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开卷八分钟

  • 十年後的台灣

    作者:楊照

    二○一五年的台灣會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書中強調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 烽火守書人

    作者:Saad Eskander

    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裡,思想的花,在煙火中萌芽。 「我漸漸發現,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最完美的人類應該是那些能隨時關起所有感官的人。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與死神每天擦身而過的薩德.伊斯康德在二○○七年二月的日記上這樣寫著。他是「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的館長,這家圖書館位於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巴格達。 二○○三年「波灣戰爭」結束了海珊二十四年的極權統治,可是在美軍拒絕伸出援手、毫無保護之下的「伊圖」歷經了大火與水損等浩劫,復遭盜匪大肆劫掠(損失程度──檔案資料:60%、罕本藏書:95% 、手稿25%),「伊圖」儼然廢墟,伊斯康德到任時連椅子也沒得坐。「你會害怕嗎?」著名美國新聞節目主持人查理.蘿斯(Charlie Rose)這樣問伊斯康德。「不會。」「要是我害怕的話,也許就會離開巴格達。而『離開』不會是我的選擇……伊拉克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為何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呢?」。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擁有英國護照的伊斯康德,要離開這個烽火連天的地方其實是很容易,但這不是他所想要的。 伊斯康德的線上日記原刊登於「英國檔案管理員協會」和「大英圖書館」的網站上,從二○○六年十一月開始,到二○○七年七月為止,打動了無數的讀者。在他的日記裡,我們看到了一位前途本應充滿希望的年輕員工被活活刺死時,館長曾經灰心的說:「我非常沮喪地回到家。我抱了抱我六個月大的兒子,想著阿里留下的兩個兒子,一個六個月大,一個三歲。」又,館長如何用盡辨法試圖營救一個被綁架的館員的生命,結果還是徒然…… 哀痛的同時,他努力把千瘡百孔的「伊圖」重建修復,除了獲得各國圖書館及不同組織的捐贈外,為了把珍貴的罕本找回來,館長甚至成為了「阿里巴巴」──親自開車到的前總統府(位於警戒森嚴的綠區)的車庫裡,把一箱箱君王政體時期及總統時期的史料給載走。 館長以簡單的文字,卻又不無痛心疾首的言辭,把重建「伊圖」時所發生的點滴真實的記錄下來:館外的世界是危機四伏,不知從哪兒來、何時來的各式種類的炸彈轟炸、恐怖分子的死亡恐嚇、綁架與滅絕人性的謀殺。加上貪污怠惰的政府官僚,無能上司的百般刁難,還得在沒電、沒水難以承受的酷熱環境下,一步一步把廢墟重建起來。 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資源的缺乏,館長與館員們揮灑著血和汗,搶救、捍衛自己國家的文化財產,以餵養在苦難中的伊拉克人民的心靈。
  • 亞洲勃起

