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

  • 歌德对话录

    作者:[德]爱克尔曼

    《哥德对话录》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名著,它不是学者或批评家所写的研究著作,而是哥德的秘书爱克尔曼辑录的关于哥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书中作者以优美清新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哥德日常生活的动静状态,以及应事接物、随意发挥的谈话。它不仅提供了哥德晚年生活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也是德语文学的一部杰作。本书虽有几个译本(都译作《歌德谈话录》),所涉及到的内容都很丰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但周学普先生编选的这个译本注重人文学科,主要涉及文学、艺术、戏剧、美学、哲学、宗教、政治、社会等领域,向读者呈现的是平民化了的哥德,使人们在阅读时仿佛有和哥德晤谈,直接与其感情世界接触,察知其内在生活之感觉。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我国第一个中译本,所根据的原著版本也是最具权威和最早的,可谓有“原生态”的特色,也显示了别样的趣味和眼光。
  • 镜中恶魔

    作者:[德] 赫塔·米勒

    这本书包含《饥饿与丝绸》和《镜中恶魔》两部散文集。 《饥饿与丝绸》由13篇文章构成,选自作者在1990-1994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公开演讲的演讲稿。 《镜中恶魔》是由作者在1989-1990年间的11篇演讲稿结集而成。作品中内在的、外在的紧张和冲突一以贯之,“魔鬼坐在镜子里”,是文集的核心意象。
  • 四川好人

    作者:(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四川好人》(1939–42/1943 ),讲述两千年来世上好人难以立足,于是三位神仙来到人间寻访好人。他们一开始就遇到困难: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不愿提供他们栖身之地,只有好心的妓女沈德收留他们。第二天,三位神仙以付住宿费的名义给了沈德一千多银元。这样,沈德再不必以卖身为业,开了家小烟店并无偿给求助者提供食宿。她的善举非但得不到回报,反而使烟店难以为继。无助的沈德只得戴上面具,以表兄水达的身份出现。他开设了一家烟卷厂,提供就业机会,残酷的剥削手段和严格的经营管理使工厂规模渐大,日渐兴隆。人们在感激水达给了工作和面包的同时,又十分怀念善良的沈德。有人怀疑水达谋害了他的表妹,以霸占烟店,水达被人举报。在三位神仙乔装打扮的法官面前,水达现出了沈德的原形,道出苦衷:“既要善待别人,又要善待自己,这我办不到。”三位神仙在这个问题面前也束手无策。“是改变人,还是改变世界?”布莱希特把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的中国,写出了一部寓意剧。
  • 拉斯克-许勒诗选

