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Magnum Magnum

    作者:Magnum

    Since its founding in 1947 by Robert Capa, Henri Cartier-Bresson, George Rodger, and David "Chim" Seymour, Magnum Photos, the legendary co-operative, has powerfully chronicled the peoples, cultures, events, and issues of the time. Magnum Magnum brings together the best work, celebrating the vision, imagination, and brilliance of Magnum photographers, both the acknowledged greats of phot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among them Henri Cartier-Bresson, Robert Capa, Eve Arnold, Marc Riboud, and Werner Bischof—and the modern masters and rising stars of our time, such as Martin Parr, Susan Meiselas, Alec Soth, and Donovan Wylie. And it shows the work at a breathtaking scale: the vast page size of Magnum Magnum—12¾ by 15¾—gives the photos an impact never seen before in book form. Organized by photographer, the book harks back to the agency's early days and the spirit that made it such a unique and creative environment, one in which each of the four founding members picture-edited the others' photographs. Here a current Magnum photographer selects and critiques six key works by each of the sixty-nine featured photographers, with a commentary explaining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 choice. This groundbreaking publication is at once a permanent record of iconic images from the last sixty years and an insight, as seen through the critical eyes and minds of Magnum photographers, into what makes a memorable photograph. This first edition of Magnum Magnum will become one of the great collectibles—an essential book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or the world depicted by it. 400+ photographs in color and duotone.
  • 消逝的老街

    作者:海原修平

    《消逝的老街(1996-2000)》包含了作者1996年至2000年间创作的作品。从作者开始记录这座城市已经过了11年,如今的上海有了巨大的变化。当年昏暗的城市变得灯火通明,人们的表情和服装也今非昔比。一眼望去,这座城市酷似动画片中所描述的未来都市。 此书中还附带了1997年至1999年间部分体现市民生活的录音。希望这些照片和声音能展现更多关于20世纪末的上海的景象。
  • 寻常

    作者:路泞

    《纸上纪录片系列:寻常》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常生活”一直是中国当代文艺包括当代摄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事实是,没有多少个摄影家找到了真正的日常生活,他们仍被激情所支配,在拍摄中最终表达的是关于日常生活的某种本质性图景。而路泞所走的是另一条最简单、质朴的路,就是真正地走向事物本身。在一种精确的尺度感指引下,从不让镜头溢出事物之外。他觉得,要寻求价值和意义,不必到物外,只需看着眼前,万事万物都有灵性,它一直在向我们日日叩问,只是我们很少听见。而路泞却用影像告诉我们,生活从不在别处,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者以平实的方式记录了数年间家庭生活的日常纪录,并定名为《寻常》,这些作品在艺术上隐隐然 “无所作为”,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从容。在中国数额巨大的摄影实践和阅读中,路泞的照片保持着一种感受的真切,因真切而骄傲,在狭窄的经验尺度内以丰盈的细节建构饱满的心灵空间,对人和生活作了忠实而诗意的表达。
  • 黑镜头(5-6)

    作者:阿夏

    黑镜头,ISBN:9787503409530,作者:阿夏编译
  • 上海人1990-2000

    作者:陆元敏

    照片里的人,都是上海人。说到上海人,过去的就是大亨、政客、商贾、红伶、冒险家,鸳鸯蝴蝶、夜色撩人,而现在的,白领、小资、红马夹,新天地流光溢彩,陆家嘴车水马龙,都说上海是风花雪月的,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上海的音乐细节,在那些华丽和繁荣的表象下,虚构放大着跌宕起伏,来历不明的神话故事,如果不沉下心细看,难免会无视那沉郁的苍穹下贴肤痛痒的人生。 我看着照片上的这些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感觉到亲切、熟悉,同时也感到巨大的陌生,见得越多,越觉得在这一切下面肯定有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我时时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人间万象,纷繁多姿,没有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就没有上海人,他们琐屑微渺的喜怒哀乐,冷眼辗转的灵肉浮沉,深如海,不可测。
  • 亲历产床

