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

  • 躺平

    作者:[德] 贝恩德·布伦纳

    ★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睡眠与躺卧?

    德国另类文学家为你全新解读“躺”文化:

    从躺的姿势就可以看出你的人格?

    睡几个小时就精力充沛的人是因为拥有短睡基因?

    午睡醒来的孤独感其实是一种奇特的知觉障碍?

    ★一 部关于“躺”的趣味百科全书,涵盖历史、艺术、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干货满满!

    ★躺在床上工作的思想巨擘不胜枚举;米开朗琪罗、普鲁斯特、马克·吐温皆属此列。躺卧,是激发思维的一种形式,更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 被译为10种语言,在全球掀起“躺”文化潮流

    ★ 语言幽默,金句频出 ,内附数十张趣味插图,带给你绝佳阅读体验!

    ★ 睡觉可不是件小事,为了睡觉,人得整天保持清醒。——尼采

    ★ 一本甜蜜宜人的书,迷人的叙述声音和无数有趣的历史故事贯穿其间,任何一位把它放在床头柜上的读者都会爱上。 ——《出版人周刊》

    ★ 随书附赠趣味slogan贴纸和“躺平猫”书签,平装双封,轻盈便携,躺在床上也能轻松阅读

    ——————————————————————————————————

    我们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长度都在躺卧中度过:睡觉、做梦、做爱、思考、阅读、休养身体。躺卧不等同于消极或懒惰,它可以是一种反抗,一次整合思绪或者改变看法的机会。在一个前所未有地注重行动和高效的世界里,学会躺的艺术,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从古埃及人的芦席到现代人的躺椅,从地中海的超长午睡到日本社会的白日睡眠模式,这本书为你解答所有关于“躺”的秘密!

  • 梦海

    作者:[德]妮娜·乔治

    ●全球销量超150万册、感动多国读者的《小小巴黎书店》,作者全新小说!

    ●弥留之际,我们或我们爱的人,会经历什么?

    ——生死之间一片“梦海”,过去现在重叠交错,如果能重新回到那些改变了我们一生的重要时刻……

    ●德国文坛重量级作家妮娜·乔治“告别三部曲”最终章。

    ——《梦海》写作于妮娜父亲骤然离世后,她用这本小说挽留的,是与父亲共度的时间。

    ●《小小巴黎书店》里,我们一路追寻,最终学会好好告别;《梦海》中,开篇即车祸意外,为了告别,我们开始一路追寻。

    ●让我们用故事,补上那堂告别课——

    在我读过的有关生死的书中,《梦海》是最具洞察力的。——美亚前 50 名评论人VINE VOICE prisrob

    这本书探讨了那些戛然中止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带有一种萦绕于心、引人遐想的魔力,是读书会和阅读俱乐部的完美首选。——《出版人周刊》

    妮娜·乔治写透了生活中的恐惧与无常,以及我们避而不谈的:死亡。——美国读者

    这是一个哀伤而深刻的故事,关于渴望、怀念,以及错失良机的痛苦。——《科克斯书评》

    一本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令人深深触动的小说,它深入探索了生命中一些最让人难以忘却的问题。——《书单》

    诗意的文笔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情节新颖独特、引人入胜。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美国读者Amethyst64

    .

    【内容介绍】

    【我们都会好奇,在弥留之际,我们或我们爱的人,会经历什么。】

    ——————————————————

    套上一件罩衫,给手和前臂消毒,再用口罩遮住口鼻。

    这里看起来像是一个难民营,因为人们叫的不是昏迷病人的名字,而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

    “A3,血糖下降。”

    “B9,情绪不稳定。”

    我的父亲是C7,是“僵尸”之一。

    13年来,我第一次见到他。

    ——————————————————

    亨利曾是一位战地记者,善良、疏离,热烈又冷淡;他周游世界,愿意在宿醉的清晨去任何地方,除了家。他有一个13岁的儿子萨姆,只在孩子出生时得到过一张照片,此后从未得见。亨利的紧急联系人始终是前女友埃迪,这个名字也出现在他的遗嘱里,但在两年前,是亨利决然放弃的这段感情。

