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术史

  • 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

    作者:杨琪

    首先,这本小书描绘出西方美术发展的清晰线索。 它避开了西方美术发展的细枝末节,惟其如此,对西方美术的发展线索的描绘才是清晰的。假如说,美术史是一条大河,那么,这本小书避开了一切曲折和回流,突出地描绘了大河的波澜壮阔的主流,特别是其中几朵最美丽的浪花。假如说,美术史是一个色彩斑斓、奇香无比的大花园,那么,这本小书避开了许多平平常常的花朵,突出地描绘了花园的概貌,特别是其中几朵香气最醇厚、色彩最鲜艳的花朵。一句话,这本小书大体包罗了西方美术史上最著名的美术家和最精彩的美术作品,并且用一根彩色的链条把它们连缀成一个整体。 其次,这本小书对那些精彩的美术作品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解释。 西方美术作品的题材多为《圣经》和《希腊神话》的故事。对于熟悉《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西方人来说,这些作品是不用解释的。比如,有一个带翅膀的女人,跪在或站在地上。在她的对面,有一个女人,或吃惊,或平静。这个故事叫做“受胎告知”。读过《圣经》的人都明白,那个带翅膀的女人是大天使加伯利,她从天上飞来。对面的那个女人是圣母。天使向圣母传来了神谕:您怀孕了,您的孩子叫耶稣。但是,这幅作品,对于我国没有读过《圣经》的年轻人来说,往往不知所云。本书对于这类作品不吝篇幅,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解释。 最后,这本小书,对美术作品作了深层的理论说明。 本书在讲述了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以后,希望能启发读者想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在每一讲之后的《我有一得》中,会联系这段美术史,提出一些理论问题与读者讨论。这样的安排,在国内还是首次,不知道读者是否喜欢。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美术层面的理论问题,也可能是美术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还可能是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对国内理论状况多少有一些了解的读者,或者对美术理论和哲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当我提出这些问题时,不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更不是在考卷上对考生提出问题,而是在茶余饭后与朋友聊天时提出问题。那些问题,不是难为别人,而是虚心求教。
  • 中国美术简史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的前身《中国美术简史》系大专教材,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写。原系主任薛永教授主持,原中国美术教研室主任李树声教授协助主持。1989年12月完稿,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进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现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 西方美术简史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

    《西方美术简史(经典彩色插图版)(最新修订)》将带领读者朋友结识一群狂热的人们,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之下,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可以忍饥挨饿,他们可以豪情万丈,他们中有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中也不乏离经叛道者,他们备受统治者的赏识,他们也曾是时代变革的先锋,他们能摧毁一个旧的世界,他们也能造就一个新的天堂……他们就是那群富有诗意和激情的艺术家们。 是啊,生命短暂,而艺术长存。西方美术作为艺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这段漫长的西方美术史跨越了数万年,涉及了众多流派、大师,可谓摇曳多姿、精彩纷呈,我们该如何去读懂这段美丽而繁复的历史呢7 1938年,人文大师房龙在享誉世界的巨著《人类的艺术》出版一年之后,以独辟蹊径的方式写下了《西方美术简史》——可以说是作者长久思考后的精华沉淀。全书仅有3万字。房龙绕过了西方美术历史的细枝末节,以清晰的笔触梳理出其发展的主要脉络,完成了一部深入浅出的著作。如房龙所说,他要为读者开启一扇大门,一扇可以通向人类艺术发展历程的快乐之门。艺术是人类与身俱来的天性,欣赏艺术是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房龙则通过《西方美术简史(经典彩色插图版)》再一次让我们将这项权利进行重申,让我们再一次看到缪斯女神灿烂的微笑。 紫图推出的《西方美术简史》彩色插图本,更赋予了这本经典名著崭新的面貌和气息,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并被输出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全家共赏和典藏的精品。
  • 艺术史的历史

    作者:(美)温尼·海德·米奈

    什么是艺术史?它的背景是由怎样的思想、制度和实践所形成的?它如何成为今天的面貌?它运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本书围绕着艺术史学科作了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回顾了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第二部分讲述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艺术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主要涉及从温克尔曼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各种艺术史研究方法。 本书是目前对于艺术史学科研究最为全面的经典的专著,在欧美艺术史界被誉为“艺术史圣经”。
  • 剑桥艺术史(一)