    作者:(德)拉斯克-许勒

    ●拉斯克-许勒不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拒斥了中产阶级的舒适和平庸,她在诗歌创作中也彻底背叛了传统的温文尔雅——这一方面与当时正在德国酝酿和兴起的表现主义大潮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由她自身火山般的天性所决定。 ●在拉斯克-许勒的诗歌中,一无遮拦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振奋与绝望,狂喜与痛苦……她的诗也因为感情的极端和强烈而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纵观拉斯克-许勒的全部诗歌作品,可以说爱情是自始至终贯穿其间的一个主旋律,爱情中的渴望、幸福、忌妒、伤害无不被她一再形诸笔端。 ●拉斯克-许勒和很多表现主义诗人过从甚密,她和其中的一些诗人相知(如特拉克尔),和其中的一些诗人相爱(如贝恩),她写了大量的情诗,感情炽热、细腻,夹杂着爱情莫名的忧伤和突如其来的狂喜。 ●诗集选译了拉斯克-许勒的192首诗歌,看最伟大的表现主义女抒情诗人,如何“活到真的生命”,如何“活到真的女人的生命”。她曾因为是犹太人而受到纳粹的驱逐和迫害,她更因为写出杰出的爱情诗歌被德国年轻人奉为偶像。 拉斯克-许勒的诗大多以爱情、宗教、孤独、死亡为主题,意象丰富,音律铿锵。诗人袒露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振奋与绝望,狂喜与痛苦……她的诗也因为感情的极端和强烈具有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本诗集从诗人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选译了190余首力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诗人一生的创作风貌。
  • 与魔鬼作斗争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简介 《与魔鬼作斗争》论述了三位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的生活历程,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精神导师倾向,在生活中总是从精神上苛求自己,追求人类精神自由、完美的巅峰状态。 本文选自其中论述尼采的篇章《没有其他人物的悲剧》。 没有其他人物的悲剧 获得存在之最大享受意味着:危险地生活。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是一出独脚戏:在他的一生这短暂的场景里除了他自己外没有任何其他人物。在雪崩一样坍塌下来的每一幕里,这个孤独的战斗者都独自站在自己的命运那雷雨交加的天空下,没有人站在他身旁,没有人走近他,没有一个女性以温柔的存在来缓和那种紧张的气氛。所有的运动都仅仅由他发出也仅仅跌落回他:为数甚少的几个开始时出现在他的影子里的人物只是以无声的吃惊或恐慌的姿势陪伴他的英雄冒险,渐渐地像面对什么危险人物一样退却了。没有一个人敢于接近或完全踏入这个命运圈子,尼采总是独自诉说,独自战斗,独自忍受痛苦。他不对任何人说话,也没有任何人回答他。更可怕的是:没人听他的。 尼采的这出惟一的英雄主义悲剧没有人,没有搭档,也没有听众:但它也没有真正的舞台,没有风景,没有舞台布景,没有戏服,它好似在思想的真空领域上演。巴塞尔、南堡、尼斯、索伦特、西尔斯—马利亚、热那亚,这些地名并不是他真正的家,而只是他以燃烧的翅膀飞越的道路两旁空洞的里程碑,是冷冷的背景,无语的水彩。实际上这出悲剧的舞台布景一直只有一个:独自一人、孤独、那种让人恐惧的既无言也无回应的孤独,这种孤独像他的思想背负着的、在他的周围和头顶的一座无法穿透的玻璃钟,一种没有鲜花、色彩、声音、动物和人的孤独,一种甚至没有上帝的孤独,一种所有时间之前或之后的太初世界里的冷漠死寂的孤独。但是,使他的荒凉、孤寂如此可怕、如此恐怖而又如此荒诞可笑的是一种不可思议,那就是,这种冰川和荒漠一样的孤独在精神上竟然发生在一个美国化了的、有七千万人口的国家,在铁路隆隆电报嗒嗒、熙攘嘈杂的新德国,在一种平时总有一种病态好奇心的文化里,这种文化每年向世界抛出四万本图书,每天在上百所大学里寻觅问题,在上百所剧院上演悲剧,但却对这出发生在他们自己中间,发生在他们内部圈子里的最宏大的戏剧—无所闻,一无所知,一无所感。 因为正是在其悲剧最伟大的时刻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德语世界不再拥有观众、听众和证人了。起初,当他还是一个讲台上的教授,当瓦格纳的光芒还使他清晰醒目时,当他最初开始谈论时,他的话还能引起些微的注意。但当他越是深入剖析自己,深入剖析时代,他就越少引起反应。