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声音与愤怒

    作者:张铁志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 古典音乐简单到不行!

    作者:(日)吉松隆

    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又多又复杂, 在摒除音乐流派、音乐家特质等非音乐本质的因素后,真正构成并影响古典音乐的,其实只有“乐谱”、“和声”,以及“管弦乐”这三样基本要素, 了解这三样基本要素,无论要听懂音乐、创作音乐,都能无往不利。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式,音乐家藉由乐谱把脑中的音乐传达给别人,它也等于是一种语言,声音有高低、快慢、强弱,发展到后来越复杂时,就有了更多种记录这些的方法。和声是音符直向重迭及变化的方法,让声音从单纯的音,变成复杂的音乐,了解它,是跨入作曲门坎的第一步。让不同音质的音可以组合起来,是管弦乐团组成的原因,藉由管弦乐团不同的编制,音乐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貎。 从音乐的结构开始,藉由各种有趣的登场人物,吉松隆一步步地以最简单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音乐的殿堂,并纠正一般人对音乐的错误观念,让古典乐变得快速易懂,一点也不可怕。
  • 从音乐看日本人

    作者:小岛美子

    《从音乐看日本人》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歌魂之岛、节奏感的特征、探寻古音、日本音乐的起源、歌垣的故乡、侧耳倾听、歌唱与语言的渊源、和声是否存在、笛之故乡、城市市民的音乐生活等。
  •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

    作者:村上春樹

    本書收錄了村上為音樂期刊寫的專欄,談十位音樂人的文章:如爵士鋼琴大師希達.華頓、海灘男孩靈魂人物布萊恩.威爾森、 古典音樂家舒伯特、爵士樂手史坦.蓋茲、搖滾樂的「工人皇帝」布魯斯.史賓斯汀、鋼琴家賽爾金與魯賓斯坦、爵士樂掌櫃溫頓.馬沙利、日本年輕創作スガシカオ(Sugashikao)、法國作曲家法蘭西斯.浦朗克、民謠歌手伍迪.葛斯利。各篇文章附有該位音樂家的唱片/CD封面,為本書增添趣味。 村上春樹說,書和音樂就是他人生的兩個最大關鍵。 他說撰寫關於音樂的文章,讓他感受到一種無可取代的愉悅;光是能邊聽音樂邊工作就夠讓他開心了。再者,能系統性地重新聆聽他這前半輩子以形形色色的形式瑣碎地(或開心地) 欣賞到的音樂,也讓他得以追溯自己一路走來的心靈軌跡,並為其做整理、分析,再次編篡成屬於他自己的資料,對他而言是個極其有趣、值得玩味的過程。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這個書名,當然是取自艾靈頓公爵的「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不過取這個書名絕非只是個文字遊戲。雖然「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這句話在坊間已經成了描述爵士樂精髓的至理名言,但村上藉這些文章所做的嘗試,是採一個逆向觀點,也就是探討這「搖擺」究竟來自何處、研究這「搖擺」之所以成立的原因與條件。這裡的「搖擺」應該解釋成所有音樂共通的旋律或起伏,無論在古典音樂、爵士樂、搖滾樂、藍調中都找得到,是某種讓好而真實的音樂得以成立的「東西 」=something else。 「冷酷低調的村上,寫音樂終於熱情奔放了起來! 平常對小說從不多談,不愛接受媒體訪問,照片不肯外流的村上,只有兩件事有問必答,一是跑步,一是音樂。要說起音樂,開過爵士酒吧的村上就變成熱血粉絲,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熱情的程度,連老書迷主編我都會嚇一跳。)這十篇從私人收藏、私人情感中掏出來的露骨樂評,連日本台灣的樂評專家都要邊讀邊點頭。挪威森林咖啡館的老闆阿寬看完稿子就迫不急待地跟我說:『好久沒有看到這種直接有料的樂評了。』 全書談到的音樂類型囊括古典、爵士、搖滾、流行音樂、民謠等。日本樂評家中山久民寫道:雖然村上表示自己對音樂不過是興之所致隨便聽聽,但他欣賞的角度非常精闢。以主編這種半調子的音樂愛好者,看村上寫的樂評最感神奇的村上音樂讀法,他總是能找出隱藏在每首歌曲或樂手生命脈絡的故事,不是資料而是故事,看完他的樂評,每首曲子似乎重新活了起了,外行人也聽出了七分情意,難怪唱片公司都要在他寫過的曲目前加註『村上春樹熱愛的音』。」 ——主編/葉美瑤 ■本書目錄 希達.華頓:文風強韌的次要詩人 布萊恩.威爾森:南加州神話的消逝與復興 舒伯特「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D大調」:柔軟渾沌的現代性 史坦.蓋茲的黑暗時代 1953-54 布魯斯.史賓斯汀和他的祖國 賽爾金與魯賓斯坦 溫頓.馬沙利斯的音樂為何(以及如何)無趣? スガシカオ(Sugashikao)柔軟的渾沌 周日晨間的法蘭西斯.浦朗克 國民詩人伍迪.葛斯利 後記
  • 音樂使人自由

