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

  • 被遗忘的王国

    作者:(俄)顾彼得

    《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中文)讲述丽江地区是一块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位于滇西北高原,在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交汇处。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茂密的森林;还有清澈的湖泊和宽阔的坝子。可谓是风景秀丽,历史古老,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它与大理、迪庆、怒江、四川毗邻。地区所在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丽工县。半个世纪前,俄国人顾彼得来到丽江,被这里世外桃园般的宁静和谐却鲜为人知深深感动,称之为“被遗忘的王国”。如今,这块被遗忘的王国,作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引来世人惊喜的目光犹如在地下埋藏多年的璞玉出土,刹那间放出夺目的光彩。
  •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作者: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记已经被广泛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伴侣读物,因为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类学家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的困惑与坚持,更将人类学家中的“人”回归到了其原原本本的含义,将人生的这种困惑与坚持扩大到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心有戚戚焉的层面上。
  • 莫斯传

    作者:【加】马塞尔·福尼耶 Marcel Fo

    莫斯是现代民族学与法国社会学学派的领军人物,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书是第一本关于他的传记,书中通过详细的材料,全面地介绍了莫斯的一生,包括自身经历、时代背景等,对深入了解莫斯其人其学说弥足珍贵。
  • 马林诺夫斯基

    作者:[澳]迈克尔•扬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社会人类学的开创者,创立了英国文化人类学派,在人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也有重要影响。 本书引述丰富的材料,包括书信、从未公开的日记和手稿等,生动地描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前半生,展现了一个真实、多面的马林诺夫斯基,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他为什么会走上人类学这条路、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大家的。
  • 实验室里的诗人

    作者:帕特里克·威肯

    《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内容简介:列维•施特劳斯1938年最后一次深入巴西内陆进行田野考察,17年后出版的《忧郁的热带》,激起了学院内外读者的热情,也开启了结构主义横扫全球知识界的时代。列维•施特劳斯的理论一扫先前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开辟了20世纪下半叶截然不同的思想领域。从精神分析到流行时尚,结构主义的原则被运用到各种领域。如果没有列维•施特劳斯,福柯、罗兰•巴特、拉冈、阿图塞等人的理论思想将难以想象。 列维•施特劳斯将一种艺术的感性注入学术研究,如同诗人一般运用意象与意念。他在亚马逊流域深处进行考察的同时撰写了有关奥古斯都的悲剧。他的四卷本巨著《神话学》,是用一连串乐章的形式所组成。 《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是列维•施特劳斯漫长心灵生活的思想传记,也是评价他的一个尝试。全书以长镜头形式追随他从巴黎到圣保罗,再深入巴西的内陆。追踪了他的动荡战时岁月,叙述了他如何逃离维基政府统治下的法国而流寓纽约,在其过程中又是如何寻觅出独树一帜的理论架构。 《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作者威肯不但具有人类学背景,同时也是研究巴西历史的专家。除了深入研究列维•施特劳斯的著作与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档案数据外,作者亦两度亲访列维•施特劳斯,并长期与他规律通信,《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是列维•施特劳斯逝世后最新的完整传记。
  • 追寻事实

    作者:【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本书是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晚年所写的一本自我评传,追溯了自己一生成长中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事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人及其理论。
  • 列维-斯特劳斯传(附卷)

    作者:[法] 德尼·贝多莱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文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本书拟略谈列维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发展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说了解人类学;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说了解结构主义;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深刻理解法国人的精神。 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伟大的“结构主义大师”。他奇特的个性、充实的人生都能给我们启示和鼓励。愿这篇译著也能使你怦然心动,使你的灵魂受到冲击。来吧,让我们追随列维-斯特劳斯的脚步,进入这位大地丈量者的精神家园之中,去感受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那博大的胸怀,去体悟他对陷入生态困境的人类那深切的关怀!
  • 狂欢与日常

    作者:赵世瑜

    这本书从中华帝国晚期时代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这部作品是作者近十年来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城域研究、个案研倾家研究三个部分,附有关于理论、方法论的探讨。 全书内容恰如书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它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是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全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洚节奏。
  • 偷窃历史

