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科学

  •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作者:戴维·伊斯顿

    本书介绍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包括分析的模式、要求的输入、支持的输入、对支持所受到的压力的反应、作为特定支持调节者的输出等内容。本书力求反映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的独创性与思维深邃性的同时,尤其注重思想的全面性及其内涵的启迪价值。值得一阅。
  • 实践与反思

    作者:(法)皮埃乐.布迪厄,华康德

    本书很可能会令那些习惯于标准化的理论产品的“消费者”困惑不解,也会令那些急于寻觅布迪厄著作的一个公式化的简译本——一本“布迪厄基本思想手册”——的读者失望。本书既不是入门指南,也不是一次建构理论的尝试。本书阐明那些支撑布迪厄的科学实践的原则,向读者提供理解布迪厄科学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勾画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的钥匙;第二部分主要反映芝加哥大学研讨斑的成就;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 21世纪资本论

    作者:[法]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克迪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皮克迪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克迪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皮克迪在中,对过去300年来的工资财富做了详尽探究,并列出有关多国的大量收入分配数据,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 促进增长并不是皮克迪所关注的,他没把它视为经济事件,也不认为它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他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备选却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会总体财富,或是增强经济自由,亦或是寻找最有可能的机会平等,又或按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观点,保证最贫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在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征收15%的资本税(财富总额),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左右,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货膨胀等等。但皮克迪也指出,他觉得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德]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致力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停滞之势? 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生成发育关系。即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综合体,它还有着特殊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意义,其所呈现的特征处处和某种宗教上的伦理态度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 这部经典著作,让我们看到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并带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这套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
  • 社会学(第4版)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

    对于第四版《社会学》内容的修订比本书以往所有版本都更为全面。书中所有的经验数据都经过彻底的修订和更新。像前三个版本一样,作者努力使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和娱乐性,同时也处于本学科的最前沿。本书大量使用了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专业期刊作为研究资料的来源,为了使教材尽可能具有时事性,也精选了一些报纸和杂志作为最新的资料来源。本书新增了许多部分。通过把新增内容与那些可靠的、经过检验的部分相结合,尽可能地保持了本书权威级社会学绪论的声誉。 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从几个角度开辟了新领域。第四版的创新性在于它是包括了有关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其他变化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透彻研究的第一本教材。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事实上遍布每一章。巨变时期也带来其新的风险,风险也是本教材探讨的一个持续的主题。
  • 薛涌看中国

    作者:薛涌

    薛涌最新力作,谈民生,说经济,论时政 公民的身份,对照的视角,寻常生活里绕不开的话题与思考 薛涌如是说—— ⊙我写文章都是一种草根的观点,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人跟一个街头卖肉的老头都是一人一票,平等的,他们在公共领域有平等的发言权? ⊙我说过中国需要“美国学”,美国是跟中国现代化关系最大的国家,美国是最大的一个市场。 ⊙中国现在是一个民众觉醒的时代,公民权利觉醒的时代。 ⊙我对我批评的人:吴敬琏、茅于轼、江平,我也不想一棍子打死,我对他们抱一种希望。 ⊙中国应该集中精力营造“人重物轻”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多少年来一直呼吁:中国人的生活不应该克隆美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厂家也不应该总盯着开发美国式的产品。 ⊙美国的白领和精英阶层有“自行车复兴”的趋势,社会文化习性为低碳生活、热衷运动、偏好步行和公交。而中国的大城市,其实还是制造业的核心,即使是白领阶层,其习尚也是蓝领的习尚,比如工作之余不好动,喜欢机动车等等。
  • 上帝的跳蚤

    作者:王哲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围绕鼠疫杆菌、天花病毒、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这四种烈性微生物对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几个不同的侧面阐述微生物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是如何改变、推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人类历史的。 第一章最古老的瘟疫: 鼠疫,也就是曾经改变欧洲格局与面貌的“黑死病”。它葬送了蒙元王朝,让试图重现罗马荣光的查士丁尼大帝壮志难酬,更决定了崇祯、李闯王与吴三桂的个人命运乃至明清两朝的历史性走向。晚清末年,人类与鼠疫的决战发生在东北,以人类的获胜而告终。然而,人类真的获得胜利了吗?鼠疫真的不会卷土重来? 第二章斑点恶魔: 天花,没有鼠疫那么剧烈,但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病毒。几千年来,人类对天花束手无策,侥幸不死的人们也留下终生难消的疤痕。旧大陆对新大陆的征服,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天花:几乎统一墨西哥并开始征服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国在他最强盛最具扩张力的时刻,在天花绽放的那一刻骤然灭亡。发现“牛痘”的爱德华•琴纳,让人类征服了天花,他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医生。 第三章西班牙女郎: 大流感,让1918这个年份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噩梦。那一年,美国人均寿命是39岁。这场为期一年的流感所杀死的人,要比黑死病在二百年中杀死的人多,要比艾滋病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杀死的人多。然而同样拜流感所赐,德国征服世界的野心终成泡影。流感过后,人类寻找引发这一场浩劫的原株病毒的漫长过程,也成为举世瞩目的传奇。 第四章世纪末的救赎: 艾滋病如横空出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像上帝和人类开的一个大玩笑,又像地狱里的魔鬼的一次出击,这一击就命中了人类文明的死穴。透过艾滋病,看到的是人类种种恶习,是科学界争名夺利的丑恶嘴脸以及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艾滋将与我们共存很长很长时间。人类与艾滋,谁胜谁败,这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 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作者: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

