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

  •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作者:(英)保罗·克罗宁

    本书汇集了对这位曾被弗朗索瓦·特吕弗赞誉为当世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我们自以为对赫尔佐格所拥有的认识,其实绝大部分并非真实:在他身上集聚着各式各样的传说、谣言乃至弥天大谎,数目相当惊人。本书则为此提供了一次辨别是非的好机会,既有关于其影片摄制过程的阐幽明微,又有针对那些不实之词的拨乱反正,涉及其电影生涯的各段历程,方方面面。其珍贵价值难以衡量。 传奇德国电影人维尔纳·赫尔佐格生于1942年,他因与喜怒无常的克劳斯·金斯基的频繁合作——包括《天谴》、《陆上行舟》这样的史诗作品,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而为世人熟知。从整个战后欧洲电影版图来看,赫尔佐格的作品堪称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赫尔佐格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本书汇集了对这位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同时也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就生平所触及的人、事、环境和观念,彻底地表述他那些热情、奇妙而且幽默讽刺的观点。
  • 一个导演的故事

    作者:安东尼奥尼

    这是世界级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一本笔记小说,其中充满真知灼见和睿智的光芒。这些“速写”并非毫无关联的杂记和随笔,而是富有启示性和经过精挑细选的一群“叙事核心”。荒凉的海滩、空旷的郊野、平静的海面、废弃的空城和无人的街巷,通过这些视觉的“蒸馏”精粹,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象征和隐喻上的刻意求工以及极富暗示力的摄影手法,从中欣赏到一种有力度的、细节丰富的画面语言。
  •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

    作者:里芬施塔尔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内容简介:莱妮·里芬施塔尔,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二十世纪德国最有名也最有争议的人物,《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一百位最重要艺术家中惟一一位女性。1902年出生于柏林。1933年,为纳粹党纽伦堡党代表大会拍摄了纪录《信仰的胜利》,翌年,又为纳粹党代表大会拍摄了最为世人激赏和诟骂的纪录片《意志的凯旋》。1936年受国际奥委会之托为柏林奥运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后来被命名为《奥林匹亚》的纪录片,几乎成了所有体育纪录片的圣经。1945年被定名为纳粹同情并被逮捕入狱四年,从此告别了心爱的电影。影评人里查德·考利斯坦率地说:“那因为《意志的凯旋》拍得太好了,加上,她的风格,加上,她是个女人,一个美丽的人。” 1955年,海明威的小说《非洲的青山》使她迷恋上了非洲。她数次前往深入考察那里的土著居民——努巴人的生活习俗并出版了一本摄影集。1974年,72岁高龄的她谎报了20岁年龄,参加了深海潜水训练班,沉迷于深海水下摄影,也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深海潜水者。1984年,80岁的她为了“澄清误会,消除成见”,开始撰写这本回忆录,前后历时五年。2003年,里芬施塔尔去世,享年101岁。
  •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作者:维姆·文德斯

    文德斯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安东尼奥尼(1912-2007)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导演,20世纪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从40年代到80年代初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近30部影片,其中《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等作品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85年的一次中风使安东尼奥尼变得行动不便,并丧失了说话写字的能力,只能画草图,因此沉寂影坛 10年。1994年,他重燃创作欲望,在文德斯的协助下再执导筒拍摄《云上的日子》。本书是文德斯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所写的日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细致的洞察力和对安东尼奥尼的崇敬之情,真实而感人地记录了当代电影著名作品的完成过程。这是一本电影大师写电影大师的书,但不是单纯的人物和作品描述或评论,而是两位大师合作过程的思想、精神、技术交流与碰撞以至融合的特殊经验记录,在电影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文德斯详细地记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付诸实现的许多细节--包括幕前幕后的每个环节,整个团队人员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沟通,一些拍摄技术的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对等。没有高深的理论、概念之类的东西,只要对电影术语稍有认识,谁都能够轻松愉快地读完,了解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
  • 与他共度61世

    作者:的灰

    《与他共度61世》,就是一部张国荣电影生涯的全记录。全书洋洋洒洒30余万字,800余幅获得香港电影双周刊独家授权的剧照,61部电影逐篇细说从头,从影片内容、演技评价、艺术风格、旧闻花絮、影坛大动荡直至微妙变迁,无所不包,无所不言其详。犹如一个个分镜头剧本,将电影中的世界历历再现,还原出一个艺人毕生的电影生命传奇,也还原出整个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黄金年代。
  • 我,费利尼

