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术

  •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

    作者:王华庆 主编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主要内容: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炭岩为最多,造像总数约可达400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与北宋天圣四年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
  • 欧洲美术

    作者:远小近

    欧洲美术:从罗可可到浪漫主义,ISBN:9787300055534,作者:袁宝林主编;远小近,廖旸著
  • 古代希腊罗马美术

    作者:邵大箴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源头,本书介绍的就是古代地中海地区孕育出来的丰富的美术遗产,带领读者重归古希腊、古罗马,探究艺术的诞生历程。
  • 中国书画

    作者:杨仁恺

    中国书画(修订本),ISBN:9787532529988,作者:杨仁恺主编
  • 日本美术史话

    作者:刘晓路

    日本美术作为东方美术的一种表现形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装饰性、工艺性、制作性特征,曾对西方的印象派产生过重大影响。《日本美术史话》叙述了日本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美术特色。
  • 德国美术史话

    作者:徐沛君

    德国美术史话,ISBN:9787102029610,作者:徐沛君著
  • 中国绘画史

    作者:潘天寿

    《中国绘画史》介绍了中国绘画是全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精神内涵。对扩展人们的审美领域,提升民族的智能以及精神文明的水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便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
  • 日本美术简史

    作者:(日)久野键,辻惟雄,永井信一

    本书原是一本为日本的大学、高中的教师和学生及美术爱好者而编写的参考书,承蒙厚爱,一再重版。其内容也被认为适合于向海外介绍日本美术的概要及其源流。译者蔡敦达君曾长期留学东京大学,对日本文化史造诣精深,且译文流畅。
  •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作者:傅抱石

    此书的撰成,体现了傅抱石早期研究绘画史理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几种绘画史、美术史著作,在体例和内容上,都存在不同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是,将数千年来的中国绘画变成了毫无关联的东西,因此,他将这样的书称为“记账式的画史”,说它们“太死气了”,“断代的太破碎了。”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要注意整个的系统”。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一书,是傅抱石尝试通过“整个的系统”来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实践。他以“南北宗”的发生、发展为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尽管未必能够全面反映传统绘画的演变历程,但就这一问题而言,他是竭尽了全力的。
  • 西方美术东渐史

    作者:关卫

    本书是一部研究西方国家美术传播至东亚的专著。发生于西域及欧洲的艺术潮流,都逐着各时代之波传到了东方,且传到了极东的日本。但其传播的路径如何?本书就是想将该路径弄明白:西风东渐始于商旅,希腊的雕像、波斯的织艺、意大利的洋钟、葡萄牙的圣母画……它们出现在了东方人的视野里,东西的融合完成在艺术上,日本、中国、朝鲜,整个亚洲都弥漫着淡淡的西洋风。 本书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发生于西域及欧洲的艺术潮流,都逐着各时代之波传到了东方,且传到了极东的日本。但其传播的路径如何?这一小册子就是想将该项路径弄明白的。这一艺术史的企图,是颇广泛而又困难的事业,且把从历史的曙光期迄于现在的史实,要尽行包罗于这一小册子之内,终归也是做不到的事,因而只记了以古代及近代为主的一个概略。晚近娴于此道的诸家,或则编有东西美术史,或则著有日本美术史,其所发表的名著固不在少数,但如叙述那发生于西亚细亚和欧洲各时代的艺术系遵由什么路径传到我国来的情形,似乎尚未见过。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此书稍有所贡献,就算是著者之幸了。
  • 美术学院的历史

    作者:N.佩夫斯纳

    自古以来,人类智慧的基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靠造型计划去实施;另一个是非物质方面,靠思想、制度、舆论和礼仪去实现。如果还有第三方面那就是两方面的综合。通观三个方面,物质是真正的基础,这就可以看出造型计划对整个世界文明及其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这一点出发,怎样去描述设计学都不会过分。 本书不仅论及academy这一术语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情况,也阐述了西方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制约之下,艺术和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以及西方艺术家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是我们研究西方美术史和美术教育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 印象派画传