    作者:杰克·古迪

    杰克·古迪教授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批判无孔不入的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偏见,目前他仍然在努力进一步扩大这种批判的影响力。古迪教授还检验了西方成就中“偷窃”自其他文明的创造物,尤其是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和爱。《偷窃历史》详细地讨论了很多学者,如马克思·韦伯、埃利亚斯、还有其他著名的充满争议的学者,如布罗代尔、Moses Finlay 和佩里·安德森。古迪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研究跨文化现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更成熟的基础来评价多元的历史成就,并替代了已过时的、中西方简单差异的方法。该书的读者群包括了历史学者、人类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范围非常广泛。
  • 美术、神话与祭祀

    作者:张光直

    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已经相当习惯于把政治看做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然而,认识到它对古代中国也具有同样重要性的人却并不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得之于考古学的,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材料与观点结合起来,对此作一番论证。《美术、神话与祭祀》提供一个基本的视界,从性质与结构两个方面对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进行观察;同时力求证明:如果我们能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这对于古代文明,至少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会大有裨益。这是这部专著的双重目的。
  • 瘟疫与人

    作者:[美] 威廉·H. 麦克尼尔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 蒙塔尤

    作者: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Emmanuel

    转自:http://www.qiji.cn/books/detailed/127.html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 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并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以现代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600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 Logics of History

    作者:William H. Sewell Jr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have been exchanging ideas for a long time, they have never developed a proper dialogue about social theory. William H. Sewell Jr. observes that on questions of theory th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mostly one way: from social science to history. Logics of History argues that both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something crucial to offer each other. While historians do not think of themselves as theorists, they know something social scientists do not: how to think about the temporalities of socia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treatments of temporality are usually clumsy, their theoretical sophistication and penchant for structural accounts of social life could offer much to historians. Renowned for his work at the crossroads of histor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anthropology, Sewell argues that only by combining a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ime with a concern for larger theoretical questions can a satisfying social theory emerge. In Logics of History, he reveals the shape such an engagement could take, some of the topics it could illuminate, and how it might affect both sides of the disciplinary divide.
  • 小历史与大历史

    作者:赵世瑜

    这里的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这里的所谓大历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 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对大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就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本书是历史田野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社会发展史研究的理论专著。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对大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本书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就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作者:恩格斯

    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问世以来,广大读者迫切要求出版马列著作的单行本。这反映了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烈愿望和对马列著作的不同需要。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套马列著作的系列书,定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本文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本书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之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有些著作尚无新版者,则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订译文,编写资料。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我们期望这套文库的出版能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广大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美)贾雷德・戴蒙德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但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精)》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在2005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 崩溃

    作者:[美] 贾雷德·戴蒙德

    人类历史上,当一个社会面对其复杂的环境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和决策时,往往会走向崩溃。 为什么有些人类社会崩溃了?有些却成功存活下来?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书中以对失败的比较案例研究,试图为当今的人类社会提供一条生存与发展之道。
  • 传统的发明

    作者:E. 霍布斯鲍姆,T. 兰格

    简介: 本书由六个个案研究构成,分别研究威尔士的民族服装、苏格兰的典籍再造、英国皇家仪式变迁、英国统治下印度庆典礼仪的变化、非洲民族对英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模仿,以及1870—1914年英、法、德三国民族节日和大众文化方面的变化。作者用翔实的材料与生动的叙述向我们揭示,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表面上久远的传统,其实只有很短暂的历史;我们一直处于而且不得不处于发明传统的状态中,只不过在现代,这种发明变得更加快速而已。 导读: 这是本年度我们看到的最有激发力的史学著作。 ——《今日史学》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目前欧洲人所热衷的那些传统,至多只能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像苏格兰的格子呢、英国王室的浮夸等等,这些现象远没有传说的那么古老,它们只能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更有趣的是,许多备受赞美的传统竟然是舶来品。 就算如此,这样一种对“传说”真理的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它会使我们不再珍视我们的传统吗?不会。传统当然不全是真理。许多传统的确含有谎言的成分,但是不断和重复会使它们变得珍贵与崇高。关键不在于它们曾经是谎言,而在于它们从谎言变为传说的过程。 ———亚马逊评论
  • 美好生活

    作者:[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
  • 中国食物

    作者:(美)尤金·N·安德森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