    那是他等了很久的一天——

    素未谋面的儿子萨姆,邀他相见。

    可就在那一天,他撞上汽车,陷入长久昏迷。

    亨利孤独、矛盾而迷人的一生,就此成了谜。

    他来到了生与死之间一片虚无的“梦海”里,他的过去与现在重叠交错。亨利不断做着梦,重新回到那些改变了他一生的重要时刻……

    而隔着那层羽绒被般厚重蓬松的麻醉剂,萨姆和埃迪也想知道,那些没能问出口的话,该如何才能得到解答……

  • 我从哪里来

    作者:[德] 萨沙·斯坦尼西奇

    ☆ 德国图书奖大奖、艾兴多夫文学奖获奖作品!《明镜周刊》畅销榜首,蝉联畅销榜75周!25国语言火热抢读。

    ☆ 作者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与父母逃亡到德国海德堡,从波黑战争难民成长为德国文坛新星。机智、疯狂、奇妙、幽默的文风,被媒体誉为“德国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 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飞向太空的山羊、龙守护神、初恋、祖辈墓地中的井水……自由穿行于回忆与现实,在心酸与温暖交织的故事中找回故乡。

    ☆ 小说叙事的高度革新!最后一章《龙——守护神》是大胆的文学实验,让读者参与到结尾的叙述中,根据不同的线索和阅读顺序,展现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

    在呈递给德国移民局的履历表上,我写道:1978年3月7日,我出生在德里纳河畔的维舍格勒。出生前的几天,德里纳河躁动不安,波涛汹涌。在我人生最初几年里,奶奶一直照看我,奶奶是黑社会的人,我给移民局这样写道,干黑社会这一行,有的是时间照看孩子。

    随着南斯拉夫解体,波黑战争爆发,我和母亲逃亡到德国。我的家族分散地生活在整个世界,和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无法融合到一起。

    2009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奶奶,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克鲁沙村:一个只剩下13个居民的村庄。爷爷就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

    在做梦的南斯拉夫岁月,父母仍在樱桃树下翩翩起舞;而沧桑归来,我站在古老的群山中,寻找祖先的起源。

    ——————————

    【评价】

    萨沙以丰盈的想象将小说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以极大的幽默感重新呈现了历史的样貌。——德国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我从哪里来》书写了超越民族的、南斯拉夫理想式的、属于全欧洲的故事。萨沙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明镜》周刊

    如果说德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移民背景的黄金一代,萨沙·斯坦尼西奇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德国《世界报》

    在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撼动欧洲之际,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是读萨沙·斯坦尼西奇的作品。——《南德意志报》

    斯坦尼西奇笔下的每件事都在回答“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这个美妙的故事中,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机趣而优雅的方式展开他的想象和经验,并探索了生存的本质问题。——《南德意志报》

    萨沙·斯坦尼西奇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现代民谣歌手——《我从哪里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滚石》杂志

    机智,扣人心弦,疯狂。这本书已经登峰造极,打开看看,绝对值得!——北德广播公司

    斯坦尼西奇以浓墨重彩绘出了祖先的肖像画和自己的生平——没有半点陈词滥调,而是以艺术家的绚烂手笔。——北德广播公司

    《我从哪里来》塑造了全新的叙述形式:交织漫游的故事、游戏攻略式写法,令人感动、惊叹、目不暇接。——《法兰克福汇报》

  • 吉尔伽美什

    作者:[德] 延斯·哈德

    根据历史上初次记载的英雄史诗改编

    王者之争,刺杀雪松林恶兽,与天牛的激斗

    因惧怕死亡而追寻永生,

    死亡大海彼岸的长生灵药能否将半神之躯重塑为真正的神?

    乌鲁克之王与其友人的冒险,以生死为代价领略世间真理

    巧用独特壁画画风,完美还原早期人类文学的瑰宝

    带你轻松解读远古神话史诗

    ◎ 编辑推荐

    ☆《万物》作者大胆挑战,改编自世界上初次被记载的古老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

    书中内容改编自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原作被记录于石板上,主要讲述人神混血的乌鲁克之王吉尔伽美什与友人恩奇都的冒险故事。《吉尔伽美什》作为世界上初次被记载的英雄史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尼伯龙根之歌》《赫拉克洛斯》都受其影响而成,《吉尔伽美什史诗》被后世评价为世界三大史诗之一。

    ☆ 数次排版尝试,精心绘制的分镜与独特的壁画风

    离开了绘画舒适圈的延斯·哈德,开始了对全新风格的挑战,巧用壁画风将史诗内容还原出来。这次改变对他而言并不简单,在两年的准备时间里,他将《万物》中用于绘制古代人的的特殊画风延续下来,加以改进,并为配合画风绘制了大量分镜,让画面符合自己的期望。这种特殊的画风对作者的分镜技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延斯·哈德依据自己对史诗的理解,摒弃了传统的分镜法则,经历无数草稿插图的失败绘制,最终突破了限制,完成了这部作品。