    作者: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第一部口述自傳 親身敘述,57年的大半人生,不斷迴盪在生命中的音樂
  • 感動,如此創造

    作者:久石讓

    中文世界第一本,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自傳! 這是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紙上音樂札記! 這也是久石讓與所有創意人分享他的音樂夢之書,完整地集結了作曲家的生活智慧與創意美學實踐,字字珠璣,是創意者的絕對首選! 只有像久石讓有如此豐富多元的音樂創作經驗,才能把話說得如此簡短而精準,一針見血。不管是想要深入了解久石讓音樂的樂迷,或從事藝術創作工作的創意者,或者是想要進一步在生活和工作上發揮創意的一般讀者,久石讓的《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肯定會帶來很大啟發。 一提起北野武和宮崎駿的電影配樂,有誰不知道久石讓的動人音樂?就像《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第一名》、《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裡的音樂,觀眾永遠難忘那感動肺腑,深深烙印在內心的美妙音樂旋律。國際著名作曲家久石讓一出手,他的電影配樂必定引起全球觀眾的囑目。 是的,這就是久石讓的音樂魅力,他創作的音樂感動全世界。這種感動力甚至扣緊聽者的心弦,聞之無不激動流淚。電影完畢後,音樂依然停留在觀眾的心坎上。因為我們不會忘記,這股震撼人心的強烈感動!縱橫於中、日、韓、香港四地,久石讓不愧為「音樂大師第一人」!因此,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不禁讓人產生好奇,為何他能保持源源不絕的創意? 這本書,就是作曲家久石讓現身說法,第一次談論他身為作曲家與音樂創作的關係、如何捕捉創意,讓讀者通過文字更貼近他的想法和理念,看看這位專業音樂大師如何從生活細節裡得到靈感,發揮創意,進一步在琴鍵和五線譜上,實踐他的「感性」。 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第一名》、《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宮崎駿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等電影每一首知名配樂誕生的背景,也盡在本書呈現。 因為這種感動,既是創意,也是創造,來自於本身的信心。原來,感動可以如此創造! 久石讓開章明義便將創造的態度分為兩種。 一種是以自己所思所想為主體,循著自身的價值觀與信念,追求滿足自我個人之物,藝術家即是此道中人。 另一種則是把自身界定為公司的一分子來進行創造,心心念念是需要與供給,而置身於定睛凝視找出世人當下所求為何的境地中,並自然的以商業基楚為考量,世上大多數稱為職業者可以說都是如此。 身為音樂家的久石讓則將自己現在的態度界定為後者,並由此出發闡述自己如何創造出感動人心的電影配樂。 第一、二章最直接而實際的條列許多客觀重點,給與從事創造的職業人士很大的幫助。他以自身為例告訴讀者,作曲需要理論的思考與感性的火花,而成為理論思考的基礎者正是自身的知識與經驗等的累積,所謂的感性事實上有95%便是由此而來。 有了這樣堅實的基礎,也才有可能總是達到一定的水準,而無關乎心情好不好地如期完成工作提出成果。也從解析感性的本質出發,作者更簡單清楚解說如何培養感受力、直覺力,並跳脫事物的既定框架,以拓寬廣度磨練知性,從而提升創意與創造力。 第三、四章則是久石讓以自身從事電影配樂的實際經驗,現身說法創作的過程,舉凡他與導演的認識與合作互動、角色配樂的發想、創作的步驟、電影作品中音樂與影像的整體平衡考量、電影與音樂所反映導演與作曲家的內在世界甚至是國情,乃至他對自我音樂曲風的轉變、新的挑戰與自我期許,點點滴滴,都能讓讀者對他有更親近的認識。 最後兩章則帶著他對傳統文化傳承以及人文的深層關懷,並從他在韓國得獎前後所感受到的亞洲氣流,泛談中日韓與台灣各地的電影工業及著作權意識等問題。全書論述簡潔且易懂易讀。 久石讓精采語錄: 所謂的一流,即每一次都能夠發揮高水準的能力。 作曲家如同馬拉松選手一樣,若要跑完長距離的賽程,就不能亂了步調。 關於創作這件事,重點在於感性。 身為一名創作者,抱持的態度是能不斷提出新構想,並且靠自己進行創作。 作曲需要的是符合邏輯的思考,以及乍然閃現的靈感。 符合邏輯的思考,依據腦中所累積的知識、經驗等等。曾經學過什麼、體驗過什麼,才能逐漸構成創作的血肉,這些都存在於邏輯思考的根本之中。 誕生而出的作品要勝過人腦思考出的「好」,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順利掌握住那道閃現的靈感,做出來的曲子必定會成功。
  • 爵士乐群英谱