当他进行英雄的独白时,他的朋友们和陌生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站了起来,他们被他那些越来越狂野的背景变换,被这个孤独者越来越狂热的激昂吓坏了,他们把他独自一人可怕地留在了自己命运的舞台上。渐渐地这个悲剧演员变得越来越不安,这样完全对着空无讲话,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像喊叫,越来越手足并用,只为能引起一丝反响,或者至少引起一些异议。他给自己的话创造了一种音乐,一种奔流汹涌、狄奥尼索斯的音乐——但没有人再听他的。他强迫自己演一出滑稽戏,强迫自己尖利地、刺耳地、硬生生地开怀大笑,他让自己的句子疯狂地跳跃。他插科打诨,只为了能用艺术性的愉悦来为自己可怕的严肃吸引听众——但没有人鼓掌喝彩。最后他发明了一种舞蹈,一种在刀光剑影中的舞蹈,他伤痕累累、流着血在人们面前表演这种新的致命艺术,但没有人能够领会这种叫闹的玩笑的意义和这种硬装出来的轻松背后那种身负重伤的激情。没有观众,没有反响,这出被赋予我们这个衰落的世纪的前所未有的精神戏剧就这样面对着空荡荡的长椅结束了。没有人哪怕稍加留意,这只在坚强的顶端飞速旋转的思想陀螺怎样最后一次庄严地跃起,最后蹒跚地跌向地面:“死于永恒之前。” 这种“与自己同在”、这种“面对自己一人”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生活悲剧的最深层意义和惟一神圣的苦难:从来没有思想如此巨大的丰富、感情如此膨胀的疯狂面对世界如此巨大的空无,面对这种金属般难以穿透的沉默。他从来没福气得到一个出色的对手,所以这股强劲的思想意志只得“向自身挖掘”,只得借“挖掘自身”从自己的胸膛和自己的悲剧性灵魂中获取回应和异议。不是从世界中,而是在血淋淋的撕裂中这个命运狂人像赫拉克勒斯撕下内萨斯衬衫一样从自己的皮肤上撕下那种燃烧的热情,只为能够赤裸着站在最终真理面前,站在自己面前。但是包围这种赤裸的是怎样一种寒冷、围绕这种精神的高声呐喊的是怎样一种沉默、覆盖这个“谋杀上帝的人”的是怎样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的可怕的天空,现在,由于没有对手发现了他,他也再难找到对手,他只好向自己进攻,“毫不留情地做认识自我的人、做自己的刽子手吧!”被自己的魔鬼驱逐出自己的时代和世界,甚至驱逐出了自己的本质的最边界, 被不知名的狂热震动, 在锐利冰冷的寒箭前颤抖, 我被你追逐,啊思想 你这不可名状的、蒙面的可怕思想!他有时以极度惊恐的目光回望时会不寒而栗,因为他发现他的生活已经把他抛离所有生存着的和曾经生存的东西那么远了。但这样一种超强力的起跑已经无法再回头:他在完全清醒的意识下,同时又在自我陶醉的极度兴奋中去履行那种由他热爱的荷尔德林为他预示的恩培多克勒的命运。 英雄的风景中没有天空,宏大的演出没有观众,沉默,越来越强大的沉默包围着精神孤独的可怕呐喊——这就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要不是他自己极度陶醉地对此说“是”,且为它的惟一性而选择并热爱这惟一的残酷,那我们一定会把这场悲剧当做大自然众多毫无意义的残忍行为之一来憎恶。因为他凭着最深刻的悲剧直觉自愿地、清醒地从安全的生活中建立起这种“特殊的生活”,并且单凭勇气的力量向众神发出挑战,要在自己身上“试验人类在其中还能生活的危险性的最大强度”。“你们好,魔鬼”尼采和他的语言学朋友们在一个大学生式的欢乐的夜晚用这样一句亵渎神灵的欢呼宣告了自己的力量:在鬼怪出没的午夜时分他们把满杯的红葡萄酒洒向窗外巴塞尔城熟睡了的街道,作为向那些看不见的幽灵的祭礼。那只是一个用深刻的感觉来推动自己的游戏的绝妙的玩笑:但魔鬼们听到了这声欢呼并跟上了这个邀请它们的人,直到这个一夜之间的游戏变成了一场命运的壮丽悲剧。但尼采从来没有阻止过这种可怕的要求,这种要求有力地抓住了他并且带着他飞驰:锤子越是有力地凿在他身上,他意志的坚硬石块就越发出愉快的声音。在痛苦这块烧得通红的铁砧上,随着每一次双重的敲打,那用以给他的精神包上一层坚硬的盔甲的公式被锻造得越来越结实,这是“人类之伟大的公式,对命运的爱;即人类不想要别样,不想向前,不想后退,不想躲入任何永恒之中。对必然的东西不仅仅是承受,更不是隐瞒,而是热爱”。他对力量这种热情的爱的歌唱声以奔放的气势压过了自己痛苦的喊声:瘫倒在地上,被世界的沉默压碎,被自己撕碎,被所有痛苦辛酸浸蚀,他却从没有举起过双手,命运最后只好放弃了他。只是他还祈求更多的东西,更强烈的苦难,更深刻的孤独,更完全的痛苦,祈求自己能力的极大丰富;他不是在抗拒中,而是在祈求中,在英雄一般的庄严祈求中举起了双手:“被我唤作命运的我心灵的天意啊,你在我之中在我之上请保护我,留给我—个伟大的命运吧!” 谁知道如此伟大地去祈求,谁就会被听见。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德]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 “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 红桃J