    作者:苏珊·伍德福特,安尼·谢弗—克兰德尔,罗

    《剑桥艺术史》(1、2、3)总计7卷,分别介绍西方美术史上的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7、18、19、20世纪等7个时期。此外还附有绘画欣赏一卷。虽然分卷较多,但每卷只有四五万字,插图约百余幅,因而全书贯穿了简明扼要的特点,对各时期美术发展的大势和主要特征剖析甚深,所论列的代表作品都有精美的插图,但又不求全备,以免语焉不详。《剑桥艺术史》深入浅出,为初学者提供了很好的读物;既有引导入门之功效,又体现了剑桥所代表的高度学术水平。是艺术史著作中的名篇。本书是《剑桥艺术史》的第一册,着重介绍的是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教授乔治・N・A・汉弗曼对苏珊・伍德福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计划周密,文笔生动……评论不同凡响,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总之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研究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书。”
  • 《艺术的故事》笺注

    作者:范景中

    《艺术的故事》是范景中和杨成凯两位老师与上世纪80年代翻译完成的。那时出书不易,书稿一直闲置在出版社。在等待出版的过程中,范景中先生开始为本书做注解。“笺”,本意即为注释、注解。本书虽由三十年前的旧稿改编而成,但细读全文,内容不仅不过时,且仍可看出范景中对《艺术的故事》的深刻理解,和他对这部伟大著作的热爱。 本书以《艺术的故事》为基础,以章节为划分,以辞条的形式进行注解。其中不仅有对画家、画派和画法的解释,更涉及历史、宗教、建筑、科技、文化,以至思想史,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 本书除对《艺术的故事》进行注解外,还有作者本人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贡布里希自传等文字,是了解和研究贡氏生平以及他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本书既可作为《艺术的故事》的参考读物,也可单独阅读,以领略中外两位艺术史家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与热爱。
  • 西方美术史十五讲

    作者:丁宁

    西方美术以一种强有力的气质影响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历史,尤其是现代。 该书的笔触将西方美术的精神精细平易地展现开来,体量惊的的古希腊建筑,优雅精绝的古希腊雕塑,辉煌高妙的文艺复兴,雍容典雅的古典主义,百变奇绚的现代美术……没有深涩的学院哲理,只有一个个鲜活的世界被打开。
  • 时空中的美术

    作者:巫鸿

    本书是继《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之后,巫鸿先生在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二部学术论文集。与《文编》集中探讨中国古美术的“礼仪”功能相比,《二集》的论题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时空”的观念与表现是巫鸿近十几年集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他认为这是另一条可供理解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线索。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 中国美术史讲座

    作者:李霖灿

    李霖灿先生曾经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作为一位有四十余年馆龄的老馆员,他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多年,又在台湾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二十载。他不断地补充及修正教材,以其幽默风雅的讲述引领了无数人走进艺术殿堂。这份精彩绝伦、活泼生动的文字与图片曾连载于台湾《雄狮美术月刊》,备受好评。本书即是根据李霖灿先生上课讲稿整理编成的,分为二十九个单元,大体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纲,以历代绘画为主调展开论述,对于玉石、雕塑、书法、铜器、陶瓷的论列亦精辟独到。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作者:巫鸿

    美术史家巫鸿最富争议的学术专著,被誉为“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 作为重构中国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本书沿循两条线索对中国古代美术传统进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较的线索,即,首先反思“纪念碑性”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普遍经验,然后通过考察重新定义的“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特殊表现,来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逻辑。另一个是历史演变的线索,即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之间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导论:九鼎传说和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别为:一、礼制艺术的时代;二、宗庙、宫殿和墓葬;三、纪念碑式城市——长安;四、丧葬纪念碑的声音;五、透明石头:一个时代的终结。 因为这部书,美术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学术上的“科索沃战争”(李零语)。自本书问世以来,围绕本书的内容以及东西方治学理路的大讨论,波及美术史学科以外,绵延至今。今天,提起《纪念碑性》这本书,仍然是一段学术史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公案。 本书是《纪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出版。
  •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作者:石守謙,廖肇亨

    「東亞」作為一個地理區塊的概念,固然與歐洲勢力之試圖掌控世界版圖有關, 但在那之前,中國、日本、韓國所在的區域中,確實也存在過一些文化共相。 這些共相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並為不同地區之人士所共享, 甚至在他們之間促生出某種「同體感」。 這種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意象,其存在的情況可以見到若干不同的類型, 從理念層次的超越現世之理想世界想像, 到具體典範人物、景觀之形象,甚至訴諸物質性形式存在的用器用物、消費貨品之樣貌。 觀察與分析此「文化意象」的重點不在於它們在中、日、韓各地之是否出現, 或者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在透過各種管道往來後,其所經歷的形塑過程。 本論文集所收的論文,試圖追求另一種能超越單一由學術、政治、宗教、經濟角度切入之既有模式, 以一種能不受其限制,而又足以適時將之統合在內的關照格局, 來重新反省「東亞」之作為整體的可行性。
  •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作者:蒋 勋