    作者:村上春树

  • 爵士乐群英谱 2

    作者:村上春树,和田诚 画

    《爵士乐群英谱2》内容简介:村上春树的彩图传记集,内容为二十六名当代美国爵士乐手的小型传记,以及村上对他们的音乐的感悟。每个传记都配有画家和田诚所作的爵士乐手画像,和爵士乐手的成名唱片封套照片。
  • 交响情人梦

    作者:(日)高里椎奈

    当史上最邋遢钢琴女遇到古典乐王子。 出身音乐世家的千秋真一是桃丘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大二学生,虽然琴艺出众,又是众学弟、学妹仰慕的对象,但他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冷冰冰让人难以接近。千秋不屑于老师江藤的教法,江藤一怒之下,不再让他参加音乐大赛,连他的女友也弃他而去,千秋喝得酩酊大醉,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如垃圾场的屋子,耳边却传来极为美妙的钢琴声。弹琴的女孩名叫野田妹,是一个不爱清洁、乱七八糟、稀里糊涂的人,但钢琴却弹得极有个性,千秋与这个古里古怪的女孩的故事就在怪怪的气氛中开始了……
  • 感动,如此创造

    作者:[日] 久石让

    《感动,如此创造》内容简介:日本首席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首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他对于音乐创作的想法,是一部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的纸上音乐札记!《感动,如此创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撰写而成,可谓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自传! 为什么音乐大师久石让能够创作出一首首打动人心的乐曲?他是如何保持自己有源源不绝的创意?《感动,如此创造》是久石让首次现身说法,畅谈他身为作曲家与音乐创作的关系。久石让从音乐家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感性?久石让是如何从生活细节里捕捉创意的?
  • 时代的噪音

    作者:张铁志

    这本书的文字书写从二十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製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歷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 这些音乐 人包括Pete Seeger, Woody Guthrie, Bob Dylan, John Lennon, The Clash, Bruce Springsteen, Patti Smith, Billy Bragg, U2。 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划不同歷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零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零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七八零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爭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只是摇滚乐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 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影响了我们对摇滚与政治的认识,《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歷史变迁之间关係的理解,而成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书之一。
  • 昨日书

    作者:马世芳

    他的广播被两岸乐迷珍藏,甚至出现“靴子腿”(bootleg)私卖光盘。 他的文字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涛声。 他写音乐,让我们忍不住翻出那些老歌,一遍遍重听。 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 自拔。 《昨日书》来自马世芳的内心深处,却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与社会交响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 地下乡愁蓝调

    作者:马世芳

    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评集。 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 一九七一年,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士已经解散;乐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 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台湾乐坛的巅峰期已在不远处招手。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 然而,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了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如今的我们再随其追忆这些情怀,也许只是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从何处而来。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
  • 我们同年生