    ☆ 揣摩合适词句,耗时16个月的用心创作

    《吉尔伽美什史诗》作为世界上初次被记载的英雄史诗,拥有多个译本,且各具特色。有的还原了史诗的叙述方式,艰涩难懂;有的将字句全部转化为现代用语,使读者对角色与事件有割裂感。作为漫画改编作品,作者在创作期翻阅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数个版本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译本,延斯·哈德在选择译本时与翻译过《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奥地利作家拉乌尔多次讨论,力求在保留史诗古旧感的同时令文字更加易懂。经过长时间的翻译挑选,甚至通过口译版本的录音筛选,选定了现在使用的译本,优化了艰涩难懂的部分译文,以图像小说的形式将整部史诗呈现给大家。

    ☆ 跨越生死的友谊,对生命的重新认知

    书中的主角吉尔伽美什本是目中无人的暴君,在遇到知己恩奇都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开始行善。吉尔伽美什在朋友的纠正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明白了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人生中的幸事,却也因为与朋友的感情深厚,吉尔伽美什在恩奇都死后切身体会到来自“死亡”的威胁,终日惴惴不安。书中后半段吉尔伽美什不远万里追求长生不死,却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向读者传达了人生中残酷的真相:人从出生起就在走向死亡,没有人能摆脱命运的归宿。

    ◎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完全取材并考据于《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英雄史诗主要讲述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一生中的四个重要故事:恩齐都被神创造成万能的神物,暴君吉尔伽美什与一生中的挚友恩齐都相遇,成为了贤明的君主;两人一起讨伐森林中的怪物洪巴巴,为民除害,吸引了女神伊斯塔的注意;恩齐都因为吉尔伽美什羞辱女神伊斯塔,被神诅咒而死,吉尔伽美什为复活朋友踏上寻求永生的旅途,但在拿到返老还童的药草后被蛇趁虚而入失去了重返年轻的机会;恩齐都获准重新与吉尔伽美什相见,并为他讲述在死后世界的见闻。书中将他们的故事转变为漫画形式,尊重并还原了史诗中吉尔伽美什与恩齐都的人物形象,对于吉尔伽美什史诗原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本书入手,轻松解读史诗。

  • 风的女儿

    作者:[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 旅人

    作者:[德]乌尔里希·亚历山大·博希威茨(Ulrich Alexander Boschwitz)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最早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

    内容简介:

    柏林——汉堡

    汉堡——柏林

    柏林——多特蒙德

    多特蒙德——亚琛

    亚琛——多特蒙德

    ……

    1938年11月9日,德国历史上尤为黑暗的一天。在纳粹的导演和怂恿下,德国和奥地利上演了一幕幕疯狂的反犹丑剧,这是犹太人从被歧视、凌辱到被非人看待,直至从肉体上消灭的转折点,史称“水晶之夜”。

    事发当晚,犹太富商西尔伯曼决定卖掉房产逃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恐惧的西尔伯曼登上一列又一列火车,流亡在德意志帝国的铁路上。他一步步失去亲人、朋友、生意伙伴、财产等,并最终失去了理智和尊严。在身陷囹圄之后,只能大声背诵火车的时刻表,似乎那可以拯救他……

    这部私人文学记录可能是第一次个体对纳粹暴行的控诉。作为重要的时代文献,它书写了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这部深刻感人、洞察细腻的小说,不仅能使后人接触和了解那段历史,更是对人性的辩护,对希望的坚持!

    --------------------------------

    编辑推荐: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切身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

    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跌宕起伏,颇似传奇,完全取材于作者真实经历

    ◆我现在是一名永不停歇的旅行者,我流亡到了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

    ◆死神紧跟着我。必须比死神跑得更快。

    一旦停下脚步,必遭灭亡。必须奔逃、奔逃、再奔逃。

    为何此刻奔跑如此艰难?它明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啊!