    作者:傑瑞霍普金斯

    史上第一次!亞洲最佳與最糟春藥全收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作者費時兩年,以曼谷為根據地,漫遊東京、台北、雅加達、香港與加德滿都,會見三教九流,親身測試幾十種在亞洲列國流傳已久的春藥。 他將傳統春藥定義從口服藥擴充到外用藥、情趣玩具、芳療法、音樂、按摩、印度密教與道教房中術、春宮圖與整型手術。 在這次妙趣橫生的調查中,作者發現亞洲是最早研發與使用春藥的地區,並且在追求性刺激方面,至今仍是領先全球的佼佼者。 令作者驚訝的是,經過時代的考驗,有些春藥似乎真的有搞頭! ●內文試閱 〈序〉 葛羅丘與我的探索 《寂寞星球》的泰國導覽書形容曼谷恰圖恰的週末市場是「泰國市集的迪士尼樂園」。大約八千艘小船與攤位散布在十五個足球場大的範圍上,號稱世界最大的露天市集看來所言不虛。據說在這個地方什 都買得到──正餐、盆栽、廚具、手工藝品、新舊衣飾、佛像與幸運符、家具、新鮮蔬菜水果,如果你偷偷詢問而且看起來不像條子,甚至能買到外來寵物。 所以我看到有個男子在折疊桌上販賣春藥時一點也不驚訝。我拿起一個約十公分高、直徑約兩、三公分的棕色玻璃瓶,標籤上用英文跟泰文寫著:草藥蜥蜴油,可增大陰莖尺寸,加強硬度,七天內無效包退。我猜想這應該是外敷,而不是內服的藥物。 小蜥蜴這個字眼似曾相識,不過究竟是什 東西?我詢問年約五十歲、穿著寬鬆衣褲的老闆,確認我猜得對不對。 「這跟jing jok是一樣的嗎?」我用泰語的「壁虎」確認牠是否也屬於蜥蜴家族的一種。 他的英語會話能力似乎跟標籤上宣稱的強大功能不成比例。他微笑著說,「四百五十銖。」這比十美元略多一點。 我又看到一個兩、三公分高、寬的小瓶,外標籤只描述了它的功能:生髮乳霜。亞洲人的體毛不多,大家都希望膚色淡一點,我猜針對毛髮不多的人是有市場的。 「兩百銖。」老闆說。 不只如此。除了參差排列的小型瓶瓶罐罐,還有些裝了我不確定是什 玩意的紙盒。請想像大約硬幣大小的白色橡皮圈,周圍有半公分左右的短硬毛髮向外伸出。 我抬頭看看老闆尋求提示。「這是做什 用的?」我聳肩、雙掌向上發問,希望對方懂得這個國際共通的肢體語言。他微笑著拿起一個,作勢套在自己的陰莖上。我彎腰再看清楚一點。 這是陰莖環?我猜應該是,但是我從來沒看過長這樣子的。陰莖環大多數是皮革製品,有鈕扣或魔鬼粘用來固定在陰莖根部。這看起來像……我突然跳起來。 當我接受委託撰寫這本書,我發出電子郵件向每個認識的人求助,在回覆的幾十封信件中,有位女士提到過乾燥的羊眼圈(含眼睫毛)。她說,這種圈圈要泡在水裡變軟,然後拉開套在龜頭後方(而非根部),睫毛向上。重點是在男性前後動作時讓睫毛刺激女性的陰道。 我仔細看清楚一點。據我所知,泰國的綿羊或山羊並不多。從當地人的陰莖尺寸考量,豬或水牛的眼圈不僅可能不適用,而且太大(稍後會談到這個主題)。 我仔細察看這個商品,發現就像泰國很多其他商品一樣,是假貨。 我的眼光回到「蜥蜴油」,拿起瓶子轉開蓋子,舉到鼻下嗅一嗅。有點隱約的爬蟲類氣味──我指的是滑溜、令人不悅的那種──但是誰能確定呢?我把蓋子蓋上,自忖:我敢在自己陰莖上連續塗抹七天嗎? 老闆又報了一次價錢,打斷了我的妄想,但是這次降了一百銖。回想多年來我對自己生殖器做過的各種事,我擠出笑容說:「算兩百五十好吧?」然後伸手掏皮夾。 葛羅丘‧馬克斯(1890-1977,美國喜劇演員)在傳奇生涯的晚年被哈佛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譽為開創喜劇新紀元的天才,創造了全新的喜劇詞彙與風格。他對這些評論的招牌動作回應是,抬起眉毛說這一切讚美都是實至名歸,但補充說他寧願犧牲這些去交換「再一次勃起」。 很可惜他沒有來過亞洲,因為說起更大、更硬、更持久、更好玩,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亞洲大陸的男人一向是,未來也會,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有創意與勇氣。 如果馬克斯跟我一起環遊亞洲,去我去過的地方,吃我吃過保證「強壯」的藥水藥丸,像我一樣以藥物、機械裝置與「玩具」在自己生殖器上實驗,他的眉毛一定會驚訝到飛上天。 他會像我一樣大開眼界。 當我的出版商提議這個寫書計畫,很奸巧地沒有直說,但我知道他猜想我是最適合探索調查。我是不相信所謂「迷信」的鐵齒西洋人,虎鞭湯與犀牛角?得了吧。吃這種東西的人不僅威脅到地球上兩種美好動物的生存,他們的壯陽概念對我而言既不環保又荒謬至極。 同樣重要的是,六十九歲的我跟大我十歲的休‧海夫納(花花公子雜誌創辦人)一樣是威而鋼的粉絲,這類神奇藥物現在都成了「勃起障礙」市場上的一部分。 簡單地說,我的那話兒不再像以前那 隨心所欲,我必須尋求幫助。 我也是個不太在乎化學物質的老嬉皮,年輕時代喜歡仙人掌迷幻藥、印度麻藥跟抽大麻,而非化學類的興奮劑、鎮定劑、迷幻藥。雖然我嘲笑大多數信徒廣大的「另類」藥物與療法,我知道歐美的許多科學家都能接受另類醫療體系可能深具潛力的概念,它比我們懷疑論者推測的更深刻融入西方醫療。 況且,作研究並撰寫《特異食物》、《另類美食》這兩大本書之後,顯然我已經願意把任何東西放進嘴裡吞下肚。所以若要親自深入探索春藥的世界,我的出版商認定我有膽子接受這個挑戰。 最後,我一向相信人生就是要冒險……而且冒險永遠不嫌多。所以研究整理亞洲的春藥似乎是打發一兩年時間的合理方式。 說是探索吧。 說是尋求完美的性愛吧。 或者,至少改善目前的狀況吧。 如果有任何讀者認為我是男性沙豬,我在此認罪,但我也相信如果春藥題材一面倒地以男性為焦點,或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雄性中心的社會裡,在亞洲尤其比西方更明顯,所以男性(而非女性)的性問題顯得比較嚴重。
  • 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

