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礼物

    作者:[法]马塞尔·莫斯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图书其他信息
  • 景观的生产

    作者:葛荣玲

    《景观的生产》讲述了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一个西南屯堡发生的变化。 伴随着明朝屯军的部队,一个汉人移民群体来到中国西南贵州安顺地区一隅,他们在这个被称为黔中孔道的多民族地区安居了下来,因地制宜地建成了村落,记忆和传习着汉人的传统,在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最终获得了"屯堡人"的群体名称。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一个屯堡村寨被现代旅游的大潮席卷着开启了一种新的社会进程,并且逐步实现了从村落社会到景区社会的蜕变。这种蜕变将怎样改变这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应对景观规划、遗产保护等随之而来的新概念,本地人又如何从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生存之道?旅游开发会带来何种新的空间实践,重塑什么样的地方感?本书将通过一个民族志案例,通过景观人类学的视野,呈现一个景区社会被生产的过程。
  • 嫁给谁

    作者:冯雪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离婚率在全国居首位,维吾尔族离婚率较高并且主要体现在南疆农村。本书透过描述喀什一个维吾尔族村落阿村妇女的婚姻,全面、立体地考察了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来自田野的图像,使我们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妇女婚姻诸多层面的同时,进而了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文化个性,反观自我的婚姻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整个人类的婚姻文化。
  • 公民与社会

    作者:张金岭

    《公民与社会:法国地方社会的田野民族志》基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知识需求,用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方法考察法国的地方社会,以微观的视野从整体上理解当代法国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同时,它侧重于透过地方主流社会中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来理解法国社会“有机团结”的文化逻辑与机制。它描述了法国里昂的“红十字”社区“结构”成为一个地方社会“整体”的“过程”,呈现了其内部诸多社会要素“有机团结”的状态,内容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互动中的价值观念、家庭与社会福利、社团组织与社会发展、地方民主实践、身份认同、宗教式微等多个层面与主题,并尝试着基于中国的文化视野对田野调查中的所观所感进行解读和分析
  • 甘肃土人的婚姻

    作者:许让神父

    本书主要是讲甘肃土人的婚姻问题,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希望广大读者喜欢。
  • 雪球

    作者:徐杰舜

    内容简介:华南汉族的人类学分析、华东汉族的人类学分析、华中汉族的人类学分析 、华北汉族人类学分析 、东北汉族的人类学分析 、西北汉族的人类学分析等。
  • 乐户

    作者:乔健,刘贯文,李天生

    在各种贱民中,乐户最为突出的一种。首先是他们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其次是长久持续的历史,其三是乐户是惟一能把统治的最高层与被统治的最低层连接起来的阶层。我们研究乐户的目的,除了从硕果仅存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乐户本身外,便是透过乐户进一步了解传统中国的底层社会,而对于后者的了解,我们必须尽快掌握这真正的最后机会了。
  • 文化人类学教程

    作者:孙秋云

    本教程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较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的文化事象和社会实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是对大学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也是社会学、民俗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了解人类学、文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入门读物。
  • Patriotic Professionalism in Urban China

    作者:Lisa Hoffman

    In the post-Maoist era, China adopted a strategy for investing in the "quality" of its people—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that created talented labor. In her significant ethnographic study, Patriotic Professionalism in Urban China, Lisa Hoffman explains why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seen as fundamental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national progress. She examines these new urban employees, who were deemed vit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global city in China, and who hoped for social mobility, a satisfying career, and perhaps a family. Patriotic Professionalism in Urban China addresses the emergence of this urban professional subject in Dalian, a port city in China. Hoffman identifies who these new professionals are, what choices they have made, and how they have remained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nation—although not necessarily the Communist party—leading to a new social form she calls "Patriotic Professionalism." Hoffman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anging urban life in China while providing an 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late-socialist neoliberalism." In the process, she asks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how such shifts impact cities, how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negotiate these changes, and how "choice" itself is a part of the subject formation process for these young professionals.
  •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作者:Andrew B. Kipnis

