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的新版图

    作者:本社

    一個世紀以來的存在,精神分析作為一門學科已勿庸置疑,但它仍能與其他心智科學保持距離而存在嗎? 神經生物學的進展,曾經闡明了某些心理運作的機轉,認知科學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如果精神分析迴避對它批判性地質疑,那麼精神分析將蒙受被孤立的危險。為了讓這對談成為可能,並使其豐富與深化,作者從多方面來討論這個新版圖,包括:定義出精神分析溝通的特殊性、對立於傳統精神分析,對拉岡語言學轉向的批判,以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在焦慮與憂鬱的治療中所呈現出的關聯。
  • 論佛洛伊德的「移情—愛的觀察」

    作者:Ethel Spector Person

    論佛洛伊德的「移情—愛的觀察」 佛洛伊德由催眠開始,轉而經由夢來了解人類心靈的潛意識意涵,而1901年經由朵拉(Dora)這個案例,佛洛伊德更發現了治療當中移情的影響,此可謂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進展之里程碑。此篇文章寫於1915年,佛洛伊德有感於當時男醫師與女病人之間,因治療而發展成戀情的狀況,此移情之極端形式令他相當困擾。一方面他致力於破解此現象之潛意識意涵,冀能推動因此移情而停滯不前的治療;但另一方面他也擔心此現象對精神分運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佛洛伊德提出的破解之道是:為了分析更深遠的目標,醫師與病人都要忍住對彼此的愛意,不可在現實生活中去獲得這愛的滿足,如此方能去追索那嬰兒期性慾的源頭。在此精神分析發展一世紀之後,當代分析師們對此論述的批判與觀點,絕對酣暢淋漓,不可錯過。 目錄 第一部分 移情-愛的觀察(進一步對精神分析技術之建議三) Sigmund Freud 著/盧志彬 譯 第二部分 重讀佛洛伊德之「移情-愛的觀察」 Friedrich-Wilhelm Eickhoff 著/盧志彬 譯 論移情-愛:再訪佛洛伊德 Robert S. Wallerstein 著/盧志彬 譯 對佛洛伊德「移情-愛的觀察」之五個解讀 Roy Schafer 著/盧志彬 譯 對「移情-愛的觀察」的某個註解之註解 Max Hernndez 著/盧志彬 譯 論移情-愛:某些當代的觀點 Betty Joseph 著/盧志彬 譯 一-人與二-人觀點:佛洛伊德之「移情-愛的觀察」 Merton Max Gill 著/盧志彬 譯 精神分析過程中的伊底帕斯悲劇:移情-愛 Fidias Cesio 著/盧志彬 譯 失火的呼喊:某些關於移情-愛的考量 Jorge Canestri 著/范鈞傑 譯 Amae與移情-愛 Takeo Doi 著/盧志彬 譯 在移情-愛與嬰兒期之愛當中,行動與回憶之對照 Daniel N. Stern 著/盧志彬 譯
  • Moi, je laisse faire, je regarde les étincelles

    作者:Eric Didier

    “我任其自然,看着火花” 儿童精神分析五讲 这本《儿童精神分析五讲》是精神分析家Eric Didier2009年12月在四川大学演讲,内容不光涉及到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而且是Didier先生对个案的一些解释,以及对上一本书《孩子给一个精神分析家的话》的延伸。 《孩子的话》以一种类似于原生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分析家没有任何解释。这些话就作为治疗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话语直直垂落。在这些具有重量的话语之外,作者留出大量的空白,成为读者想象的空间。《儿童精神分析五讲》就成为解释和理解这些个案的一次机会。为了呈现并还原讲座当下的场景,该书第一次就以双语的形式由Petit Capitale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出现在法国的各个书店里。 现场讲座的中文翻译由四川大学教授霍大同现场口译完成。后作者根据现场法文录音,重新整理,增加内容,加以润色。此文本由中法两位译者根据整理版独立译出,并加以分段和添加小标题,让主题更加鲜于明,层次更清晰。 第一讲:孩子在出生以后,必须有一个语言的“唤醒”。被诊断为精神病的孩子“让•克劳德”个案:“伪装成父亲的铁眼”,以及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家多伦多对该个案的评论。 社会化的形成,让我们适应了也忘记了儿童那样的创造性。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让我们对生活有新的发现,我们也需要保护孩子的这些创造。孩子的谎言允许了孩子发现父母并不是全能的,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秘密花园。小男孩亚当的梦:“老虎只跳一次”。 第二讲:什么是真正的“话语”。儿童精神分析的工作本质是倾听孩子而不是倾听父母。可是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决定了分析家与孩子的工作能否继续。分析家怎样处理孩子、父母这几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和处理移情(转移)是工作重心。“企鹅”个案,“废墟中的两爱人”个案,“毁灭者一样的母亲”个案。 第三讲:帮助孩子从黑暗中走出来:个案“小弗兰妮的忧伤”。成年人的无意识也会停留在孩子阶段的某个场景上:个案“魅力王子只是一洼水坑”。孤独症孩子“大卫”的个案,主体的到来。 第四讲:少年必须经过的孤独状态:年轻人“巴尔萨则”的个案。话语的欺骗性:“米拉”的个案。对精神病人的支持:倾听病人的谵妄。 第五讲:儿童精神分析与成人精神分析的本质上的区别。精神分析的本质。
  • 母性精神分析