    作者:克利斯托夫·彼得斯等

    本书中选入小说24篇。这些作品有的轻松欢快,有的令人伤感,有的动人心弦,有的古怪乖戾,有的让人感动,有的狂放不羁,然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生动活泼和明达智慧。本书中的故事以现实或试验性的手法表达着现在的生活,它们讲述爱情、性、恐惧、梦想、社会现实、幻想空间以及远方的渴望之地。这些作家大都于上世纪90年代步入文坛,他们从众多的作家中脱颖而出,长时间活跃在文学舞台上。本小说集的选择虽不具有绝对代表性,但却丰富多彩。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对德语新文学有进一步了解,能够引起回味,从而愿意阅读更多的新一代德语作家的作品。
  • 六人

    作者:鲁多尔夫·洛克尔

    六条路通向斯芬克司巨像,六条从异国来的路,汇聚在这里,为了同一目标,每一条路上都有一个流浪者前行,背负着命运的严酷诅咒。他们一步步走向这一隐约浮现在天边的遥远世界,这个世界在空间上远隔万里,但在他们心灵上却近在咫尺。 沈昌文先生在谈到此书翻译出版时不无感慨的说道,“我多年没办到的事,今日之才人竟然不化多少时日就一一办成,这也就说明现在出版工作开放改革的成果了。”
  • 逐爱的女人

    作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成名作!两个“逐爱的女人”都是被骗者。作者的卓越之处在于她的精确和锐利,并以此刺向一个由错误的幸福观支撑的世界......
  • 绿蒂在魏玛

    作者:[德]托马斯·曼

    歌德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两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这份爱;他只得怅然离去。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促使歌德以绿蒂为原型写下了震撼几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同歌德阔别44年后,绿蒂携女儿来到魏玛,这座曾给她带来欢乐和痛苦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蜂拥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风采。可是上了年纪的歌德对绿蒂十分冷淡,不愿过多追忆往事,这使绿蒂非常不快,一连几周闭门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戏,回家途中两人同坐一辆马车,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都向对方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对往日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小说再现了男女主人公当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当时绚烂多姿的社会风貌;被认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补充和接续。 本书是德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一部名著。作者摘取歌德与青年时代的恋人在魏玛重逢这一段史实,既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也描写了这位伟人的渺小一面。
  • 非正常人类百科全书

    作者:费尔南多·特里亚·德·贝

    19世纪,德国美因茨。有一家理性图书馆。图书馆主人的妻子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每周二都会与一个不知名男子发生关系。图书馆主人用五年时间读完了图书馆所有的书,试图寻找妻子那疯狂肉欲背后答案。无解。19世纪,德国美因茨。有一所理性大学。数学教授不明白只是打了个盹,儿子为何溺死在他眼前。他花了五年时间在微积分世界里,试图论证不可能事件的发生概率。无解。如果说,在文字中寻找不到疯狂事件背后的答案,在数字中求解不出伤心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不是结合二者,就能找到这一切非正常事件的答案?这本几乎不可能存在\读后便会消失\无法陈列的书,真的能够治愈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吗?
  • 香水

    作者:[德] 帕·聚斯金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香水》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一个奇才怪杰谋杀26个少女的故事。其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要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香水》不是一本通俗的惊险小说,它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寓意深刻的严肃作品。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连续几年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翻译成二十七种文字。
  • 杜伊诺哀歌