    作者:Akbar S.Ahme

    世人以許多不同方式看待伊斯蘭。伊斯蘭不只是具有吸引力的神秘詩賦,高妙的對稱的建築物,祕傳的素菲神秘主義思想;伊斯蘭也是走在街頭的群眾,青年攻擊大使館,電視螢幕上自我鞭笞的意象。它不只是神學;它也是辯教(polemics)、爭論、媒體意象、衝突、一種觀點。 本書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節目。目的是要協助瞭解遙遠且未知的神秘國度。在這個因為對於其他民族無知而越來越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是迫切需要的。本書將檢討穆斯林的社會與習俗、態度,書中精神是在強調,觀察其他民族不是在觀察異國的、奇異的、怪誕的事物,而是在觀察不同的事物。重點不是在降低差異,而是在解釋差異。
  • 性無須道德

    作者:甯應斌

    作者甯應斌(筆名:卡維波)長期從事性/別研究,《性無須道德》是他十多年來思考積累的成果,也是他對這個時代的性道德共識、性文化常識、性相關法律的分析批判。所有對於性/別問題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重要的思考角度;相信本書既試煉讀者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能豐富讀者的性思想知識。 《性無須道德》保持了性倫理寫作的清晰明朗文風,也延續了性批判論述的激進爭鋒立場。本書內容處理了這個時代最具爭議的一些性/別議題,提供給一般學生、學者與社會大眾討論這些性/別議題時的關鍵論證,這些論證將持續地介入未來的性/別事件與論辯。
  • 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

    作者:许纪霖 编

    《知识分子论丛: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对中国崛起问题作了个性化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以下问题: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中国崛起的奥秘何在?崛起的成功背后又支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代价?崛起的中国将走向何方?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普世价值和文明模式?
  • 哲學家與狼

    作者:Mark Rowlands

    災禍臨頭時,人們尋求上帝。 而我,則是想起小小的幼狼…… 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塊空地。 生命中極罕見的時刻,光會射進這塊空地閃閃發亮。也許陰影有多黑暗濃重,光就有多耀眼。 布列寧幾年前過世了。我發現自己每天仍然想著他。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了解自己為什麼如此深愛布列寧,並且在他離去後如此痛苦地想念他。他教了我一些我長期所受的正式教育無法教的東西。 既然他走了,這門課就很難保持所需的清晰與鮮明。時間會治癒傷痕,但必須透過遺忘。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在記憶消失之前,將這門課記錄下來。 你可以將這本書當成是個時而引人發笑,時而讓人陷入沉思,最後賺人熱淚的故事:有個哲學家養了匹幼狼。他們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狼死去後,哲學家藉此書來回憶記述他和狼的生活。 你也可以將此書當成一門生命哲學課。跟其他課程不同的是,你上了這門課之後,你的人生可能也會跟這位哲學家一樣,從此改變。 這是個哲學家跟狼的故事,也是我們生命中陰影和光明的故事。 你將在此歷經人生最特別的幾堂課,學習關於恐懼、當下、生命的價值、死亡,以及重生……
  • 开始读懂佛经

