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桑切斯的孩子们

    作者:[美] 奥斯卡•刘易斯

    “普通人不比历史人物有人左一本右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因而有立体的真实性。尤其中下层阶级以下,不论过去现在,都是大家知道得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即使出身同一阶级,熟悉情形的,等到写起来也可能在怀旧的雾中迷失。所以奥斯卡•刘易斯的几本畅销书更觉可贵。” ——张爱玲 自1961年初版以来,《桑切斯的孩子们》被公认为深情而直白地讲述了贫穷所带来的极大不公。玛格丽特•米德说它“是对人类学的一次杰出贡献——并将永远如此”;路易斯•布努埃尔说,制作出如此忠实于这部原著的电影将是他职业的“顶峰”;菲尔德•卡斯特罗说它“具有革命性”,“价值超过五万份政治传单”。它不但被《时代周刊》评为“近十年最佳图书”,也引发了“墨西哥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 《桑切斯的孩子们》讲述了墨西哥城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目的是向读者们呈现,在经历社会和经济巨变的拉美大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住在一居室的出租屋里长大成人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奥斯卡•刘易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让读者对一个普通家庭进行更深层次的查看,每一个家庭成员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多人自传体的方法也易于减少调查者的偏见,并同时为读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理解。因为人类学家在直接和受访对象接触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满足和理解,可在充斥了专业术语的人类学专著中却很少传递出来。
  • 金翼

    作者:林耀华

    本书是用文学体裁写成的学术专著。它述说两个家庭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的经济方式,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日渐衰落,再现了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剖断面。文字浅显流利朴素平白,内容丰富生动。
  • 金翼

    作者:林耀华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第一家的家长黄东林,他说不上是一位英雄,却是中国农民中最优秀的典型,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的“金翼之家”得名于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合。看风水是中国占卜术的传统组成部分,认为这样做会使家族发达兴旺,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反应就全然不同了。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地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了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就像欧里庇得斯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切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一个人选择善或恶、聪明或愚蠢,确实不取决于兴之所至或偶然的机遇,而是由他本人或他人那些本来具备的爱好和习惯所决定。这些爱好与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个人的善恶智愚实际上早就选定了。林耀华教授以不同的说法表达了相同的见解:“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 神圣的欢爱

    作者:[美] 理安·艾斯

  • 天真的人类学家

    作者:[英] 奈杰尔·巴利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种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以一种英国式幽默风趣的笔调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将隐匿于严肃人类学专著背后的鲜活经历与感触一一呈现给读者。
  • 两性社会学

    作者: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这本书很简略地尝试着讨论的问题,或者对于近代的中国社会有些兴趣。家,特别是宗教一方面,曾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强有力的源泉。中国的旧式家庭,对于一切见解正确的人类学者一定是可以羡慕的对象——几乎是可以崇拜的对象,因为它在许多方面,曾是那般优美。本书分四编,详细讲述了母权社会的复识和神话、疾病和反常、梦想和行事、猥亵和神话、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裂口、一个“被抑窒的复识”等内容。
  • 婴儿战争

    作者:[美] 伊丽莎白﹒欧伦(Elizabet

    《婴儿战争》一举惊爆了核心家庭的内幕,揭示出即使是最和睦的家庭也存在不为人知的冲突。家庭是战场的最前沿。虽然我们的意识里都渴望平静的生活,但我们内心的驱动力却无法平静地处于争夺之中。为人父、为人母?⒔萄胝展耍谡庑┥畈愕娜死啾灸苤拢嬖谧帕硪恢指畎碌募啪病晕死慈繁N颐亲约夯虼嫘囊庵尽? 罗宾·贝克,知名生物学者。曾在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动物学长达22年,发表过大量具有
  • 猿猴的把戏

    作者:Dario Maestripieri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随着著名灵长类学家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的指引,从经济学和社会生物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社会行为。这些“猿猴的把戏”不是横空出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跟我们的动物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舌吻成了浪漫的示爱方式?要知道,这是一种身体侵略行为,还容易传播疾病。为什么老板很长时间才给你回邮件,而你早已经等得花儿都谢了?哪怕在你发了加急邮件时,情况也从未改善。为什么跟陌生人搭乘电梯时,你会觉得不自在?为什么没人推荐,在意大利军队中服役几乎就是死路一条?答案就在这本书里。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等着你来一睹为快。
  • 亲密行为

