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学

  • 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

    作者:王大顺 / [ 匈牙利 ] 艾伯特 - 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迎来事业巅峰?科学创新的生命周期是多久?职业生涯中出现突破性进展的迹象是否存在?什么样的合作会带来成功?年轻的科研人员如何将成功概率最大化?我们经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成功的科学家,对科学的认知可能也是有限的。有人认为科学家取得成功是天赋、实力、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没人能说清这些因素在其中所占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科学学与网络科学研究权威王大顺,网络科学奠基人、畅销书《爆发》《链接》《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作者巴拉巴西通过网络科学前沿研究,借助先进的工具定量分析科学自身的演化规律,以及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揭示事业成功、团队常胜以及影响力升级中的客观规律。

  • “活在当下”指南

    作者:[加] 萨姆·哈里斯

    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众多“失败的成功者”。他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腰缠万贯,却一辈子汲汲营营,忙碌不休,从未体验过长久的快乐与真实的自由。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做得如此成功,却活得如此不幸?更迫切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蹈其覆辙的危险?

    在《“活在当下”指南》中,国际当红学者萨姆·哈里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趋乐避苦是人类的本能,而快乐本质上稍纵即逝,所以人们天生受困于循环往复的追求,不少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这无形的牢笼中度过。要打破与生俱来的困境,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就一定要升级心智模式,摆脱原始状态。如何做到这一点?身为哲学神经学双料博士的哈里斯独辟蹊径。书中,他将经典的哲学理论、前沿的科学发现、丰富的切身体验巧妙结合,理性睿智、亦庄亦谐地引导读者探寻关乎个体存在之根本的三大问题-意识是什么,自我究竟为何物,以及人生应该以什么为重要追求,从而一步步瓦解顽固的“常识性”认知,实现心智的提升,收获自在的高层级人生。

    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文与科学的精彩交融,更能获得关于人生真谛的启迪,以及持续锻炼自己心智、长久改善生活状态的工具。

  • 你想与谁相伴一生?

    作者:[德] 海克·法勒 文 / [意] 瓦莱里奥·维达里 图

    感动全球亿万人的治愈绘本《你想过怎样的一生?》姐妹篇

    一本你永远不想送人、但又忍不住不断买来送人的礼物书

    ◎ 编辑推荐

    ★ 本书是《你想过怎样的一生?》姐妹篇,两位作者再度联手合作,诠释了人在0—100岁都会经历的“情感旅程” ,描绘了一段友谊的诞生、离散以及再度相遇的感动。

    ☆ 风靡全球的“暖心治愈绘本”,让心得到慰藉。没有标准意义上“好的亲密关系”,只有最适合你的“亲密关系”。

    ◆ 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的机会来让读者再次思考人际关系和自己的生活:想与谁为友?想与谁相恋?想与怎样的人一起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 简洁又诗意,俏皮却忧伤。观察各色友谊体贴入微的热情目光,虏获了人心。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插画奖、葡萄牙绘本插画大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奖、韩国CJ 图画书奖得主纯真手绘,传达出超越文字之外友情的各种面向。

    ● 那些你内心深处珍视的人们,都在此了,

    ○ 那些你对朋友说不出口的话,也都在此了。

    ● 那些不小心走失的、或升华为爱情的、有幸持续一生的友谊,都用这本书纪念了。

    ◎ 媒体评论

    一本你永远不想送人、但又忍不住不断买来送人的最佳礼物书。——柏林文学周刊

    是这种观察各色友谊体贴入微的热情目光,虏获了人心。而且,它并不排除友谊中的不美好,甚至是黑暗的一面——比如疏远和冷漠。——瑞士德语广播电台

    很适合把这本书送给你思念的人。——奥格斯堡大众报

    简洁却又诗意,俏皮却又忧伤。——中德广播文化台∣

    娓娓道来朋友间的差异与忏悔,这本书有如难以脱身的迷人漩涡。——书文化杂志

    对友情之爱的告白。——巴登日报

    寥寥几笔,便抓到友谊本质。如诗如画,触动人心。——艾尔维德杂志

    不管什么年龄,人人都需要好朋友,本书完美呈现了友谊的样子。——法兰克福汇报周日版

    多样化的视角启发我们省思自己的友情,并探究友谊中存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斯图加特日报

    ◎ 内容简介

    本书的诞生源于一次生日聚会。

    聚会的主角是作者海克•法勒刚认识几个月的朋友。这位朋友将两人的相识称为一见钟情的友谊:一种瞬间萌发、无法解释的好感。“我和这位新朋友为何如此投缘?这段友谊会在中途结束,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怀着对友谊的疑问和感慨,海克•法勒决定再次邀请插画家瓦莱里奥•维达里共同创作,探寻友谊的真谛。

    为了更好地了解友谊,她建立了一条友谊链:请一位朋友讲述他一个朋友的故事,再去请那个人讲述另一位朋友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朋友发展成家人,有些失去了联络,有些升华为恋人,有些却沦为陌生人。她将这些故事融合在这本书里,描绘了友谊的诞生、离散以及再度相遇的感动。

    书中并不定义友情,只单纯勾勒出形形色色的情感旅程。你将随着一幅图、一句话,经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的亲密关系。相信,不管你现在正与谁为伴,书中的某个场景都会让你想起内心深处珍视的某个人。

  • 恰如其分的害羞

    作者:【丹麦】伊尔斯·桑德 著

    备受全球15亿高敏感族信赖的心理治疗师、《高敏感是种天赋》作者伊尔斯·桑德新作!