    作者:吕铁力

    这是一本旨在探索女性内在生命体验的书。母性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女性与新生命相逢的一刻,生命的体验及深层生理、心理情境是什么? 本书使用社会学生活史方法(也称口述法),对29位在80、90年代生产的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居住区域……的母亲深入访谈,她们的生育经验各不相同,其中涉及未婚怀孕母亲、残疾母亲如何生产、因生育而犯罪的母亲、生育中面临死产及生男生女的选择等问题,试图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孕妇独特的心理感受。 生产经验的不被彰同,有着太多的历史及现实原因,这是长期被忽视的重大而基本的人性体验。本书从人文医学及妇女学的视角关注这一领域,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来挖掘、研究,不仅是为帮助女性共渡生命关口,也是诚意共约男性及社会一起面对新生命的阳光进行省思。
  • 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

    作者:曾璜 编

    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长期关注,并对题材进行了深入采访而拍摄的有着社会学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图片。相对于报道报影而言,纪实摄影不太讲求时效性和新闻性,它的影响是长时期的。纪实摄影的目的不只是向人讲述一个故事,它同时还能揭出这个故事的丰富背景,更注重表现被摄体的内在精神。
  • 金山寻梦

    作者:刘博智 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而恰逢北美出现淘金热,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广东等地的底层民众或被“卖猪仔”、或作为契约华工、或以家庭移民的方式,怀着梦想前往美洲。 “金山”是一个地域——大洋彼岸的三藩市(San Francisco)落基山脉有金矿,且是华人的首选落脚地,所以“金山”最先特指此地,随着华人水一般在北美大陆上扩散求生,San Francisco则成为“旧金山”。“金山”在地域上的涵义扩大为泛指美加两国,再往后,“金山”的地域广度更是进一步扩大为澳洲、中南美等地。 “金山”是一个梦想!是一个美好生活的象征。最先到美洲的广东先辈,他们被称为“金山伯”,留守故园的人们则隔洋强调、继续着这个梦想。直到今天,金山梦还在延续,而金山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幻?梦想背后的真实是什么?刘博智先生以客观、冷静、符号性的图像记录了金山梦的种种痕迹。
  • 中国农民肖像:九亿人民的故事

    作者:曾璜图片主编;何贝莉文字统筹

    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长期关注,并对题材进行了深入采访而拍摄的有着社会学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图片。相对于报道报影而言,纪实摄影不太讲求时效性和新闻性,它的影响是长时期的。纪实摄影的目的不只是向人讲述一个故事,它同时还能揭出这个故事的丰富背景,更注重表现被摄体的内在精神。
  • 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作者:田野,苗锦锦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时代,这种变革几乎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被不由自主地卷入飞速运转的社会经济中,在这个灿烂如银河系般轮转的系统里面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实现理想的途径。在这样的变革漩涡中,我们看到或者忽视了哪些改变?我们依然坚守着哪些永恒的情感和文化?我们如何理解生活和幸福的含义?本书给你一个参考。
  • 用胸膛行走西藏

    作者:党益民

    《用胸膛行走西藏》作者36次穿越西藏,在漫长的朝圣路上,经历了无数次生死劫难。作品讲述了发生在西藏的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在阿里无人区演绎了一个真实的版本;几次惊动国务院的重大抢险战斗中,数十名武警交通部队官兵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有的甚至连遗体也没有找到,生活在世界最高处的女兵们的情感世界和难以言说的苦衷;战士的未婚妻千里迢迢去西藏结婚,却因高原反应倒在进藏路上,成为了战士心中永远的新娘……跟随作者虔诚的脚步行走在天路上,你会感受到诗性浪漫和铁血豪情,你会寻找到久违的理想和灵魂的天堂。
  • 原色

