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学

  • 批评与自恋

    作者:苏力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书评?如何更透彻的理解苏力老师的法学理念和精神?你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答案。不仅如此,徜徉在大师的思想海洋里,感受到的就不只是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海水浸润着你的神经、你的大脑……   素净的封面,淡雅的目录,苏力老师以他一贯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批评文风,让人觉得汗颜的同时更让人深思。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读书乐和自恋情结。前一部分主要收录了苏力老师为部分书籍写的书评,文辞犀利,逮谁批谁,真正既把握好了批评的分寸,又用心透彻的理解了原作者的思路,充分凸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学术批评的目的;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了一些苏力老师为自己出版的一些书所做的序和跋以及对已经出版的书籍所作的解释和说明,对读者更好的理解苏力老师的其他作品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渠道。
  • 西窗法雨

    作者:刘星

    《西窗法雨》(第2版)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 新波斯人信札

    作者:梁治平

    《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出版于1721年,可算是孟德斯鸠的成名之作。作者在《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中,以书信的形式,借两个波斯人之口,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出色的批判。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的几个作者,在讨论中国的法观念问题时竭力想要做到的。有趣的是,孟德斯鸠当年乃是冒了两个波斯贵族的名,以东方人的眼光去品评法国。二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是借助几位来自巴黎的青年的眼睛,从法观念角度对中国社会作了一番认真的观察。《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所收的十一封信,就是出于“他们”之手。实际上,写《波斯人信札》的是个纯正的法国贵族,而参与《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写作的,却都是地道的普通中国青年。这实在是个耐人寻味的巧合。孟德斯鸠安排两个波斯人出场,可能有增强戏剧性效果的考虑;但是主要的,恐怕还是为了要把一些法国人熟视无睹的现象背后掩藏着的问题以一种截然对立的鲜明形式提示出来,这,也是《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采用类似写法的考虑之一。总之,把《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定名为《新波斯人信札》,主要是出于上面两种考虑。至于书中讨论的问题,自然颇不相同。因为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完全不同。甚至同为书信体,形式也不尽相同。孟德斯鸠以故事、寓言等方式来述说他的思想,《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则是直截了当地发议论。也许,这会使一些爱看故事的人大失所望,但这不是我们的过错。因为,《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是为那些愿意探究社会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批判的人写的。   其次是关于《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的写作。   《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共收信札十一封,由五位作者分别写成。其中第八封信由石台风撰写,第十一封信由贺卫方撰写,第一至第七封信由我写成。最后,由我对全书润色、加工,并加写每封信前的“引言”。   《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作者多人,行文风格各异,但是,我很高兴地发现,大家的思路非常接近,所成各篇,正好相互补充。出于对各位作者的尊重,我尽可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但愿这不会造成阅读上的不便。
  • 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

    作者:熊秉元

    贺卫方倾情作序,作者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带入法学,逻辑严谨,可读性强,为经济学人和法律学人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 作者以平实、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
  • 孤独的敏感者

    作者:王人博

    《新民说:孤独的敏感者》是一个有关闲逛者的故事:闲逛是一种诗意的思考;闲逛是一种收藏,将其所闻、所见,哪怕仅是一缕思绪都攥在手里;闲逛者想象力丰富,生性敏感,内心尊贵,他只听从没有目的地的乌托邦的召唤;闲逛者喜欢的孤独,是置身于夜色的孤独,是一个人在黑夜里的狂欢。有趣的是,虽然作者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宪政学者(《南方周末》),但他却说:专业性的学术在他这里,那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是人为挤出的一个地方,而剩下的那一大片空地,却被一个叫“闲逛者”的主人所占据。他没有固定的姿态,没有专注的事物,其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闲逛。闲逛既可以在挤满人群的街道,以漫无目的的游走姿态背离人群,同时又被人群推挤;也可以远离人群,在黑夜的世界里,在那些声色光影以及漂浮于心底的记忆中游荡。他偏爱的是后一种。黑夜中的漫游是一种无聊的快乐。鲁迅、本雅明、竹内好、北野武都是他造访的主人。其实,也不是造访,算是一种顺道的路过,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探头探脑。闲逛者在黑夜里漫无目的的游荡,这与那些白天匆忙有致的人们形成对照。任何有规则的忙碌,都是一种冗余。这是闲逛者遵守的基本价值。要说明一点的是:闲逛者并不提供娱乐,也不提供教诲,更不想用自我的剖白来换取冰冷的金钱。他呈现的只是漫游的快乐和收藏的热情。
  • 逍遥法外

