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Queer Theory

    作者:Annamarie Jagose

    Annamarie Jagose knows that queer theory did not spring full- blown from the head of any contemporary theorist. It is the outcome of many different influences and sources, including the homophile movement, gay liberation, and lesbian feminism. In pointing to the history of queer theory--a history that all too often is ignored or elided--Jagose performs a valuable service.--Henry Abelove, co-editor of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appropriation of the term queer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has marked a shift in the study of sexuality from a focus on supposedly essential categories as gay and lesbian to more fluid or queer notions of sexual identity. Yet queer is a category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In Queer Theory, Annamarie Jagose provides a clear and concise explanation of queer theory, tracing it as part of an intriguing history of same-sex love over the last century. Blending insights from prominent theorists such as Judith Butler and David Halperin, Jagose argues that queer theory's challenge is to create new ways of thinking, not only about fixed sexual identities such as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but also about other supposedly essential notions such as sexuality and gender and even man and woman.
  • 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

    作者:甯應斌

    本書試圖批判地檢視一些流行的標準觀點,例如:「從刺青穿洞染髮到奇裝異服等等青少年通俗文化只不過是商業利益對青少年的剝削利用,女人的瘦身減肥則是性別支配的結果,而媒體則是剝削與殘害青少年與女人的重要制度」。針對上述說法,本書從一個嶄新的分析角度提出下列問題: 身體作為權力爭戰的場域,其自身的物質性是否足夠頑強而能抵抗權力的形塑?這個物質性是生物生理所構成的嗎?能夠形塑或影響身體的權力,除了來自性別、性、年齡、階級、種族等等為人熟知的面向以外,其中是否還有強大的現代性動力趨勢?媒體在這個身體形塑中的角色功能是什麼?權力以何種不同的策略來管理主流常態身體以及邊緣偏差身體?公共呈現與公共空間如何排斥偏差身體(如肥胖的身體、刺青穿洞的身體、裸露的或性感的身體、不道德的性身體、畸形醜怪的身體、死亡的身體)?目前對於媒體的批判或監督,究竟是為了批判主流身體,還是為了排斥偏差身體出現在公共空間與公共呈現?到底什麼才是具體顛覆主流身體霸權的多元化策略呢?
  • 後殖民理性批判

    作者:史碧華克 (Gayarti Chakra

    在全球化殖民與後殖民情境中,一個抵抗性的「未來」還有可能嗎?如果有,足以造就這種「未來」的行動力又位於哪裡? 這不是一本打高空的「純理論」著作,而是有著高度倫理-政治參與的干預主義文本 (interventionist text)。讀者須謹記:我們書寫這些消逝當下的歷史,是為了養育一個關於未來的記憶、一個可能的抵抗與行動力所在,那本書的副標題立刻就展現出一種高度干預的行動主義色彩。 作者對迂迴思路不加迴避,言明要「利用解構來協助閱讀」。閱讀一本書,尤其是這樣一本書,讀者必須學習順著作者的思路旅行,而這正是解構的第一步:去追蹤論述的形跡,它推開什麼、連接什麼、又切斷什麼,以便讓論述的線索繼續編織。 因此,請本書的讀者們,接受原書作者和中文譯者的邀請,靜下心來參加這一場「解構的閱讀政治」(deconstructive politics of reading),並以這樣的解構方式閱讀這本書。
  • 性別、認同與地方

    作者: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 旁觀他人之痛苦

    作者:Sontag, Susan

    「照片上的美國人,頭頂或身後的樹上吊著赤裸的黑人男人或女人的殘肢,他們對鏡露齒微笑。這些私刑的照片是一項集體行動的紀念品,這項行動的參與者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絕對正確無誤。」 ――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受刑求〉 《旁觀他人之痛苦》是一本討論戰爭和攝影倫理的文集,是桑塔格在一九七七年的《論攝影》一書之後,隔了二十六年出版另一本探究攝影的專著。 英文書名中的Regarding一詞同時具有「有關」、「觀看」的意思,本書翻譯為「旁觀」,意指在這個影像氾濫成災的現代社會,是否令人傾向於「袖手旁觀」,正是本書的提問。 桑塔格點明,「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去利用─―他人的痛苦」,本書不斷地追問: 充斥在生活中的戰爭影像,究竟是「記錄了」戰爭的原貌,還是「建構了」災難的神話?究竟是激起我們對暴力的深惡痛絕,還是磨平我們出自良心的正義感? 旁觀他人之痛苦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們對生命中不能挽回的傷痛感同身受,還是讓我們變得麻木不仁? 面對這些苦難,我們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 這雖然是一本談論攝影的書,但是卻沒有任何照片,桑塔格認為,照片不能作出「戰爭是地獄」、「這場戰爭全無必要」的說明。她強調,這是文字要去做的工作。
  • 摄影之后