    作者:[英] 德斯蒙德·莫里斯

    作者从动物学家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亲密行为,如两性亲密行为、社交亲密行为和自我亲密行为等,作了细致入微的科学考察和精辟独到的科学分析,从而揭示的人类在亲密行为中的关系和动机。
  • 人类婚姻史

    作者:[芬兰] 爱德华·亚历山大·韦斯特马克

    《人类婚姻史》是芬兰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爱德华·亚历山大·韦斯特马克(1862-1939)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该书于1891年在伦敦用英文出版,当即在西方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轰动,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的主旨在于论证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古老性和永恒性。全书分三大卷,共三十三章,内容涵盖如婚姻的起源、类别式亲属制度、母权制、内婚制、有偿婚姻、离婚等方方面面。 韦斯特马克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解释社会现象,发现它们的原因,揭示它们是怎样、为什么产生的。他是“社会制度的自然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并在早期婚姻制度史研究中独树一帜。婚姻、家庭、伦理、宗教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反对L.H.摩尔根的学说,否认人类最早的社会单位是“群”,否认原始人最初处在杂婚、群婚的状态中;认为最早的社会单位是“家”,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的天然倾向和最早、最基本的婚姻家庭方式,这种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韦斯特马克还否认历史上族内婚的存在。在道德问题上,韦斯特马克认为没有绝对的标准,并引用大量材料论证各民族、各地区道德伦理上的差别。 围绕着书中的各个论点,作者旁征博引,从古代文献到现实例证,资料范围涉及到五大洲众多国家和民族,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参考目录。近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和学界的相互辩难,本书的若干论点业已受到批评,但从全书所包含的思想财富和翔实资料来看,本书仍不失为一部可资参考和研读的学术巨著。
  • 亲密行为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

    “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亲密行为》收缩范围,专讲现代人的亲密行为,包括自我亲密、两性亲密和社会亲密。以作者动物学家和人类生物学的身份,他当然不满足于各种亲密行为模式的白描,而是要追溯其生物学根源:悠久的进化源头、母亲的亲密源头以及亲密行为缺失的替代机制和补偿机制。 《亲密行为》与《裸猿》和《人类动物园》不同,其突出特点是:(1)微观的视角而不是宏观的视角;(2)集中研究亲密行为,很少涉及其他行为模式;(3)集中研究现代人,罕有古今裸猿的比较;(4)集中研究人的行为,罕有人与动物的比较。尽管如此,人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在《亲密行为》中贯穿始终。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于是,他写的每个字都成为受了创伤的“智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三部曲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因为尽管我们创造了瑰丽的文明,仍然受制于基本的生物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利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 Why Him? Why Her?

    作者:Helen Fisher

    The national bestseller that shows you how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o you are will help you find and keep the love you wantHelen Fisher can often tell, almost instantly, the hidde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a relationship that are likely to keep a couple together or pull them apart. The words they choose, their facial structure and body language, even their doodles and where they live give strong clues to their personality type. After three decades of study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isher has discovered that your dominant personality type guides not only who you are but who you love. "Why Him? Why Her?" provides a new way to understand relationships, whether you're searching for one or eager to strengthen the one you have. Beginning with a scientifically developed questionnaire to determine your prevailing personality type, Fisher tells you not only what type of person you might have chemistry with but how to find them, attract them, and keep them. Once you know the personality profile of the partner you're with--or hope to find--you can use your knowledge of how your types match up to improve your love life. More than seven million people in forty countries have learned Fisher's techniques and are using these tools to make and keep lasting romantic connections. Based on proven results,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goes beyond theory to show that the complex nature of romance isn't so complicated once you truly understand yourself and others. Provocative and illuminating, Fisher's book deserves to be read by everyone looking to be loved for who they really are.
  • 肠子,脑子,厨子

