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比较文学

  • 同工异曲

    作者:张隆溪

    这本小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示东西方在观念和主题上的契合,而且还要提出一个更强的观点,即只有从东西方比较研究跨文化的视角,才可能获得某些批评的洞见。如果不超越单一文学传统有限的视野,我们就不可能有开阔的眼光,来纵览人类创造力的各种表现和无穷的可能性;而我们一旦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有了开阔的眼光,再回过头去反观许多文学作品,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我们过去竟然没有留意到,也毫无批评的意识。
  • 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

    作者:(美)帕特丽卡·劳伦斯

    丽莉·布瑞斯珂是吴尔芙名作《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中的人物,吴尔芙把她形容为“有一对中国人的眼睛”。劳伦斯教授藉此在新书中把新月派与英国著名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相比,而作平行的讨论。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中英作家、学者之间的有关个人、民族、文学和美学的对话,他们中有朱利安·贝尔、瓦内萨·贝尔、弗吉尼亚·伍尔夫、G.L.狄更生、E.M.福斯特、凌叔华、徐志摩、萧乾,这些对话让我们看清了两个文学团体。
  • 诗与真

    作者:梁宗岱

    《诗与真(精华插图本)》内容简介:从许多回忆文中可以看出,梁宗岱先生是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诗人、学者、教授。魅力迷人,不是他的外形,而是他论诗说文时澎湃的激情,高远的识见,以及忘乎所以的沉醉状态。在艺术创作中,“神秘的颤栗”是梁先生的一个论点。这种迹近生理反应的论说,其实正道出艺术诞生的秘密。梁先生还说诗是“精神活动的一个奇迹”,把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诗篇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奇迹”,则有焦灼的等待,妊娠的痛苦,沉睡千年的爆发,撕裂天幕的雷电;是“奇迹”,则是精神生活的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是的。梁宗岱先生是相信奇迹,并且把生命寄托于奇迹出现的人。晚年,他在历尽磨难,万念俱灰后,逢人便说他研制的药品是奇妙疗效,不就是要从化学反应中看到科学的奇迹,让生命有一连串的惊喜吗?——相信他年轻时对诗的痴迷。相信他与瓦雷里、罗曼?罗兰、徐志摩说的那些诗话,相信吧,梁宗岱曾登上“一切的峰顶”,得到了直经。 “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系列全面汇集梁宗岱的主要作品,以满足文学爱好者的不同需要,并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   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是一部文艺评论集,是旧本《诗与真》与《诗与真二集》合集。
  • 比较文学概论

    作者:杨乃乔编

    《比较文学概论》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汲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作为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教材,它的体例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被多所院校采用,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

    作者:李奭学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士大舉入華,揭開西學東漸的歷史新頁。傳統上認為耶穌會士的貢獻以科技為主,本書則獨排眾議,從人文的角度再審這場運動的文化本質,發現耶穌會士所傳文學性亦強,尤多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證道故事。本書細案此一文類的古典型,亦即源出希臘與羅馬上古的寓言、世說、神話與歷史軼事。這些故事俱為西洋文學入華的先聲,在文學史、翻譯史與宗教史上意義別具。本書論其與修辭學的關係,鉤沉歐洲源流,並副以宗教語境的研究,尤重文本分析,為明末文學與文化的知識領域再開一境。 目次 自序 常用書目代稱 第一章 導論︰從語言問題談起 歷史偏見 普通話 勒鐸里加 證道體裁及其他 第二章 寓言︰誤讀的藝術 閱讀本體 故事新詮 閱讀新詮 理論與轉折 故事新編 重讀本體 第三章 世說:歷史.虛構.文本性 文本特質 歷史語法 操作歷史 人物形象 「有用」試剖 第四章 神話︰從解經到經解 由象徵論出發 「寓」與「實」 再談詮釋的類型 「荷馬問題」及其他 第五章 傳說︰言道.友道.天道 傳而說之 守舌之學 輔仁之學 昭事之學 意識形態現象 第六章 結論︰詩與哲學的宿怨 再見「誤讀」 省略荷馬 書教 講故事的人 外一章 另類古典︰比喻.譬喻.天佛之爭 問題 譯體 故事 諷刺 重要書目 索引
  •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作者:伊藤虎丸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共收文16篇,分作四个部分,即绪论、鲁迅与明治文学、创造社与大正文学、附录。是对近现代中日比较文学的一个初步尝试。
  • 新方向

    作者:[美]大卫·达姆罗什,陈永国,尹星

    《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旨在帮助比较文学研究应付来自21世纪的重大挑战,提出面对新机遇时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全书分“学科谱系”、“跨文化比较”、“翻译”和“全球化”四编,收入世界级比较文学学者的16篇代表性文章,集中讨论了比较研究中的语言、翻译、文学理论(传统美学)、文本分析、欧洲中心主义与东方边缘问题、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威、比较文学的形态和新方向等话题。
  • 世界文学理论读本

    作者:[美]大卫•达姆罗什,刘洪涛,尹星

    本书所收世界文学理论文献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旨在回应近年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热潮,推动汉语学术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为重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提供理论资源。全书分“世界文学的起源”、“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中国”三编,收入从歌德、波斯奈特、勃兰兑斯、泰戈尔到艾田伯、卡萨诺瓦、莫莱蒂、达姆罗什、宇文所安、安德鲁•琼斯等知名学者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论文17篇,另包括“导言”、“结语”,揭示了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历史背景,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世界文学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世界文学体系的形成规律、世界文学与区域文学及中国文学的关系,以及世界文学与翻译、世界文学经典的生成等重要学术话题。 编辑推荐: 1、 本书是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必备参考书。 2、 主编大卫•达姆罗什是世界文学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系主任,在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极强。 3、 本书做选文章为歌德、波斯奈特、勃兰兑斯、泰戈尔到艾田伯、卡萨诺瓦、莫莱蒂、达姆罗什、宇文所安、安德鲁•琼斯等世界知名学者对世界文学的代表性文论。 4、 所选文章大部分为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具有资料性价值。
  •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in Middle Ages