    作者:贺卫方

    《逍遥法外》是著名学者贺卫方先生的最新人文类随笔著作。在本书中,除了作者本行——法律——之外,作者或从身边小事写起,或从学术中来,或从读书中来,或从社会历史中来,信手所至,古道热肠,涉笔成趣。与《退步集》、《常识》等文化类文集类似,本书亦为中国当下优秀的人文社科类作品。
  • 政法笔记

    作者:冯象

    冯象在序言中曾提到他写这个系列的初衷之一,就是不满所谓的普法文章。什么是真正的“普法”?我的理解就是通过言说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从这个角度看学者的言说,其实和司法过程极其相似。法学家写的案子,和法官写的判决书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法治”,是西法东渐和“法治本土资源”变迁的经验环节。鉴于目前我们的法官多半写不好判决书,法学家撰文说案更显得尤其重要。   汉语语境下的“政法”二字,其实并不是“政治与法律”的缩写。因为汉语的构造承袭的是三纲五常的微言大义,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像两位领导出场,表面是平列关系,其实多半是一种偏正结构。甚至于有着语义上的越俎代庖。钱钟书《管锥篇》中谈过这个问题,如“兄弟”指的是弟,而“祸福”说的也多半是祸。钱先生说这种词义结构的特征来自道家相对主义对国人的思维影响。这道理固然精辟,但我对这解读还是不满。“偏义”与其说和道家思维有关,不如说恰恰是和儒家礼教一丝不苟的“差序格局”合拍的。因为没有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就没有语法面前每个字平等的逻辑。   “政法”一词其实也带有偏义,而且来自古汉语的“本土资源”,并不是舶来词。现代法治西学东来,在细微技术上今天已几乎看不到一丝中华法学的遗迹。但奇怪的是今天我们谈到法律领域,笼罩全局的仍然是这个老妪般的“政法”二字。 冯象近年来的专栏写作,也和上述“政法”一词的语义变迁趋势相吻合,就是所讨论的主题和作者的基本理念从形而下的、被意识形态空洞化的“政法”概念,开始向着形而上的政法之道转变,最后凸现为一种清晰的宪法或宪政的视野。冯象这一走势大概从写〈它没宪法〉开始,尽管此文的观念老实说仍然相当模糊,但这一走势越到晚近越清楚了。尤其冯先生的专业是知识产权,但他却往往从对版权、商标权的纠纷中看出权属问题的“宪法化”趋势。如《修宪与戏仿》一文,从一篇小说戏仿《沙家浜》引发的案子,分析到版权权益与“戏仿”者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说产权问题不能只在商法或私法的领域中解决,而最终必将诉之宪法或宪法的司法化。这个故事和苏力讲过的“邱氏鼠药”的案子何其相似。我以前有一个看法,就是研讨宪法有两途,一种是从部门法往上走,一种是从政治学往下走。冯文属于前者,尽管他由于文体限制和过于借重文学笔法带来的自缚(这算冯象一个不太严重的弱点,所以我才说《万象》上那些风情文字是更纯粹的冯象文章),分析上不免大而化之。但其义理...[更多内容]
  •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作者:蔡定剑

    民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共识的政治哲学。
  • 宪政主义

    作者:王怡

    此书上编的内容,重在观念的梳理。下编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几篇论文,涉及赋税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乡村选举、清末立宪、大学自治等制度变迁的几个侧面。上编的核心观念是“在先约束”,下编一以贯之的立场是“地方主义”或“小共同体本位”。全书由超验而经验,自观念而技术,从天上到地下,大致呈现出宪政研究上的整体思路。 本书可作为政治学专业师生的参考书,基层社会行政工作者的读物,也可作为“公民宪政读本”。
  • 法边馀墨

    作者:贺卫方

    贺卫方教授随笔集。
  • 犯罪人论

    作者:龙勃罗梭

    《犯罪人论》共分十八章,其内容包括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等。《犯罪人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六事集