    作者:李坤寅

  • 斷臂上的花朵

    作者:奧比.薩克思

    ※假設你是法官,面對人性與現實的衝突,你會怎麼判? ――寒冷的雨季與冬天即將來臨,古特邦太太、她的姊姊、兩人的五個小孩,還有其他數千人居住在沒有水、沒有電、不能遮風、不能避雨的茅屋之中。然而,地方政府告訴他們,他們占據了平價合宜住宅預定地。為了提供更多人廉價的住所,政府必須拆遷⋯⋯ ――索布拉曼尼先生患有慢性腎衰竭。家人為了幫助他洗腎幾乎傾家蕩產。他們以政府有責任提供醫療照顧為由上訴。但政府拒絕他們,理由是有更需要那些醫療資源的病患⋯⋯ ――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政府四處派遣特務暗殺自由鬥士;而反抗團體的年輕游擊隊為了自保,對虜獲的特務刑求逼供。民主化之後,這些游擊隊卻被控侵害人權⋯⋯ ――芙莉小姐與蒙思小姐相愛多年並決定攜手共度一生。但婚姻官告訴她們,結婚證詞之中必須有一個丈夫、一個妻子,因此無法為她們證婚⋯⋯ ※從政治受難者到人權大法官的心路歷程 一九八八年四月七號,後來成為南非民主化後首屆大法官的奧比.薩克思,因反種族隔離而遭政府特務以汽車炸彈暗殺,從此失去右手與一隻眼。當同志承諾必然會替他復仇時,他回答說:「如果我們能在南非實現民主與自由,那就是我溫柔的復仇,而象徵殉道與純潔的玫瑰與百合,將會從我的斷臂中重新綻放……」 一九九○年,流亡海外二十餘載的奧比.薩克思終於得以回歸母國,並經曼德拉提名,成為大法官。在奧比等人辛勤地耕耘付出下,南非成功完成了民主轉型,並開創了不少當代最先進的憲政典範,其中包括二○○○年的古特邦案(Grootboom Case)要求政府提供弱勢族群社會經濟權利的實質保障,二○○五年芙莉案(Fourie Case)使南非成為全球第五個促成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意想不到的民主憲政奇蹟 南非憲法與憲法法院的成就斐然,美國現任大法官露思.金斯伯格(Ruth Ginsburg)與哈佛憲法專家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不約而同地認為南非憲法實為當代全球最進步的憲法,而那些走在時代前面的突破性、前瞻性判決或許剛好可說是薩克思獻給世人最美麗的花朵。 在種種法律與政治的成就之上,貫穿薩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他對人性尊嚴的關懷,以及對人類社會能夠和解共生的殷切盼望。面對各種上訴到憲法法院的疑難雜症,他一以貫之的原則始終是法官應該遵守但超越法條的字面解釋,進而追問自己:怎麼樣的判決才能最完整地保障人性尊嚴?怎麼樣的判決才能在挖掘真相與決定勝敗之外,促成各方的和解,幫助整個社會從衝突、對立、創傷中走出來,讓人人活得更自由、更有尊嚴?秉持著這樣單純而堅定的信念,薩克思在面對各種憲法爭議時,儘管時有徬徨困惑,但總能迎刃而解,樹立令人景仰的典範。 本書集結奧比.薩克思對他投入一輩子的反抗運動與憲法審理工作的回顧,內容夾敘夾議,既有深入淺出的學理探討,也有溫情的人文關懷。讀者不僅能看到他審理芙莉案等重大案件時的思考與抉擇,更能感受到當代最傑出的法律人是如何地希望將法律與人性重新接軌,以期為人類的自由與尊嚴服務。 本書特色 ★最尖銳棘手的社會問題――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弱勢族群社會經濟權利保障、轉型正義、廢死、刑求的合法性、囚犯的投票權等等 ★最感性溫情的深度解讀――篤信和解共生、民主開放、人性尊嚴的薩克思大法官回歸人性的真誠剖析。 ★伴侶權益推動聯盟、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勞工陣線、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等各大公民團體,尤美女(現任立法委員、前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委員)、王丹(清大人社院客座助理教授)、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李念祖(憲法律師)、林欣怡(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峰正(民間司改會執行長)、胡忠信(歷史學者)、馬世芳(作家、廣播人)、張娟芬(作家)、陳俊志(作家、導演)、黃長玲(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顏厥安(台大法律係教授、人權暨法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等公共知識分子一致熱情響應。 ★王健壯(前中國時報社長)、許宗力(前司法院大法官、台大法律係教授)、黃文雄(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__專文推薦;黃丞儀(中研院法律所助研究員)導讀。 ★跨國界、跨族群,理解當下人權與司法議題必讀經典:只要以人性尊嚴與民主自由領航,法律爭議並不難化解。 ★南非民主奇蹟、全球公認最進步憲法的締造者,同時也是政治迫害慘痛受害者的奧比.薩克思,心路歷程精采回顧。
  • 亂好