    作者:安顿

    《原色:当代中国人情感实录》内容简介:作者延续她一贯的犀利、深刻、直达人心的采访风格,记述了17位小人物的生活状况。他们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或家庭,努力在都市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点生存空间。他们亲口讲述着各自的悲欢离合及对婚姻、金钱、子女等的看法,也讲述着他们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城市男女的情感与城市家庭的生活,为读者展示了当代活生生的众生相,揭示了城乡的差别、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冲突与蜕变,再现了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异与同,展示了人性最深处的欲动。
  • 中国人的一天①

    作者:李昕樾,高如熠

    《中国人的一天(1)》是网友自己拍摄的,记录了中国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人们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状态,淘宝卖家、乡村货郎、深山里的百岁老人、拾荒者、小商贩…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平凡、草根。这是一部反映民生百态的图文故事集,记录了最底层草根的生存状态,是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以无声的影像和文字记录各方最真实的声音。
  • 被遗忘的人

    作者:吕楠

    从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完成了他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三部曲作为一件大作品奖摄影通过史诗的形式来确立人的观看方式,是吕楠的重要贡献。三部曲中的每张图像都可以是独立的,但又不可被分割。它们以结晶化的方式彼此拓展、相互延伸,其中每一个单独的瞬间,通过时间的“经验”又同时属于所有的瞬间。三部曲在人生的三重层面上聚焦于人的生命状态。光和影纠结缠绕的微粒,暗合着高度的道德情致,将观者的目光最终引向我们自身被遮蔽的心灵世界。 从1989年至1990年,吕楠在中国十个省市的38家医院接触了14000名精神病人,寻访了上百个患者家庭和流浪患者,完成了《被遗忘的人》的拍摄,由此开启了吕楠将三部曲作为一部大作品来拍摄的序幕。吕楠在这部作品中真实有力地呈现了被遗忘的一群人的生存状况,并提示我们对他们的遗忘或许意味着我们所向往的完美也将无法成长。
  • 聚焦生存

    作者:赵铁林

  • 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

    作者:绿妖

    当农民不再是一种社会阶层,而是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态度 。 台湾作为世界最先进的农业地区之一,他们的乡村生活,农业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的诗意与现代商业对接的?台湾那么多小而美的农作物食品,那么多美好的民宿,他们是怎么形成的?绿妖亲身走访,将他们 的故事与经验与遇到过的问题朴实而详细的讲述出来,最动人的不是经验,而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状态。 ---------------------------------------------------------------------------------------------------------- 作者走访台湾60余位农民、10余个民间团体与台湾当局、以农民的个人故事与乡村的普遍现状,勾连台湾农业、历史、经济、民生、环保、社会创新等多个维度,相当丰富地呈现了台湾乡村的现代化与传统的结合,农人的职业、创造与坚守,以及他们的尊严与骄傲,他们的闲适。 ---------------------------------------------------------------------------------------------------------- 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乡村,能将自己的粮食, 蔬菜,水果,有保障的进入它该有的商品渠道,农人也是商人。 在乡间喝茶的农人,在他城市的客户眼中是个有个人品牌的商人…… 当农民是生活的创造者与享有者,而不只是承受者,不再代表阶层与社会地位,而是代表以土地为对象的职业,一种身份,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沉默的,是积极参与的…… 当现代化科技与传统乡村生活结合,与土地细水长流,人们终将收获安静、阔大又家常、温暖、满足的生活。
  • Ricoh GRD 极致的浪漫

    作者:阿默|改编:刘铭

    为何爱上GRD?梦幻的色调?精巧的构图?还是因为它的纯粹?《Ricoh GRD 极致的浪漫》是第一本详尽解析GRD Group玩家秘技的摄影书,包括:光圈、快门、白平衡、拍照模式等摄影要点与技法,由国际知名图片网站的GRD Group人气指数最高的摄影人阿默现身说法,用轻松平实的语言完美展现GRD令人惊艳的图像感受。透过《Ricoh GRD 极致的浪漫》,激发内心深处的感动,让每一格深刻画面,静静诉说人间的风景。重要的是,通过一台相机,传达了摄影的本真,那就是对生活的记录与对自我的表达。《Ricoh GRD 极致的浪漫》展示了世界各地GRD超级用户的精彩作品,分享他们如何透过GRD,光影书写出我思我在的人生篇章。
  • 世界尽头的奇迹