    作者:珍妮特.榭爾絲劉慧卿譯

  • 客體關係治療: 關係的運用

    作者:CASHDAN, SHELDON

    本書描述了一種極強調治療師-個案關係的治療模式。治療並未聚焦於轉移關係、防衛機構與洞見,反倒是聚焦於『治療室之內的關係』如何被運用來治療個案的病理。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治療師-個案關係來充當朝向更健康之客體關係的踏腳石,以及促進個案之自體感的正向改變。 第一部:理論 第一章 客體關係理論概要 第二章 客體關係:一個發展的觀點 第三章 客體關係病理學 第二部:治療 第四章 第一階段:允諾參與 第五章 第二階段:投射性認同 第六章 第三階段:面質 第七章 第四階段:結案 第三部:治療師 第八章 客體關係治療的個人層面 第九章 治療室之外
  • 客體關係兒童心理治療實例:皮皮的故事

    作者:D.W.Winnicott

    因為妹妹的出生,皮皮陷入嚴重的情緒困擾。她從兩歲一直到五歲之間,接受了溫尼卡醫師十六次的分析。本書正是這十六次分析過程的記錄,其中還包括孩子的父母寫給分析師的信,以及溫尼卡醫師對分析過程所做的討論。讀者可以根據其中詳實的記錄,體會孩子與治療師之間關係的發展,以及孩子的內在世界如何漸漸顯露出來。 藉著這部經典之作,讀者得以進入診療室裡的親密關係,一探進行分析工作的治療師與兒童。這本書對於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士更別具價值,此外,想瞭解精神分析實務工作,以及關心兒童與其發展的人,也不能錯過這本書。
  • 视差之见

    作者:[斯洛文尼亚]齐泽克

    本书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magnum opus),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 中法精神分析培训实务教程2

    作者: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中的性 一 “兴奋” 如果早年的母婴关系太满足?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成年男子一例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什么是心理治疗?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从“创伤”理论到“精神冲突”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精神现实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二 神经官能症的三个典型结构 儿童的、幼稚的性 “父亲”的功能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冲动的两个代表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三 “情感”捆绑“躯体”与“兴奋” 当“意象”陷入无“梦” 对身体发汗的强迫恐惧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强迫”落入思维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四 自体情欲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口欲型精神疾病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精神组织模式”说 “眼根”或视觉冲动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五 性冲动 推力 冲动的“局部性”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坠入爱河” 姚洁博士互动答疑 六 矛盾心情 “矛盾心情”的移情特征 从“1”到“2” “虐待一肛欲”型 七 书面问题1:脚臭病例 书面问题2:四岁宝宝与他的生日蛋糕 再叙“习得” 再叙“空” 再续“坠入爱河” 相册的俄狄浦斯契机 “阉割”恐惧 姚洁博士互动答疑 性认同问题 八 父亲的俄狄浦斯危机 分床 “市场”系统与“馈赠”系统 熹微岭教授互动答疑 九 问题1:过程中很痛苦的独立大便 问题2:“怎么才能好好做?” 问题3:女教师纹眉 同性恋问题 第二部分 精神病与孤独症中的分裂过程 一 产生问题的常见情况 分裂机制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七种基本感觉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感觉脱卸” 碎纸屑演示的涣散机制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超敏感”与涣散的令人平静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时间上的“思维脱链”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在“超敏感”与“低敏感”之间 二 原生自闭的早期诊断 自闭症发生时间 从“超敏感”到“低敏感” 分裂中思维的特殊方式 精神病与自闭症在分裂过程上的出路不同 存在感问题 “粘合性”注视 三 “位移”是允许意象生成的空间 自动摇摆的女孩与“延时反应” 适应延时效应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联想思维与逻辑思维 “一个不丢”和应该的“那一个” “解析” 后背上部与脑后垂直轴线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承受相遇的短暂 四 “共鸣效应”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让光线跳动起来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没有“时间”只有“瞬间” 五 身体内部体验与“躯体形象”的概念 尊重关系退缩的需要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拥有一个年轻父母的灵魂 初初“相遇”的感觉 乐荷老师互动答疑 头部立体的形成 六 肚里跑火车 链接部位的投注 从内部感受出发 胳膊关节投注 “精神性的皮肤” 内外之间的过渡 七 问题1~3:躯体形象的构建与成人的问题 重述“陪伴”工作 陪伴焦虑 鼻子上的小老鼠 问题4、5:自闭症人群趋势?怎样预防? 附:最后一小时的现场提问 问题1:10岁女儿不能单独睡 问题2:我很好奇 问题3:孤独症治疗 问题4:两到三个月婴儿蹬腿 问题5:新生儿陪伴工作 问题6:丈夫心里非常纯洁的形象 问题7:早期开发、教育与婴儿游泳 问题8:婚外情咨询 问题9:婴儿身体形象构建的大致时间 问题10:婴儿拒绝母乳 问题11:强迫症与躯体问题 第三部分 经典参考 御型精神性官能症 关于后天性歇斯底里、大量恐惧症及强迫症,及某些幻觉型精神病之心理学理论 后记
  • 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师

