  • Art and Artist

    作者:Otto Rank

    Along with Adler and Jung, Otto Rank was one of the intellectual giants in the inner circle around Sigmund Freud. "Art and Artis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32, after he had broken ranks with Freud and was living in Paris. Rank's thought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any twentieth-century writers and thinkers, beginning with Henry Miller and Anais Nin. "Art and Artist" explores all the complex aspects of the human urge to create, in terms not only of individual works of art but of religion, mytholog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as well. Based firmly on Rank's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and psychoanalysis, it ranges widely through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history.
  • 孩子出生以后

    作者:(法)多尔多

    简介:与“ZB·L&ASSOCLE”联合出版:本册收入“总是有原因的”、“关于清洁”、“是婴儿创造了母亲”、“孩子需要生活”和“恋母情结”等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30余篇。

  • 西方精神分析经典案例集

    作者:徐光兴 编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西方精神分析经典案例集》汇集了西方各派心理学大师在多年的心理咨询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每个案例都附加专业人士的分析和点评。你可以看到大师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的精华,而这些西方心理学大师包括你所熟知的弗洛伊德、阿德勒、罗杰斯、埃里克森等。
  • 读懂弗洛伊德

    作者:(瑞士)让-米歇尔·奎诺多

    本书所有章节在编排设置上基本相同,各章均包含作品导论及“生平与历史”、“弗洛伊德概念演变”、“后弗洛伊德理论”、“弗洛伊德概念谱系”等几个版块,便于精神分析学入门者以不同方式展开阅读,是心理学领域理想的辅导教材。 书中内容取材于作者近二十年的精神科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旨在带读者走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世界。作者按年代顺序介绍弗洛伊德作品及其理论的发展脉络,将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与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描述了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弗洛伊德时期及其后的新发展。
  • 潜意识的意义(上)

    作者:郭本禹

    《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内容包括:弗洛伊德与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转向、自我心理学的建立、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的新进展等。
  • 内在之声

    作者:THEODORE REIK

    芮克從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著手,呈現弗洛依德心理分析方法的真正精神 內在之聲:心理分析學者芮克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娓娓道出一個心理分析工作者本身的心路歷程──一方面帶領讀者走過內在反省的因難(甚至痛苦)經驗,另一方面在敘述中闡明了弗洛依德理論的重要概念,有興趣探討心理分析而害怕理論高深不可測的讀者正好入門,想了解文學作品的理論根基或探討人類心理運作的機制的讀者,更不可錯過。
  • 穿越我思的幻象

    作者:严泽胜

    我们跟随拉康回归主体的真理,从幻象迷离的想象界来到法则森然的象征界,却蓦然发现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无意识的主体,是由能指任意穿越的空隙,我们徒劳地寻找能表征我们欲望的能指,结果却被能指捕获、去势、分割、撕裂并被扔回真实之深渊,笛卡尔、康德所构想的那个能认识和征服外在未知领域的英雄式的”我思”主体已被彻底瓦解了。 本书是关于介绍“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形象认同与自我的形成、结构主义氛围或“语言论”转向、菲勒斯能指与俄狄浦斯情结、文本的策略、能指理论与主体逻辑、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漂流的欲望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 父母分手以后

    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内容简介 本书从法国引进版权。作者佛朗索瓦兹.多尔多系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分析专家。父母利益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本书从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离异,如何处理与父母新伴侣的关系以及怎么样与父母的家庭成同保持良好的沟通等方面分析和阐述了父母离异以后孩子们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得到最佳的成长环境。是一本既适于父母,也面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分析读物。虽然文化背景相异,但对广大中国读者来说不无借鉴和启迪作用。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本探讨分析法的论著,因而没有任何临床病例,然而我在书中提出的一切论点都是以我的临床经验作依据的。 天下父母们——其中有些父母视婚姻为儿戏,甚至连贯数次草率的再婚——不妨追溯一下自己的孩提时代,如果他们的童年也饱受父母离异之苦并只能默默忍受,这样,他们就能够与我一起分析其中的前因后果。因此本书既是为父母写的,也是为他们的子女写的。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女性读物,但对于那些关注什么是防范儿童意识不到的痛苦(这种痛苦往往源自沉默或不说出口的谎言,哪怕是为了孩子“好”而保持缄默或在行动中表示是一种欺骗,从而造成孩子意识不到的痛苦)所带来的种种难题的有效办法的专职心理学家,本书也不失为是一位良师益友。 目录 前言——父母离异的孩子们 难道要等到孩子们已长大成人才考虑他们的愿望和意见吗? 一、父母离异及子女的无意识 父母关系紧张是否会动摇子女对家庭的信念?孩子如何看待离婚导致的裂痕。 二、实话实说 如果父母以负责的态度对待离婚,这将有助于孩子提出积极的建议,不同的想法和更好的意见。 三、责任的积极作用 我们养育孩子,还应该教育他们有责任感,对于正在发育成长的孩子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子女与父母新伴侣的关系 哪些是妨碍继父或继母与子女关系的主要障碍?新伴侣的出现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五、子女同父母两个家族乃至两个种族的关系 如果子女分属两个不同的种族,孩子应该怎样与父亲和母亲家庭成员保持联系。 六、割舍 为什么孩子总自恃是世界的中心,如何对待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 七、孩子与学校 学校除了给孩子传授知识外,还帮助孩子弄懂血亲关系的意义及如何应对各种家庭的不同处境。 八、子女与法律 家庭解体后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保障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对待子女的近期、中期和长远的利益。 后记 附件(一) 附件(二) 注释
  • 天才就是疯子