  • 政治人类学

    作者:阮云星 韩敏编

    《政治人类学:亚洲田野与书写》无疑是中国和亚洲人类学界的一件大事。两位在日本著名学府接受学术训练的主编,从民族志和田野及书写反思这样两个学术维度来聚焦当代亚洲地方政治,这样的配套论文文集的编辑趣旨本身就已经提示了这本文集的学术意义。
  • 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

    作者:刘志军

    本书以一个中原乡镇为个案,关注了传统宗教及基督宗教在乡村都市化这一社会进程中的兴衰浮沉,及其带给人们的启示。作者选取乡村都市化的视角,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社会转型,并透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历史学的文献研究,结合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方法,对这一时期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及其动态发展进行了“深描”与社会-文化功能分析。以此为基础,作者系统考察了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内在关联,探究了宗教信仰在乡土中国发生变迁的深层原因与未来走向。
  • The Flow of Gifts

    作者:Yunxiang Yan

  • 蠻子、漢人與羌族

    作者:王明珂

    由於歷史上中國與吐蕃的東西爭鋒,夾在中間的川西岷江上游,在二十世紀初成為漢、藏的邊緣。在這高山深谷中世代生息的住民都有三種身份:他們自稱「爾瑪」,但被上游的村寨人群稱作「漢人」、被下游的人們稱作「蠻子」。 本書描述近百年來,在中、西學者的「學術研究」之下,在國家的民族政策與民族識別下,許多蠻子、爾瑪與漢人成為羌族的過程;以及在羌族認同下,人們如何重塑本族歷史或神話、界定共同母語、建構本土文化。 然而,羌族並不是一個奇風異俗的民族;他們只是一面誠實的鏡子,映照著我們所熟悉、信賴的「族群認同」與「歷史」的建構過程,以及此一過程中的荒謬與想像。歷史不只是過去發生的事,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人類學者所描述的土著文化,不只存在於千里外的山之巔、海之涯,我們也生活在土著文化之中。
  •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作者:[美]玛格丽特·米德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的情况。
  • 家族与社会

    作者:陈其南

    本書討論的範圍涵蓋了台灣原住民族、台灣漢人社會和大陸傳統社會,透過對不同社會的分析,探討中國家族與親屬制度,及其在各該社會中展現的型態和作用。 作者從本土學者的觀點,對有關中國家族研究的成果提出反省性的思考,試圖擺脫西方社會研究理論的制約,經由對自己社會的考察,提出獨特的經驗與見解,並進而建構出一個屬於本土學者的理論模型。
  • 比较神话学

    作者:麦克斯·缪勒

  • 人类学基础

    作者:朱炳祥

    本书依据通识课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特点,重在介绍人类学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以及探索问题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方式,并将人类学的“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的基本态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语)的文化自觉精神,以及“反思性”的学科特点贯穿于各章之中。
  • New Jersey Dreaming

    作者:Sherry B.Ortner

    In New Jersey Dreaming pioneering anthropologist Sherry B. Ortner turns her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of how social class is l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ecifically, within her own peer group. Ortner returns to her Newark roots to present an in-depth look at Weequahic High School's Class of 1958, of which she was a member. Exploring her classmates' recollected experiences of the neighbourhood and the high school, she provides an ethnographic chronicle of their journeys from the 1950s into the 1990s, following the movement of a striking number of them from modest working- and middle-class backgrounds into the wealthy upper-middle or professional/managerial class. Sherry B. Ortner 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he is the author of Life and Death on Mt. Everest: Sherpas and Himalayan Mountaineering and Making Gender: The Politics and Erotics of Culture. She has received many awards, including a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Fellowship.
  • 永远的家

    作者:麻国庆

    本书把人类学的社会研究传统和文化研究传统通过家、传统的惯性、社会结合等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讨论。作者通过在中国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提升,给读者展现家族文化的传统与延续、家的社会结合与周边社会、家族与民族的内在特点和运行机制,并把其纳入历时性与共时性、文本与情境、中心与周边、民族与国家、全球和地方、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的视野下进行比较研究。重新思考文化和社会的延续性以及在不同时空视野下,人类学之中国研究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