    作者:亞伯拉罕森,佛瑞曼

    愛因斯坦的書桌是有名的亂,為此他有所辯護:「如果一張雜亂的書桌代表的是一顆混亂的腦袋,那麼請問,一張空無一物的書桌又代表什麼?」事實上,雜亂通常代表創意取向,一張混亂的案頭往往隱藏著有效而直觀的歸檔系統。一分針對芝加哥大學六位學者──包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兩位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的研究顯示,這六位學者唯一的共通之處就是他們雜亂到不行的研究室。這本書要強調的是:一點點的脫序或混亂可以讓既有系統更加行之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只有在完美融合了混亂與秩序後才會有最好的表現。《亂好》檢視了企業、父母教養、烹飪、反恐戰爭、零售業……等方方面面,勾畫出只要選對合適的混亂層級與類型,反將獲致其潛在的優勢。追求絕對秩序既已不可能,不如放點水,用更寬容的心去看待那種種太被苛責的事:從政府運作、社會演進,到個人修為。亂,有何不可?怎麼亂才好?
  • 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

    作者:阿姜布拉姆

    這是一種超越感官,比性更美好的喜樂。 得到它不需要任何花費,只要按照佛陀所教的十六個呼吸步驟, 就可以親身體驗「禪那」的美麗境界。 本書提供漸進而完整的禪修課程,適用於對禪修有興趣卻視之為畏途的初學者,也能讓致力於禪修者藉由一些善巧方法,達到禪定境界的安穩與平和。 禪修是放下之道,在修習的各個階段,都要學著捨棄、放下與出離。對初學者來說,禪修的入門之鑰就是拋開過去與未來:不要緬懷過去也不要擔心未來。在禪修的這個階段只有一個時間,那就是當下。當你放下阻礙深入禪定的初步負擔,就能體會靜默之心的美妙。 本書也是排解疑難的指南,修行中遇到的特定問題都能在此尋得解決方法。禪修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各種形式的障礙,包括欲貪、瞋恚、惛眠、疑懼等,這些障礙就像一道道關卡,只要能突破一關,就更接近禪定的目的地。本書針對每個障礙特闢專章說明,當你洞悉這些障礙的生起緣由,就自然能從中發現克服之道。 禪修是淨化與增強內心的方法,這種淨心經驗的最美妙報酬就是不可思議的禪悅。禪修的過程會有些辛苦,若能堅持,禪修將會帶領你進入一些非常美好與意味深長的狀態,這種喜樂的經驗就是禪悅。透過本書作者的自身經驗,讀者不僅能體會初入禪悅的狂喜與快樂,更能耐心等待進入佛教禪修「禪那」的因緣成熟,達到最深刻的禪悅狀態,一種輕盈與深定的無我境界。
  • 达蜜经济学