    作者:[美]夏洛特•钱德勒

    比起他的梦,费里尼的现实人生甚至更见精彩。他将梦境寄托于电影胶片之上,为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 本书是作者夏洛特·钱德勒花了十四年的时间(1980年至1993年),与费里尼对话的成果,分为三篇上篇记述费利尼年幼时受到马戏、电影及美国漫画的影响,年少时到罗马从事漫画及记者的工作,并进而接触电台、电影编剧的经过:中篇讲述他如成为导演,且逐渐闯出知名度:下篇则着重于费里尼成为大师以后,如何成为一则传奇。费利尼对作者说:“我把我仅有的一生都说给你听了。这些就是我的遗言,因为我已经没有什么可说了。” 本书细节丰富,叙述委婉亲切,对于读者理解费利尼其人其作当有助益。
  • 巴赞传

    作者:[美] 达德利·安德鲁

    《巴赞传》是法国电影理论家、批评家安德烈.巴赞的传记,由美国著名电影学者达德利.安德鲁所著,是目前华语世界第一本巴赞传记,书中讲述了巴赞为电影的一生,以及对战后新浪潮一代的影响和思想上的互动,被誉为唯一准确而真实描绘巴赞形象的著作。
  • 我的最后一口气

    作者:(西)路易斯・布努艾尔

    书中讲述了路易斯・布努艾尔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作为与20世纪同行的电影导演,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被流放到墨西哥。但所有这些磨难都不能消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有时对人对事却又有着强烈的偏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代电影大师活生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造作和伪饰,只是一份真实。
  • 张艺谋的作业

    作者:张艺谋,方希

    《张艺谋的作业》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张艺谋的作业》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
  • 这只是一部电影

    作者:(美)钱德勒(Chandler C.)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英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从影五十余年来,他以创意独到的技巧和对类型片的持续探求,为世界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影像体验;同时,也成为影史长青的真正传奇。作为希区柯克家族的私密好友,本书作者以访谈式的轻松和幽默,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电影大师的个性、家庭、电影和更多的幕后故事……
  • 极权制造

    作者:[美] 斯蒂文·巴赫

    莱妮·瑞芬斯塔尔,二十世纪德国最有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女性,著名的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 希特勒赞美她是“德国最完美的女人”,更多的人批评她是“希特勒的御用导演”。她最著名的电影作品有纳粹宣传片《意志的胜利》和记录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奥林匹亚》,被认为是代表法西斯美学的经典作品。虽然在晚年的访谈和回忆录中,她不断自我辩护,称自己只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艺术家,但是始终不能被公众原谅。她真的如她自称的那般无辜,是被迫害的吗? 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人兼传记作者,斯蒂文?巴赫对莱妮的理解可能是最恰如其分的了。凭借一些新披露的可靠资料——对莱妮的合作者和密友的访谈,以及莱妮本人的访谈录音,巴赫呈现给我们这部杰出的传记,探寻这个独特女人的作品和言论背后的真相。 美与人性,艺术与政治之间有清晰的边界么?道德的尺度又在哪里?
  • 库布里克传

    作者:[美] 文森特·罗布伦托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1999),美国电影导演。曾执导《光荣之路》、《斯巴达克斯》、《洛丽塔》、《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和《全金属外壳》等电影,皆为经典之作。库布里克堪称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奥逊•威尔斯曾赞誉他为“电影巨人”。但他离群索居,长期以来关于他的事迹鲜为人知。本书是第一部对库布里克的生平进行全景式考察的专著。作者认真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并对库布里克的朋友、家人和同事进行了采访,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 伍迪·艾伦:电影人生

    作者:[美]理查德·席克尔

    伍迪·艾伦,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最机智和最多产的电影导演,却甚少谈及自己,亦常常为人所误解。此番,面对影评家理查德·席克尔的采访,他侃侃而谈近四小时,话题涵盖他作为电影人的方方面面。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伍迪·艾伦对于电影的激情来自何处,他是如何拍电影的,又如何以电影来探讨他所痴迷和执著的论题:道德,信仰,两性战争,现实与梦幻的冲突,以及偶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访谈文字之前,理查德·席克尔提供了一份长篇序言,提纲挈领,综览伍迪·艾伦的电影之路。访谈文字之后,则附有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目录。简洁却不失深度,本书堪称进入伍迪·艾伦电影人生的最佳入口。
  • 莱昂内往事