    作者:Ernst Robert Curtius

    In this "magnificent book" (T. S. Eliot), Ernst Robert Curtius (1886-1956), one of the foremost literary scholars of this century, examines the continuity of European literature from Homer to Goethe,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Latin Middle Ages. In an extensive new epilogue, drawing on hitherto unpublished material, Peter Godman analyzes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and character of Curtius' ideas.
  • 比较文学

    作者:谢天振

    本书是一部比较文学教科书。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编绪论,介绍本学科的定义、性质、沿革和基本原理;第二、三两编论述了当代比较文学的两大方面——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第四编就当代几个重要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对本书其他有关部分起到推进和加深的作用。每章后面附有中外文参考书目。 本书不仅吸收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而且介绍了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探讨了当前学科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因此,它既是一部教科书,同时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可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用书和供研究生使用的参考书。
  • 談藝錄

    作者:錢鍾書

  •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

    作者:王向远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是王向远教授的本科生基础课讲义的精炼稿,以“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概念,对以往的本科生基础课的内容与体系作了大幅度的改造与更新。“宏观比较文学”是对各民族文学,各区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区域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概括性,理论性、前沿性的课程,其基本宗旨是引领,帮助本科生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已经修过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含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课程知识加以整合和提升。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和步骤:第一、在平行比较中提炼、概括有代表性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第二,在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与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方式,途径与特征:第三,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全书一改普通教科书的面目,以富有个性,逻辑张力与学术浓度的、要言不烦的讲演风格写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 中国翻译文学史

    作者:孟昭毅/李载道主编

    《中国翻译文学史》内容起于1896年,迄于2003年,是目前中国横跨时间最长、最全面的翻译文学通史著作。《中国翻译文学史》以文学翻译为主线,梳理近代以来中国译坛的演变。广泛关注翻译文学的最新成果,将之放入历史的大框架中,寻找百余年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准确定位与意义。内容不仅囊括中国翻译文学的重要史料、译家生平与成就、而且包括重要的翻译理论、相关评价、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在吸收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从译学高度评述文学翻译,既注重鞭辟入里的微观分析,也不失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书后的“翻译文学大事记”更是将关键的翻译文学事件,条分缕析地提供给了读者,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资料。
  • 小批评集

    作者:刘皓明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1994年以来用中文发表的大部分学术随笔和评论,依照文章的主题分为七部分:一、西方古典文学;二、英国文学、现代德语文学与艺术和西方文学主题史;三、欧洲特别是德国十八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四、西方语文学史;五、古希腊哲学;六、近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学语言;七、当代中国文化评论。 本书所包含的文章涉及西方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诗歌,古代哲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派时期诗歌、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派诗歌,现代德语文学和哲学、现代美国诗歌、西方语文学的历史、西方汉学史、西方音乐、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电影研究,运用和讨论了德意志观念论、存在主义、阐释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等哲学和文学理论;文章的不同主题反映了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渊博的学术背景,同时也勾画出作者作为一个学者的学术和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作者在思想观念和治学方法上对康德、黑格尔、尼采、伽达默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库尔修、奥尔巴赫、哈•布鲁姆、乔•哈特曼等人的继承与批判。这些文章文笔优美而缜密,论事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不少文章在最初发表后一直广为流传。 本书既面向文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的专业研究者,也适合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阅读;既有专业的学术深度,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 中国文论

    作者:[美] 宇文所安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英文原名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初译为《中国文论读本》)一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先生早年为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编著的《中国文论》课程教材,后作为哈佛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的权威教材正式出版(英文版1992年;中文版2003年)。
  • 什么是世界文学?

    作者:大卫·丹穆若什 (David Damro

    本书涉及的世界文学范围非常广,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残片,到埃及的象型文字文本,从中世纪德国女神秘主义者的通神异象书写,到危地马拉妇女的创伤记忆口述,从卡夫卡作品的重新修订与翻译,到当代词典形式小说的国际阅读,时间跨越古今,视野遍及全球,生动揭示了世界文学构成的多元化以及世界文学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作者从跨文化流通、翻译、阅读的角度,重新探讨“世界文学”的内涵,所提出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创造性地更新了世界文学观念,开创了世界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同时也给予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以很大的学术启迪。此书是近10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界学术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
  • 对岸的诱惑

    作者:赵毅衡

    《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主要写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来中国,中国人到西方,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为“东游记”、 “西游记”和“梦游记”。 “游之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赴海外求学的学子和学者如何以华人身份在异乡站稳脚跟,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娓娓到来,深得其中三味。 赵毅衡先生是学者中讲故事的好手,尽管是在“胡读书后涂下的文字”,是“纯为爱好而写”,但文笔优美,将故事娓娓道来,让人读得饶有兴致。
  •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作者: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张辉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内容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文学理论课,它探求文学创和和文学阅读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订出一套科学方法来指导创作和阅读实践。“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而是总体文学。“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比较、综合的方法也适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对人文科学来说,尤其重要。
  • 拯救与逍遥

    作者:刘小枫

    这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作者:乐黛云

    本书精选了乐黛云教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及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回顾;二是深入探讨当代比较诗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三是对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和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提出“互动认知”、“和而不同”等纲领性的意见,显示了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与精深的理论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