    作者: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是20世纪德语诗歌的精品,稍微对现代诗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对它都不陌生。目前,《杜伊诺哀歌》已有绿原、林克、李魁贤、张索时等的多个中文译本,但由于这一组诗太重要了,同时也非常不容易理解,所以现在又出现一个新译本就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事。 译者刘皓明,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耶鲁大学就读,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多次到德国海德堡、图宾根、柏林等大学进修,从事研究。现任教于美国瓦莎大学。他的西方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力是颇受国内一些学人推崇的。因此,他的《杜伊诺哀歌》新译就尤其引人注目,书刚一问世,已经有热衷德语诗歌的读者在探讨其译文得失了。也许,它算得上是今年最值得细读的译诗集之一。该书德汉双语对照,相当方便。
  • 豪夫童话

    作者:[德]维廉·豪夫

    豪夫在创作这些童话时模仿《一千零一夜》的叙述手法,以首篇《打扮成年鉴的童话》为引线,道出一个又一个惊险离奇的故事,它们语言风趣诙谐,情节怪诞浪漫,一会儿把你带到古代的东方,一会儿又把你带到遥远的西方;让你在读这些神奇的故事的同时,可获得许多无穷的乐趣;在看众多异国他乡风土人情、逸闻趣事的同时,又增添许多知识和智慧。它们会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当然它们也会让你懂得什么是丑恶,什么是美好;会教你恨什么,爱什么;它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豪夫的童话被称为别开生面的创作童话。这些童话虽然也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但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已和原来的风味大不一样了。在这些童话中已经融入了现实的内容和作家的生活体验。他通过童话的形式,揭露当时德国庸俗的社会现实,批判和讽刺统治阶级的愚蠢和贪婪。 豪夫的童话因思想内容深刻,故事情节生动,受到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儿童文学中的瑰宝,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 人生的智慧

    作者:(德)叔本华

    在《人生的智慧》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人生的智慧》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 格林童话全集

    作者:(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

    德国民间故事集。由德国的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根据民间口述材料改写而成。他们搜集、整理、出版这些民间童话的目的,正如威廉所说,是"希望它成为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因为我再也想不出什么更富有教益,更天真无邪,更令人心旷神怡的读物,能比它更适合于儿童的心性与能力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颂扬勤劳和诚实,鄙弃懒惰和自私,鼓励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护。书中的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问的口头传说,因而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享誉世界。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已被译成7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各地收集民间故事的范例。
  •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作者:[德] 歌德

    本书是德国成长小说的巅峰之作。身为商人之子的威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但混沌污浊的戏剧界,令他的奋斗陷入迷惘。威廉四处漂泊,接触种种世态,最终结识了由开明贵族组成的高尚团体,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彼此敬重,同心同德;人人都有远大理想,同时个个又都是不善空谈的实干家。威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
  • 流浪者之歌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本书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求道之旅的故事。他聆听教义、结识名妓,还成为富商。此时的悉达多,内在与外在的享受达到巅峰,却对自己厌恶至极。终于,他抛弃世俗,来到河边,意图结束生命。在最绝望的一刻, 他听到了生命之流永恒的声音……
  • 安妮日记

    作者:安妮•弗兰克 (Frank.A.)

    编辑推荐 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安妮日记》记录了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情感和经历,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它会引起心中的震撼和共鸣,与你直视成长中的烦恼。 内容简介 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安妮日记》记录了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情感和经历,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它会引起心中的震撼和共鸣,与你直视成长中的烦恼。 评论 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 ——美国前第一夫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稻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准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 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前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等 她(安妮)的声誉所以能长存不朽,主要是因为她具有高超的文。学水平。不论从什么年龄来看,她都是一个水平极高的作家,能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恩斯特·施纳贝尔
  • 那些拯救我们的人

    作者:[美]珍娜·布鲁姆

    即将搬上大荧幕,在纳粹军官的庇护下,一个德国女人的求生秘密 五十年来,安娜对自己二战期间在德国的生活一直闭口不提。女儿楚蒂三岁时,她们被一名美国士兵解救,从此搬往明尼苏达州生活。楚蒂对儿时的所有印象只是一张类似全家福的照片:安娜、楚蒂和一名纳粹军官。作为一名研究德国历史的教授,楚蒂决定打开母亲尘封多年的人生之谜。她着手开展“德国人回忆计划”的研究,而随之揭开的是安娜羞耻与荣耀并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