    目前正值全球出现通货膨胀、经济放缓,反全球化的声浪空前高涨,国际势力阴谋论滥觞,民主主义者大肆鼓吹关起门来搞发展。但是,假如让美国分裂为50个州,各自设立阻碍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进出的关卡,你认为人民的福利会得到增进吗?假如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资本市场,让GE、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只能在其中一个州里开展业务,你认为消费者会从中得利吗?在那样一个美利坚不合众国里,投资、市场和贸易将大大萎缩,人民的生活水准会迅速下降。有的地方恐怕会成为监狱,把绝望而沮丧的人民封锁在其中…… 因此,人为地割裂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关心如何让世界经济有效运转。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 经济一体化的潜力才刚刚释放,假如我们想提高各国穷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全球市场。社会民主主义者、古典自由主义者和保守派民主主义者应该团结起来,保卫和促进全球经济的自由化,反对从各地纠集起来的对手。
  • 符号学与社会科学

    作者:[法] A. J. 格雷马斯

    本书所收录的多篇论著,都是格雷马斯运用这一符号学方式,结合具体的调研实践,对多种社会学简直话语的语义系统进行的分析阐释。这些分析阐释既一以贯之地与此前的文学叙事话语研究相衔接,也鲜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学科的独有特点。
  • 我们应有的文化

    作者:[美] 雅克·巴尔赞

    编辑推荐: ★在一个文化溃败的时代,如何延续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 ★“最后的人文主义者”、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凝结一生思索,将他对时代和文化的洞悉嘱托后世。 ★史诗巨著《从黎明到衰落》之后,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凝结毕生阅历、胆识、想象、智慧而成的文化卓见。 ★唐德刚、余英时、夏志清、李欧梵、甘阳、张闳等重要华人学者一致推崇。 终于,让我们感到慰藉的是:只要人类存在,文明及其所有成果都会以萌芽的状态存在。文明并不能等同于“我们”的文明。重建国家和文化,无论是现在还是其他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本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比渴望和悲叹更有吸引力。 ——雅克•巴尔赞 -------------------------------------------------------------------------- 内容简介: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真正价值?文化繁荣的源泉何在?现代文化正遭受哪些致命的威胁? 在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基于毕生的思考对此作出了振聋发聩的论述。他指出,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正在衰落之中。1500年之后,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或将成为过去。 从人文到艺术,从历史到哲学,巴尔赞全面考察了现代文化的衰颓迹象:在专业化的支配下,人文学科被学术研究侵蚀,丧失了其人文气质,沦为纯粹技术性的分析;文化被委托给专家,成为谋生手段,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大众完善自己精神的财富;艺术成为功利性的收藏活动,人们没有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却为其疯狂飙升的价格而蠢蠢欲动;知识则转变可随时检索的信息洪流,人们专注于占有事实而不是领悟语境或者意义…… 将来,是新黑暗时代的到临,或者是新的理想、新的文化的创生?巴尔赞并没有售卖廉价的预言,而是努力让我们重新理解现代人和现代文化的境况。他坚信通过回顾过去500年“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过去,并且用它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在”。 巴尔赞曾自称为一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确实,在这些黯淡的语言之下,却饱含了炽热的激情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晰的判断、深邃的洞察,还有必不可少的典雅文字,让《我们应有的文化》成为雅克·巴尔赞这位“风趣、博学、大胆的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宣言,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对于任何希望理解文化或者对现有文化感到失望的读者而言,《我们应有的文化》无疑是必读之选。 -------------------------------------------------------------------------- 媒体评论: 巴尔赞不满足于谴责黑暗,他还不知疲倦地支持“文艺以及求真能够获得自由”这一信念。 ——托马斯·文奇盖拉(Thomas Vinciguerra,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 巴尔赞的文化研究和广博兴趣是无可匹敌的。就像其历史杰作《从黎明到衰落》中介绍的狄德罗一样,他对人类思想所触及的几乎任何领域都有所涉猎,了解最新的研究发展状况,能做出中肯在行的评论。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本书思想丰饶,启人深思,充满大量鲜为人知却又息息相关的细节。对评论者而言,很难对它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应有的文化》能解答你的所有疑问,甚至包括那些你未曾想到并提出的问题。而且,所有这些都以一种独特的叙述风格呈现出来,循循善诱而非信口开河,简洁明晰而非索然无味,温和开放而非狂妄独断。 ——《美国观察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 巴尔赞支持对文化艺术的智性直观和自发创造,反对对艺术家的盲目崇拜和美化吹捧,反对对语言的轻率侵蚀……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巴尔赞的精巧散文……颂扬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的“敏感性精神”——面对文化时心灵的直觉或敏感。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 Outliers