    作者:李行远

    1876年当印象派画家举办他们的第二次画展时,《费加罗报》的评论家阿尔伯·沃尔夫写了一篇评论,将他们描绘成一群“拿起画布、颜料和画笔,漫不经心地涂出两三种调子之后签上一个名字”的狂人。这位评论家甚至耸人听闻地将巴黎街头发生的一桩事故与这个展览联系起来,说是有一个人看完展览之后发了狂,居然咬起路人来。他指责画家们用错了色彩,说树木不是紫罗兰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奶油色的,“聪明才智之士决不能接受这种神经错乱的表现!”   印象派一共举办了8次画展,而直到1886年的最后一次展览,类似的谩骂之声都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一幅讽刺印象派的漫画,描绘了一个邋遢的怒发冲冠的画家,拿着一把破旧的大扫把在画布上作画。李行远在《印象派画传》的引言中这样表达她的感受:“就像人类历史上许多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的命运一样,印象主义绘画在诞生之时以及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领受到社会为她准备的鲜花和美酒。”   屡遭官方沙龙的拒绝、守旧评论家的谩骂和观众的不屑,画家生活也一直陷于困窘。他们常常连颜料和画布都买不起。1869年的雷诺阿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们不是每天都有饭吃的。”在同一年莫奈也写道:“我停下来了,因为没有颜料。”他们常常需要向朋友求救以维持生活。   然而,在画家们潦倒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印象派突然之间成为了艺术史上“所有艺术运动中最受欢迎的运动”,印象派作品的市场价格攀高不下,展览在世界各地都备受瞩目、门庭若市。连远离巴黎的中国人也对印象派作品表现出令人惊异的热情。2004年秋天,《法国印象派画展》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美术馆先后展出。在一个月的展示中,中国美术馆创下了总量26万人次,平均每天近7000人次,双休日高达1.3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画展结束的前一天,中国美术馆甚至从上午9时一直开放到第二天晚上9时,36小时不间断地接待观众。在上海、在香港,都出现了观众排长龙等待入场的场面。   如果想到在19世纪末欣赏印象派的巴黎人只有“不超出15个”,“文革”时印象派还被批判为腐朽没落的艺术逆流,我们就不能不感叹时间是多么伟大的裁判。印象派的命运或许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种。   1856年,尤金·布丹遇见十八岁的莫奈时对他说:“你要牛到底,抓住第一个印象不放,因为它才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传统学院派还将绘画的题材局限在古代的神话和历史,将线条清晰结实、形象逼肖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而年轻的印象派画家却开始了极富自主性的探索:“画你看到的、感觉的、需要的东西。”——这种理念类似于中国的“神似,而非形似”,画家着力表达自己的瞬间感受,捕捉瞬息万变的光线与色彩的变化。物体的细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但简洁大块的颜色却常常能够渲染出画家自己内心强烈的感受。绘画的题材也摆脱了那些封闭的古典框框,转向画家身边鲜活的日常生活。   李行远的《印象派画传》正为我们提供了诸如此类的全面认知印象派的途径。印象派画展来到中国,看展的观众达到几十万,然而真正了解印象派的还是极少数。对于更多没有能够到现场观看的人而言,更需要这样的代偿。《印象派画传》用一种深入浅出、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个画派的历史命运、代表作家、特点和重要作品一一进行讲解。作者采用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因此对画家有新的评判。书中还附加了大量的印象派作品图片。   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巴齐依、塞尚、莫里索……他们的个性和命运是怎样的?画风如何?怎样算是真正的印象主义?马奈为何不愿参加印象派的画展?莫奈在妻子死后的举动是违逆人伦常情吗?——在李行远笔下,印象派的故事被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之下来观察,获得了透彻的全新诠释。在关注画家和画派的命运的同时,读者能够自然地获得对印象派画家和作品深刻的理解。
  • 牛津版西方艺术大师百科

    作者:沃恩

    印张:31.75 字数:1100000
  •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插图珍藏本)

    作者:(德)瓦尔特・赫斯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插图珍藏本),ISBN:9787563332342,作者:(德)瓦尔特·赫斯(Walter Hess)著;宗白华译
  • 西洋美术史

    作者:丰子恺

    《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分古代美术、近代美术、现代美术三个部分,以时间的顺序阐述了西方美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绎,其中包罗了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各个领域,而以国家、以地域、以流派一一加以介绍、分析、评述。对于学习美术的学生,或其他艺术爱好者,或者说那些“在第一层住得有点不耐烦的人”,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好书。而且,以丰子恺先生那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即使使用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语言文字,即使阐述的是美术史这样的理论,仍然显得通俗流畅,浅显易懂。
  • 100名画:《新约》

    作者:雷吉斯·德布雷

    《100名画:新约》内容简介:即便您经常出入图书馆、艺术博物馆,有机会欣赏形形色色的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您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艺术家们希望通过画面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博士观星、撒罗米之舞、迦拿的婚宴、捕鱼奇迹……看到这些标题,您是否能够说出画面背后隐藏的故事?即使在基督教艺术植根的西方,对历史及宗教文化了解不多的青年人也需要为自己补上这一课。这正是作者的努力所在:截取《新约》中的一百个重要片段,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讲述,并配以西方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绘画珍品。 艺术是进入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而基督教正是从《新约》开始开启了艺术表现的宝库,甚至发展为至今最具征服力的西方图像文明。这其中的秘密究竟何在?相信看过了这本赏心悦目的“知识读物”,您会得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作者:刘瑞宽

    本书通过回顾1911至1937年间,北京、上海、广州出现的美术社团,以及他们创办期刊、筹划展览的美术活动,探讨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家群体对于美术现代化课题的理解与实践。整个论述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辅以精要的作品分析,廓清了许多争论出现的历史语境,呈现出中国美术在面对自身传统与西方影响时,交互形成的排拒、接纳、融合等多重面貌。
  •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

    作者:张羿正南, 潘明歌, 陈宁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全篇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共分八章,侧重点放在中国历代的纹样描述上。我国的传统纹样源远流长,从原始图腾、彩陶艺术,到历朝历代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器物装饰纹样,均见证了我们民族装饰艺术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特征。即使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 西方美术史话

    作者:迟轲

    《西方美术史话》(彩印本)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应该力求精练简明。但讲美术史又不能离开相应的插图。目前国外较流行的一卷装的《世界美术史》(意大利,吉娜·佩斯切尔著)有一千多张全部是彩色图片;这样的“豪华本”,我们专业工作者也少敢问津,何况广大的青年读者?因此作者把插图限制在三百幅左右。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 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如国内外有“比较文学”的专门学科)。我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但《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意见。这样更有说服力。当然,选择引用哪一些意见,是取决于作者自己的水平和审美观的。
  • 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

    作者:郑振铎

    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生中最后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他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从酝酿到最终出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直到1985年2月,才以《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的形式首次面世,共一函九册,其中第九册即《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此书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便在东京的中国文化学院召开两次学术会进行热烈研讨,并决定特派该会事务局长三山陵女士到北京向出版社赠授“版画史出版功劳”金杯奖。授杯仪式于1985年9月17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中外众多贵宾出席,中央级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1988年冬,该研究会再次在北京友谊宾馆向已故著者敬赠金牌一枚。1986年,此书在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佳图书博览会上被授予“世界最美图书奖“。  2006年1月,《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