    作者:陈晓夏

    作者以其CCTV记者、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的独特身份,用生动、精彩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第21次远征南极冰盖,13位科考队员在南极夏季零下50度低温的极端环境下,探秘“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穹最高点科考的全过程。内容惊险刺激、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极地科普读物。读者在家中就可以体验少有的“南极游”,走近神秘的南极冰盖深处。
  • 赤子之心

    作者:陈丹燕

    这是著名作家陈丹燕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而推出的纪实作品。 作品通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志愿者的角度来写大地震,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面地反映了地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从物质到精神的震荡,因为避开了耳熟能详的材料,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品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普及了志愿者的概念。中国的志愿者事业虽然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但真正为中国老百姓知晓,却正是通过2008年的两件大事——大地震和奥运会。可以说,中国的志愿者事业正在渐渐为民众所熟悉,在这样的时刻,以志愿者为描述的对象,无疑是很新很时尚的题材。而作家对志愿者理念的描述,对志愿者事业的分析和展望,在当代纪实作品中还未见到过。 同时,作品在更高的层面上写了中国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所有的父母们慨叹自己家里的小皇帝们怎生担当得了人生大任时,地震恰如一块试金石,七零后、八零后们的表现令自己和周围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正如作品中一个被采访者所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承担的机会。没有人知道我们将变得多么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作品把地震中一代青年人的行为呈现在世界面前,渴望社会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代人。 作品保持了陈丹燕作品一贯的细腻和冷静,摹人状物生动有趣,上海风格浓郁,是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
  • 钟摆上的怒江

    作者:周伟

    “怒姆乃依”是傈僳语“怒江”之意。 从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到云南怒江州的首府六库,怒江在东侧的碧罗雪山和西侧的高黎贡山夹峙下,形成三百多公里长的大峡谷,在不同的季节里和不同的江段,他时而温柔舒缓,时而浊浪滔天,貌似轮回中,却难掩饰内在的躁动与不安。 就在那峡谷两侧的河谷与山坡上,数百年间生活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等数个民族的人们,他们的祖先大多数是由碧罗雪山之东辗转而来,刀耕火种,渔猎为食。虽有蜿蜒曲折的数条古道连通峡谷内外,大山却始终是阻隔他们视野的屏障,也让外界对峡谷倍感神秘。如今,道路已然贯通,峡谷里的人们正在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流转而面临千百年来最为深刻和迅速的一次转变。相对于峡谷之外,他们正经历的变迁也许晚了10年,乃至20年,但显然,他们不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这个速度快得有些让他们不太适应。而对于我,怒江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是中国已经走过,和正在行进着的,欲望的追逐与精神流放的缩影。 这个缩影中包含了怒江的另一面。 上世纪初,各教会组织纷纷派员翻越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从内地与缅甸分别进入峡谷里开始传播福音。基督教传教士传为了方便传播圣经,还创制了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傈僳文字,美国传教士杨思慧夫妇更是结合当地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改编了几十首多声部赞美诗,几十年来传唱不绝。如今,怒江流域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谐相处,尤其是基督教,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在社会转身的刹那,当大峡谷无法承载更多物欲的时候,信仰却让许多徘徊在贫困线上的人找到了宁静与平和。 2003年7月,我第一次走进已经不再神秘的怒江,做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和徒步,几个月后,我因为峡谷里赞美诗的召唤第二次去了怒江。再一年,峡谷中的歌声和面孔依然不能让我释怀,而关于怒江建坝,开发水电的争论也不绝于耳。我突然意识到,一场深刻的变迁已然拉开帷幕——旋即,我回到了峡谷。 5年来,他们依然迷惘着,依然期待着,怒江的前路似乎还不明朗。怒江,正在时代的钟摆上,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