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德格尔

  • 真理之光

    作者:李文堂

    本书对费希特思想发展过程的全面梳理和对其晚期成熟形态的知识学的深刻剖析,从根本上改变了将费希特视为德国古典哲学中从康德到黑格尔之间的过渡思想家的传统看法,使得费希特的思想获得了鲜明的独立形象。作者着重指出,费希特的知识学正是运用“智性直观”这一现代现象学最本质的方法,突破了康德哲学在“先验的”Sein与“超越的”Sein之间的区分,将现象论与本体论、本体论与真理论融二为一。此外,本书对海德格尔的Sein和柏拉图的“善”之理念也作了独到的论述。
  • 海德格尔与尼采

    作者:[法] 阿尔弗雷德·登克尔,[德] 马里

    《海德格尔与尼采》是有德国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登克尔,美国著名学者约翰·萨利斯等人主编的《海德格尔年鉴》的第二卷。分第一部分:文献汇编,第二部分:阐释,第三部分:研究报告。文献汇编部分,主要收集了海德格尔与尼采有关的文献。阐释部分,收录了国际著名海德格尔专家所写的文章。研究报告部分,收录了英法德意西等国学者所写的这些国家的海德格尔研究的情况。
  • 面向思的事情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本书收录了海德格尔晚年的三个演讲稿和一次讨论班的纪录稿。篇幅虽小,但属于后期海德格尔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本书初版于1969年,现被辑为海德格尔全集第14卷。
  • 时间与存在

    作者:方向红

    本书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时间”与“存在”为主要讨论对象。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着重疏解胡塞尔手稿中的时间现象学;下部着力辨正海德格尔讲座稿中的时间现象学。在内容上,以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与胡塞尔的意识哲学的关系为主导线索,探讨时间与存在,此在与时间性,本真性与非本真性,存在的深度性与意识的平面性等一系列问题。
  • 海德格尔

    作者:吉尼翁

    “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刊行的一套学术参考书,如原书编者所说的:“这套书的目的之一,乃是针对艰深而富有挑战性的哲学家著作,帮助读者打消畏难心理。”对于哲学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和学生,由些可获得最为权威、便利的有效指引;专家和深入研究者则由此可概览各种批判性诠释的最新进展。 三联书店以英文原版形式引进出版“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旨在便利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期望这套研究指南有助于我国读书界把握学术潮流,拓宽思想疆域。 海德格尔已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极富有创造力的哲学家,他对“存在问题”的根本追问,影响波及文学理论、神学、美学、政治理论乃至环境研究。《海德格尔》邀集德、法、美等地的著名哲学家,深入描述海氏生活和著作的各个方面,并聚焦于他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广涉政治学、神学、生态学、精神分析、东方思想和语言哲学等问题。对于号称海德格尔的第二大作的《哲学论文集》(Beitrage zur Philsophie),本书也有一篇专文进行深入讨论。
  • 存在的政治

    作者:理查德·沃林

    国家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野蛮的政治体制,海德格尔曾为其忠实的信徒,而且至死并未公开表示放弃。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海氏有一大批追随者,他们为海氏辩护,认为海氏信仰国家社会主义并非发自内心。本书作者把海氏哲学思想与其政治参与作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分析,有力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 海德格尔

    作者:[法] 阿兰·布托

  •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编辑推荐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是马丁·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巅峰。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现代元素”。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揭示当前哲学的基本趋势、与德国观念论的争辩两部分,具体包括当前的问题情境;阐明人类学的趋势;阐明形而上学的趋势等。
  • 海德格尔的智慧

