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伦理学

  •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

    作者:[美]艾伦·伍德(Allen W. Wo

    本书是伍德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使他为国际学界所知晓的一部著作。本书虽然题名为《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实则是对于《法哲学原理》一书的系统的解读,与之前对于黑格尔伦理思想的研究不同,伍德教授并不认为,黑格尔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存在于逻辑学中,而存在于法哲学中,因为正是在后者那里,深刻地解释了黑格尔自由观的社会性的层面,本书最终落脚于《法哲学原理》中的伦理生活部分,不仅对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的各个要素详加考证,而且对于黑格尔的伦理生活观念同现代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

    作者:万俊人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共四卷,分别以“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伦理学主题:价值与人生”、“伦理学限阈:道德与宗教”、“伦理学前沿:道德与社会”为主题,精选了20世纪西方著名伦理学家围绕上述主题的经典性文本。本书文本的遴选和甄定得到了欧美和港台地区的一些著名伦理学学者的帮助和指点,完整呈现了20世纪西方伦理学的流变脉络、知识状况和理论前沿,为读者了解这一非凡时期的西方伦理学的知识状况提供了较为完整、准确和清晰的知识地图和理论语脉。本书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的第一卷,集中选录了20世纪元西方伦理学家如摩尔、普里查德、罗斯、罗素、维特根斯坦、斯蒂文森、黑尔等近20位著名元伦理学家的经典名著。这些文本主要围绕着善与恶、“应然”与“是然”、责任、义务、权利等道德概念的定义和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逻辑学—语言学辨析和学理分析、力图基于事实分析和逻辑推理,为伦理学的价值命题和道德原则提供科学严密的学理证明。
  •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

    本书是涂尔干文集的第二卷,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 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 迈向正义与美德

    作者:奥诺拉·奥尼尔

    《迈向正义与美德:实践推理的建构性解释》内容简介: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义务论和目的论、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抽象的正义原则和具体的道德生活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在实践哲学的晚近发展中颇具分裂性和对抗性。《迈向正义与美德:实践推理的建构性解释》通过构造一种关于行动的实践推理模式,对这些论争作出了全面的回应。奥尼尔提出和证明了伦理推理的一种替代性的和更为节制的说明。系统地建构了对于推进正义的制度和有美德的生活均至关重要的原则。
  • 教化

    作者:陈嘉映

    《教化:道德观念研究》汇集了当代哲学大师在道德哲学领域的反思与讨论,对当代道德层面的发展与规范极具参考意义。全书共分七个部分,除了编者前记和会议综述,其他五个部分分别是:道德哲学基础研究,伦理史研究,伦理学家研究,道德现象个案研究,译作。
  • 道德情操论

    作者: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 良心论

    作者:何怀宏

    我在《良心论》中试图探讨的是一种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底线伦理学。《良心论》所要着力说明的与其说是良心,不如说是义务,即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书中所说的“良心”主要是指对这种义务的情感上的敬重和事理上的明白——即一种公民的道德义务意识,道德责任感。作为个人修养最高境界、具有某种终极关切的本体意义的良心不在我的视野之内,我想探究的是良心的社会定向而非自我定向,这一定位指向的目标是正直而非圣洁。我想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是有道理的:“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轨。” 我在《良心论》中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相当有限的,我想探究的只是一种平等适度的个人义务体系。与其相对的方面,即社会制度本身的正义理论并未放在《良心论》中探讨,尽管后者在逻辑次序上还应更优先。至于在个人关系(如亲友、社团)、个人追求(从一般的价值目标到终极关切)方面的人生内容,自然也无法在这本书中顾及。我想这一本书只承担一个有限的任务。对个人一般义务,我也只是侧重于在我看来是它最基本、最优先的一些方面:诸如从特殊自我的道德观点向社会的普遍的道德观点的转变,诸如忠恕、诚信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道德义务的示范性概括和陈述等等。在这方面,我不能不做一些细致的分析和剥离工作,以使诚信、忠恕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与最高的真诚和最大的恕意区分开来。但强调道德的底线并不是要由此否定个人更崇高和更神圣的道德追求,那完全可以由个人或团体自觉自愿地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而这些追求不应再属于可以在某种范围内有法律强制的社会伦理。
  • 伦理学的问题

    作者:(德)M.石里克(Moritz Schl

  • 恐怖主义研究

    作者:(英)LgorPrimorootz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书中收录了14篇文章,分别由11位当代西方学者以及前苏联著名政治家托洛茨基所撰写,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激荡,使全书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氛。 本书的主题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探讨恐怖主义,即:分析恐怖主义及其相关的概念,考察人们针对恐怖主义问题时所采取的各种立场,进而探讨有关恐怖主义问题的论证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原则及其价值观。 编者普里莫拉兹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哲学教授,兼任澳大利亚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学研究中心墨尔本大学分部的研究员。他在本书导言里说:“我编纂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让读者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 此言非虚,故本书尤其适合喜欢独立思考的读者阅读。
  • What We Owe to Each Other

    作者:T. M. Scanlon

    Scanlon offers a sharp challenge to much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y. Most philosophers think that agreements between people play only a subsidiary role in moral theory. What is right or wrong is independent of what people accept. Agreements rest on morality; they do not underlie it. Scanlon dissents. In his conception, morality depends on principles it would not be reasonable for people to reject. These agreements do not derive from further moral facts. Scanlon also challenges the view that desires give reasons for action, leveling heavy artillery at the contrary position of Bernard Williams. The originality, scope, and careful argument of this work mark it as an indispensable book.
  • 道德教育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