    作者:塞尔吉奥·莱昂内,诺埃尔·森索洛

    塞尔吉奥•莱昂内唯一自述生平和创作的记录 时间为塞尔吉奥•莱昂内的作品加冕。“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转换传统西部片的母题和主旨,创立了“通心粉西部片”这一新类型;“美国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国往事》)更以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格局,尽现透视美国历史和梦想的辽阔胸襟。 莱昂内是一位善于叙述掌故的大师,本书试图通过本人之口,以高度的精确还原他的电影人生。十五年的友谊和心扉的敞开是这本书的基础,丰富生动的细节展现莱昂内经历、性格、爱好同创作之间的交融、互动,每每出人意表。 此外,从德•西卡到亨利•方达,从克林德•伊斯特伍德到恩尼奥•莫里康尼,莱昂内回顾了他与诸多人的合作经历,读者可以从他的独特视角见证1950年代到1980年代欧洲电影和美国类型片发展的历史。
  •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作者:(英)达纽西亚﹒斯多克 编

    1996年。克里斯托夫·基邪斯洛夫斯基英年早逝,电影界顿时失色。《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及《红》、《白》、《蓝》三部曲给基氏来了世界级电影人的美誉。基氏为人出奇低调,甚至对自己的工作和天赋也不太经意。不过书中这些坦诚、细致的访谈显示出他对电影的一种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激励他度过了波兰在二战及战后那一段纷乱的岁月。 基氏致力于电影事业也映照出波兰重新寻找自我的斗争。随着)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东欧诸国变故,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重心也转向法国。辗转于波兰、法国期间,基氏创作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最重要的电影作品。
  • 魔灯

    作者:[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的这本自传,成书于他宣布息影后的1987年,既是对他一生的回顾,也是一扇通向他心灵秘密通道的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深层次的心理依据。 伯格曼在书中通过真诚的笔调叙述,让读者走进了属于他自己的秘密世界。伯格曼一生的经历: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这一切都源于孩堤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而这又正是本书的标题。 正如伯格曼自己的电影作品,这本书是现实、记忆和梦幻的组合,也是一个电影时代的记录,今天的伯格曼已名满天下,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他的电影所记录的人类情感则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回味、去思考。
  • 少年凯歌

    作者:陈凯歌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 我把青春献给你

    作者:冯小刚

    《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导演冯小刚唯一的自传,也是迄今为止演艺界人士中最为成功的一部自传。作家刘震云这样评价:“冯小刚是以一个非凡的导演著称于世的。”无论票房还是影响,今天的冯小刚皆以压倒性优势决胜于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成为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殿堂级人物。 书中呈现了一个执著于理想的“苦孩子”步履维艰的奋斗史。作者冯小刚既不作任何姿态也不戴任何面具,坦诚写下对青春往事的回忆,对中国电影的坚守与反思,对母亲妻女的感情。《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手机》,这些牵动着全国人民记忆的影视作品,冯小刚亦原原本本记录了它们不为人知的诞生历程。而他与王朔、刘震云、姜文、葛优、陈凯歌、陈道明等大腕儿的独特交情,也带着强烈的冯氏风格,连珠妙语跃然纸上,甚是精彩。
  • 我把青春献给你

    作者:冯小刚

    卸下名人的顶戴,大胆诚恳地自嘲,勇气来自于自信———冯小刚把自己交给读者,缺失与真诚一并奉上。走向成功的地图,插上一路颠簸的坐标。文字的冯小刚比银幕的冯小刚更加清晰。 深藏入心的机智在不知不觉中释放,被冯式调侃链接的情感更显深沉。比如,转业回家,他戴上军帽,最后给母亲行的最后一个军礼;比如,最初在产房外见到女儿出世的一瞬,父爱与责任感的附体;与好友梁左的生离死别,无不在他朴素行文的背景上洒下泪花。 冯小刚这本《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利用《手机》剧本创作和开拍之间的问隙创作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它别具一格。与别的准自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寻找的时候,感情是不一样的。与别的准自传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胆怯和躲闪的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冯小刚过去说过,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前年崔永元出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赞赏老崔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写《不过如此》,是38年长成一根萝卡,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现在我们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看老崔切萝卡一样,能够知道老冯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砖一瓦盖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宫殿。也有些像看动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鸡,非驴非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冯小刚也善于化崇高为平庸,对于这本书,他在自己写的序中说,朋友,没别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献出去,逗你解个闷儿;那么作为朋友,现在我用这篇序,把解闷儿还给他本人。最后我想告诉他的是,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一点七公里的路要走,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 十年一觉电影梦

    作者:张靓蓓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