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术史

  • 时空中的美术

    作者:巫鸿

    这部文集和《礼仪中的美术》都由三联书店出版,但涵盖的历史时期和讨论的美术作品则有早晚和性质的不同。 前者有着比较明确的历史框架和内容的凝聚感,本集则以概念和方法为主导,所关注的是这些概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阐释历史现象、披露历史逻辑中的潜力。 总的说来,这些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开阔美术史研究的思维,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从这个角度看,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开放性的:其目的不在于达到某个铁定的结论,而是希望引出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 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下册)

    作者:童书业,童教英 整理

    本书是童书业先生绘画史论著的结集,童先生对于中国绘画的流派、技法及材料均有精深的见解。
  • 滕固艺术文集

    作者:[滕固著]

    关于中国美术史学史的论著尚不多见,主要可能因为这门学科研究在现代中国开展的历史还太短,对于中国艺术进行中的若干史实、人物或事件;对于一些观点和问题还有待于更加深入地探究。随着考古发掘和文化研究的进展,新的发现与新的材料将会不断扩大并继续更新或丰富着以往的认识和结论。因此,寻觅相关的佚文名篇,整理出版相关的论著,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滕固艺术文集》的出版是一个起步。我们觉得,今天准备或者已经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更应该了解昨天前天老一辈学者们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学术方可薪火相传,永葆生机。
  • 简明西方美术史

    作者:房龙

    简明西方美术史:插图典藏本,ISBN:9787801147257,作者:(美)房龙著;常志刚译
  •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作者:邵彦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内容简介:该书系“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之一种,由著名中国美术史专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教授主编。书中以丰富的图例展示了中国绘画历史的辉煌与神韵,作者以流畅优美的文字分析了各种绘画名作的独特技艺和丰富生动的意象中蕴藉的精神情感,深刻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质。
  • 雅債

    作者:柯律格

    本書以一個嶄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們對文徵明(1470–1559)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瞭解。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者於本書中特別關注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合,盡可能地利用文徵明當時的文獻材料(特別是其詩文)與作品,並參照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 書中共有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了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出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了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家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透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資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出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家」形象。
  • 理解艺术

    作者:约翰·基西克

    艺术的光环让人眩晕,尤其让非专业者眩晕。静穆而崇高、单纯而伟大的希腊雕塑,超前绝后的文艺复兴湿壁画,瑰丽幽琼的印度石雕,取神舍形的中国水墨,繁缛有章的波斯细密画,不臣不讳的现代艺术,无法无天的后现代艺术,它们的底部却涌动着一股文化潜流。理解艺术,当由此涉足。这便是作者基西克的成书意旨。本书以地域和时代的大文化为背景,介绍、分析艺术流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试图突破西方中心论的囚囿、男权主义的故辙和编年史的体例。广大和精微并重,深入和浅出两立,实为研究之佐,入门之径。五百多幅插图多为藏者提供。大旨准确,细处生动,立意新颖,体例不俗。
  • 画坛点将录

    作者:陈传席

    我猜许多人对中国近现代绘画没多少了解,他们当然听过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的名字,可是对这些名字代表的风格、经历、成就以及恩怨就茫然无所知了。我觉得,对这一部分读者来说,《画坛点将录》可以当成一本“画坛八卦录”来看。因为作者对近现代名家非常了解,又放言无忌,所以我们就有幸读到这样的话———“我看到的刘海粟的文章百分之九十都是假话”。当年,陈传席的这一系列品评初在《江苏画刊》等杂志上发表时,曾引起轩然大波,现在所有文章汇集成书,揭露的丑事就更集中了:张大千是造假冠军,刘海粟曾入“文化汉奸”之列,溥心畲的双料博士学位都是编出来的……我相信,多数人读完了这书,对大部分“绘画大师”的崇拜就幻灭了。
  •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作者:Nelson, Robert S. (E

    "Art" has always been contested terrain, whether the object in question is a medieval tapestry or Duchamp's "Fountain." But questions about the categories of "art" and "art history" acquired increased urgency during the 1970s, when new developments in critical theory and other intellectual projects dramatically transformed the discipline. The first edition of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both mapped and contributed to those transformations, offering a spirited reassessment of the field's methods and terminology. Art history as a field has kept pace with debates over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making a second edition of this book not just timely, but crucial. Like its predecessor, this new edition consists of essays that cover a wide variety of "loaded" terms in the history of art, from "sign" to "meaning," "ritual" to "commodity." Each essay explains and comments on a single term, discussing the issues the term raises and putting the term into practice as an interpretive framework for a specific work of art. For example, Richard Shiff discusses "Originality" in Vija Celmins's "To Fix the Image in Memory," a work made of eleven pairs of stones, each consisting of one "original" stone and one painted bronze replica. In addition to the twenty-two original essays, this edition includes nine new ones--"performance," "style," "memory/monument," "body," "beauty," "ugliness," "identity," "visual culture/visual studies," and "social history of art"--as well as new introductory material. All help expand the book's scope while retaining its central goal of stimulating discussion of theoretical issues in art history and making that discussion accessible to both beginning students and senior scholars. Contributors: Mark Antliff, Nina Athanassoglou-Kallmyer, Stephen Bann, Homi K. Bhabha, Suzanne Preston Blier, Michael Camille, David Carrier, Craig Clunas, Whitney Davis, Jas Elsner, Ivan Gaskell, Ann Gibson, Charles Harrison, James D. Herbert, Amelia Jones, Wolfgang Kemp, Joseph Leo Koerner, Patricia Leighten, Paul Mattick Jr., Richard Meyer, W. J. T. Mitchell, Robert S. Nelson, Margaret Olin, William Pietz, Alex Potts, Donald Preziosi, Lisbet Rausing, Richard Shiff, Terry Smith, Kristine Stiles, David Summers, Paul Wood, James E. Young
  • 艺术哲学经典选读

