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

  • 十三封自杀告别信

    作者:[德]克斯汀·吉尔,Kerstin Gi

    《十三封自杀告别信》内容简介:歌莉是个年近三十的单身女,失业又失恋,还有令人难以忍受的家人和一堆更加混乱的朋友。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本事,就是闯祸。所以,她想结束自己长达三十年的讽刺人生。反正也不想活了,她寄出了十三封自杀告别信,开诚布公地对一些人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说出了对他们的真实想法。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偷情事件使她自杀未遂。
  • 夏屋,以后

    作者:(德)尤迪特·海尔曼

    本书是德国青年女作家尤迪特·海尔曼迄今为止唯一的作品,该书包括九个短篇,多描写柏林普通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其中,艺术青年的生活更是她喜爱的主题,因为她原本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他们疏离于扰攘的主流社会,没有确定的生活目的和生活轨迹,也无法以常规来衡量他们的喜与悲,但他们并不是令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怪物。海尔曼以女性的细腻,大量描写细碎的生活琐事,然而那不是为了铺垫或渲染,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姿态,似乎便可以使读者产生“蓦然回首”的感动,对这些艺术青年的情绪产生共鸣。 图书目录 红珊瑚手镯 飓风 索尼娅 某种东西的了结 巴厘岛女人 洪特尔-汤普森-音乐 夏屋,以后 暗箱 在奥德河的这一边
  •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作者:[德] 威廉·格纳齐诺

    一个忧郁的男人和他不那么忧郁的女友的故事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作者最新作品 他是个哲学博士,一家大型洗衣房的主管,有一个同居多年的女友,感情稳定。 但他真实的生活是更内心的生活。 他天性忧郁,过度敏感,内心高傲,虽然没做错什么,却时不时感到羞愧。 他中意的是那种“半天的生活”,喜欢的生活方式是默默的观察,发现隐秘的真实。他是自诩的艺术家。 他人生的课题是寻找幸福,但不妥协的自我和不自由的人际关系使得他的幸福变得脆弱。 毕希纳奖作家威廉•格纳奇诺又一次用富有镜头感和穿透力的街头意识流小说探索了现代人灵魂的出路问题。清醒的洞见,刹那间的感悟,在不经意间刺痛你我的内心。
  • 罗斯哈尔德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在家庭关系中,隔阂与恨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画家约翰·维古拉特拥有令人艳羡的财富和显赫的声名,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却充斥着寂寞。画家渴望生活的激情,妻子却隐忍而沉默。家人相处的气氛极其晦暗压抑。 小说以大儿子阿尔伯特的回家度假以及小儿子皮埃尔不幸患病为线索,将这家人重又聚集在一起。可正如皮埃尔最后的回光返照一样,随着皮埃尔的病逝,这个家庭终于走到了尽头,免不了各奔东西的命运。
  • 生死朗读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

    《生死朗读》以叙事人米夏尔・白格的视角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女看守汉娜・ 史密芝的个人史。米夏尔15岁时遇见36岁的汉娜,两人保持了一段有畸形色彩的性爱关系。正在热烈之时,汉娜却神秘失踪了,唯剩下米夏尔怅然若失。汉娜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女人,喜欢听米夏尔为她朗读文学书籍,除此之外米夏尔对汉娜几乎一无所知。直至米夏尔升入大学,作为法律系学生参与法庭实习,在旁听审判纳粹集中营罪犯时,方知汉娜的真实身份。 如果说少年时对汉娜母性的畸恋仅是一段插曲,那么对汉娜的审讯则影响了米夏尔的一生。悲剧是出其不意地揭开的。在法庭上,面对证据――――一份至关重要的、向纳粹上司的报告,法官要求汉娜作笔迹鉴定。为了不暴露自己是个文盲,她居然承认是自己撰写了那份报告,从而成为二战末期一场犹太人悲剧的责任承担者,被判处终身监禁,18年后被赦免。18年中米夏尔经历了种种变迁,仍关注着狱中的汉娜,并给她寄去了一卷又一卷他朗读的文学名著录音带。不料,在汉娜出狱的前一天,她却以自缢的方式在黎明时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威尼斯之死

    作者:(德)托马斯·曼

    榜样和化身!他望着蓝色海边的高贵身影,欣喜若狂地相信他已经拥抱着美本身,这一形象是上帝构思的产物,是寓于人类的纯洁完美的形象,是值得尊崇的人类形象和画像……书里说,太阳使理智和记忆混乱迷失,使人的灵魂因为纯粹的快乐和执着眷恋它所照射的最美丽的物体而忘乎所以,迷失方向:是的,它只有借助于某个物体,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爱神模仿数学家,为了把抽象的概念传授给迟钝的孩子,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模型;上帝也采用这种方式,为了向我们展示其伟大,利用年轻人的形体和肤色,使概念上的东西可视化,引起人们对美的反思,使我们在看到后既满怀忧伤,又燃起希望之火。
  • 西线无战事