    媒体推荐:

    博施威茨的写作朴实无华,用简单传达出艺术感和力量,真实的人物刻画彰显了现实主义。风格简洁,几乎没有不相关的东西。

    ——《星期六评论》,1940年

    此前,并没有关于1938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的长篇小说, 《旅人》(Der Reisende)填补了这块空白,用文学表达出个体真实的恐惧与痛苦。

    ——《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

  • 眩晕

    作者:[德国] W. G. 塞巴尔德

    【编辑推荐】

    1. 塞巴尔德小说处女作,中文世界首面世:苏珊·桑塔格誉为“心灵的自画像”;既是塞巴尔德不竭的灵感之泉,也是其小说风格的源起,往后的作品都是其分身和改写。

    2. 最贴近塞巴尔德本人的“存在之书”:致敬卡夫卡,以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人物贯穿全书;从具体的历史主题抽身,关注个体与记忆的对峙,通过一贯的虚实结合、图文并置,书写存在的冷峻本质。

    3. 眩晕与骗局:德语标题 Schwindel 既指眩晕,也指骗局。充满了重复、巧合、异变、断裂的文字让叙述的时间发生扭曲,互相交叉,“我”和读者都被甩入了大脑无法处理的、不可知的四维空间——记忆,这也许就是眩晕感的来源。不可靠的记忆伪装成秩序与规律,让人错觉能通过记忆把握过去、预见未来,而历史从不是整体,时间并不连贯,生命也没有范式与模板可循,人只能被围困在记忆的骗局里,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存在。

    4. 叙述的负空间: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

    (塞巴尔德的文字有一种“越说越沉默”的特质,细节越详尽、句子越绵长,书的气氛就越凝重、声音越沉寂,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是为那些无法被讲述的主题服务的:真相、过去与记忆。就像一幅黑白正负画,文字组成了画面中最显眼的白色部分,主题却落在不被讲述的黑影中。)

    5. 塞巴尔德小说系列收官之作:

    处女作《眩晕》:塞巴尔德书写的发源,融合记忆、历史与神话的存在之书;

    成名作《移民》:半虚构传记,四个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故事;

    经典作《土星之环》:非典型游记,一座跨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记忆博物馆;

    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塞巴尔德风格的集大成者,内容包罗万象,结合犹太人历史更加深刻地探讨了“记忆”这一贯穿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精彩书评】

    这是一幅心灵的自画像——关于一颗躁动不安、持续不满的心灵,一颗受尽折磨、轻易落入幻觉的心灵。——苏珊·桑塔格

    塞巴尔德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让叙述成为一种查究的狂喜状态。——《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高度私人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塞巴尔德写作的发源,并不断为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灵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个人在日常阅读中,不可能遇到像《眩晕》这样的作品。从书中抽离时,他会被震撼、吸引,且深深打动。——安妮塔·布鲁克纳

    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以及记忆的韧性和不可靠性……他从记忆的衰退、狂热的想象、富有创造力的荒芜状态入手,对记忆的虚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他记录微小的对话,仔细描述与他短暂同行的陌生人,给出地图和时间表。他似乎在用写作使自己保持镇定。——A. S. 拜厄特

  • 布达佩斯大饭店

    作者:[德] 马特·佐勒·塞茨 / Matt Zoller Seitz

    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超人气作品诞生始末

    官方出品 唯一幕后全纪录

    致敬茨威格,透过粉色滤镜,窥见人类文明命运的缩影

    居中狂魔韦斯•安德森亲自授权、把关全书设计

    荣登亚马逊艺术类畅销书TOP1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等国际重磅媒体盛赞其策划高级

    英、法、德、日、韩 多国语言版本持续畅销

    收藏级画册,中文世界梦幻首发

    完美视觉,强迫症福音

    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细节控必须逐页翻阅一探究竟

    特8大开本,逾600张独家美图

    品质精修,高度还原细腻色彩,重现暖心时刻

    ...................

    编辑推荐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自问世以来,仅凭颜值就征服了无数粉丝、设计界精英、甜点达人……以及广大热爱美好事物的粉丝。令人垂涎的可口配色、令人愉悦的对称构图,空气中都仿佛洋溢着粉色的泡泡……谁不想置身于其中呢?

    《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作品典藏》就将电影搬到了「纸上」!

    在这本由韦斯·安德森亲自把关设计的电影书中,你不仅可以一窥这位全能导演的天才创见,更能看到一群怀揣童心的人如何用匠心打造触感真实的世界,并在这部集齐谋杀、越狱、惊险的成人童话中,深刻体味文明的微光。

