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理论

  •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作者:(法)勒内.基拉尔

    昆德拉很赞过的一本书
  • 被背叛的遗嘱

    作者:(法)米兰·昆德拉

    《被背叛的遗嘱》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 小说的准备

    作者:(法) 罗兰·巴尔特

    《小说的准备》由四个不同部分组成,包括两次课程讲演系列(“从生活到作品”;“作为意志的作品”),两次研究班系列(“谜园隐喻”;“普鲁斯特和照片”)。四个部分之间没有主题方面的直接关联,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思想方向上的统一性。《小说的准备》可视为作者借研究写作为名进行的一次“准诗体”的文学伦理学自白。
  •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与友谊

    作者:阿兰·布鲁姆

    莎士比亚不仅是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也是西方思想大传统中伟大的政治哲人之一。在西方文教传统谱系之中,不断有学人将莎士比亚与柏拉图并举:莎士比亚戏剧以历史舞台为背景,深涉人世政治问题的底蕴,尤其是王者问题,一再激发后人掂量人性和人世的幽微,为后世探究何谓优良政制、审慎思考政制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与友谊 莎士比亚有如自然之镜,呈现人本来的样子。……他的戏剧让我们想到沉思的古典式目标,而不是志于改良的现代野心。他不自视为人类的立法者……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最美好的相遇和最残酷的分离……莎士比亚几乎是我们与古典和过去的唯一连结,教育的将来在很大程度上将仰赖于我们是否能紧紧跟从他。 ——布鲁姆
  • 故事开始了

    作者:[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他是当今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以色列作家,莫言、阎连科、毕飞宇尊他为文学导师 别出心裁的十堂文学课,奥兹带你游历小说的微观世界 本书是慢速阅读教程的入门:阅读的乐趣和其他乐趣一样,应该是小口啜饮,慢慢品味。——阿摩司•奥兹 作家最头疼的事,就是写故事时不知从何处下笔,对着一张白纸发呆。而他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开头,又总是被心急的读者匆匆读过。 在奥兹看来,故事的开头是应当细读的,它是作者和读者订立的合同。这合同有的暗藏玄机,有的是蜜糖陷阱,有的循循善诱,有的令人望而却步。而作者最后会不会兑现合同,以怎样的方式兑现,追究起来也颇为有趣。 在本书的每篇随笔中,奥兹都拿出一部名家作品的开头细加玩味。跟随这位睿智而风趣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我们到达一种新的阅读境界。跨过故事的门,便走进了作家的内心。
  •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作者:【美】艾布拉姆斯

    《文学术语词典》一书于1957年出版,它用简短明快的文字概述了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关键术语。现在的第7版包含了更多的新词条,其中一些是有关最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所有早期的词条都进行了重新修订,有的进行了彻底重写;各个独立的词条中提到的相关作品也重新扩充了,把新近的作品包含了进来;在原有的“术语索引”的基础上新增了"人名索引"。这本文学词典历经广大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的考验,已经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必备工具书。
  • 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

    作者:(英)托·斯·艾略特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于1919年至1936年期间的20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同样致力于诗剧创作的艾略特在戏剧的黄金时代——伊丽莎白时代进行了仔细爬梳,将莎士比亚、马洛等剧作家置于笔下进行了缜密而谨慎的分析,同时在最后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危机,并提出古典文学修养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

    本书发表于1960年,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本书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作者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
  • 论小说与小说家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她在小说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本书收集了她的十多篇论文,分别论述作者对奥斯丁,爱略特,康拉德,哈代,劳伦斯,福斯特等人作品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文学论点,如时代变迁论,人物中心论,主观真实论,突破传统框子论等,以及她的批评方式,如印象式,透视式,开放式等。尤其是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作者以幽默讥讽的笔墨,抨击了当时男性作家对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被认为是一篇文学界的女权宣言。
  • 批评批评家

    作者:(英)托·斯·艾略特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收录了艾略特从1917年开始到1961年间的9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这位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评论家有着独到的眼光,对众多文化现象进行了评论,如对文学批评的运用的论述,另外他还评价了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若干作家,并强调了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 要性。
  • 读书人

    作者:大江健三郎

    只要发现自己的第一本书 便可以由此延续下去,从而创建成一个平台 读书人、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讲义 一半是写作人,一半是读书人,生活与读书是如何连结起来的? 度过只是写作的人生,只是读书的人生, 世界的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有着全部爱书人共同的「瘾头」。 好奇图书馆另一头的那个人正在读哪本书,趁隙跑去记下打开来页面上的那句诗; 害怕忘记今天读了什么,笔记一本写完一本,至今仍不间断; 他读过的书,红笔蓝笔、纸页上画满重点,读起字典更不输看小说的疯迷; 背诵所有喜欢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欢上的书的作者成为朋友。 大江健三郎读书、写作一辈子的个中滋味,尽在这本──读书讲义。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相遇,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萨依德 一生的阅读,一世的朋友 特别收录《“晚期风格”之思想》──全面阅读萨依德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笔记── 阅读某一本翻译作品。 ◎用红蓝两色铅笔将书中自认为确实精采的部分以及不太理解的部分一一画上线条,如果是稍长一些的段落,则用线条圈起来,这就是我的作法。至于画线的铅笔,我之所以觉得至少须要两种,是因为要用其中一种颜色的铅笔,将感佩之处以及兴趣浓厚之处画上线条,这是一种肯定的行为。 我并不是「非常自然地开始写小说」那种类型。 ◎我总是首先阅读外国的小说以及论文,在此过程中对其文体产生兴趣。尤其是每当阅读外国诗歌时,我总会萌发这样的念头,于是绞尽脑汁创造出自己的日语体,因而我的文章被人说为疙里疙瘩、难以阅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即便现在,我们这些纯文学小说家的日子过得也不算轻松啊。 ◎尤其那些青年作家就更不容易了,似乎大家都甘愿忍受那种痛苦、忍受着那一切而生活而写作小说,以这种态势设法向社会推出自己。然后,便写出一本几乎没有畅销前景的作品。至于我,尤其在这种时候,首先就会阅读威廉.布莱克的作品。于是,我便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对应这一切。 所谓读书,并不是被提供信息这种层面的活动。 ◎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写出那书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动,一个人的思考又将使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读者将借此发现这一切,感觉到现在的自己遇见了怎样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也将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作者:[美] F.A.狄克森(Frand A.