    作者:[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人公博伊默尔及其同学们在“爱国主义”口号的煽动下应征入伍,在前线绞肉机一般的阵地战中厮杀。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崩塌了,对生活的热情崩塌了,对世界的认识崩塌了。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为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茔。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士兵对和平的渴望,展现给读者的是人类无泪的悲哀。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主人公在前线阵亡。对战争的忠实还原及反思,使《西线无战事》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不朽名篇。
  • 失物招领处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二十四岁的亨利·内夫,不想在家族企业里寻找他的人生,宁可在铁路局的失物招领处工作。再没有任何地方,会让人看到如此多的懊悔、忧心和自责。亨利用富有创意的方式,要失主证明失物的确是他们的:他充当肉靶让杂耍者表演飞刀特技、与丢了剧本的女演员对戏、请小女孩吹着她们之前在火车上吹的笛曲…… 这位游戏人间的富家公子,在人生驿站的停泊处,为别人寻找失物,因而找到了自己。 “失去”和“拥有”始终在人生的驿站进出,有人失而复得,有人懊悔终生。《失物招领处》就在生命的摆荡之间铺陈开来。
  • 浮士德

    作者:歌德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浮士德》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 香水

    作者:[德] 帕·聚斯金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香水》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一个奇才怪杰谋杀26个少女的故事。其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要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香水》不是一本通俗的惊险小说,它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寓意深刻的严肃作品。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连续几年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翻译成二十七种文字。
  • 西线无战事

    作者:[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一九二八年雷马克在《福斯报》上发表了《西线无战事》,翌年单行本出版。该书使他一举成名,蜚声世界文坛,同时也使他遭受到法西斯的迫害。雷马克是“人们读得最多、受赞扬最多和受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这个评价已经普遍得到各国文学批评家的认同。雷马克的这部著作使世界文学宝库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他已经成了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著作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 盖特露德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盖特露德》是黑塞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于1910年出版。 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与男主人公库恩因音乐相识、相知,却最终成为库恩好友穆奥特的妻子。 库恩年少轻狂时因一场恋爱事件意外残疾,尽管饱受残疾与爱情所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仍在音乐之途不懈追求,最终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成为了一位大音乐家。 最后,盖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剧告终。 这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 罪行

    作者:(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很少有人在起床时就说:“嘿,我今天要犯罪。” 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犯下罪行。 德高望重的医生斧劈发妻,竟是出于对爱情的承诺; 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多年,却亲手将弟弟溺死浴缸; 男子光天化日下连抢银行,居然令参审员当庭泪下; …… 11桩骇人听闻的案例,11次出人意料的判决, 撼动你对人性、罪行、爱与罚的全部判断。 ☆ 梁文道、马家辉、止庵、吴念 真、何帆、 慕容雪村、马家辉、蔡骏、彭浩翔、 曾宝仪 拍案推荐。 ☆ 雄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2年 ☆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 ☆《慕尼黑晚报》年度文学之星
  • 浮士德博士

    作者:(德)托马斯·曼

    本书为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鸿篇巨制,作者本人也对其青睐有加,另眼相看,视其为 “一生的忏悔” ,“最大胆和最阴森的作品” 。在生前最后的一次接受采访中,托马斯?曼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本艺术家小说是他的最爱:“这部浮士德小说于我珍贵之极 ……它花费了我最多的心血……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样令我依恋。谁不喜欢它,我立刻就不喜欢谁。谁对它承受的精神高压有所理解,谁就赢得我的由衷感谢。小说主人翁为虚构的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一个有着音乐天赋,前程似锦的年轻人,可他不满足于现状并追求"真正伟大的成功",因此与魔鬼做了交易,换取24年的音乐灵感与创造力;在此期间,他的灵魂归魔鬼所有,而且他不可以有爱,然而,就在他艺术上步步高升时,他周围的环境却不断出现道德堕落的危机现象,他本人也开始违背那道不许爱人的禁令;他身边开始不断有人死亡,他的熟人自杀,他的同性恋男友被有夫之妇枪杀……阿德里安悲愤欲绝,突然猛醒,他要对他的一生进行忏悔,最终,他身心崩溃,由他的母亲接回故乡,在经历了十年的疯癫之后,于1940年辞世。
  • 悉达多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 男人都是智障

    作者:[德]汤米·尧德,Tommy Jaud

    男人不一定全都智障,但有些男人真的彻底智障! 西蒙喜爱女人,可惜天底下没有人比这位德国电信销售员更不了解这个美丽的性别。无论是对街咖啡店的漂亮女店员、度假村的火辣女公关,还是哥们的女朋友,他都是错误解读对方信息的高手。这一点,最终导致各种既可悲又爆笑的混乱局面。 单身男人的低级真心话 彻底智障的求爱大冒险 新品种爆米花文学 口碑席卷突破100万本! 综艺天后小S 专栏作家木木、庄雅婷 爆笑推荐!
  • 在轮下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 荒原狼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 死于威尼斯

    作者:[德]托马斯·曼,Thomas Mann

    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在整个爱恋、追逐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这里有从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的隐喻的继承。。。)
  •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