    作者:(美) 弗里德·里奇

    《摄影之后》检视了大量数码媒介的运作方式——从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新闻事件的图片到无所不在的图像监控,这些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接受视觉信息的方式。同时,对照片的处理日渐普遍,“摄影=忠实记录”的等式不再可信,并引起了质疑:在讲述个体和公众的历史时,摄影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继约翰•伯格和苏珊•桑塔格之后,弗里德•里奇分析了摄影的缺陷,也揭示了这一进化中的媒介所蕴含的潜力。 数码革命,假如它确实成为一场革命,将见证摄影转变为一套更广泛的媒介策略。数码环境允许图像制造者偏离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观,转向一个可容纳无限视角的世界观——不再是在某个摄影师的控制下侵略性地按下快门,而是可以包含他者的竞争的声音,也包含拍摄对象的声音。 里奇——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评论家之一,研究了视觉媒体的未来:当数码革命把图像转变为超文本的媒介,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在一个被严峻问题和模糊边界所困扰的世界上,里奇提出,是时候开始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了,并且要利用它们来更好地理解我们处于剧变中的世界。
  • 当恐慌来临(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Ⅱ)

    作者:顾铮

    继2001年出版的“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顾铮先生又为我们辑录了这本珍贵的访谈。从开首的曼·雷到最后的横江文宪,涵括上世纪初直抵当今的二十多位摄影家。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看不见的VOGUE

    作者:罗宾•德里克(Derrick R.),罗

    看不见的VOGUE:时尚摄影史的秘密,ISBN:9787802367302,作者:罗宾·德里克,罗宾·缪尔 著
  • 乡土景观十讲

    作者:楼庆西

    所有这些呈现在打底、山林、祠堂、街巷、宅院里的景象,都是有形的,而且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使乡土环境更加多彩,更富有内蕴。它们和乡土建筑,和天地、山水、植物共同组成一种景观,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我们称之为“乡土文化景观”。
  • 香港流行音乐文化:文化研究读本

    作者:冯应谦

    本书透过十二个本地有名的香港歌手或组合(TWINS,王菲,郑秀文,刘德华,梁咏琪,郭富城,张学友,容祖儿,谢霆锋,陈慧琳,黎明,杨千嬅),以解释属于我们的流行文化现象,从而具体地勾划出香港流行音乐的面貌。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通过对流行歌手的歌路转变和社会身份的提升的分析,指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中间并没有绝对的隔阂,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即文化的品味具有流动性;另外,还有对青少年文化的肯定,以及对成年人社会固化的思维与价值观的某种程度的质疑(因为他们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变化而逐渐落后于时代)。
  • 等待藥頭

    作者:哈利.夏畢洛,Harry Shapiro

    這本書融合樂手故事、新聞報導、史料、第一場現場直擊,細細探索流行音樂與藥物的一頁糾纏史。從黑奴解放運動之後的黑人走唱藝人如何沾上專利止痛藥物、到爵士樂手與海洛因的關係,一直探索到嘻哈音樂與快克(crack)的關係。 本書的第一版出版於1988年,當時即大獲好評,1999年推出增訂版,增加一百頁的篇幅,探索快樂丸與瑞舞、嘻哈音樂與快克的關係,入圍BBC廣播公司的「史上最棒的20本音樂書」,也入選《衛報》的「史上最棒的10本音樂書」。 ◎第一部(共七章):從黑奴解放運動後,黑人吟遊歌手如何與打拳賣膏藥的巡迴演唱結合,進而染上專利止痛藥癮,到爵士樂剛興起時,大麻如何滲透樂圈,而後如何轉進至海洛因。 ◎第二部(共五章):探討二次大戰後,安非他命如何伴隨退伍軍人潮滲入搖滾樂圈、六○年代嬉皮運動如何與迷幻搖滾、LSD結合,七○年代的龐克搖滾跟吸膠有什麼關係。 ◎第三部(共五章):八○年代,酸浩室音樂(Acid House)電音興起,它與快樂丸的一頁結合史、嘻哈音樂與快克的關係。
  • Landscapes of Power

    作者:Sharon Zukin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American urban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have constructe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uses such examples as Disneyworld and Henry Ford's industrial complex to show how powerfu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e land.
  • 誰的城市

