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

  • 魔山

    作者:托马斯·曼

    《魔山》里我们要叙述的,是汉斯·卡斯托尔普的故事。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个人(因为读者将会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单纯甚至是惹人喜爱的青年),而是为了故事本身,在我们看来,它是值得大大描写一番的。不过为了汉斯·卡斯托尔普着想,我们可得记住这是他的故事,而并非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任何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好久以前,也可以说已完全是历史的陈迹,因此叙述时无疑须用事隔多年的过去时态。
  • 荒原狼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 玻璃球游戏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小说的故事大意是:在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由于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上升,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是不可能为民众做出贡献的。于是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他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 中不幸溺水身亡。 本书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1934年,几乎与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理论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如作为附录的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貌视互不相关,却在本质上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
  • 荒原狼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尔米娜,获得肉欲欢乐;经赫尔米娜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尔米娜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尔米娜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德]歌德

    歌德(1749一1832),德国文豪。《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的烦恼》于一七七五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 铁皮鼓

    作者:[德] 格拉斯

    《铁皮鼓》是格拉斯的代表作。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纳粹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尽管他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个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志团赴前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之消失……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根据《铁皮鼓》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期卡最佳外语片奖。
  • 香水

    作者:[德]帕·聚斯金德

    本书描述格雷诺耶自幼受苦,生有特殊的嗅觉功能,领悟惟有少女的体香能使人神魂颠倒,他先后杀死26名少女,萃取她们的体味制出神奇的香水。当他罪行败露押赴刑场时,籍以身上的异香,逃回巴黎,被流氓等分剐而食。
  • 德米安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

    作者:[德] 威廉·格纳齐诺

    人到中年的他是一位鞋子测试员,整天穿着高级半成品鞋在街头闲晃,为厂商撰写试穿心得。女友刚刚离开他,因为终于受不了他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而他,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别人看重的才华,却因为找不到对生命的认同,始终觉得自己像个高级半成品鞋。 一个失败者的人生故事,一种不可安慰的忧郁和清醒……
  •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德] 歌德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朗读者

    作者:[德国]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白格的少年。白格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汉娜足可以做他的母亲,可他们却成了秘密情人。然而,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汉娜一直对白格隐瞒着自己的经历并在关键时刻失踪了。当白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判的战犯之一就是汉娜。而白格发现自己居然还深深地爱着汉娜。
  • 悉达多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 朗读者

    作者:[德] 本哈德·施林克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 偷书贼

    作者:[澳] 马克斯·苏萨克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 香水

    作者:[德] 帕·聚斯金德

    小说叙述一个奇才怪杰谋杀了26个少女的故事。其中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钟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这本书不是一部通俗的惊险小说,而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离意深刻的严肃作品;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已被译成30余种文字。
  • 实践理性批判

    作者:[德]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作者:[德]赫尔曼•鲍辛格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这本书是真正的和充分意义上的划时代之作。——里夏德•魏斯(Richard Weiss) 鲍辛格用此书为1945年后德国民俗学的重新定向做出了重要贡献。——英戈•施耐德(Ingo Schneider) 鲍辛格的绝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他的描述和理论构想适用于各地。——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
  • 身体是灵魂之镜

    作者:〔德国〕吕迪格•达尔克

    外貌成功学开山之作,德国权威专家经典之书 1、国内首次引进的外貌成功学教科书,不是外貌控,而是相由心生。 2、本书教你由外在看内在,慧眼识人,慧眼识己。 3、你的身体会说话,找准身体信号,身心健康、事业成功都不难。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外貌,是偶然所得吗?其中蕴藏着哪些挑战?存在着哪些机遇?脸型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性格特质?不同的身材代表着什么?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人们要观察自己,进而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从而发现并实现自己的内心诉求。 本书讲述了每个身体部位的形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绝对不仅仅是好看或难看这么简单,它们的后面往往暗示着我们的成功道路与机遇。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进而成就全新的自己!
  • 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赵楠

    本书作者以移民至德国的中国妈妈的视角介绍了德国教育方方面面的具体做法和特点。对想送孩子去德国留学的中国家长,以及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的中国家长很有助益。
  • 叔本华评传

    作者:Peter B. Lewis

    本书记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作为哲人的一生。叔本华的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哲学和思潮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著作也深受作家、艺术家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本书通过对叔本华代表性著作的精辟分析,展示了叔本华所创立的生命意志哲学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柏拉图、康德哲学和古代印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的密切关系,叔本华与同时代德国哲学家之间的分歧,等等。同时,作者在叔本华思想的观照下,分析了这位哲学家性格上的特点与弱点,他与家人的关系以及他的处世之道,为这位奇特而伟大的哲人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思想肖像。 叔本华通常因其悲观主义哲学和文风优美的作品而被世人铭记,在他去世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思想受到了杰出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的赞颂,其名字成了伟大哲学的代名词。除了深受其影响的尼采、瓦格纳和维特根斯坦,叔本华的粉丝名单上还有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博尔赫斯、屠格涅夫、麦尔维尔等一长串熠熠生辉的作家大名。 本书作者对叔本华的著作可谓了如指掌,在分析叔本华哲学观念时做到了叔本华式的明晰,既逻辑井然又明白易懂;作者还自己翻译了大量叔本华的家书,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刻画叔本华的性格,既生动传神,又机智幽默。这是一本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优秀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