    让我们跟随镜头,穿梭于楼层与房间,探索这座承载爱、友谊和想象力的游戏屋,开启这场全景沉浸式体验、独一无二的冒险之旅。

    同名电影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横扫全球电影节,获上百个国际奖项

    ☆ 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原创配乐

    ☆ 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

    ☆ 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原创剧本

    ☆ BAFTA 最佳原创剧本、原创配乐、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

    13万字诚意分享,红遍全球的“安记”招牌美学,等你解锁

    童话般唯美的画面、明亮饱和的配色、清新怪诞的画风、蠢萌荒诞的演绎,当然少不了招牌式的居中构图……安德森电影中的一切经典要素,都在这里“井喷式”爆发。

    本书分“3幕”,堪比一部幕后纪录片,从角色到表演、从美术到配乐、从文学到生活,导演亲自讲述构思到成片的整个过程,揭秘一个完美主义者如何用手工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世界,不仅有严谨的镜头美学、灵感来源,还有独门的“旅行淘宝”式创作法和时尚经。

    美即正义!超600张精美图片,每一页都闪着理想的光晕

    在安德森虚构的中欧小镇中,大到大饭店所在的城堡,小到点心盒包装、护照、遗嘱、钞票、邮票、旗帜、报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本书中就囊括了大量首度公开的一手资料,不仅有艺术品一般的服化道设计图纸,还有导演亲笔手绘分镜稿和他的艺术家女友绘制的原创造型插画(磕到了),以及跟成片不能说很像,只能说一模一样的分镜图;种种疯狂压预算仍美轮美奂的布景制作大法,处处体现贫穷也限制不了的想象力。

    这是一本色彩之书、艺术创意之书,装帧版式设计也处处有巧思,与安德森的美学高度一致(当然,少不了极致对称)。

    主创团队首度集结,360°全面揭秘神作背后的魔法配方

    《拿苹果的少年》这幅“文艺复兴名画”,竟然只是个道具?

    内饰考究的火车车厢戏,竟是在木板小推车上拍的?

    强迫症导演折磨道具师:打开点心盒时,盒子四面必须同步落下,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为大饭店制服Pick的绝*版vintage紫色毛呢,服装师要去哪找批量面料?

    摄影指导多年陪安德森死磕对称构图,为何依然不离不弃?

    搞懂这些奥斯卡级别的卡司,就搞懂了安德森~(也许吧)

    拉尔夫·费因斯:“史上最佳无鼻子反派”挑战喜剧

    蒂尔达·斯文顿:全能表演大师,单单演老人就让她兴奋

    西尔莎·罗南:一秒入戏的全自动演戏计算机(褒义)

    威廉·达福:融合舞蹈、哑剧……甚至雕塑,他用肢体可以表达一切

    裘德·洛、阿德里安·布洛迪、蕾雅·赛杜……安德森凭什么笼络一众甘当龙套的影帝影后基友团?

    连接一本书与一部电影的另类时光机,在四重时空中演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真正想看懂“大饭店”,就不得不了解安德森向茨威格深情致敬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故事的电影。四重时空层层嵌套,「故事中又有故事」。这是泽罗的故事、古斯塔夫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也是茨威格阿尔卑斯山间别墅的故事、奥地利的的故事,更是欧洲的故事,万事万物的故事。

    「生活摧毁的,由艺术来保存。」

    十字笔杆同盟——竟有这种组织?影评人组团cosplay,带你拉片细读

    《电影艺术》作者、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领衔这个神秘撰稿人团体,让整本书的内容深度不输美貌。

    波德维尔压轴作评,拉片分析安德森的“4∶3 画幅挑战”,看安德森如何用不同比例的画框玩转时间轴,把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也爱用的构图发挥到极致。

    年度气质之作,珍藏级品质,高规格工艺烘托安德森格调

    随书附赠:专属于你的酒店入住邀请函;腰封隐藏点心盒图纸,轻松DIY甜美晒书利器~

    硬精装方脊,锁线工艺,可180°完美平摊,随心翻阅,无惧损坏;

    封面复刻原版书高透明度UV工艺,“点亮”大饭店的每扇窗户;

    内文采用高磅数128g太空梭哑粉纸,厚度、韧度、硬度俱佳;

    特8大尺寸开本,多幅跨页大图,饱览标志性明亮配色、唯美名场面、明星剧照;

    全彩四色印刷,经过专业调色,力求复刻原品细腻色彩、饱满质感。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获奥斯卡4项大奖的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唯一官方全纪录。这部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的超人气作品,凭借独特的叙事、迷人的视觉风格和对画面的偏执追求而为人津津乐道。全书由他亲自授权、把关设计,以精彩图文完美还原了“大饭店”的诞生始末,揭秘了这位天才独壹无二的招牌美学。

    这里不仅有足量一手访谈、深度评论、彩蛋花絮,更收录了逾600张独家美图,含导演亲绘分镜、未公开设计稿和超萌专属插画……定格了影像中值得反复回味的细节,给观众以放大镜方式重新体验的机会,让人身临其境、宛如站在拍摄现场。