    作者:[法]纳索(Nasio.J.D.),张源

  • 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

    作者:[法]朱丽娅·克里斯特瓦

    作为我们独立性和创造力的保证的反抗依然可能吗?谁还能反抗?应反抗什么?采用何种新方式?针对“娱乐”文化,是否可以建立并热爱一种反抗文化?朱丽娅·克里斯特瓦构想的反抗不再是一种新的社会介入方式或乌托邦幻想。从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讲,反抗是对过去、回忆和意义的揭示、颠覆、移动和重建的过程。《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一书汇集了朱丽娅·克里斯特瓦于1994到1995年在巴黎七大关于精神分析学的课程讲义,作者在其中剖析了精神分析学的作用和局限,并通过20世纪三个作家的经历中来反抗文化的进展和死路:阿拉贡,文字魔法师和政治骗子;不屈的萨特,“人应该反抗”的提倡者;最后还有巴特,用写作来揭穿谎言的雅士。
  • Dreams 梦

    作者:C.G. Jung

    Author, psychiatrist and scholar, painter, world traveller, and above all visionary dreamer, Carl Jung was one of the great figur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text is a comprehensive compilation of his work on dreams. Weaving a narrative that encompasses all of his major themes - mysticism, religion, culture and symbolism - Jung brings a wealth of allusion to the collection. He identifies such issues as the filmic quality of some dream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rsonal dreams" - dreams that exist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 and "big dreams" - dreams that we all experience, that come from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is text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Jung's concepts for those unfamiliar with his work.
  • 创伤治疗

    作者:Caroline Garland

    隨著創傷事件的增加,受創者的內在世界運作與狀態極需要被了解和認識。本書從精神分析取向出發,為精神分析治療訓練重鎮「英國塔非斯達克診療中心」之多位學者,針對多年創傷治療實務工作經驗進行反思、研討後,所集結而成的重要著作。除了探討受創者的內在心靈發展,更分享臨床上的心理動力 衡鑑實務、治療前的諮詢晤談,以及運用精神分析理念於受創者之介入議題與案例分享;所涉及的議題包括創傷與哀傷、受創案主的心智運作、夢境、創傷的認同歷程、外在傷害對內在世界的影響,以及創傷治療團體等,為一本深入、易讀且兼顧理論與實務之好書,值得心理實務工作者、學習者或是對創傷議題感興趣之讀者珍藏、品味。
  •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作者:[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在这本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作者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书中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 Four Archetypes: Mother, Rebirth, Spirit, Trickster

    作者:C.G. Jung

    在线阅读本书 The concept of the archetype is crucial to Jung's rad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man mind. Jung believed that every person partakes of a universal or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at persists through generations. The origins of the concept can be traced to his very first publication in 1902 and it remained central to his thought throughout his life. As well as explaining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behind the idea, in Four Archetypes Jung describes the four archetypes that he considers fundamental to the psychological make-up of every individual: mother, rebirth, spirit and trickster. Exploring their role in myth, fairytale and scripture, Jung engages the reader in discoveries that challenge and enlighten the ways we perceive ourselves and others.
  •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作者:Sigmund Freud

    Freud's groundbreaking, troublemaking theory of sexuality-infantile (developmental), adolescent (transformational), and deviant-in the classic Strachey translation, with a new foreword by Nancy Chodorow, who re-animates it from the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of feminist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 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支持取向与洞见取向的心理治疗

    作者:P.A.Dewald

    支持取向和短期心理治疗之形式对治疗师的技巧提供了相当大的挑战.其个案群经常是严重失能的,时间经常是一具压迫性的因素,而决定经常必须是在证据、资料或了解尚不完整的情形下做出。 不过,如果治疗师对精神病理和行为,以及治疗理论的基本原则有一明确的了解,那麼他便能够开始发展合理且一致的治疗技巧,使自己在面临各种临床问题时得以有最大可能的运用。
  • 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