    作者:刘烨

    人被称作能思考的存在者,确实如此。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就包含在思中。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必须是能思的——假如他真想思的话。可是,情况也许会是这样:他想思,却不能思。更有甚者,当他想思时,由于所欲太多,反而所思甚少。人是在具有去思的可能性的意义上是能思的,但光有这种可能性还不能保证我们能思…… 本书所选篇章系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实用性,最具有启迪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包括存在与时间、路标、林中路、人,诗意地栖居等章节,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精神王国。
  • 海德格尔文集:柏拉图的《智者》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为了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过反复酝酿而出版了本套《海德格尔文集》,其中收入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 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可以说,本套文集基本呈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总体面貌。 本卷《柏拉图的<智者篇>》是海德格尔于1924—1925年冬季学期在马堡大学所举行的讲座课的内容。全书共81节,由“预备思考”(Vorbetrachtung, §1-3)、“引导部分”(Einleitender Teil, §4-26)、“过渡”(Überleitung, §27-32)、“主要部分”(Hauptteil, §33-81)这样几个大部分构成。 在“引导部分”中(共23节),海德格尔主要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第十卷(6-7章),《形而上学》第一卷(1-2章);“主体部分”(共49节)则是对柏拉图《智者篇》的详细研读。 海德格尔之所以花那么大的篇幅来阐释亚里士多德,那是因为他基于解释学原则,把亚里士多德视为理解柏拉图的起点(Ausgang),通达柏拉图的唯一门径;该书中的这部分内容也构成了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思想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对柏拉图晚期对话《智者篇》的解读,更是清晰地展露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双重主题“是”(Sein)与“真”(Wahrheit)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书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同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Sein und Zeit之间的内在关联。无论是在时间上(Sein und Zeit虽首次发表于1927年春,但其实际完成时间为1926年4月左右),还是在内容上,该书都可视为Sein und Zeit的序曲,这对于理解Sein und Zeit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海德格尔与美学

    作者:刘旭光

    如何避免由于研究的“复调”而引起的叙述之混乱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让研究以一种明晰的方式展开,这就需要事先把研究的路线勾勒出来。我们将以这样的线索展开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对海德格尔的总体思想作一个概括与评述。这种概括与评述当然是片面和肤浅的,因为对海德格尔这样的思想大师,任何概述都是一管之见,都难免盲人摸象之讥。但是解释不应以“客观”与“全面”为标的,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我们能够把握的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只能是事物展现给我们的意义。 第二,我们将沿着第一步所做出的概评引导出海德格尔思想对于美学的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将要迫使海德尔在美学领域中发言,“迫使”在此处意味着让他说出他能够说出但没有说的话,把他的思想对于美学的影响与启示带上前来,这一“带上前来”体现为找出他的思想体系从方法、视野观点甚至是方向上对于一些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 第三,以他的总体思想为根据,研究他关于美、美学、美学史、艺术,诗这些问题的基本观点,研究将完成以上几个任和:首先是介绍,把他的基本观点罗列出来:其次是分析与阐释这些观点,理清楚他为什么这样说,他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他想想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最后我们还要结合这些观点的历史回响评述这一观点,结合美学史,或者说从美学史的角度解释这些观点的意义。 第四,必须理清他对中国美学的意义。我们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是想从中西方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角度思考海德格尔对与中国美学的启示。毫无疑问,海德格尔现在是中国学术界一门显学,在美学研究中更是影响极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给中国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什么,他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什么? 所有在绪论中的问题都是明知故问,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所谓问题只有在可以回和以后才成为问题,问题本身是答案。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得出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就是开辟一条道路,现在,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吧。
  •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

    作者:维克托・法里亚斯

    海德格尔是二战中最有争议的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客观上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究竟是希特勒利用了海德格尔的哲学,还是海德格尔执意投靠希特勒,一直是世人论争的焦点。海德格尔的学生维克托·法里亚斯对所有接触到的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海德格尔一生的各个时期揭示了这一历史之谜。
  • 纯粹现代性批判

    作者:大卫・库尔珀

    不仅对于学者来说,而且对于普通公众来说,现代性都是个令人困惑的概念,因为它似乎要求人们在压迫性的传统和空虚的、无根基的自由之间作出抉择。为了寻求对现代性的更为宽广的理解,本书首先考察了韦伯的观点,然后详尽解读了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最后试着让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这两位思想家对话。作者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是可能的,这种生活是自由的,但仍植根于共享的背景之中。
  •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

    作者:[德] 冈特·绍伊博尔德

  • 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

    作者:那薇

    这是一本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从多个角度,论证了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解释的可能性,并作了精彩论述。作者认为,这种相互解释,恰恰可以帮助双方走出先前的理论困境,达至新的理论境界。本书文学晓畅、深入浅出,堪供雅俗共赏。
  • 海德格尔与存在论历史的解构