    作者:余凤高

    编辑推荐:这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天才与精神病关系问题的著述。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回溯了天才研究的历史,又组织了大量精彩的材料,向读者展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天才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些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伟人们,承受着比常人大得多的精神痛苦。或许,本书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天才与精神病之间的距离,比一张纸还薄!
  • 艺术与精神分析

    作者:杰克.斯佩克特(美)

  • 超越佛洛伊德

    作者:史帝芬.米契爾,瑪格麗特.布萊克

    什么是精神分析? 电影及漫画很喜欢出现这画面:一个病人躺在沙发上,对着虚空说话,而医生翘着二郎脚低头作笔记------尤有甚者,像好莱坞娱乐片「老大靠边闪」一样,黑道老大听到「恋母情结」就气得跳脚,拿枪指着精神科医师,不准他乱说话。 精神分析已深入现代生活,成为流行文化的符号,例如潜意识、伊底帕斯情结、梦的意义等。然而,想要了解精神分析,不能只读佛洛伊德,因为,精神分析从那张躺椅上诞生之后,在过去五十年间,已经历了许多的扩展与改革,越来越丰富并引人入胜。 《超越佛洛伊德》宛若一堂精彩的导读课,引导读友进入精神分析的世界。本书最大特色,是它首度让精神分析脱去艰涩的外衣,透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平易近人 的笔触,扼要介绍精神分析思想的流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迅速了解其精华堂奥,也让我们对人类心灵的深度和复杂度,发出衷心的赞叹。
  •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作者: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克莱因和拜昂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言、克莱因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诞生、客体关系与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的临床实践等共10章。
  • 精神分析研究

    作者:霍大同

    《精神分析研究》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精神分析杂志,在其周围凝聚着中国精神分析学界的各种有生力量。本刊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主办,四川省哲学学会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四川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综合性学术读物。本期为《精神分析研究》的第一期。除了主编霍大同教授的发刊词之外,本期辟有“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专题研究”、“祖先与传递专题研究”、“强迫症专题研究”、“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专题研究”、“制度心理治疗专题研究”几个专栏。
  • 导读弗洛伊德(原书第2版)

    作者:[英]帕梅拉·瑟齐韦尔

    ·编辑推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作,可谓渗透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乃至当代文化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导读弗洛伊德》的作者帕梅拉•瑟齐韦尔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其之于现代思想的意义置入相关的语境和背景下来加以研究和解释。对于弗洛伊德著作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反响,本书第2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包括: •追溯弗洛伊德在其事业生涯期间的著述背景及其思想发展; •探究弗洛伊德作品中的诸多悖论与矛盾; •聚焦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解释性策略,且特别关注于它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影响; •考察新近针对弗洛伊德的强烈抵制反应,且力主精神分析的持续关联性。 这本导读由于鼓励并使读者有准备去着手弗洛伊德原文的阅读,从而保证了所有层面的读者都会发觉弗洛伊德思想的有效性、挑战性乃至持续关联性。 ·内容简介 第1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早期的医疗实践。在这期间,他治疗了很多中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女患者,正是这些病人的癔症性疾病致使他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 第2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最早的几本书,以及其中涉及的有关解释的问题——《释梦》涉及梦的象征意义,《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涉及诙谐的意义,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则涉及口误、过失、遗忘的字词等的意义。 弗洛伊德确信,性欲和早期的童年发展之于神经性疾病以及我们每个人是困扰亦或无忧地长大成人而言的重要性。他的《性欲三论》在1905年发表,从而给精神分析对于性欲发展的重视设定了日程,这部分内容会在第3章详细探讨。 第4章会讨论几例著名的个案研究,它们均带有引人眼球的匿名,诸如“狼人”、“鼠人”和“小汉斯”等。这些研究往往看起来更像心理惊悚小说,而非枯燥的医学报告。 从1910年代中期开始,弗洛伊德便试图把他的心灵理论系统阐述成一套逻辑连贯的设想或计划——他假设了“自我”(ego)、“它我”(id)与“超我”(super-ego)三种范畴,以帮助说明他在心灵的不同功能之间看到的分裂。第5章将探讨弗洛伊德在其整个事业生涯中所绘制的不同心灵地图。 直至1939年弗洛伊德逝世以前,他都不断地在艺术、文学、战争、恐惧、精神分析的方法论,乃至文化、社会与宗教的起源等主题上进行写作。第6章概述了弗洛伊德有关文明与社会的结构的主要思想。
  •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美】卡伦•霍妮(Karen Horne