    作者:Wartenberg 编

    学习西方人文科学的理想方法是从一开始就面对经典原文,这样可以昼避免诸多转述,减少讹传。 北大西学影印丛书首先推出的哲学系列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分支,均经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多层甄选,以求能系统全面地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方哲学。这套丛书均由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出版机构汤姆生公司出口,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简易精严的风格,是优秀的入门教材。 强力推荐:The Nature of Art: An Anthology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 西方美学史

    作者:朱光潜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博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请跟随吴琼来一次西方美学的精神漫游吧。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三个部分,对西方国家的美学史进行了探究。
  • 现代艺术哲学

    作者:H·G·布洛克

    这本书是为任何一个对艺术和艺术理论感兴趣的人写的。读这本书,并不需要过多的哲学、思想史或艺术史知识,也不需要熟悉所有的艺术,只要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或文学等艺术中懂得一种,也就大体可以了。考虑到学生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理解力会逐步加强,所以采取了由浅入深的写法。本书是根据这样一个假想写成的,即:在艺术哲学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趣味史和一般思想史之间完全可以相互置换或替代。这也许是向学生们介绍艺术理论时可能采用的一种最佳方式。本书涉及的材料大都来自作者多年来在艺术理论专业的教学实践。本收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密切关系的极力强调。
  • 注视被忽视的事物

    作者:[英] 诺曼·布列逊

    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看,创作静物画的群体几乎不可能更五花八门了。那么,又是什么容我们将如此形形色色的图像归为同一范畴呢?诺曼·布列逊认为,静物画不同类型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来自于它对某种物质文化水平的基本描绘,而这样的物质文化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在民族文化的不同区域中,其轮廓是大抵相仿的,即体现为日常起居和待客礼仪。本书的基本主题就是,如何历史地看待这种“低级的现实”,以及它是怎样受周围“高级”层面的文化及其话语的塑造。布列逊如此精练、具有穿透力和挥洒自如的文字,将会迷住从专业人士到那些对艺术具有一般兴趣的读者们。
  • 从考古学到美术史

    作者:郑岩

    本书以众多考古发现中的壁画为研究对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生活画卷。 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致可以反映我过去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这段经历并不是依据既定脚本按部就班展开的演出,而是一个在或明或暗的道路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我所思考的问题虽然未在很大的范围内展开,却也常常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转移,前后还有一些交叉和反复,因此选入集子的文章未能集中于某一专题,而是比较散漫,行文风格也不够统一。这些文章基本按照内容排列,以便于阅读,至于原来发表的时间,则可以在文末查到。(郑岩自序)
  •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作者:徐庆平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从绘画、雕刻、建筑三个方面图文并茂地详述了艺术家如何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走出,恢复希腊的优秀传统,在科学、哲学的指引之下,让造型艺术成为思想与情感宣泄表达的最佳手段,创造出奇迹般的人类心血结晶。并对这一时期的所有代表性画派、艺术家及其杰作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了赏析,因此,阅读《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不啻一次在艺术高峰上进行的神圣巡礼。意大利文艺复兴被视为使人脱离卑微、黑暗而入高贵、光明之境的艺术殿堂和人类引以为豪的智慧高峰。
  • 中国墓室壁画史

    作者:贺西林,李清泉

    中国壁画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天之骄子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福州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其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寓意能过上好日子。 本书收录了自汉代至明清时期以来的墓室壁画,包括甘肃嘉峪关6号西晋墓、山西太原第一热电厂北齐墓室壁画展开图、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娄叡墓等。
  • 外国美术史简编

    作者:张敢

    《外国美术史简编》为高等院校美术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以时间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东西方主要文明中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风格发展与变化。 全书共分13章。分别介绍了史前美术、古代两河流域的美术、占埃及美术、爱琴美术与古希腊美术、伊特鲁里亚与古罗马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和拜占庭美术、中世纪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北欧文艺复兴美术、巴洛克和罗可可美术、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20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美术。每章均对时代特征与风格、代表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考察了各个时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外国美术史简编》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外权威美术史教材,内容翔实。在图片的选择上,注意选取最能体现时代风尚和艺术家风格的作品,有助于读者对美术风格有全面深人的理解。 《外国美术史简编》可供高等院校本、专科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成人教育及广大美术爱好者使用。
  • 西方美术史十讲

    作者:朱伯雄

    朱伯雄先生生前为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美术译丛》主编、浙江国际美术研究会副会长。数十年来,学术成果颇丰,除主编《世界美术史》(十卷本,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世界美术经典》、《世界美术百科全书》、《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辞海》(美术卷)等大型专著、工具书外,还曾著有《外国美术名作欣赏》等普及性读物。 《西方美术史十讲》是朱伯雄先生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专著,以讲座的形式介绍了古代西亚、埃及与美洲艺术,古希腊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背景,法国罗可可艺术,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欧洲象征主义美术,毕加索的艺术一生与女人的关系,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学术专著。
  • 中国美术简史

    作者:

    大学课本
  • 中国书画

    作者:杨仁恺

    中国书画(修订本),ISBN:9787532529988,作者:杨仁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