    作者:﹝美﹞约翰•S.艾伦 (John S.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家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吃”。不明白这些,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美味,但明白了这些,可以让你谈起吃来与众不同,在吃货中上升几个等级。 ——云无心 科普“《吃的真相》系列”作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书里有多如牛毛的有趣信息:我们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食物如何推动演化……这是取道餐盘的人类史之旅。 ——Jesse Rhodes,史密森尼杂志美食专栏作者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食物吸引,耽迷于复杂的食谱,眼馋巧克力……艾伦以精神上的味觉偏好作为透镜,讲述生物学和文化历史的故事,他的武器是人类学、食物历史和作为厨师的经验。书中涉及对食物的渴望与厌恶、文化取向与节食,内容丰盛。 ——《自然》 艾伦是个科学家,这就是说,他对食物的文化史——比如说腌黄瓜怎么从东欧迁移到纽约——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干货”。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脑扫描图,看看要求被试者想着不同的食物时,他们的哪部分脑区会被激活。由此,他能把如今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镶嵌到生物演化的漫长征程中。 ——Kathryn Hughes,历史学家,作家
  • 影视人类学原理

    作者:[美]保罗·霍金斯(Paul Hocki

    为促进影视人类学为“四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拟翻译本书,希望以此帮助人类学教师和学生以及各地宣传、文化、科研机构和影视专业人员学习、借鉴国外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理论及先进技术手段和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发掘、记录和抢救正在消失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影视专业人员的理论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拍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影视人类学作品参与国际影视人类学界的交流打下基础。 本书是一本由各国著名影视人类学家所撰写的论文集,该书的撰稿人是来自美、英、法、德、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二十几位影视人类学家或人类学、民族学影片制作家,包括了这一领域内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学者。 全书内容包括七个部分:(1)序言与说明;(2)民族志影片与电影;(3)新近民族志电影的一些动向;(4)影视人类学与历史;(5)电影和录像的一些专门用法;(6)人类学信息透视;(7)影视人类学的未来。 译 序 《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版经历种种阵痛,历时近五年终于问世,与广大对影视人类学感兴趣的专业或业余人士见面。我希望该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视野。该书英文版的主编,著名的影视人类学家、美国《影视人类学》杂志的前主编保罗·霍金斯教授指出:早在100年前,中国本土电影工业的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在国外,影视人类学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大凡了解中国人类学或民族学进程的人都知道,中国影视人类学的正式起步,当于20世纪50-60年代,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时新中国的民族学工作者与电影工作者协作,留下了15部具有珍藏价值的涉及14个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和传统文化的民族志影片(ethnological film)。但此后,由于社会变动及政治运作的种种因素,使得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滞后,裹足不前,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起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社会科学民族研究部门、高等院校、影视传媒界和音像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得以复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此前无可与之相比的”。为顺应发展影视人类学的时代呼唤,中国人类学界与影视界携手共同为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合作。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广东东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影视人类学在停滞几近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振旗鼓,开始新的里程。与此同时,一些科研教学机构、电视台和音像企业,甚而一些对影视人类学有特殊偏好的自由制片人,拍摄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志内涵的纪录片,有的还具有较高的人类学学术价值,频频在国际影视人类学学术电影节上亮相并获奖。从而造就了一批有志于民族志影片拍摄及研究的专门人才,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开创了可喜的新局面。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普遍存在着人类学学者与职业摄影师专业训练同学科背景分离的倾向,两者终究难于做到完整的结合和切实的统一,致使许多纪录片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志影片,仅只能说是关于民风民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的民族风情片。因此,中国的影视人类学要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适应不断创新的国际民族志电影拍摄水平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建立中国影视人类学学科体系的理论与方法,势在必行。 