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哲学

  • 张子正蒙注

    作者:[清]王夫之 著

    本书于1956年9月由古籍出版社据太平洋书局本排印出版,1959年12月改由本局出版,1975年9月改用1865年金陵刻本《船山遗书》为底本,重新校勘标点。
  • 中国哲学史(上下)

    作者:冯友兰

    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问世之时起,便成为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引文多而且精,比较忠实于各家思想,观点平正;关于先秦名家和宋明理学辨析尤精,并多有新义。陈寅恪先生评此书为:“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 中国现代哲学史

    作者:冯友兰

    即《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因书中论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尤其是第七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与主流意见有一定出入,致使未能归入《新编》出版。该篇恰被认为是《新编》七册中价值最高的一册,体现了作者晚年自由的思想,借此次出版悉数收录。
  • 儒家的困境

    作者:狄百瑞

    随着东亚的复兴,儒家思想重新成为全世界学术领域的重要话题,东亚的崛起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能起到何种作用? 作者用旧约传统中的先知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君子进行比较,认为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对朝廷的不义进行谴责和矫枉。君子和帝王之间的张力是中国政治中重要的主题。 君子的力量源于替百姓和上天代言的社会角色,但是君子却没有有效地得到百姓的托付,也没有从上天那里获得宗教性的支撑,而是一直陷入黎民苍生和专制皇权的裂缝之中,这成了历史上儒家最大的困境。
  • 老子译注

    作者:冯达甫

    《老子译注》作者冯达甫,《老子》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号称难读。以类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裁章遣词殊异,跳动性大,常于无字处为曲折,玩读时犹似“诗无达诂”。因而见仁见智,各是其是。况传世已久,舛异特多,真伪即难分;且字又多殊谊,不先诂训,更难辨古谊之真,所以解人难得。 溯自韩非《解老》、《喻老》以来,历代《老子》注家之众,几比于儒家《论语》。而各代政治气氛不同,汉初尚黄老之学,崇“无为”而治,后汉唯“思老氏之玄虚”,魏晋则大扇玄风,老子“玄之又玄”的真谛,谈得真玄之又玄了。往后,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以从言之异路,则代有殊见,迄至今日,仍无定论。今天,有初持唯物主义转又以唯心主义论老氏者;有说老子的形而上学的性质是混杂的;有说老子是第一个提出神秘主义的直觉主义者;也有人把老氏学说全部肢解,把《老子》书全部改编的。 排除一切争论,直捷玩索原书旨趣,其对宇宙万物的探原,对人世纷繁问题的指向,《老子》的第二十五章里揭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条贯串着天地人的大法则。只要理解这一法则,结合实际问题印证,全书就未必难读了。因为老氏对待一切事物,总是告诉人要明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
  • 冯友兰谈哲学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谈哲学》中国哲学,没有形式上的系统,若不研究西洋哲学,则我们整理中国哲学,便无所取法;中国过去没有成文的哲学史,若不研究西洋哲学史(写的西洋哲学史),则我们著述中国哲学史、便无所矜式。据此,可见西洋哲学史之形式上的系统,实是整理中国哲学之模范。打算把中国哲学整理出一个形式上的系统,就得首先钻研一些西洋哲学。研究西洋哲学可分四方面:第一,须精读一部系统整饬而内容完备的形式逻辑;第二,须精读一部系统整饬而内容完备的哲学哲论;第三,须精读三部系统整饬而内容完备的哲学专论:一形上学,二人生论,三认识论;第四,须精读一部系统整饬而内容完备的西洋哲学史。其中理由,则为篇幅不限,不能涉及。
  • 周易译注

    作者: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为《十三经译注丛书》之一种,将《周易》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史、读易的方法,每爻爻辞内在含水量义等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作了介绍,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周易》的见解,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译注本。本书以“详细”见长,对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逐句详加注释,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且作深入而明白的讲解,每卦还有系统的总论,全书前有长篇导读,后附读易要例,兼具研究性与普及性,一编在手,尽览古今易学的精华。
  • 周易译注

    作者:周振甫 译注

    这本书对《周易》的版本流传、理解《周易》的方法以及《周易》中卜筮的具体过程、卦象的来历、各卦的地位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 朱子近思录

    作者:朱熹、吕祖谦

    《朱子近思录》讲述了南宋朱熹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他的著作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其内容有:朱子近思录导读;朱子近思录;引用书目;朱熹序;吕祖谦序等。
  •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作者:[清] 王先谦 撰,刘武 撰,沈啸寰 点

    《新编诸子集成》是建国后对诸子著作的系统清理,相对于民国时期出版的《诸子集成》来说,后出转精,是目前最好的古代哲学资料。 《庄子集解》广收前人注释,且简炼明捷,是研究《庄子》较好的参考书。近人刘武的《内篇补正》,在广泛引证为基础上,对许多传统注释做了补正,颇有见地,可资研究者参考。
  • 还吾老子

    作者:沈善增

    《还吾老子》是作者继其颠覆《庄子》旧注《还吾庄子》一书出版之后,又一本向两千多年来的《老子》权威旧注发起挑战的新著。本书纠正了《老子》旧注中大量的错误,恢复了长期被屏蔽了的《老子》的本来面目。书中另有不少重大发现,扩大了《老子》的研究成果。例如世传的《道德经》中的《德经》部分并非老聃著作,而是其从周王宝所藏典籍文选中摘录出来的44章有关政治的论述;《道经》部分是对其中37章所作的注释与阐发。从而廓注了《老子》在篇章结构上的千古谜团,也使《老子》旧注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

    作者:刘梦溪 主编,马一浮 著,马镜泉 编校

    本书将马一浮先生的几乎所有学术著
  • 南怀瑾著作珍藏本(第二卷)

    作者:南怀瑾

    本书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原著的文句为“经”,原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原著的“微言言大义”作了生动活泼的讲解。
  • 周子通书

    作者:[宋] 周敦颐 撰 徐洪兴 导

    《周子通书》系天地人丛书之一。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周子通书》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
  • 中国古代哲学史

    作者:胡适

    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全书共分12篇。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作者: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乃唐君毅先生通论中国文化之佳构。唐氏以西方文化思想中之异于中国者为背景,借引申中国哲学之智能,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神髓予以宏观描述,亦析疏百年来中西文化之纠结,并昭示中国文化末来之远景,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故自《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所含义理之深远,并连及问题之丰富,而于富启发性言,唐氏亦自觉此书有优于前此著述者。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干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冈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入户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人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O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人畅销书。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本书经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片配中国思想知师插图70余幅,成此插图珍藏本。
  • 庄老通辨

    作者:钱穆

    本书专为讨论庄、老两家之思想,而辩订其先后。其在于庄、老两家之生卒年世,及历史传说之种种考订,则均详见于拙著《先秦诸子系年》。拙著与本书可互相发明参证者,除《先秦诸子系年》外,尚有《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墨子》,《惠施、公孙龙》诸书,幸读者参阅。
  •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作者:胡适

    本书共分7章,分别对齐学、杂家、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道家、淮南王、统一帝国的宗教、儒家的有为主义,对中国中古思想史进行研究讨论,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书所创的体例,也成为20世纪学术史的一种范例。为了使读者更好的了解胡适对中国中古思想史的研究和看法,供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