    作者:Malcolm Gladwell

    In this wide-ranging third installment of Malcolm Gladwell's exploration of how people and social phenomena work, the New Yorker journalist takes a close look at what constitutes high levels of success. That is, what makes people at the top of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get there? As we've come to expect from Gladwell's previous book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a bit complicated. He says that upbringing, culture and even random luck have something to with success, but there is another important quality that anyone can control. Two chapters are dedicated to the "revelation" that IQ is only a baseline quality and success has little to nothing to do with having a high IQ or a low IQ. Rather, success is substantially a product of cultivating a high degree of what Robert Sternberg call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or what most refer to a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Gladwell uses the example of Nobel laureates coming from unknown schools as often as ivy league schools. At this level of mastery IQ is no longer a factor. Success has little to do with where you were educated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your level of practical/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willingness to put in the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required to reach mastery of your field. All in all, it's an interesting read that isn't too heady and goes by pretty quickly, as the interesting anecdotes are what you would expect from Gladwell.
  • 最好的辩护

    作者:艾伦·德肖维茨

    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的辩护律师”的德肖维茨在本书中记录了他曾代理的最富有争议、影响面颇大的十几起案件,将案件的故事背景和诉讼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书中不乏曲折跌宕的案情发展、纯熟的辩护技巧、精彩的辩护场景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诉讼结局。每个引人入胜的案件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在读者脑海中上映。 作者代理案件注重办案技巧,强调以理取胜,坚持“以攻代守”的策略,认为“最好的辩护”就是“进攻”!书中对此进行了着重描写。
  • 群氓的时代

    作者:(法)塞奇·莫斯科维奇

    本书探索了人类知识的一个传统分支,讨论了我们新近的过去。它还展望了世界范围的群氓时代。如果这种展望真的对应了所要发生的事,那么,对于那些想要跟踪社会发展、理解未来某些特点的人们而言,这本书将是大有裨益的。
  • 来到地球第一天

    作者:黄章晋 等

    好文章有知识、见地、格局、趣味,大象公会四样皆有。 ——柴静 本书专为提供谈资上的补充,智力上的愉悦,逼格上的提升。 ——罗永浩 大象公会所做的,与其说是普及知识,不如说是普及好奇心与理性意识——前者用以提问,后者用以释疑。 ——刘瑜 《来到地球第一天》是大象公会的文章合集,大致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三方面知识。本书共分三大章节也大致按此分类,共包含31篇文章。 从体育项目的阶级分析到毒品的社会构建历史,从离婚的经济学到草原帝国的兴衰,无所不包。多篇热点文章阅读、转发量十余万。全书文风鲜明,用数千 字的篇幅介绍某一个关乎时下热点却包含大众不熟知的知识点,写全写深写透。市场上暂无同类型的创作方,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独特性。
  • 政治的细节(第10版)