    媒体推荐

    太炸了!让眼球爽爆的书!——《纽约时报》

    就《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来说,大(grand)不足以形容它,伟大一词更合适。——《时代》杂志

    电影是一个精美繁复的玩具盒,看起来太美味了,你可能想舔一舔银幕。——《滚石》杂志

    马特·塞茨·佐勒这本书描绘出了韦斯·安德森之“瑰丽”,这些采访和文章揭秘了这位不怕冒险的电影人。——《卫报》

    这书也是“奥斯卡”级别的了!——Goodreads

    这本书跟电影同样精彩,是品质罕见的后续出版物,对安德森的电影特色有权威性的补充。——知名文艺杂志Flavorwire

    这本书超越了《韦斯•安德森作品集》系列的其他书,但又与其系列浑然一体,值得你带着出国旅行,成为旅程中的话题。——《费城询问者报》

  •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德] 赫塔·米勒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作者:[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

    写给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人

    让哲学回归生活,带你清醒看世界

    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

    ~~~~~~~~~~~~~~~~~~~~~~~~~~~~~~~~~~~~~~~~~~~~~~~~~~~~~~~~~

    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美丽的小亚细亚海岸,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和书斋、教堂和大学,一代代著名哲学家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对世界、对自我、对生活进行着探寻与思考。《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国当红哲学家普莱希特,专门为大众读者所写的哲学史第一卷,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讲述,连载小说一样好读

    《认识世界》让哲学面向大众,避免过于专业,以生动、流畅的文风承载思想,为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读者而作

    ◆再现时代现场,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与新的思考持续互动

    哲学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认识世界》不是哲学理论的堆砌,而是讲述立体、充实而鲜活的哲学史

    ◆贯通古代与当下的大问题,呈现“图景”而非专业知识

    《认识世界》并非专业研究,而是关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人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何种地位?……

    ~~~~~~~~~~~~~~~~~~~~~~~~~~~~~~~~~~~~~~~~~~~~~~~~~~~~~~~~~~

    ◆普莱希特哲学史,一部哲学史首先要立足于扎实的史实,然后各逞所长。普莱希特哲学史的长处是思想水准高,论述连贯,译文流畅,格外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陈嘉映

    ◆在难以计数的哲学史著作中,普莱希特的写作不是“又一部”而是“另一种”。它像是一部“连载小说”:在故事与反思交织的线索中,将哲学先贤的思想置于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那些永恒的大问题贯穿始终,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面貌,最终沉积于当代的视野。这是一部精彩生动的哲学故事,延续在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关切与追问之中。

    ——刘擎

    ◆普莱希特的分析位于时代与科学研究的高点,他的问题总是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哲学基础牢固,政治上明晰而敏锐。

    ——德国电视一台

    ◆《认识世界》以极为出色的方式讲授哲学,令人振奋。我真希望15岁时就能遇到这本书。

    ——DenisScheck(德国顶级评论家)

  •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德] 赫塔·米勒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代表作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三部

    一个普通女工在艰难时期逐渐崩溃的心路历程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内容简介

    一个制衣厂女工想要到一个出口服装能到达的美丽国家去,于是在出口衣服里塞进了通讯纸条,期待有外国男人来接应她。被人告发后,她连续三天被传讯。随后工厂里出现了第二批纸条,她因此被解雇。从此必须定期接受警察的传讯。

    小说以某一次被传讯的日子开篇,“我”乘坐有轨电车去秘密警察那里接受审讯,一路上再次想起了不堪回首的过去:如何被人告发直至被解雇,失败的婚姻,身边的小人,亲密好友如何惨死,父亲如何背叛母亲……最后意识到唯一剩下的幸福——与爱人的平静生活也一直被监视、被打扰。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编辑推荐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练、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以高超的意识流写法,通过一段乘车路程,回溯了一个人十几年的人生经历,现实与回忆交错展开,顺叙、倒叙、插叙逐渐混合,表现出一个普通女工在艰难时期濒临崩溃的心理状态。

    “我”越是想要追求幸福,幸福反而离“我”越来越远……

    ♝媒体推荐

    在艺术指导的记忆和情节片段中,米勒展示了年轻叙述者的行动、思想和感觉是如何被即将到来的提问完全控制的。她的生活完全被恐惧所征服。

    这部小说呈现出一种卡夫卡式的氛围,来自弥漫的威胁和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但从未忽视罗马尼亚的现实。

