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天空的另一半

    作者:(美)纪思道 伍洁芳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纪思道和伍洁芳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重男轻女、贫穷饥饿、种族屠杀、处女情节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十八、十九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作者也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女性的生存困境,看到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是调查写作的典范。以人物故事为线索,有大量的数据引用和客观评论,并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同时还展示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做慈善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本书呈现了一个充满悲伤又有无尽希望的世界,震撼的叙述,翔实的记录,充满希望的生命万象,震撼,实用,鼓舞人心,是每一位地球公民的必读书。。或许你已经衣食无忧,却不能不关注另一个世界的艰困,那个世界离我们并不远。
  • 安拉.别为我哭泣

    作者:丝芭·沙克布

    这是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故事,这是无数阿富汗女人的故事,关于生命、信仰、权利、贞洁、理想、反抗、坚强、自由、生存…… 打从锡林-戈尔记事的时候起,她的国家便遭受着战争的侵袭。她和家人也总是在逃亡的路上,先是和父母兄妹,后来是和丈夫儿女。他们从一个地方逃往另一个地方,从来不知道下一步会去哪里。去哪里呢?又有什么区别?是啊,哪里都一样。这一切,她无法选择。 她用赤裸的双脚行走在阿富汗的山峰、峡谷、沙漠之间,也曾踏上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土地。在此期间,无尽的苦难与屈辱让她迅速成长为一个女人。面对饥饿与贫困,面对胆小、懦弱、没有责任心的丈夫,她毅然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她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当遭受非人的蹂躏与折磨时,坚强的她也曾绝望,也曾轻生,也曾放肆地发疯,却始终没有倒下。岁月能够无情地雕刻眼角冷酷地涂抹华发,却动摇不了坚毅的灵魂。
  • 上海屋里厢(中英双语)

    作者:席闻雷,罗晴

    《上海屋里厢》以本市20世纪建造的民居为对象,记录了本地房子、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洋房和公寓大楼中百余户居民的生活空间,给城市文化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及一份难得的图像史料。 Inside Shanghai presents the latest works of Xi Wenlei, the freelance photographer. He aims at the local residence built in the 20th century, including scenarios in villas, Shikumen houses, lane houses, and apartment homes. The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offers a very valuable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urban culture, while they will most probably survive us as historical records.
  • 我从战场归来

    作者:唐师曾

    《我从战场归来》是著名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时,浴血深入战地,写就的中东战地见闻。带着“记录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的使命,他在经费紧缺、物质条件极差、生命安全无以保障的情况下,只身辗转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亲眼见证美丽大地沦为焦土,交战国难民垂死挣扎,记者们在纷飞战火中肝胆相照,热血相助……本书多次再版印刷,累计销量百万册,英雄主义的正义和激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 The Man in the Crowd

    作者:Garry Winogrand,Fris

  • 希望的曙光

    作者:芮沙,瑞秋·戴哈地

    摄影是一件非常有主见的事情,因为每一次按键都是一次选择,选择的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千差万别,做一个风景摄影师或者人像摄影师都是这样,然而谈到战地记者可能任何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都会存有畏惧和不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动力和信仰可以支撑一个人有勇气去做战地记者,芮沙就是这样一位摄影记者,他的事业之路既精彩又特殊。 30多年里,他走遍世界各地,为各大国际媒体拍摄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时代》杂志、《明星》《巴黎竞赛》。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长城,从开普敦到卡玛格,从高加索到纽约,芮沙的照片表现过各种眼神,他走过不同的国家,留下了它们的光影和记忆,以及留存于他的照片里永不褪色的人。 他崇尚画面的简洁,喜欢运用光影和色彩。他始终尊重人道主义摄影师的高尚传统。他的照片见证了对人类及其勇气的信心。 《希望的曙光 纪实记者镜头中的多元文化》中通过对150张典型照片的评论,向我们展示了芮沙在镜头背后的故事,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视觉探索,以及他拍摄的背景,他的意图,选取某种技巧或者取景方法的原因。他在摄影过程中的另一面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 火车上的中国人

    作者:王福春

    《火车上的中国人(英文版)》讲述了火车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很密切。火车是临时的大家庭,是流动的小社会,它浓缩了人生百态:身穿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乃至小狗小猫堂而皇之地在卧铺上占有一席之地,风靡全国、充斥东西南北中的麻将牌打个不停,92岁的老方丈戴着洁白的手套为小姑娘号脉,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刚刚出生的婴儿,身心俱疲为生存而奔波的打工族,对对爱侣旁若无人地嬉闹调情……
  • 世界摄影大师社会纪实500幅鉴赏

    作者:紫都,苏德喜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世界绘画摄影大师高更的生平事迹,并收录了他的绘画作品以供读者参考。
  • 边角料-2003-2006上海影像

    作者:雍和

    《边角料:2003-2006上海影像》这本摄影集中,作者用了100多张照片记录了上海2003年至2006年之间的事和人。事,不乏大事,如中国的非典肆虐、美国9-11事件,上海的抗日大游行,伊拉克战争等。但更多的是平凡的琐事,通过作者的镜头,让读者感悟镜头中的温暖、关怀以及情感。
  • 江河移民