尽管国外的影视人类学相对于其他人类学的分支科学来说仍不成熟,但毕竟起步较早,且一直没有中断,并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及理论方法,按人类学学科规范摄制了几万部世界各种文化的民族志影片,建立了专门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培训中心,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的影视人类学人才,而且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正在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人类学与影视多媒体技术交叉的一间新兴学科。同时,作为社会科学三大学科支柱之一的人类学本身学科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高科技影视设备的小型化及摄制成本的降低、全球化进程及其导致的社会文化的加速变迁等因素,都为这一新兴学科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是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壮大的基地,是中国影视人类学人才成长的摇篮。中国著名的影视人类学家杨光海先生就是从这里肩负着创立新中国影视人类学的重任,走到北京,走向世界的。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多元文化为这个基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和资源,这个摇篮正在孕育着许许多多跃跃欲试的影视人类学雏鹰,他们在红土高原阳光雨露的哺育滋润下,渴望着借助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熏陶的羽翅,有朝一日直冲云霄,振翅翱翔。 本书的翻译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开始的。翻译此书的动议者为已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百溪分校人类学博士、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前主任王筑生教授。1996年,美国《影视人类学》杂志主编、伊利诺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保罗·霍金斯赴云南大学访问,开设为期两周的国外影视人类学讲座,并将该书1995年的再版送予王筑生教授。这是霍金斯教授主编,由世界各国著名影视人类学家撰写的论文集,该书讨论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历程、状况及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浏览之后,王筑生教授当即决定组织翻译。随后霍金斯教授亲自为中文版作序,并选定翻译其中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17篇论文。 本书的翻译因王筑生教授病逝曾一度中断。其时,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研究所与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在德国大众基金会的资助下,双方合作的影视人类学硕士课程进修班项目正式启动。王筑生教授对该项目倾注了极大心血的与精力,与大众基金会顾问、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专家纳克拉教授深谈,废寝忘食地修改双方合作协议,为维护云南大学校方的利益据理力争,即使是在他身患绝症,得知自己将不久人世之后,仍然抱病关注着该项目的进展工作。我曾劝他好好休息、养病,可他却认为与其坐而等死,不如继续工作,与病魔斗争,惟有工作,疼痛才会减轻,才能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短短的数月里,我目睹了这一幕幕令人肃然起敬的场面,为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止一次的感动、流泪。筑生与我是多年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风雨同舟的幸福伴侣、肝胆相照的知音和追求共同事业与理想的亲密同志。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和孩子,念念不忘地丢下了他的工作,带着深深的遗憾再也不能从事他钟爱并为之奋斗的中国人类学事业,匆匆地走了。筑生走后,中德项目刚刚开始启动,我强忍着悲痛,接任他在影视人类学研究所的工作,日以继夜地在办公室拼命苦干,每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好让极度的疲乏赶走流淌于心中的血泪和悲痛,忘却这令人心碎的可怕的梦魇。而在此时,我的父母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精心的照顾、呵护,加之海内外人类学界的师长、同仁、亲朋好友、学生的安慰、关怀、鼓励及支持,使我得以摆脱痛苦,走出忧伤的阴影,重新寻找自我定位,承继筑生教授未尽之业。因此,在本书付样之际,谨向一直以来关心、帮助我的诸位贤达志士致以诚挚的感谢。 如前所述,该书是一本由各国著名影视人类学家所撰写的论文集,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是始料未及的。首先,书中出现的德、法、英、美、俄、日等国的人名、地名、族名、电影名,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从而减缓了翻译进度。其次,由于以上原因及事先没有统一这些译名规范,致使有些译名几易其稿,反复查询、斟酌、商定,耗时费力,再加上水平有限,所以仍可能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诚请各位读者见谅,并殷切等待来自诸位方家的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实际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许多人通力合作的成果。本书原版主编保罗·霍金斯教授对于该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两次专程远赴云南,在云南大学开设并讲授国外影视人类学课程,毋庸置疑,保罗·霍金斯教授为云南乃至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深信他播下的知识种子定将给出累累硕果。同时,云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施惟达教授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方铁教授对本书的翻译、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责任编辑张丽华女士、总编室蔡红华女士及关于本书的校对同志认真负贡的工作精神使我十分感动;汪浩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诸多外文人名作了统一和校正;陈学礼、段颖、和渊、张文义、李建钦、曾益群、李继群等同学参与了全书的校对工作。