    作者:Tyler Cowen

    這是個「達蜜」(.me)的時代。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氛圍裡,每個人都是媒體,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發出聲音,但是接下來呢? 我們花許多時間上網,這許多時間,我們在幹什麼?在撲浪、臉書貼文、打簡訊、玩Google?這一切代表什麼意義? 作者身為一個經濟學家,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的格主,還是個「資訊大胃王」,熱愛文學、音樂美術、美食等等。他想探討的是: ◎傳統經濟學是研究人對於客觀環境的反應,也就是人的行為; ◎再深入一些的行為經濟學,加入心理學的因素,探討誘因、動機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作者再加入「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的因素:每個人的神經組織結構都不一樣,這是唯一能夠確立每個人「主體性」的元素;神經組織結構體現在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上,尤其是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包括網路的資訊、音樂、文字、繪畫、與人互動)。 人們在腦內編排資訊(mental ordering)的方式,會塑造出不同的品味、美學觀、對事物的認知,接著是行為。因此,他針對人們運用網路和接觸文化的模式,做了一番人類學式的觀察: ◎現代人熱中於「編排資訊」:在iPod上編輯歌曲或專輯、在網路洪流中搜尋整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1章) ◎人們喜歡文化小品(文化的片段化)勝過文化鉅作:例如Twitter的推文、手機簡訊、Youtube上的歌曲、iPod……現代文化越來越以「小品」、小片段的形式出現,而被人們所擁有。(第3,4章) ◎自閉症者在認知方面的優勢(擅長於編排資訊),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第2章) ◎佛教vs.數位生活(第5章) ◎編排資訊的結果,「故事」就出來了;人人都喜歡有趣的故事,而故事需要編排、削減資訊;媒體更喜歡有故事的事件……(第6章) ◎福爾摩斯、赫曼赫塞、亞當斯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第7章) ◎一個人的美學觀念是如何產生的?跟我們的神經組織有關嗎?你喜歡的音樂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第8章) 作者特別舉自閉症為例,雖然這些人通常被認為「與人互動有障礙」,但是他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具有某些長處(例如專注力強、常專精於某個領域),使得從歷史上到現在,許多自閉症者也非常成功。作者以自閉症者做為對照組,來探討人類的心智如何處理資訊。所以作者說,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描繪當代文化的行為經濟學,或是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 他的結論是: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或是專精於某個領域,這就是「達蜜世代」的競爭優勢。向內看(從網路、從我們的心智),現代文化越來越豐富,我們比過去更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來達到最深層的滿足,從而對周遭事物做出貢獻。人們使用文化的方式,將會創造出自己的經濟未來,走出自己的路。
  • 馬路學

    作者:Vanderbilt, Tom

    是馬路消息,也是馬路知識 不只是交通問題,更是人性問題 不管是走路的或開車的 保自己的命,也保別人的命 我們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別人好,男人肯定也比女人會開車。在步行時,我們認為汽車總是橫衝直撞;而當坐上駕駛座,又覺得行人走路不看路。我們要求提升汽車的安全性能,只為追求更快的速度,而越安全的車,卻越容易引發危險的駕駛行為。在路上,我們依賴不完美的人類計算能力,來分辨危險和安全的事物。我們總覺得大卡車上全都是危險駕駛,小客車的我們卻又在他們附近以更不安全的方式行車。我們認為無標誌圓環比十字路口來得危險,或是越高速的道路越危險,雖然事實正好相反。我們認為人行道適合騎乘自行車或機車,即使你不僅容易撞到行人,更容易被大車撞。我們不讓小孩走路上學,雖然開車出門其實更加危險。我們改用免手持式手機,但又花上更多時間接聽電話,並在車內做其他同樣危險的事。即使一眼望去路上空無人車,我們仍在紅燈前停車,之後卻沿途超速趕路。我們認為休旅車比較安全,卻又以危險的方式駕駛這些車輛。我們緊緊跟隨前方車輛,剝奪了任何緩衝空間,但又盲目地相信前方車輛永遠不會緊急煞車……這些都是「馬路學」,在馬路的世界,你得隨時預期超出預期的事。世界因交通而形成,瞭解人性,比你瞭解車子更為迫切而重要。 「道路憤怒」是不是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整體利益?大多數車禍是不是發生在晴朗且乾燥的日子裡?我們是不是常誤以為其他車道上的車速比較快?你能不能依據一個國家的貪腐程度,推論該國民眾的駕駛行為?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現在是不是感到非常驚訝?但范德比爾特在這本探索交通現象的書中,還提出了更多有趣的問題。 藉由詳盡的研究,以及和各國交通專家與官員的深入訪談,本書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活動,並以各種複雜的物理,心理和科技因素,闡釋交通系統的運作方式、駕駛人的行車模式,以及這些事物中的人性面向。范德比爾特討論了令人們誤認為自己擁有優越駕駛技術的各種知覺限制和認知機制。他說明了為什麼行人保護措施常會引發更多車禍。他指出了看似危險而混亂的無號誌圓環,除了具備提升道路安全的功用之外,還可紓解過度擁擠的車流。他發現了哪些人比較容易對哪些人鳴按喇叭,以及這些現象的原因。他解釋了塞車的形成原因,梳理了人們追求交通安全的意外後果,甚至統整了駕駛人在停車場上最常犯的各種錯誤。 汽車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不論我們是不是將它視為自由的象徵,或是雜亂市郊的病徵,我們駕駛的汽車和我們的行車模式,都能被用來定義我們的社會角色。正如范德比爾特所示,人類的駕駛行為,是解析人類心靈運作和人際關係互動的最佳稜鏡。從根本上而言,本書關切的焦點,不只是人類的駕駛行為,更是這隱藏這些行為之後的人性。本書將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方式,說不定還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駕駛人。誰知道呢?
  • 大腦操縱