    作者:羅永生 編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CITIZENSHIP 問題是當今文化研究領域探討「公共文化」的核心課題,它所探討的正是現代社會及其成員的關係。公民文化的議題,可以歸結為這樣的一個問題:不是問住在這個城市的是誰?或誰有資格住在這城市?而是要問:這是誰的城市?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批判和檢討這城市與它所體現的價值所作出的行為、論述和實踐,指陳行動者和論說者的動機及其背後的假設。 在今日標榜一旦談論香港,所用的文化論述假設好像都要超出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話語的時候,卻正好是我們透過香港的歷史經驗深入了解和反省之時:甚麼是殖民主義?甚麼是民族主義?這些文化想像與實踐與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我們」的城市,究竟有甚麼相干?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

    作者:巴特勒,齐泽克,等

    葛兰西霸权观念的当代遗产是什么?既然普遍性的虚假版本已被彻底批判,那应该如何去重新阐述它?在这一彻底颠覆性的项目中,巴特勒、拉克劳和齐泽克这三位在国际学术中以激进风格著称的当红明星就当代哲学和政治学的中心问题进行了对话。他们的论文按照三组彼此对应的文章进行编排,涉及黑格尔在当代批判理论中的遗产、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困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争论、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左派的战略,以及后结构主义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价值等等问题。在本书中,三位大家在尖锐地批评另两位的思想的同时奋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激烈的争论,严密的论证,精彩的辩护,大胆的揭露……本书充满了火药味。
  • 发展的幻象

    作者:许宝强,汪晖

    本书所选编的文章旨在对发展主义进行批判;所谓发展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的信念,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依据不同的手段例如高科技、工业化、国家干预或市场机制,产生出不同版本的发展主义学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各类发展主义学说都没有反思一系列类似沃勒斯坦所提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发展?为谁或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在发展?经济增长是否就等于改善了人们的福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社群所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对弱势群体(如原住民和女性)的影响又是什么?除了现代化和工业化以外,有没有另类的发展(或“不发展”)轨道能更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谋求发展有什么政治含义?这些都是发展主义忽略了的重要课题。收编于本文集的文章所要讨论的也正是这些课题。
  • 儒家式现代秩序

    作者:秋风

    《儒家式现代秩序》,本书共分为: 君子 ; 制度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儒家复兴与中国思想、政治之走向、儒法传统与信任重建、仁、慈善与共同体感: 论儒家慈善观等。
  •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

    作者:张慧瑜

    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艺术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也承担着塑造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功能。本书是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思,透过热播电视剧、电影、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文本来呈现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在大国崛起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阐释这些文本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症候,特别关注红色历史记忆的重写、公民社会的话语建构、中产阶层的文化表述与危机时代的主体想象等问题。面对新主流文化的建构完成,重新思考198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等不同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逻辑,为创造不同的未来图景提供反思的基础。
  •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作者:John Storey

    Story's 5th edition of this market leading textbook provides an engaging, clear and coherent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theory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 Extensively revised, rewritten and updated to offer better value and a wider knowledge base for the student * Improved and expanded content throughout including: New chapter on ‘Race’, racism and representation New sections on The Panoptic Machine and Convergence Culture * Continued explicit links to the new edition companion reader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 * More illustrative diagrams and images to ensure that theory is brought to life, allowing students to draw comparison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 Fully revised, improved and updated companion website providing practice and extension promot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y of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 圖解文化研究

    作者:陳瀅巧

    文化是人們共享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自出生以來,每個人便逐漸受到族群、性別、階級、媒體、時尚…等文化的形塑而成為今日的樣貌。 不同的族群所擁有的文化各異,並無優劣之分,然而決定文化高下、良窳的價值判準卻往往握於掌權者之手,諸如政治強權、主流媒體、資本家等的意見被奉為正典且廣為傳播,而弱勢文化則被曲解而備受貶抑,正如好萊塢電影不客氣地將伊斯蘭教徒醜化為恐怖分子、成年人居高臨下數落青少年悖離傳統…。「文化研究」意圖穿透深藏在「真相」迷障下的權力本質,拆解既定觀點的圍牆;讓人們得以洞悉自己的認同、價值如何在文化與權力的牽扯糾葛之下成形;重新思索生活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掌握自己在文化中真正的角色與定位,並進而改善世界。 《圖解文化研究》一書以簡明清晰的概念、深入淺出的圖解,將這門匯聚了新興觀點的學科有系統而完整地介紹給讀者:從當前的主要研究議題,諸如意識型態、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媒體研究,到文化研究理論如何詮釋社會文化現象等,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結構與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與酷兒論述、後殖民主義,直至當代多位思想巨擘間的辯論,和讀者一同領略文化研究「異言堂」中種種極具批判威力的論述,藉此更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