    我们是真的喜欢某人,还是觉得应该喜欢他就自以为喜欢上了他?看到亲人离世,我们是真的感到悲伤,抑或只是习惯性地表达哀悼?我们是真的希望成为一名律师或医生,还是仅仅因为这个职业受人尊敬且收入丰厚? 《我们内心的冲突》指出,由于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人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主宰我们人生的基本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虚构了“理想化意象”自欺欺人,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人”、攻击型选择了“对抗人”、疏离型选择了“远离人”。但是,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觉得一切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有所好转,以致在神经症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冲突,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内在的安宁。
  • 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

    作者:Joseph Sandler, Ethe

    「論自戀:一篇導論」是一篇高度濃縮的論文,它處理的那些概念,至今仍被辯論著──從自戀在正常和病態發展中的角色,自戀與同性戀、原欲、愛情乃至自尊的關係,到治療介入的議題。本書作者們將這篇著作放置於佛洛伊德思想演進的脈絡中,指出其創新之處,檢討其中有問題的面向,進而檢視其中的理論概念如何被晚近許多不同學派的分析師所延伸論述。此外,他們運用佛洛伊德的文本標示出精神分析的新發展,並且點出懸而未決的問題。由Joseph Sandler、Ethel Spector與Peter Fonagy共同書寫的導論對全書內容做了簡潔的綜述。
  • 精神分析导论(第二版)(万千心理)

    作者:[英]Jane Milton,Carol

    从本书初版发行(2005年)以来,精神分析在中国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初版一直是精神分析学习者的必读书,是中挪、中德精神分析培训项目的指定阅读图书。本次第二版,作者增加了近十年国际精神分析领域的变化等新内容。 第一章我们从精神分析发生的场所开始,病人和其治疗师正处于精神分析的一个疗程的中间阶段。由此,我们将逐步扩展到其他的病人,我们将对临床上精神分析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作一个更综合性的概述; 第二章我们将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一个概述;第三章讲述精神分析的历史渊源;第四章介绍精神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播种、发芽以及扩展的情况;第五章转向有关精神分析评论中一些严肃的问题并就此予以讨论; 第六章把目光转向精神分析研究中的一些复杂的领域;第七章讲述精神分析在咨询室以外的应用的一些方式;第八章从精神分析和其他的心理治疗方式出发试着展现精神分析处在各种心理治疗方式中的地位。最后,在第九章,我们介绍了英国精神分析的培训、职业体系、以及涉及到的国内和国际框架。
  • 男性与女性

    作者:[法] 保罗-劳伦·阿苏

    本书通过立足于性别差异的无意识功能性问题,作者借助“双性恋”这一对于精神分析具有启发性和关键性意义的概念,分别从理论和临床的角度阐述了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如何登陆在主体中。作为一种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纲领性读物,本书较为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国内读者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精神分析做更为客观和实在的理解。
  • 長期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基本入門

    作者:葛林.嘉寶

    由葛林.嘉寶醫學博士(Glen O. Gabbard, M.D.)主編的「心理治療核心能力系列」,是由居領導地位之專家執筆的經典教科書。美國醫學繼續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的精神科住院醫師甄審委員會(RRC),明確指定所有精神科住院醫師的教育計畫,主要應致力於推動在長期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簡短心理治療,以及藥物與心理治療等領域的核心能力。 本系列提供每一種治療形式的基礎,同時明確指出由ACGME及美國醫學專科醫師委員會所規定執行醫療的六項核心能力:病患照顧、醫學知識、人際與溝通技巧、以實務為基礎之學習及促進、以專業度及系統為基礎之技能。本系列中各書皆詳述執行的關鍵原則,同時建議評量能力的方法。熟練這五本書的內容,是獲得心理治療勝任度的主要步驟。 本書是破天荒出版的「心理治療核心能力」系列叢書之一,由裴聲國際的著名專家所撰寫的極為實用教本,專為學生及專業人員介紹長期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基本原理,聚焦在與成人進行的長期動力取向之個別治療工作上。 本著作完全根據作者對受訓者所進行的教學,因而直接連結到使用本書的學生所碰到的各種學習困難問題。利用臨床案例,作者展現出如何應用重要的精神動力理論於困難的臨床個案身上,以及如何處理心理治療工作中時常呈現的兩難處境。 在精簡的十一章節中,作者涵蓋了基本精神動力原理、病人的評估、開始到結束治療、處遇、目標及治療作用、阻抗、反移情,以及幻想∕夢等課題,最後以適當利用督導以及如何評量核心能力作結。每一位精神健康從業人員在閱讀本書之後,將受益無窮。當遭遇臨床問題時,可以不斷地參閱本書以尋求指引。
  •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尹立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