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理论

  • 文心雕龙

    作者:[南朝梁]刘勰,黄霖 导读,黄霖 整理集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

    作者:【俄】梅列日科夫斯基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2卷(套装共2卷)》内容简介: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宗教思想家之一。他的成就涉及欧洲和俄国文史哲各个领域。“基督教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全部创作。他通过解读历史人物,尤其通过剖析人物的灵魂、精神过程来表现和叙述他的宗教哲学思想。 这部写于1900年到1902年的两卷本长篇作品《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明证。通过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的剖析,梅列日科夫斯基力图审视俄罗斯现代民族精神的代言人的灵魂,揭示俄罗斯现代宗教思想所面临的问题,探索这些问题在现代语境中的宗教哲学意义。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2卷(套装共2卷)》共2卷。
  • 故事形态学

    作者: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该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势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1928年问世的《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构成了全书的轴心。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20世纪80年代初,《故事形态学》的一些内容通过英译和法译介绍到中国,钱钟书先生当时便说过把这本书译出来“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不断有民间文学、叙事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普罗普的形态分析方法。此次是根据最新版俄文本全文译出。
  • 文学理论教程

    作者: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修订二版内容与原版本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第三编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第四编介绍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作品类型,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其内在审美形态;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关系。《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还配有导学光盘和学习卡,学生通过导学光盘的引导和学习卡上的密码路径即可进入网络环境的学习当中去。
  • 文学与人生

    作者:吴宓

    吴先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和著名学者。本书系他苦心经营十余年写成的讲义,于湮没五十年后首次面世。该书用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成,代表了作者的哲学与文学艺术思想的核心与精华。作者凭借渊博的才识,汇通古今中外的智慧,对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文学之功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及一些哲学上的本体论的问题作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这些论述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以及在现代化经济浪潮冲击下如何提高文人的品格极有启迪意义。书后附有吴宓先生的弟子周辅成、李赋宁、王氓源先生撰写的阐释性论文。
  • 文学在思考什么

    作者:(法)马舍雷

    简介: 文学除了能给读者提供乐趣之外,是否还能奉献一些哲学教诲呢?本书从文学领域中借鉴了萨德、斯达尔夫人、乔治*桑、雨果、福楼拜、巴塔耶、鲁塞尔、塞利纳和格诺的作品,借助对文学作品的哲学分析,积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作者看来,文学也是一种思辨的操作者,是真正的思想机器。针对广为流传的“科学哲学”的概念,作者提出其应该让位于某种“文学哲学”的概念,文学哲学将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真理的效果。 导读: 哲学和文学就像是同一个话语的反面和正面,两者以交替的面貌展示着话语的起伏跌宕和水平落差:在此中显示为饱满而又连续的形式,在彼中却表现为缺失和省略的形式。 ——皮埃尔·马舍雷 马舍雷出色的批评智慧贯穿了文本的始终。 ——文森特·P.佩科拉,《现代哲学》
  • 空间的诗学

    作者:[法] 加斯东·巴什拉

    《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巴舍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 。虽然他关注于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做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诺伯休兹 (Norberg-Schulz),一位重要的建筑现象学学者,就在他的《实存空间与建筑》这本书中,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舍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结构我们。
  • 文学是什么?

    作者:[美]莱斯利·菲德勒

    简介: 本书是后现代文学思想的一部发轫之作,经典之作。作为颇具叛逆性的大众文化批评家,莱斯利·菲德勒用巧妙诙谐的笔触,探讨了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具有高下之分,为何有些作品持久流行却入不了“高品位”的大师们的“法眼”等在当下备受关注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在当下社会尤具借鉴意义。 导读: 莱斯利·菲德勒是自古以来美国文学出产的“最棒的”家伙。 ——索尔·贝娄 莱斯利·菲德勒是美国文学和社会批评界最钟爱的“裸泳者”。 ——《时代》周刊 他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文学——文化批评家。 ——《村声》杂志
  • 谈艺录

    作者:钱锺书

    关于中国古代诗文的论艺专著。简装横排繁体本。
  •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作者:陈平原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最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课程强调读书时的个人体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夹叙夹议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讲坛”丛书,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闲文与穿插。 由于采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显了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在作者看来,自周作人、林语堂始,直到当下仍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独抒性灵,轻巧而倩丽;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则大都属于“学者之文”,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
  • 与鲁迅相遇

    作者:钱理群

    本书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试图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苍老而暗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时在2001年,钱理群的“天鹅的绝唱”。
  •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作者:王德威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 语言与沉默

    作者:[美]乔治·斯坦纳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 日本物哀

    作者:[日] 本居宣长

    李长声 叶渭渠力荐──日本的《文心雕龙》 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扛鼎名著首次中文引进 理解日本文化,从《日本物哀》开始 站在《菊花与刀》的另一面看日本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以及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也很难全面地进行日本文论及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本书是日本复古国学大师本居宣长通过注解《源氏物语》等日本经典著作,全面深入地阐释物哀论之代表作品,对理解日本文学及文化意义重大。
  • 文学理论入门-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乔纳森·卡勒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内容简介:乔纳森•卡勒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理论”。他没有描述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斗,而是勾勒了理论所倡导的各个关键的“流变”,直接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涵。《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会让每个想要了解当代文学的读者受益匪浅。
  • 文学中的城市

    作者:[美]理查德·利罕

    《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梳理了城市从起源到后现代时期的发展变化,重点关注了作为启蒙运动产物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及演变,并通过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解读,考察了从笛福到平琼等众多作家对新出现的世俗城市的回应。作者把城市文本与文学文本进行对照解读,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城市和理解文学的新途径。
  • 文学大纲(上下)

    作者:郑振铎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中国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全书不仅及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学理论),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叶,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涉及古近中外诸多作家诗人和名篇名作。 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大纲》成书于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书中首次把西方和东方的文学历史平等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通史。时隔八十年后,这本书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学术价值和魅力!本书是最新版本,除了忠实原著外,还附有内容详尽的图书插图目录,使用极其方便。
  • 诗学

    作者:[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 谈文学

    作者:朱光潜

    《谈文学》(朱光潜著)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来,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读朱先生的文章,“使我们快乐地发现我们的渺小的心灵和伟大心灵也有共通之点”。
  • 七缀集

    作者:钱锺书

    《七缀集》是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前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9年9月出版,后书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于1984年3月出版,两书原有的短序保存为此集的附录。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古代有“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故题为《七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