    作者:[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

    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名校倾情推荐 政治学科理论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畅销40年的政治学经典读物:本书在西方畅销40年,是公众理解政治学的必备读物,是政治学类书籍难以逾越的学术成果集结。本书得到了数十所世界顶尖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教授的联袂推荐。 打破学科内派系的限制,将西方政治学核心理论一网打尽:本书囊括了政治学领域内的经典文章共53篇,分为无政府状态、武力的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全球化、世界政治中的当代议题四个部分十六个章节,几乎将政治学核心理论一网打尽,汇聚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政治学者的观点,或相互印证,或互为补充,或针锋相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多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更为广阔的审视国际政治的视角。 注重现实与理论的结合,立足社会热点:除了介绍政治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外,本书还特别关注现实与理论的结合,将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研究独立成篇,重点介绍了关于恐怖主义、国际干预、人权、跨国行为体、全球公地、全球治理、未来发展的问题,向读者们展现了国际政治学者是如何思考现实世界的,引导读者学以致用。 [内容简介] 本书畅销40年,是理解政治学的必备读物。它囊括了政治学领域内的经典文章共53篇,分为无政府状态、武力的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全球化、世界政治中的当代议题四个部分,将政治核心理论一网打尽,汇聚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政治学者的观点,或相互印证,或互为补充,或针锋相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多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更为广阔的审视国际政治的视角。 [推荐语] 本书将国际关系领域内最优秀的作品汇集成册,涵盖了该学科里的核心理论,书中所选的一流的作品深入浅出,展现了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学术观点。本书向读者展现了国际关系学者是如何看待身边的现实世界的,这是一本完美的国际政治学启蒙书籍。 ——约翰·J·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 如果这书并不存在,那么也会出现相同内容的另一本书,但谁能像阿特和杰维斯做得这么好?作为一本介绍国际政治学科经典理论与争议的作品,本书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的。 ——罗伯特·O·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作者:顾准

    吴敬琏、孙冶方、朱学勤、林贤治、柴静、易中天、任志强、周其仁等一致赞誉推荐 中国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 “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 “从建国到十年动乱结束中国大陆唯一一个思想家” 王元化 作序 柴静 作跋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简体单行本首次推出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写于1973-1974年,是顾准与其弟陈敏之在通信中的学术讨论笔记。在那个充满禁锢的年代,作者始终进行着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广泛的领域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启迪良知的问题和观点,探讨了“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即革命胜利取得政权以后怎样)的问题。 革命的理想主义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一旦拉回到现实世界,问题就接踵而至了。唯一的可能是用审慎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的,重新审视和剖析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找合乎历史逻辑的未来之路,从理想主义坚决地走向经验主义。 全书笔锋犀利,激荡人心,作者在“冷冰冰的解剖刀”后面,可以感到炙人的满腔热情,而这一切记录着他“一步一步从地狱中淌过来”的足迹。
  • Time, Love, Memory

    作者:Jonathan Weiner

    A fascinating history--. Literate and authoritative--.Marvelously exciting. --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onathan Weiner,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for The Beak of the Finch , brings his brilliant reporting skills to the story of Seymour Benzer, the Brooklyn-born maverick scientist whose study of genetics and experiments with fruit fly genes has helped revolutionize or knowledge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NA and behavior both animal and human. How much of our fate is decided before we are born? Which of our characteristics is inscribed in our DNA? Weiner brings us into Benzer's Fly Rooms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here Benzer, and his asssociates are in the process of finding answers, often astonishing ones, to these questions. Part biography, part thrilling scientific detective story, Time, Love, Memory forcefully demonstrates how Benzer's studies are changing our world view--and even our lives.
  • 知识分子

    作者:[英] 保罗·约翰逊

    这本让我们警惕人文知识分子的书可能是惊世骇俗的,也可能是哗众取宠的,但它十分值得一读。知识分子可以怀疑和批判,也就难免被怀疑和批判。1998年,《知识分子》在伦敦出版,此后立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伦敦书评》发表文章称它是“一本有说服力的、也是有趣的书;即使不喜欢它的人,也会从中得到乐趣。”约翰逊先生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所干的一切坏事中洋洋得意,告之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大知识分子――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威尔逊、高兰茨……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 法国文化史(1-4卷)

    作者:(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

    这部文化史是试图对人类进化的过程进行追踪寻迹,亦即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顺应或扭转这一进程而锤炼出的反映人类进货的种种表现形式的进展过程。这些人类的表现形式极富人情味,饱含着人性,总之,是完完全全渗透着人类精神的。这一重担今日以又落到了文化史家的身上,他们在人文科学大合唱中理应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许这也是对此所作出的一份功绩。洪流总是以同样奔放的激情卷走着现实和现实的幻象、存在和梦想、痛苦和希望、特质境况和力图超越这的愿望。 《法国文化史》,较之法国和欧洲及国内上进或编撰的同类著作,它是一部厚积薄发、完整系统的法国文化通史。它是图文并茂的文化通史,其中许多历史文物插图为法国首次刊载。它是一部在材料上具有原创性、在学术上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史著作,它出自经院学者这后,无经院学人通常的学究气,文字精练流畅、清新可读。
  • 利维坦

    作者:[英] 霍布斯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