如果离开他们的辛勤与努力,本书将无法问世,故在此一并致谢。 杨 慧 2001年8月29日 目 录 译序………………………………………杨慧 关于翻译、出版《影视人类学原理》的说明………………………………………王筑生 《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序言……………………………………… 保罗·霍金斯 著 杨慧 译 民族志影片与电影 民族志电影史………………………………………埃米莉·德·布里加德著 杨 静 杨昆 译 作为文化纪录的故事片……………………………………… 约翰·威克兰德著 杨 静 杨昆 译 新近民族志电影的一些动向 摄影机和人……………………………………… 让·鲁什著 蔡家麒 译 自然现象的电影拍摄研究:基本战略…………………………E·理查德·瑟伦森 阿利森·雅布隆科著 王庆玲 译 跨越观察法的电影……………………………………… 大卫·麦克道戈 著 王庆玲 蔡家麒 译 影视人类学与历史 民族志电影和历史……………………………………… 让-多米尼克·拉茹 著 刘永青 译 我们的图腾先祖与疯狂的灵媒 ……………………………………… 让·鲁什 著 刘永青 译 电影和录像的一些专门用法 摄影与影视人类学……………………………………… 小约翰·科利尔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磁带录像:人类学观察与分析的新技术……………………… 约瑟夫·H·谢弗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文化形式分析的视听工具……………………………………… 艾伦·洛马克斯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在民族学研究中使用影片……………………………………… 蒂莫西·阿什帕特西·阿什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人类学信息透视 第一家影视资料馆……………………………………… 寿广大森 著 杨昆 译 论日本电视台民族志电影的制作方法……………………………………… 市冈安子 著 李全敏 译 刘永青 校 影视人类学的未来 自我意识在部落成员间引发的恐慌………………………………………艾德蒙·卡彭特 著 杨昆 译 影视记录,人类知识和人类未来……………………………………… 理查德·瑟伦森 著 阚跃明 译 结论:民族志电影及人类学理论……………………………………… 保罗·霍金斯 著 和匠宇 译 杨慧 校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 YangHui About the Chinese Version ..........................................Wang Zhusheng Foreword ................................................ PaulHockings ETHNOGRAPHIC FILMING AND THE CINEMA The History of Ethnographic Film ............... Emilie de Brigard Feature Films as Cultural Documents..........................................John H. Weakland SOME RECENT APPROACHES TO ANTHROPOLOGICAL FILM The Camera and Man......................................... JeanRouch Research Filming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a: Basic strategies.......E. Richard Sorenson and Allison Jablonko Beyond Observational Cinema ......................................... David MacDougall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THE PAST Ethnographic Film and History.........................................Jean - Dominique Lajoux Our Totemic Ancestors and Crazed Masters.........................................Jean Rouch SOME SPECIALIZED USES OF FILM AND VIDEOTAPE Photography and Visual Anthropology......................................... John Collier Jr. Videotape: New Techniques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in Antliropology ...................... Joseph H.Schaeffer Audiovisual Tools for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Style......................................... AlanLomax Film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Timothy Asch and PatsyAsch THE PRESENTATION OF ANTHROP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First Videotheque.........................................Yasuhiro 0mori Ethnographic Filmmaking for Japanese Television...................................... Yasuko lchioka THE FUTURE OF VISUAL ANTHROPOLOGY The Tribal Terror of Self-Awareness.........................................Edmund Carpenter Visual Records,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Future.................................... E. RjchardSorenson Conclusion: Ethnographic Filming and Anthropological Theory .................................... paulHockings
  • 进化心理学