    作者:Douglas Rushkuff

    為什麼全球市場正在衰弱退時,那些最關心股市的人反而深深陷入其中而無法脫身?當我們掏出錢包付錢購買可上網的電冰箱時,我們真的會在廚房上網嗎?在我們投下手上的選票時,我們真的知道各候選人的政策方向嗎?在自由選擇的表面下,我們真的做出了符合理智的決定嗎?為何我們總是消費不需要的東西?總是抱持無法實現的幻想?本書作者洛西可夫告訴我們:你被操縱了! 早在一八九○年代,人類視覺就被百貨公司所操縱,他們以各種顏色和光線,搭配各種玻璃和鏡子,試圖讓消費者對某些商品產生正向的情緒。一九三四年希特勒試圖獲得支持者擁護他征服全世界,還特地設計了鼓動人心的舞台布景,並用了一百三十具防空探照燈以煽動人民的情緒,激發他們的宗教狂熱。 邁入了二○○○年,電話行銷已經從顧客的抗拒中歸納出八種反應類型,以提供推銷者一套促銷的方案。乃至今日的金融海嘯初期,我們總被說服在低點投入愈多,回漲時就賺得愈多……隨著人類心理研究的發展,我們的情緒愈來愈被控制和影響,卻可能尚不自知。操縱已經從有形的威力漸漸轉向無形的煽動,被操縱的決定已經演變成一種看似自發性、自由選擇的決定。 作者不空談我們是如何被牽著鼻子走的,反而深入廣告公司內部設計廣告時所應用的心理策略、深入政治和宗教造勢活動所操縱的人類情緒,細細分析人類的心理因素為何會被這些廣告或宣導所欺騙,為我們揭開他們是如何塑造出讓人信以為真的騙局。 作者為媒體理論大師麥克魯漢的接班人,長期投入媒體文化如何決定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更重要的是,他廣泛蒐集了各種資料,更具說服力。在這個稱作自由的時代,作者為我們揭示另一種新的恐怖操縱。想在新的操縱時代做好自我心理防衛戰,這本徹底剖析操縱伎倆的經典你不可不讀。
  • 錯不在我?

    作者:Carol Tavris & Ellio

    為什麼公眾人物外遇,罪證確鑿時,當場抵死不認? 隔天的道歉聲明中卻說:「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為什麼人在事情突槌時只想逃避責任,甚至不自覺說謊? 無賴、傻子、罪犯和偽君子,都是自我辯解的慣犯? 心理學家教你看穿謊言與藉口,破解思考盲點! 美國心理學會、〈華爾街日報〉〈歐普拉O雜誌〉等媒體與《你該不該相信直覺?》、《領導,不需要頭銜》等暢銷書作家一致好評推薦! ◆從政治、法律、醫學、家庭、愛情與人際關係等各個角度,唯一獲得美國心理學會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專家完整剖析探討人類心理的最新力作,學界和媒體輿論一致推崇! ◆新書上市即高踞亞馬遜書店心理學分類榜前5名,百位讀者4~5顆星好評推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你可以選擇加以掩飾,還是坦誠以對。 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從錯誤中學習,但除非我們先承認犯了錯,才有可能學到些什麼。要從錯誤中學習,就必須了解那誘人的自我辯護到底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界夢幻組合」的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蘿.塔芙瑞斯和艾略特.亞隆森,毫不留情地檢視了我們大腦自我辯護的複雜作用。當我們犯錯,我們必須消弭 認知失調引起的焦慮。少了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我們難堪的痛苦就會延長,不停折磨自己,不斷懊悔當初沒有選擇另一條路。但是,不加思索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 一樣,會讓我們越陷越深。它阻礙我們看見自己犯錯,遑論要改正錯誤;扭曲現實,讓我們無法獲得評估局勢所需的資訊;使得愛人、朋友及國家間的嫌隙加深;讓 我們無法擺脫壞習慣;讓罪犯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許多專家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而對公眾造成傷害。 本書奠基於多年研究,兩位作者以流暢有力的文字和生動有趣的事例,對自我欺騙行為提供了極為迷人的解釋──如何運作、導致何種傷害,以及我們如何克服。你可以翻過書頁,但要接受建議:你的逃避手段再也無所遁形。
  • 当心!你的记忆会犯罪