    ——《明镜周刊》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在光与万物背后

    作者:[德]马蒂亚斯·波利蒂基

    《在光与万物背后》选自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的《诗歌总集2017—1987》,诗人为中国读者精选出81首诗,按主题分为自然之诗、城市之诗、爱情之诗、生活之诗与远东之诗。波利蒂基在诗中分享了自己在三十年间对自然、城市、生活与爱情的诸多感受,也记录了在世界各地旅行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在他看来,诗歌是寻求庇护、“将倾斜的世界重新归正”的方式,生活本身就是诗歌的源头。诗意,恰从生活的缝隙间透过。

  • 幸存者

    作者:[德] 安德烈亚斯

    ◆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克苏鲁奇幻文学

    ◆用人类灵魂深处的神性撼动造物主的铁腕

    ◆黑白线条编织波澜壮阔的惊悚悬疑大片

    ◆法国圣马洛漫画节“杰出成就奖”

    编辑推荐

    如果造物主对生命不存任何善意,卑微如蝼蚁的人类要如何与之抗衡

    作者在故事中为人类制造了一个困境:如果造物主既不像上帝一样怜爱世人,又不像女娲一样心怀母爱,反而冰冷迟钝、不分善恶,那么当它要为自身利益牺牲人类时,我们有机会幸存吗?答案是:人类虽然渺小,却具备造物主没有的智慧和献身精神,这是我们深藏于灵魂中的神性,也是我们微小的胜算。

    笔触细腻至极,黑色线条中埋藏着元古神祇的低语和芸芸众生的祈祷

    安德烈亚斯用黑色线条构建起一个岌岌可危的人类世界,细腻之处纤毫毕现,宏大之处气势磅礴。不管是黑白色块的对比、阴影的运用,还是仰视与俯视的视角转换、特写与群像的交替,无不显示出作者的雄浑笔力和精巧构思。《幸存者》的每一页都值得驻足观赏。

    用大胆的页面布局和独具匠心的分镜打造沉浸式的视觉大片

    安德烈亚斯无疑是渲染气氛的大师。《幸存者》不拘泥于常规模式,将多种形状的画格以不同方式拼接起来,结合场景的转换,表现惊惧、破碎、眩晕、诡谲等氛围。这些画格能够调动起读者的全部感官,从而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漫画界的洛夫克拉夫特,描绘惊悚悬疑的传世佳作

    安德烈亚斯是泰斗级的德国漫画大师,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著作等身,2001年就凭借当时已问世的作品获得法国圣马洛漫画节“杰出成就奖”。他追随洛夫克拉夫特、儒勒·凡尔纳等文学大师的脚步,用画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秘、悬疑的世界。不管过去多久,他讲的故事永远都不过时。

    内容简介

    “利未记号”在跨海航行中被船员劫持,仅有13名乘客生还。同时,船上一把来历不明的神秘钥匙失窃了,偷盗者是否就藏在这13人中呢?残酷的审判开始了,每过一年,生还者中就有一人人间蒸发,他们存在过的全部痕迹都被抹去了。没人知道钥匙究竟是什么,事件背后是谁在操纵。

    第十年,生还者克伦威尔为查明真相住进了前任失踪者的别墅,此后离奇现象层出不穷,故有认知皆被颠覆。原来失踪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想要挣脱命运,克伦威尔必须舍去过去,赌上未来……

    名人推荐

    《幸存者》是向美国恐怖奇幻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致敬之作,绘画方面受美国插画大师伯尼•莱特森(Bernie Wrightson)启发,用平行线条赋予描绘对象立体感和有触感的质地。安德烈亚斯还善用各种形状的画格和不同的页面布局表现动感、营造氛围。

    ——法国亚马逊书评

    在《幸存者》的洛夫克拉夫式恐怖里,蕞令人害怕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来说,生命无关紧要。

    ——美国自由作家、评论家本杰明•韦尔顿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作者:[德]娜塔莎·沃丁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 贝克德意志史 I

    作者:(德) 埃伯哈德·科尔布

    德国顶级学术出版社出品

    贝克畅销经典知识丛书

    本书共分为七册,选取了德意志历史上的七个伟人——欧洲之父卡尔大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军事天才腓特烈大王,铁血宰相俾斯麦,新时代的第一位领袖康拉德·阿登纳,以及世纪人物维利·勃兰特,他们都有着传奇色彩与戏剧性经历,在不同的时期扮演过关键角色。透过各自的时代横截面,串联起演变的脉络,浮现出流动而绵邈的德意志历史宏景。