    作者:宋继杰

    本书是对海德格尔前期仅次于《存在与时间》的重要著作《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的引导性研究,集中探讨了海德格尔的“解构”思想和它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书中论述说,海德格尔呈现了三条具有明显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解构”道路: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的哲学史解构以存在论的四个基本问题为指引。这些问题是:(1)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或存在论差异问题;(2)存在的基本分说问题;(3)在其存在方式中的存在的基本样态问题;(4)存在的真理特性问题。本书主体内容就是对四个基本问题的梳理。它在最后试图表明,《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的哲学史解构,不断把我们对存在论基本问题的批判性考察引向追问哲思是如何趋向于“主体”的问题,亦即对此在进行预备性的存在论阐释。如果说《存在与时间》的此在分析是为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奠基,那么《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要以诉诸于历史的方式再次为此奠基,而非直接通达一般存在论。
  • 海德格尔:纳粹主义、女人和哲学

    作者:[法]阿兰·巴迪欧,[法]芭芭拉·卡桑

    编辑推荐 ·2014年,被称为“黑色笔记本”的海德格尔私人笔记本首次公开出版;2015年,德国弗莱堡大学决定取消海德格尔的哲学教席……“二战”后最为引人关注的“海德格尔事件”再一次搅动了知识界的神经。 ·在海德格尔哲学最受追捧的法国哲学界,许多法国思想家都曾为海德格尔的 这段历史辩护过。近年来,法国最重要的激进左翼思想家阿兰•巴迪欧也加入了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论争。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关系?一个哲学家的政治信念是否可用于评价他的哲学作品?这一系列让人纠结的问题,正是巴迪欧与另一位法国哲学家芭芭拉•卡桑讨论的焦点。 ·对于海德格尔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从某些侧面,深入其思想领域的冒险:它有趣,同时也绝对严肃。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阿兰•巴迪欧和芭芭拉•卡桑以通信的方式对战后思想界热议的“海德格尔事件”的回应。长期以来,对于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纠葛,思想界一直都有两种十分明确的倾向:要么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全盘否定,要么是来自海德格尔的崇拜者的辩白。 在书中,两位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琐细和伟大的辩证法:我们需要从琐细中去见证伟大,而不是用伟大来切割日常生活的琐细。 随着两位作者交谈的深入,话题也不可避免地转向了与海德格尔最密切的女人上,其中既包括海德格尔的妻子爱尔芙丽德,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汉娜•阿伦特。这些家长里短与海德格尔影响力之间的巨大张力,正是“琐细中的伟大”的生动体现。
  • 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海德格尔在本书中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哲学流派进行了研讨。
  • 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

    作者:张一兵

    本书是作者在构境论语境中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学术重构。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揭示了深埋在海德格尔内心本真居有的质朴性本有之思与作为现实学术场中概念化存在论透视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构境。后者,是海德格尔一生公开努力去做的“克服形而上学”,而前者,则是被他精心隐匿起来的“绝弃存在”。并且,作者也首次区分了海德格尔文本学研究中的表演性文本、表现性文本、现身性文本和神秘文本,从而重构了从青年海德格尔内在初始性本有思想到面向学术大他者的外部学术话语构境,最终通达海德格尔隐匿起来的弃让存有的本有哲学思想。同时,作者也特别关注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关联的可能空间建构,以及本有之思与构境论的思想链接。
  • Being and Time

    作者:Martin Heidegger

    Amazon.com Review Martin Heidegger paved the road trod on by the existentialists with the 1927 publication of Being and Time. His encyclopedic knowledge of philosophy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led him to rethink the most basic concepts underlying our thinking about ourselves. Emphasizing the "sense of being" (dasein) over other interpretations of conscious existence, he argued that specific and concrete ideas form the bases of our perceptions, and that thinking about abstractions leads to confusion at best. Thus, for example, "time" is only meaningful as it is experienced: the time it takes to drive to work, eat lunch, or read a book is real to us; the concept of "time" is not. Unfortunately, his writing is difficult to follow, even for the dedicated student. Heidegger is best read in German: his neologisms and other wordplay strain the talents of even the best translators. Still, his thoughts about authentic being and his turning the philosophical ground inspired many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of the mid 20th century, from Sartre to Derrida. Unfortunately, political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forced Heidegger to leave Being and Time unfinished; we can only wonder what might have been otherwise. --Rob Lightner From Library Journal One of the landmarks of 20th-century philosophy, Heidegger's 1927 treatis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the inspiration for such subjects as psychoanalysis, existentialism, ethics, hermeneutics, and more. This new translation by one of Heidegger's students offers the text in a more precise and understandable English than earlier editions. Copyright 1996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