    作者:许章润

    序 多 大 个 事 人活在事中。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串起了时间,把生命填满,当事人身临其境,用慰藉或者忧伤来抵挡。 人活在世上。世界是事件的舞台,众生起舞,被迫扮演着人生,构成了人世。这人世,萍水倥偬,生死间的过场,既实在,又缥缈,让我们恨爱交加,留恋而又渴望解脱。到末了,白头歌尽,万古沉灭,却愈发糊涂,于是有一代代的追问不休。生也有涯,世界不朽,答案总是联翩带着疑问,世事不外笼统于恨爱中打滚。 人活在自己的心事里。诸事纷披,都在心里,心事是人的定义的要素,心灵是存在的家园。心中有心事,便是对理解做出理解,用人性细细品尝人性,意味着我们彼此以心取暖,守候着世界。心灵即世界,心事即人事,人事组成了世事,世事中最要紧的是打理生死,逼着我们讨活法,要说法,求立法。于是,生死逸出了身体,藏于心中。由此,风雅颂焉,神俗隐焉,春辰秋雨生焉。 人,活在事中,归根结底,活在自己的心事里。 这册文字,载记了我的事,辗转其中的六件事;映照着我的心事,这二十年的心事。 它们让我活在这世上,歌哭于事,得失由心,快乐而忧伤,赞叹又怔忡,充实却凄惶。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这到底又算是个多大的事呢,朋友!? 许章润 2008年2月27日于无斋
  • 34座里程碑

    作者:(美)迈克尔·特拉切曼

    这本小书里,收集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200多年岁月中做出的最重要的34次判决。这些判决,就好像一座座里程碑,引领了美国的历史走向,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 本书在亚马逊网站上获得五星级盛赞,是北美巴诺连锁书店的主推品种,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热播纪录片《联邦最高法院》力荐读本!
  • 剩余的断想

    作者:林来梵

    本书裒辑了我多年以来“剩余”在某种特殊的思考框架里的一些文稿,但多为“依法断想”的“正果”。本想采《易经》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文义,定名为《乾乾集》,但又觉得自己生性疏凝,还谈不上这“乾乾”二字,为此作罢而改用现名。全书分为六辑。第一辑“蓝色时期的断想”,收集的是自己留日时期的三篇手稿,其中含有一个学人在思想远未成熟时期——即“蓝色时期”的真情吐露;第二辑“在思考的特区里放言”,收录的是我在留学之后赴香港高校供职时期的一些“发愤之所为作”的短文,其内容也多蒙上了特定空间和时流所给予的那种红尘;第三、四、五辑作为本书的主体部分,辑录的都是晚近数年的作品,间中包括有一些即兴的或快意的发言(承蒙热心的学生录音、整理成为文字);最后一辑的“法学文人的诗情”,则收录了长年来偶尔涂鸦的、现在保留在手头的一些诗作,虽然其与人们通常讨论法政问题所固有的言说形式何其相去乃尔,但毕竟也流露了一个法学文人置身于特定时代氛围之下的种种特有的思绪和情怀,其中也不乏乃为当下政法形势所触发而写下的文句。不过,对于这些诗作的语言,读者们大可不必追寻其确定性的意义脉络,只要从文本参与者的角度进入其中的意境即可。 感恩与真诚一样兹事体大。我想在人类固有的精神意义上把这部小书献给我养父的冥冥在天之灵,并借此表达我对养父养母多年养育之恩的无限深厚的感念。此外,我也想同时在此对夫人陈瑾瑜、儿子林盛也、女儿林韵表达我的歉意,他们曾经长年地忍耐了我因为个人的学术追求而偏离了家庭生活的温情秩序。成书之际还要感谢高全喜兄的高谊,感谢浙大法学院杨吉、郑磊、刘义、刘练军等门下诸君的协助。
  • 法庭风暴