    作者:Lavania Gomez

    客體關係把「關係」置於「何謂人性」的中心。其前提是:人性基本上是社會性的,我們最根本的需求是他人。 客體關係的起源來自以英國為主(British-based)(譯註:不列顛應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對古典弗洛依德理論所做的發展。其早期倡導者包括:梅蘭尼.克來茵、隆那.費爾邦、唐諾.溫尼可、麥可.巴林、哈瑞.甘翠普以及強.鮑比。在這本撰寫頗為嚴謹且富批判性的入門書中,拉文尼.鞏美之依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了這些主要理論大師們的生平與著作,讓讀者能夠認識到客體關係究竟如何發展,以及其理論究竟如何建構,彼此之間理念如何分歧、甚至對立。當類似的現象透過每位理論大師的銳眼檢視,乃逐漸浮現出對各種概念的某種理解。每個理論背後會有一針對該人生平的簡要撰述,以便對其理念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具批判性的領會。 本書第二部分則針對客體關係在諮商輔導和心理治療實務上的應用;觸及各不同取徑如何整合的課題;以及在社會和文化團體中,以及與邊緣型人格和精神病人進行治療工作時所帶來的挑戰。最後一章則檢視了客體關係的根基。 雖然本書的寫作乃針對心理治療與諮商輔導的學生,但它的生動活潑及深入淺出,必然吸引所有欲探索此一耐人尋味領域的人們想一窺究竟。本書精采處在於其涵蓋面廣,對不同理論導向保持開放的態度,並深深察覺到客體關係實為一門文化上有其特異性的思想體系。 第一篇 理 論 第一章 西格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發軔 第二章 梅蘭尼.克來茵:主體關係 第三章 隆納.費爾邦:自我的動態結構 第四章 唐納.溫尼可:浮現中的自我 第五章 麥可.巴林:和諧而相互穿透的混合 第六章 哈瑞.甘翠普:分裂心智的經驗 第七章 強.鮑比:依附理論 第二篇 應 用 第八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實務應用 第九章 如何運用差異與多樣性來進行治療 第十章 客體關係的種種前提
  • 灵魂的家庭经济学

    作者:[加]约翰·奥尼尔 著

    本书是史上首次对弗洛伊德的小汉斯、多拉、鼠人、狼人与薛伯这五篇著名案例史的集中分析。奥尼尔对每篇案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同时运用混合了精神分析的洞察力与社会理论的叙述方法,对这五篇案例进行了批判式研究。 本书: ·清晰有力地解读了帮助弗洛伊德建立其传奇的那五篇重要案例史; ·将这些案例史与分析置于恰当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之中; ·别具匠心地解读了作为一种语言的症候式身体与疾病、梦的工作与圣 母情结; ·让我们重返精神分析的经典文本。 我们或可将奥尼尔的理论工作置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那些客体关系分析者的工作之中。奥尼尔与他们都相信,心理生活形成于母亲的身体与存在。不过,本书的优美之处,并不在于其理论性,而是在于奥尼尔对细节的关注。奥尼尔认为,弗洛伊德的案例是他自己对于各种病人的故事化记述——这表达了弗洛伊德本人的普遍化理论。任何愿意认真阅读弗洛伊德的人,都会将奥尼尔的这本新作置于其书架之上。 ——艾利·拉格兰德(密苏里大学英语言文学系教授、米德尔布什主席) 奥尼尔并非作为一名关于性之身体的理论家或心智苦难的治疗师,而是作为一名桀骜不驯的作者与弗洛伊德不期而遇,这是阅读本书的快乐之所在。他向我们表明,病人的欲望对于那位治疗师之权力的抵抗,是如何被反射与折射进读者们阅读那五篇案例之文本的过程中的。奥尼尔的症状式阅读,所涉及的医学与批判性文本之广泛,令人印象深刻,也表明了精神分析的科学式雄心,并不能脱离开其家庭的浪漫剧与其文明化了的神话学。与此同时,他关于小汉斯的图画、多拉的梦、鼠人的思维序列、狼人的密码术与薛伯的天鹅伴侣的富于洞察力的图示,将我们引入了一种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经济学的盲点与洞见之中。这本绝妙的研究与故事合集,在经过了多年的研究生课程的精炼与多重听众的考验之后,现在将要挑战其读者了。当然,这其中还夹杂着奥尼尔那令人敬畏的诠释性敏锐,以及独一无二的抒情诗语调。而这正是他的天赋之所在。 ——托马斯·M. 开普尔(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思想等待思想者(万千心理)

    作者:[澳]Joan&Neville Symi

    本书是了解精神分析领域最深奥理论的钥匙和起点! 比昂—精神分析领域自弗洛伊德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临床家,是将“容器”概念创造性地引入心理治疗的第一人! 比昂的著作,是为资深精神分析治疗师所深爱的必读书,也是精神分析类图书中最畅销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