  • 灰烬的光辉

    作者:[德]保罗·策兰

    集结保罗·策兰近400篇诗作、散文、书信精华,翻译家王家新30年心血译作

    20世纪最重要、卓异的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经典重磅作品

    纯粹译丛之“王家新译文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约360首诗作从策兰一生十余种诗集中选译,全面体现了策兰一生不同阶段的创作。作为“奥斯威辛”的幸存者、流亡者和天才诗人,策兰的诗既深刻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体现了时代“内在的绞痛”,又以其卓异的“晚期风格”,把现代诗歌的艺术探索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境地。本书的译者长序全面介绍了策兰的生平和创作,揭示了策兰一生的精神和艺术历程及对我们时代的启示;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 西线无战事

    作者:[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 提尔

    作者:[德] 丹尼尔·凯曼

    2020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

    德国史上传奇人物“提尔”的新版传奇:

    这是欧洲空前绝后的大战,三分之一德国人从此消失无踪……

    此时,一位神奇莫测的杂耍艺人,决定永远不死!

    一部关于艺术力量与战争浩劫的杰作,一个荒墟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再现。

    提尔·乌伦——游走艺人、杂耍演员和坚韧自豪的捣蛋鬼——于17世纪初降生在一个小村庄。父亲是磨坊主,酷爱用巫术为人治病、钻研世界问题,却因此被教会视为妖邪。提尔必须逃亡,相随的还有面包师的女儿尼尔。

    欧洲空前绝后的大战“三十年战争”正蹂躏着四面八方,他们一路逃亡,既遇到许多无名小卒,又邂逅了不少名震后世的所谓大人物。其中有自愿体验战争的青年学者、作家马丁·冯·沃尔肯施泰因,忧郁的刽子手狄曼师傅,性格乖戾的杂耍艺人皮尔敏,会说话的毛驴奥利金,莽撞引爆战争又大败而逃的波希米亚国王弗里德里希和王后伊丽莎白,异想天开要用德文写诗的医生保罗·弗莱明,更有狂热的耶稣会士泰西蒙德,以及大学者阿塔纳斯·珂雪——他的最大秘密是,他引发轰动的实验竟是他一手捏造。

    如此多人物的命运,编织出“三十年战争”的一幅时代图景和一首史诗。穿梭其间的,若非那个神奇莫测的杂耍艺人、那个某日突然决定永远不死的提尔,当属何人?

  • 死亡赋格

    作者:保罗·策兰

    【看点介绍】

    ※最伟大的现代主义抒情诗人之一,里尔克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痛饮虚空之物 跨越沉默之河 锻写血滴般的诗歌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译本

    呈现一位“语言来自死亡的王国”的诗人

    【内容简介】

    保罗•策兰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德语诗人。策兰的父母丧生于纳粹集中营,本人则历经磨难,在流亡中背负着沉重的记忆进行写作。策兰的诗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充斥着奇崛的意象,主题则刻上了深沉且强烈的情感印记,以艰涩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编织韵律感。他用诗歌为所有文学打开了在面对巨大丧失时坚持说话的可能性。

    本书收录了黄灿然精选的策兰178首经典诗作,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策兰诗歌的面貌。

  • 巴洛克艺术

    作者:罗尔夫•托曼 (Rolf Toman),

    《巴洛克艺术》是德国专业摄影团队十年心血之作,书中近700幅精美图片,详尽的艺术文化史梳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面系统地呈现出巴洛克时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引领读者游历巴洛克艺术世界,探知那宗教激情与尘世享乐、技术理性与迷狂感官的谐和之境,并解读那华丽不可方物的奢华风格背后,人性的欲求与神性的光芒。 在资深编辑、独立出版人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他的团队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巴洛克艺术探微之旅。这部重达12斤的超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巴洛克艺术详尽地介绍给每一位艺术狂热的爱好者。作者用漫谈式的笔法勾勒了巴洛克艺术的全貌,娓娓道来,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呈现了其文化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政治与文化,宗教仪规与世俗生活,向人们完整呈现了巴洛克时代的盛世景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洛克艺术》的摄影图片,摄影大师阿希姆•贝德诺兹怀着满腔热情、以其严谨的拍摄态度,用他的相机记录了这些艺术品最原初的、甚至是已经绝版的画面。他采用极其复杂先进的数码拍摄技术,最大限度还原了艺术品的原貌,迅速带领读者进入巴洛克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