    本书内容属于教育社会学的范畴,根据涂尔干的讲义或授课内容,以及他有关教育问题的专题讨论和备课笔记等整理而成,其对教育问题的具体教学和研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教育方法和基础教育理论的问题、教育史和教育学史的研究,以及与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连至深的社会学实质问题。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教育家们所争论的焦点问题和涂尔干处理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态度。
  • 扶友损敌

    作者:(美)M.W.布伦戴尔

    悲剧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所有文学种类中最具有哲学意味的。然而怎么理解这个判断,却并没有共识。具体到哲学中的伦理政治哲学,悲剧与人类的伦理政治生活究竟具有怎样的关联,不同的人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较简单的想法是“警世良言”论和“优秀典范”论,也就是认为悲剧当中有许多道德格言,这些格言在崇蝴魄的悲剧场景中被道出时,自然比出现在教科书的漫长晦涩逻辑过程结尾时更震撼人心;而悲剧中的德行英雄不畏强暴与恶势力殊死搏斗斗,栩栩如生,也让人仰慕不已。 然而,这样的悲剧—道德教化观未免过于简单,也违背了艺术的—个基本特征——非直接功利性;尤其是,索福克勒斯这位悲剧诗人被公认为艺术性高于思想性。那么,还有什么其他可能的理解途径呢?布伦戴尔的这本力作《扶友损敌:索福克勒斯与古希腊伦理》就为你敞开了一条新道路。
  • 伦理学理论

    作者:休·拉福莱特 编

    《伦理学理论》是当代西方伦理学界的一流学者全面介绍当代西方伦理学各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性论著。《伦理学理论》的特点是,不同专题分别由各领域里的研究专家来撰写,论述虽然各有特色,但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伦理学理论》涉及当代西方伦理学最主要的几个基本领域:元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功利论伦理学、德性论伦理学以及女性主义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大陆伦理学和英美伦理学等。
  • 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

    作者:[美] 周蕾

  • Conversations on Ethics

    作者:Alex Voorhoeve

    Can we trust our intuitive judgments of right and wrong? Are moral judgements objective? What reason do we have to do what is right and avoid doing what is wrong? In Conversations on Ethics, Alex Voorhoeve elicits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from eleven outstanding philosophers and social scientists: Ken Binmore Philippa Foot Harry Frankfurt Allan Gibbard Daniel Kahneman Frances Kamm Alasdair MacIntyre T. M. Scanlon Peter Singer David Velleman Bernard Williams The exchanges are direct, open, and sharp, and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se thinkers' core ideas about ethics. They also provide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i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 how they became interested in ethics, and how they conceived the ideas for which they became famous. Conversations on Ethics will engage anyone interested in moral philosophy.
  • 道德判断的实践

    作者:芭芭拉·赫尔曼

    作为罗尔斯最优秀的学生,芭芭拉·赫尔曼是英语世界目前十分繁盛的康德论理学研究的领头人物之一,这本极有声誉作抛弃了把康德伦理学描述成义务论的传统,认为它的核心观念不是义务或职责而是实践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把康德伦理学重构和呈现为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和后现代个人主义或存在主义伦理的强有力替代品。
  • 道德之维——可允许性、意义与谴责(政治哲学丛书)

    作者:[美]托马斯•斯坎伦

    托以斯•斯坎伦在整本书中论证了一些特殊的道德主张,包括关于哪些行为是可允许的、意图何时影响可允许性以及各种有关道德责任的主张。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甄别并引起人们注意书名所说的道德之维:可允许性、意义与谴责。
  • 真正的伦理学

    作者:约翰•R•瑞斯特(John M.Rist

    约翰•M•瑞斯特审视了从柏拉图至今的伦理学历史,并对一种在修正柏拉图实在论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学理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在广泛的讨论中,他考察了各种与柏拉图主义对立的著名理论,尤其是伊壁鸠鲁、霍布斯、休谟和康德的理论。他认为大多数后启蒙道德理论(以及尼采颠覆这些理论的理论)取决于被放弃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后者是它们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后者,它们将变得不可理解。他还指出,当代以选择为基础的理论无论具有严格的伦理学形式,还是具有更明显的政治学形式,最终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武断的理论。瑞斯特的研究生动、易懂,历史感强,能够激发伦理学学生和学者的浓厚兴趣。 瑞斯特的研究不仅激发了哲学家、神学家和关注道德理论的所有人的兴趣,而且激发了研究古代伦理学的古典主义者的兴趣。……该书是一部优秀著作,论点清晰,对他人观点的评论也非常准确。 ——Joachim Lukoschus,荷兰学者 《真正的伦理学》是一个思想成熟的学者洞察历史和对当代人类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尚进行深刻观察的产物。 ——Jude P.Dougherty,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
  • 认同伦理学

    作者:夸梅·安东尼·阿皮亚

    《人文与社会译丛:认同伦理学》一书从“个性”话题展开去,以跨学科的视角、生动活泼的语言,探讨了我们对个性的寻求、塑造生活的任务以及对身份认同的主张,阐释了什么是与自由息息相关的身份认同,我们如何获得追寻个体生活的能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复杂的社会范畴塑造自我。阿皮亚抛开了“认同”叙述的陈词滥调,探讨了与认同紧密相关的文化、价值观、道德义务、人权等因素,试图打破西方的与非西方的、地方的与世界的、自我与他者等界线来全新看待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