    作者:大江健三郞,小泽征尔

    一位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今仍笔耕不缀的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先生;一位是先后担任过多个著名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活跃于全球乐团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两位享誉世界大师在世纪之交开始了一段对话——文学与音乐的对话。其实,更确切地说,那是一段艺术与人生的对话,是同年出生、童年埋下梦的种子、并最终摘得硕果的两位多年好友为读者展开的一幅精彩画卷。 “传承”、“锤炼”、“沟通”、“阐释”……一个个醒目的字眼鲜活地撞入视线,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惊喜与源源不断的感动。
  • 放牛班的春天

    作者:骆昆鸿

    一个爱与音乐交织的故事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一对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都从放牛班的那个春天开始
  • 噪音太多

    作者:梁文道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 9999滴眼泪

    作者:陈升

    《9999滴眼泪》是陈升的散文小品集,收录了《那些跟青春记忆有关的美》、《心安灯》、《子夜二时,你做什么?》、《蓝月亮》等多篇作品。陈升的文字充满了和亲友之间的细腻情感,饱含了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留恋与怀念,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男人内心的矛盾与自嘲,让读者看到陈升洒脱背后的另一面。这本书特别收录了陈升给20岁、30岁、40岁、50岁的自己写的信,是一份为所有升迷量身打造的特别礼物。升妈、升嫂、刘若英、陈绮贞四人倾情撰文推荐,从不同角度解读她们眼中的陈升。这部陈升作品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是全新加料的精彩图文增订版,也精心策划之后的终极纪念版。 他的人生,以及我们的青春梦,都被“升式创作”存档在这里。一如那些跟着青春记忆有关的美,好像虹彩那般的稍纵即逝……但却又似乎冻结在记忆某一个深处。 她们眼中的陈升: 亲爱的偶像,我当然“永远永远”支持你!身为你的歌迷,我愿意为你更改永远的定义,这永远不会是自我欺骗成分居多的时间的长度,我想会是自由心证的感情深度。也请你永远地当我的偶像吧!只要我有一天还崇拜着爱,崇拜着自由冒险和善良关怀,我就会继续对你,表达着我的崇拜。 —— 陈绮贞 很久不见了,我不会自讨没趣地问你最近好不好,因为你的答案总是“活着吧!”,在这个不齿于“冷笑话”的年代,还能坚持这么幽默的冷言冷语,你应该也算奇葩。我想即使到了九十岁,你应该还是跟现在一样,像个长不大的小老头,有点愤世嫉俗,满头银发,却还穿着短裤拖鞋自以为游走在不知名的星球吧。 —— 刘若英 记得二十六岁那年,我生平第一次去中南部乡下的朋友家作客并留宿在那儿,着实地体验了所谓的台湾味(刨括人情、食物、风景、空气中的气昧……),是与陈升。天蝎座的他,在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同时,常会有两难不知如何面对的态度。有时候会感到到很黏你、很迫切需要你,有时候却又想逃离你…… —— 升嫂 大约六岁左右带他回高雄娘家,在逛街时他一直哭也不跟我走在一起,离得远远的。问他要什么东西就是不肯讲,还在街角躲起来,做妈妈的很担心他走失,回头找他还故意转头走,所以回家后被痛打一顿,到现在几十年了,我还是搞不清他到底要什么。 —— 升妈 带了一点点的兴奋,带了一点点的恐慌,不管怎样,即使你说前面的路是坎坷的,是美丽的,我还是要慢慢地走向五十岁的你…… ——陈升
  • 寒·十八禁

    作者:韩寒

    《寒·十八禁》是一套韩寒自编、自导、自己设计的音乐、诗文、影像集。 音乐内容有一张CD,收录《偶像》、《混世》、《春光》、《最差的时光》、《空城记》等歌曲。 文字内容有韩寒十首歌词手稿。 影像内容有一百幅私家照片,一张多媒体光盘,收藏45分钟的韩寒赛车车、MV制作和歌曲录音的记录,7首MV和韩寒的作品创作记录。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作者:余华

    “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和渐强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话,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流动,就像道路的存在是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
  • 陈丹青音乐笔记

    作者:陈丹青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