    作者: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凯瑟琳·克禅

    这是一部由记忆研究专家写下的讨论记忆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同时也是一份心理咨询的风险报告书,书中记录的一个个令人心惊肉跳的记忆悲剧,读来仿佛白日噩梦。 全书虽然通过众多令人痛心的事实,来质疑、批判了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记忆恢复疗法的缺陷,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作者指出.人的记忆实际上是特别不可靠的,记忆就像一个单纯的小孩,出奇地容易受骗,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就会导致令人匪夷所思的悲剧。 当然,中国的情况虽不.至于如书中描述的那般不堪、可怕.但心理咨询业方兴未艾.受利益驱动.其中不免泥沙俱下.本书的出版正是一个及时的警告。
  • 谁说人是理性的

    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

    為什麼免費贈品總讓我們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為什麼越貴的藥,吃起來感覺越有效? 為什麼我們一再做出愚蠢的決定? 精明的商人又是如何利用我們的弱點,大發利市? 了解人性,才能做出聰明決定!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一般人的觀念也認定如此。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以創意十足的實驗證明,人的理性會當機,並告訴你如何趨吉避兇,克制自我不理性的傾向,極大化個人的幸福指數。你自認對人性了解多少呢? 不管答案如何,本書都能為你揭開人性的幽微處,讓你有「原來如此!」的頓悟。經濟學的所有假設,都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句話。而我們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相信自己可掌控一切,能做出理性的決策。本書作者經過一連串趣味十足的實驗,告訴讀者,我們的理性是有缺陷的,而且我們的不理性不是偶一為之,而是不斷重複發生。聰明的生意人懂得利用人的不理性(如恐懼、貪婪、過度自信等)來賺錢,不明究理的銷費者只能乖乖上當! 本書共分13章,分別談:供需的謬誤(我們就像小鴨子一樣,會認定一開始看到的價格,以為東西就該這麼貴)、零成本的成本(為什麼免費的東西,會讓我們付出更高的代價)、社會規範的效應(為什麼有些是我們明明很樂意去做,但只要有人付我們錢去做同一件事,我們就不那麼快樂)、未雨綢繆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斷絕誘惑,控制不了體重,也刷爆了信用卡)……。 「對於人性,我們總有許多不解之處。這本書可以解答很多我們心中的『為什麼』,幫助我們修習「人性」這堂社會通識課。讀過之後,你對自己與對別人的了解將更為透澈。」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白崇亮 「從人類有銷售和消費的交易行為開始,因為消費者和行銷者買賣立場的不同,攸關經濟行為的理性和感性的相對論,始終就是沒完沒了,然而,經由這本書的披露,卻可以讓我們透視令人啞然失笑及拍案叫絕的兩造拉鋸戰。至於誰才是最後贏家?不妨看看這本暢銷書吧!」 --台灣麥當勞總裁/李明元 「這本書讀來令人發笑,還可讓你變得更有智慧。你將從書中看見你是如何做決定的,並因此大吃一驚,甚至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 --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 彩色香港1940s-1960s

    作者:高添強,黎健強

    一九四零至六零年代是香港歷史上一個高低跌宕的重要時期。日軍三年零八個月的蹂躪、大量難民的湧入、動亂的爆發;在此等百廢待興,物貨匱乏的情況下,莫不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縱然危機處處,但港人非但沒有退縮,反之在堅毅不屈、努力不懈的努力下,轉危為機,成就了一九七零年代以來香港經濟騰飛的奇蹟。 歷史上,一九四零至六零年代是艱苦的年代;但在攝影史上,卻是技術大躍進的年代。這期間的香港景物攝影圖像開始從黑白單色進入了直接彩色年代。書中精選的一百四十多幅彩色圖像,正是依據原本顏色來複製的直接彩色攝影科技而產生,是香港最早一批高度存真的圖像,極之難得。書中圖像分為彩色舊貌、城市新觀及生活點滴三部分,透過此等圖像,將這個重要而轉折的歷史時代的香港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
  • Swiss Watching

    作者:Diccon Bew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