    作者:勃兰特·戈尔茨坦

    译者序 第一章 海地政变 第二章 提起新诉讼 第三章 选择法官 第四章 中止令之战 第五章 浮动的“柏林墙” 第六章 到关塔那摩去 第七章 期待总统 第八章 绝食示威 第九章 最高法院听审 第十章 地区法院庭审 第十一章 胜败得失 尾声 后来的故事 书中人物介绍 名词解释 记录和文献 致谢 作者的问与答 《法庭风暴》简介 《法庭风暴》记录的是为帮助海地难民争取自由与推进法治,美国耶鲁师生与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之间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催人奋进的诉讼之战。 1992年,300名因国内发生政变而前往美国寻求政治避难的无辜海地人,被关押于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并被告知因为感染了艾滋病而可能永远不能获得自由。围绕着耶鲁师生为帮助海地难民争取自由而与美国司法部、五角大楼以及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之间展开的不懈抗争,《法庭风暴》一书把读者从水深火热的海地、精英云集的耶鲁大学校园、海风凛冽的关塔那摩基地,带到了承载着实现公平正义使命的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最后直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该书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勃兰特·戈尔茨坦律师在进行大量访谈、调查以及查阅浩瀚文献基础上花费六年时间呕心沥血著成的一部纪实法律文学,作者通过细腻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诉讼之战。 《法庭风暴》自2005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受邀到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十所著名高校举办讲座、与读者直接交流,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权威的《科克斯书评》将其誉为年度十佳纪实文学之一,认为该书既是一本“激人奋进的传记”,又展现了美国“司法体制的真实面貌”。而本书的可读性也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肯定,评价其“叙事扣人心弦,鞭辟入里”,“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细致入微的叙事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 。据悉,本书还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 《法庭风暴》的中文译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向全国法律院校师生重点推荐的著作。专业委员会已特别邀请原著作者勃兰特·戈尔茨坦律师和书中重要主人公之一——当年的法律诊所学生、现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迈克·维什尼教授于2008年5月下旬访问中国,到全国各地主要高校与广大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本书将以其精彩叙事而令广大中国读者回味无穷,同时,对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该书可作为生动的课内外学习参考书;而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的人员而言,它亦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等参考价值。
  • 论法的精神

    作者:C.L.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主要内容:公认的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最深远地影响了历史的作品是哪几部?人们可以很轻易地说出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是法学发展史上为数不多的鸿篇巨制。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制”、“三权分立”等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成为了美、英、法等国的立国之本。
  • 洞穴奇案

    作者:彼得˙薩伯

    如果受困山洞,水盡糧絕,大家約定抽簽吃掉一人,以救活大多數時,你會參加嗎?如果受困的探險隊員吃掉同伴,他們獲救後應該因謀殺罪而判死刑嗎? 如果犧牲一個同伴和10個拯救人員才救出倖存者,處死他們是荒謬嗎? 但是,如果人不應該因飢餓而偷竊,法律應該容忍人因飢餓而殺人嗎? 法律不光是法官和律師的事,透過思考這案件,我們將重新審視法律、人情、公義、道德、判決、犯罪、殺人、刑罰、赦免、辯護和審判等概念。 1949年,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富勒(Lon Fuller)虛構的山洞案件,是史上最偉大的虛構法律案,藉五位法官的陳詞展示了20世紀中葉的法哲學思想。 如今,本書作者薩伯(Peter Suber)增添了九條新思路,再以山洞奇案闡述了晚近五十年法律思想的發展。 本書兼收了富勒和薩伯兩人共十四個觀點,有如一桌法哲學的盛宴,讓讀者品味精彩而動人心魄思辯,培養面對法治社會的法學素養。

  •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

    作者:何主宇

    《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是将英美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简要但却全面地介绍给国内法律界,主要用于满足国际法、英美法和其他涉外法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适用于法律实务界培训涉外律师进行英文法律文书写作和国外法律比较研究。《英美法案例研读全程指南》亦总结了作者在国内三年英美法教学的经验,特别针对国内法学院学生在学习英美案例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了一一解答。阅读纯英文的英美法案例一直是中国法学院学生的难题、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屏障,也是涉外律师技能提升的瓶颈。
  • The Nine

    作者:Jeffrey Toobin

    在线阅读本书 Bestselling author Jeffrey Toobin takes you into the chambers of the most important—and secret—legal body in our country, the Supreme Court, and reveals the complex dynamic among the nine people who decide the law of the land. Just in time for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where the future of the Court will be at stake—Toobin reveals an institution at a moment of transition, when decades of conservative disgust with the Court have finally produced a conservative majority, with major changes in store on such issues as abortion, civil rights, presidential power, and church-state relations. Based on exclusive interviews with justices themselves, The Nin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Court through personalities—from Anthony Kennedy's overwhelming sense of self-importance to Clarence Thomas's well-tended grievances against his critics to David Souter's odd nineteenth-century lifestyle. There is also,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ull behind-the-scenes story of Bush v. Gore —and Sandra Day O'Connor's fateful breach with George W. Bush, the president she helped place in office. The Nine is the book bestselling author Jeffrey Toobin was born to write. A CNN senior legal analyst and New Yorker staff writer, no one is more superbly qualified to profile the nine justices.
  • 为权利而斗争

    作者:鲁道夫·冯·耶林

    《为权利而斗争》主要内容: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利益法学的开拓者。耶林的法学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人注目:《罗马法的精神》、《为权利而斗争》和《法律目的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称的上耶林最著名的作品,但却标志着耶林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