    本书的编排周密、详细,文笔简洁生动,评论中肯,时有不同凡响之语,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大众阅读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史著作。全书共分十数个章节,以朝代为主线,连接各种流派、每位画家书的重要作品,最终形成一部简洁而又有血有肉的中国艺术史。全书插图300余幅,占内页版式的一半以上,所选作品皆为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并全部彩印,图文交相辉映,可称德上是精彩照人。读者不妨“请读片断”一试。
  • 同舟共济

    作者:曹星原

    本书是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著,从全新的学术角度出发,探讨这幅名作的内容、风格、创作年代以及内在含义。在历时十余载的研究中,作者仔细考察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诸多细节,联系神宗朝的经济与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卷末跋文,并梳理了众多宋代文献。最终,通过对画作内容的重新论证和对其成画的时间与原因的考察,作者认为《清明上河图》试图表现在北宋中期社会风暴突发的背景下,新兴沿河市场的风貌以及变法与漕运带来的繁荣,同时表现了统治者“上善若水”治世观念和愿与民众同舟共济的精神。 作者观念新颖,论据充分可信,突破了以往从美术角度出发讲解《清明上河图》的窠臼,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与《清明上河图》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解读,为读懂这幅传世名作带来新的可能。
  •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作者:[英] 迈克尔·苏立文

    迈克尔·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 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而那些新观念超越了民族优越感所形成的隔阂。中国古典文人画传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发现、共产主义影响之下的艺术巨变,及对于艺术核心价值的再思考等等问题,一一纳入了苏立文教授这部迷人的著作之中。
  • 艺林探微

    作者:衣若芬

    本书系台湾学者衣若芬美术史方面的论文汇集。作者运用现代学术手段,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图像、文字、实物三者的关系入手,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了独到的立体化研究,解释了艺术史实际上是这三者互相影响的历程。
  • 对焦中国画

    作者:罗淑敏

    罗淑敏身为艺术教授,多年教学经验下深明学生“轻国画、重西画”之因由,遂写下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说阅读国画的六大方法,并辅以大量中西画作比较,让读者对准焦点,进一步了解两者间之分别与欣赏角度之差异。 随着罗淑敏领航的这趟国画之旅,读者将逐步了解国画的承传概念,各种写意笔墨及留白构图,及阅读手卷与人物画之关键事项。此书本身就是一副画论式手卷——层层拆解有关阅读中国画的窍门,由此轻松地进入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殿堂。
  • 美术史十议

    作者:巫鸿

    在《读书》杂志所开设的“美术纵横”专栏,作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 贡布里希论设计

    作者:尹定邦

    设计与艺术关系密切,艺术史家往往是设计史家,本书是一个明证。以艺术史家著称的贡布里希对设计的思考与论述同样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作为瓦尔堡研究院的教授,他接近了瓦尔堡等人的图像学研究,在新的时代重申图像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设计的重要性。西方历史上一直将图像与语言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领域,在本书中,贡布里希批判了这一传统的区分,强调了二者的相通性,这实际上也是对语言中心地位的不满。他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图像在交流中有别于语言的诸多特点,突出了图像的优点。这种“图像语言学”的研究是设计最为直接的理论资源,也正是我们所极为缺乏的。
  • 艺术的故事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从人类的岩画到现代派艺术,从建筑、绘画到音乐、文学,作者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和盘托出,让读者犹如经历了一场礼觉盛宴。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关于艺术的读物有如房龙的这部作品受到人们持练而广泛的欢迎。作者以轻松随和的叙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长久以来的敬畏,这使得洋洋数十万字的作品如同炉火帝的一次亲切而愉快的聊天。
  • 西方艺术史

    作者:[法] 雅克·德比奇,让·弗兰索瓦·法弗

    这部艺术史研究了西欧从起源直至现代的艺术,面向所有感到有必要去探索艺术世界的人,作者努力使用简洁准确的词语,对繁多的专有名目、日期、风格作明确划分和排出顺序,并为查阅更为专深的论著作好准备。 书中以大量遐迩闻名的艺术复印品为基础,其中也有并非最为卓著、但因其品质和代表性而被选入的作品。按照年代排列和采用集中概括的方式,这种办法使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艺术史实,可以有清晰的理解并发展其论断。各章结构的组织也采用同样方法,以便给读者以具体、准确的引导,它包括: ・一幅大尺寸复制品,为提出该章所研究的问题开路。 ・“背景”阐明历史的、社会学的和文化的史实,由此使人理解被研究的艺术运动。 ・“特点与传播”以提炼、概括的方式描绘和分析各种流派、时期,为风格下定义,为鉴别风格提供便利。它给予总体介绍,按年代和地理叙述流派的演变过程。它使我们了解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产生着作用的那些关系。 ・对一幅或几幅作品进行富有意义的分析,作为每一章的结论,它包括对作品的描述,对技术革新和艺术成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