    作者:晋永权

    《江河移民》主要内容简介:异乡人、了无痕迹、沉默面容、情绪像粉尘一样、班船时光、巫山之夜、云安氤氲、云阳弃、巴东笑颜、秭归不归等。
  • 镜头中的生活

    作者:【美】斯蒂芬妮•卡拉布莱斯•罗伯茨

    纪实摄影的特点是真诚和直白地记录生活中的瞬间。在本书里,著名纪实摄影师斯蒂芬妮•卡拉布莱斯•罗伯茨将带领读者探索如何拍摄纪实摄影照片,指导读者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在本书中,作者本人和八名用影像记录世界的、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展示了他们艰辛的创作过程和杰出的摄影作品。
  • 民间纪事

    作者:陈团结

    《民间纪事》,本书主要选取近数十年来中国优秀纪实摄影家专题作品,希望以开放、包容的方式,能为研究和观察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真实、完整、直观、系列的视觉文献材料。
  • 藏传佛教

    作者:杨延康

  • 中国人本

    作者:王璜生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是中国摄影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展览,无论参展作者,入选作品的数量、时间跨度都创下历史第一。更有意义的是这个展览第一次以纯纪实的手法从生存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映现了中国人在人性化道路上的曲折历程。而对参展作品参照国际标准进行整体收藏,反映了美术馆对当代摄影的日益关注,同时这种收藏行为在中国摄影史上也尚属首次。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
  • 档案的肖像

    作者:姜健

    姜健在他的影像之路上独行,他用最直截了当的肖像手段去记录人、记录时代,而他做的事不止于写实。姜健对在旁人看来没有意义的农村生活景观——《场景》中注入了自己的温情与思索,并以极大的耐心细细刻画;在《主人》中,他以环境肖像摄影的形式辅以大景深的环境细节描写,为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造像,展示了农民生活空间中的现实景观。2004年8月开始,姜健继续致力于挖掘历史和记忆的领域,历时一年,他完成了新纪实摄影——《孤儿档案》。 姜健一直为自己的图像能成为公共记忆而工作着。他的一系列肖像作品建立了中国的民间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珍贵档案,是一份可以据此解读中国某个地区的农民生存状态的视觉文献。
  • 民间记忆

    作者:陈小波 编

    如果说胡武功在影像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朴实,那么他在思想理论的探索上则像一位执著热情的战士,他以不懈追求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影像革命。20年前,他和他的同道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40年来的《艰巨历程》,20年后,他又为呼唤《中国人本》而殚精竭虑。胡武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这一切与他的影像一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界的地位。30多年来,胡武功用诚实的方式专心致志于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记录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为社会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更迭之时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在他那些朴实无华的画面后面,寄托着他对现实状态入木三分的揭示,饱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 危险

    作者:庄健

    人类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危险的存在。在海啸、地震、暴雨、干旱、瘟疫面前,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然而,危险并不仅限于此!战争、污染、电脑病毒、能源危机等随着人类进步,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正逐渐成为人类甚至整个地球所面临的可悲的劫难!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谁能知道前方还有多少危险在等待着我们! 战火、冲突、灾难、瘟疫…… 也许听起来很遥远,事实上这些危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几十位世界各地知名的摄影师深入危险之中,用生命捕捉你难以想象的瞬间,呈献给你百余幅震憾人心的图片,配以深入浅出的图片说明,直指人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生存的世界,重新思考曾经以为的对与错。这本书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次视觉上的阅读。 本书记录了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真实瞬间。希望用这些最直接的感观体验,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善待自己美好的家园。
  • Marc Riboud

    作者:Annick Cojean

    Surprises of every kind lie in wait for the photographer - they open the eyes and quicken the heartbeat of those with a passion for looking.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a major retrospective of Marc Riboud's work, this is the first work in English devoted to the entire career of this outstanding twentieth-century photojournalist. Riboud has created some of the iconic images of our time: workmen balanced like dancers on the powerful metal girders of the Eiffel Tower; a young Vietnam war protester facing down a rank of riflemen with a flower in her hand. Riboud took his first photographs at the age of 14 with his father's Vest Pocket Kodak. Eager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contemporary reality, Riboud worked for the legendary Magnum agency, alongside Henri Cartier-Bresson, Robert Capa, and Chim (David Seymour). Starting in 1955, he traveled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Nepal to Alaska, Mexico to Algeria, his camera always at the ready. While many of his shots reveal the anguish of war, others capture the fleeting delights of a swim in a sun-dappled river or children learning to whistle in a Shanghai street. Here are Riboud's best images, presented by those who know him.
  • 沙飞

    作者:[沙飞摄]

    本书是讲述的是沙飞作品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新闻工摄影工作者,沙飞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有自己独特的坚持。他认为照片的真实是否与鼓舞士气以至取得胜利是有着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很显然,在他的认识里,以一时的虚假来达到激励士气的做法并不是永久之计。何况这也不是对待自己战友的办法。虽然战争中的宣传战允许出于作战目前的而捏造,但他严格地把宣传上的手法与新闻摄影的业务要求区别开来,比如,沙飞对于事后被拍这种做法就持有不同意见。他在1947年的一次会议上说:“我考虑补拍会失掉真实性,特别会引起部队对我们摄影工作产生怀疑和偏差认识。我掌握了这一点,坚决反布置补拍,考虑用拍战后新的进展情况的方法来完成任务。”从沙飞的这段话可以看到,他坚持新闻摄影工作必须忠于事实的立场,包括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忠于自身没有“在场”的事实。但是他也没有因此放弃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而是采取了拍摄事后的“新进展”的方法来弥补损失。而这在他报道平型关大捷时就已经这么做了。沙飞的这种摄影伦理观既维护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也同时维护了摄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