    作者:David M.Buss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2版)正是关于这方面研究独有的著作。本书选题具有前沿性,涉及多学科,资料少,难度大,对拓展我国心理学研究和理论视野,建构活生生的人化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化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然而,这一西方新思潮并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除了零星介绍外,有关这方面的西方专著一直未曾引进。
  • Principles of Visual Anthropology

    作者:Paul Hockings

    目 录 译序………………………………………杨慧 关于翻译、出版《影视人类学原理》的说明………………………………………王筑生 《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序言……………………………………… 保罗·霍金斯 著 杨慧 译 民族志影片与电影 民族志电影史………………………………………埃米莉·德·布里加德著 杨 静 杨昆 译 作为文化纪录的故事片……………………………………… 约翰·威克兰德著 杨 静 杨昆 译 新近民族志电影的一些动向 摄影机和人……………………………………… 让·鲁什著 蔡家麒 译 自然现象的电影拍摄研究:基本战略…………………………E·理查德·瑟伦森 阿利森·雅布隆科著 王庆玲 译 跨越观察法的电影……………………………………… 大卫·麦克道戈 著 王庆玲 蔡家麒 译 影视人类学与历史 民族志电影和历史……………………………………… 让-多米尼克·拉茹 著 刘永青 译 我们的图腾先祖与疯狂的灵媒 ……………………………………… 让·鲁什 著 刘永青 译 电影和录像的一些专门用法 摄影与影视人类学……………………………………… 小约翰·科利尔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磁带录像:人类学观察与分析的新技术……………………… 约瑟夫·H·谢弗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文化形式分析的视听工具……………………………………… 艾伦·洛马克斯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在民族学研究中使用影片……………………………………… 蒂莫西·阿什帕特西·阿什 著 高 辉 郝跃骏 译 贺志雄 校 人类学信息透视 第一家影视资料馆……………………………………… 寿广大森 著 杨昆 译 论日本电视台民族志电影的制作方法……………………………………… 市冈安子 著 李全敏 译 刘永青 校 影视人类学的未来 自我意识在部落成员间引发的恐慌………………………………………艾德蒙·卡彭特 著 杨昆 译 影视记录,人类知识和人类未来……………………………………… 理查德·瑟伦森 著 阚跃明 译 结论:民族志电影及人类学理论……………………………………… 保罗·霍金斯 著 和匠宇 译 杨慧 校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 YangHui About the Chinese Version ..........................................Wang Zhusheng Foreword ................................................ PaulHockings ETHNOGRAPHIC FILMING AND THE CINEMA The History of Ethnographic Film ............... Emilie de Brigard Feature Films as Cultural Documents..........................................John H. Weakland SOME RECENT APPROACHES TO ANTHROPOLOGICAL FILM The Camera and Man......................................... JeanRouch Research Filming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a: Basic strategies.......E. Richard Sorenson and Allison Jablonko Beyond Observational Cinema ......................................... David MacDougall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THE PAST Ethnographic Film and History.........................................Jean - Dominique Lajoux Our Totemic Ancestors and Crazed Masters.........................................Jean Rouch SOME SPECIALIZED USES OF FILM AND VIDEOTAPE Photography and Visual Anthropology......................................... John Collier Jr. Videotape: New Techniques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in Antliropology ...................... Joseph H.Schaeffer Audiovisual Tools for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Style......................................... AlanLomax Film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Timothy Asch and PatsyAsch THE PRESENTATION OF ANTHROP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First Videotheque.........................................Yasuhiro 0mori Ethnographic Filmmaking for Japanese Television...................................... Yasuko lchioka THE FUTURE OF VISUAL ANTHROPOLOGY The Tribal Terror of Self-Awareness.........................................Edmund Carpenter Visual Records,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Future.................................... E. RjchardSorenson Conclusion: Ethnographic Filming and Anthropological Theory .................................... paulHockings
  • 人类表演学系列

    作者:(美)谢克纳//孙惠柱

    《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综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最新成果,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社会表演学优秀论文,与国内学者所撰写的社会表演学论文一起,结辑出版。《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的出版有助于国内学术界在人类表演学领域与国际接轨,并使上海戏剧学院成为该领域引人注目的前沿阵地。
  • 人类表演学系列-谢克纳专辑

    作者:孙惠柱/主编

    本辑为谢克纳专辑,也是国内首次将谢克纳的重要论文集结出版。文章主要选自《戏剧与人类学之间》、《公共领域——戏剧文集》、《人类表演学读本》以及《以表演为手段——与仪式的跨文化研究》等多本专著和编著,以及谢克纳来上海所作的两场重要演讲。本辑精选了谢克纳十几年来的重要成果,尤以近年的成果为主,由此可了解谢克纳的教授作为人类表演学创造人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探究的基本脉络。
  • 民族影志田野集录

    作者:杨光海

    《民族影志田野集录》内容简介:《中国民族报》2007年12月21日,在一篇题为《光影记忆的少数民族社会》报导中,对《中国民族志电影》作了这样的评述:“新中国成立伊始,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亲自倡议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其间,作为一种记录手段,电影首次在中国被大规模地运用到田野调查中,这次拍摄工作是由中央政府推动的,有大批民族学者专家、摄影专家和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参加。其规模之大、范畴之广、时间之久,中央及基层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之强,在国际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 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

    作者:理查德·鲍曼/ Richard Baum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作为美国民俗学“表演学派”的纲领性著作之一,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表演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表演”的本质、标定表演的手段、表演的模式性、表演的突生性,并且指出了表演理论对于民俗学的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 除《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之外》单行本的中译本外,本书还有选择地收录了作者的几篇作品,其中既有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对表演理论进行进一步阐述的论文,也有特别考虑到中国一般读者的需要而增加的运用表演理论来分析口头艺术的个案研究。 《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是美国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的必读书,并且被2000年的《美国人类学家》杂志评为近五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民俗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