  • 行话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在作家看来,文学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心灵又怎样受到外在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在菲利普·罗斯与一众国际作家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探讨了地域、政治与历史在作家们作品中的重要性,并追寻了宏观生活境况影响作家高度个人化艺术的想象之路。 《行话》是一部采访录,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米兰·昆德拉与捷克斯洛伐克、普里莫·莱维与奥斯威辛、爱德娜·奥布莱恩与爱尔兰、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与布科维纳、伊凡·克里玛与布拉格、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与华沙、布鲁诺·舒尔茨与波兰,以及对罗斯两位已故朋友——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和画家菲力普·古斯顿——的欣赏与刻画。书末的《重读索尔·贝娄》一文则生动地呈现了贝娄的成就,而且秉承了此书的精神,是一次同行的解读。 严肃文学也是生活的保存者,尽管社会漠然视之。 ——《行话》
  •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作者:[日] 柄谷行人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并非学院派式的文学史专著,而是理论批评随笔的结集。1980年出版之后,至今已再版25次,成为后现代批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来剖解现性,分别探讨“风景”、“内心”“自白”、“病态”、“儿童”及“叙述方法”等日本现代文学独有特性的形成过程,挖掘文学现代性的起源提示现代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共生关系。 现代文学一旦确立了自身,其起源便被忘却。忘却的结果就使得人们相信这一文学的基本观念具有历史普遍性,这一普遍性也就获得了不证自明的霸权地位,由此排斥任何“非现代性”的事物,对任何前现代的事物进行肆意的分割、颠倒和重组。
  • 与死者协商

    作者:(加)玛格丽特·艾特伍德

    作家扮演何种角色?先知?艺术的祭司?宫廷弄臣?还是真实世界的见证人?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回顾自己童年及写作历程,检视小说家和诗人用以解释、或者当作借口的自身创作活动的种种比喻,细看历来作家披上的戏服、选择扮演的角色。她回应书名的挑战:若是作家为“别具天赋”,那么赐予此“赋”的是谁?这份天赋又有什么条件?她旁征博引,谈及许多健在和已过世的作家,也谈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国际文坛的写作经验和逸事。轻快语调之下,是她严肃看待写作目的与乐趣的态度,以及对西方文学传统及迷失的深刻了解。
  • 诗艺

    作者:[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身为一位作家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身分对我而言很简单,就是要忠于我的想象。我在写东西的时候,不愿只是忠于外表的真相,而是忠于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我会写一些故事,而我会写下这些东西的原因是我相信这些事情——这不是相不相信历史事件真伪的层次而已,而是像有人相信一个梦想或是理念那样的层次。 诗与语言都不只是沟通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激情,一种喜悦——当理解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认为我真的了解这几个字,不过却感受到内心起了一些变化。这不是知识上的变化,而是一个发生在我整个人身上的变化,发生在我这血肉之躯的变化。
  • 文学体验导引

    作者:[美国] 莱昂内尔·特里林

    简介: 在本书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评鉴了五十二部文学经典,如同一场精彩的文学史之旅,从古希腊戏剧家到当下,一路陪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阅读这本书,也就相当于聆听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文学教授讲授一门英语系概况课程,是一部很好的文学导读读本。 导读: 特里林逐一评鉴了这五十二部文学精品……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传统文类或陈述一种普遍的批评教条——把绳镐递给帕纳萨斯的登山者。不,他袖手旁观,绝不推逼提拉,只是随时准备向你提示前面的陡坡和岩缝。 ——威廉·乔瓦诺维奇(本书出版人)
  • 传统与个人才能

    作者:(英)托·斯·艾略特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间18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蕴涵和冷静敏锐的洞察力,这名出色的批评家对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重要性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承前启后的审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 世俗的经典

    作者:【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

    本书为弗莱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成书,探讨的核心是传奇故事的结构。作者一直将文学视为一个整体——“神话的世界或者想像的宇宙”,擅于从最古老的文学——神话原型入手,把握文学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弗莱对传奇故事文本的精妙分析,读者将会发现,那些美妙的传奇故事其实都可以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它们的原初形态。 传奇故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古老的形式和意涵。它起源早、指称广,包括古希腊散文体传奇、11世纪骑士传奇、哥特式浪漫小说、当代浪漫小说等。它钟情于描述荡气回肠的爱情,命悬一线的历险,光怪陆离的奇遇。传奇故事和推理小说、间谍小说、科幻小说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大众文学或通俗读物,是世俗的经典。 在这里,诺思洛普•弗莱像一位经验丰富、洞察精准的老侦探,兴致盎然地为你揭示传奇故事的秘密来源。每一部传奇作品都有一个原型主题,都遵循某种既定模式,归根结蒂,传奇故事是古老神话的再生与衍伸,组合与变异。传奇,止于神话。
  • 小说的艺术

    作者:米兰.昆德拉(捷)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出版了中文译本,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这以后、昆德拉的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位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他对写作这件事的态度,他对文学传统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这态度背后的他对人和世界的态度,都引起了中国作家、评论家们极大的兴趣。本书为昆德拉的自述,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