    在生活中,让人感到羞耻的话题和情境数不胜数——

    你可能会为自己各种不足和负面的情绪羞耻;

    你可能会因为自己无法产生某种情感而羞耻;

    被别人羞辱或者恶意相待,会加深你的羞耻感;

    对于别人对你做的事感到无助时,也可能感到羞耻;

    ……

    在寻找自身问题的原因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羞耻感,因为它经常跟自我压抑、自我苛责混淆在一起。羞耻感让太多人以孤独的方式逃避自我,却不愿冲破孤独,去过一种敢于脆弱却心性开放的生活。

    身为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深知要一个人谈论自己的脆弱是多么不容易。她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深深的羞耻感的个人经验,以及她所陪伴的许多个案故事,并以专业且充满同理心的温柔,引导你发现隐含在羞耻感底下强大的内在力量。

    本书既能让你看清羞耻感的真相,也能帮你找到直面它的勇气。作为高敏感人群的“救星”,作者一再提醒我们——羞耻感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如果你想弥补自己精神方面的缺陷,找寻内在力量的支持,要和那些有勇气、积极的人在一起!

  • 超越期待

    作者:[日]松浦弥太郎

    如何经营好自己?商业的基本是超越期待

    世上所有的商业都基于这个原则运行

    揭开经营个人IP的底层逻辑,和变化迭代时期人际沟通的本质

    ◎编辑推荐

    △当你思考“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请打开这本书。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思考,是时间带给我的礼物。

    ·金钱是流动的,它代表的是超越期待后的感动。与其思考做了一件事之后能得到多少回报,不如去想如何超越期待,让更多人感动。

    △松浦弥太郎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100个基本》的作者,作品累计销量破百万册,新作《超越期待》的产品创新力在他已有作品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本书由内地知名新生代设计师操刀,并由人气少女漫画家精心手绘封面插图,精致小开本搭配烫金工艺,为读者提供柔软轻盈的舒适阅读体验,并随书附赠复古牛皮纸书签一枚。

    △这本书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经营顿悟,和你分享曾经和我们起点一样微不足道的松浦弥太郎先生如何怀抱理想的种子,活出自由富足的人生。

    ·他说,“我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坦诚、亲切和自由。”带着经营者意识,和他人建立商业关系,比起被欣赏,被赞美,更重要的是如何感动他人,超越期待!这是他向上生长的人生无限可能的秘密。希望那些在工作中感到痛苦的人,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消除焦虑、重焕自信的启发与灵感。

    △揭开经营个人IP的底层逻辑,和变化迭代时期人际沟通的本质

    ·“在卖书之前要先学会推销自己”

    即使在普通公司就职,在你说话的时候,对方看的也是你这个“人”。所以要时刻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对方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喜欢自己。

    ·看清生意的本质

    工作的本质就是帮助有困惑的人。通过感知人的情绪,思考什么事情能使对方快乐,我们可以构建商业蓝图。

    △读了这本书,你会有勇气重头再来,带着骄傲继续前进!

    ·展现真实的自己

    比起夸张地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真实的自己。越是令人紧张的场面,为了能够放松下来,更应该穿与平常同样的衣服。

    ·失败了也不拖延

    比起失败,成功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令人恐惧。因为已经无法回头,除了做下去别无他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从来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即使一步也好,无论何时我都想继续前进。

    ◎内容简介

    我希望那些在工作中感到痛苦的人,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能够帮助你消除焦虑、重焕自信的小启发。——松浦弥太郎

    对于经营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老店以及一流的品牌来说,最大的财富便是信用。那种只要看到名字就会让人相信“只要是这家店一定没问题”,这样的信用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达成的,因而极具价值。

    人也是一样。带着经营者的意识,坦诚地与他人建立商业关系,比起被认可、被赞赏,更重要的是为对方做出贡献,让对方觉得开心、感动。随之而来的便是收入的增加、价值的提升。做人,做事,建立人际关系,都是这样。

    商业的基本是超越期待。世界上所有的商业都基于这个规则运行。

  •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

    作者:[英]迈克尔·波兰尼

    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人”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隐默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最终构建起了自己以“个人知识”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 爱,需要学习

    作者:陈海贤

    与伴侣争吵在所难免,如何将吵架转变为有效沟通,构建积极的沟通模式?

    有时我们渴望陪伴,有时又希望独处,如何与伴侣营造“既彼此独立,又温暖相依”的关系空间?

    孩子的到来让人欣喜,同时又会对家庭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完成二人世界到三人小家的平稳过渡?

    倘若我们最终无可避免地迎来 亲密关系的伤痛甚至终结,如何走出伤痛,又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前任?

    ……

    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爱,爱的能力需要学习。“爱,需要学习”,是一句口号。也是一个鲜明的主张。

    《爱,需要学习》 是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重磅新作,作者将自己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融入其中,详细解读了一段亲密关系旅程可能遇到 的困境,从不敢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到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会遇到的沟通难题、孩子教养挑战、原生家庭的影响、出轨与分离等。作者不止提出问题,更提出了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习爱的方法。顺利解决亲密关系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运气的诱饵

    作者:[美] 娜塔莎·道·舒尔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作者:张邦彦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 内向者的优势

    作者:张瀞仁

    谁说安静的内向者没有当营销专家的本钱?谁说话不多的内向者成为职场导师没有说服力?

    坚信Success is an inside job(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工作)的作者张瀞仁,就以超级内向者的身份现身说法,描述了她长期以来与外向文化之间的搏斗史,破除一般人对内向者的既定印象与框架。

    她告诉读者:内向者拥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深度的思考能力,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给予主管、同伴、客户强大的信赖感。只要精选战场、用对能量,跨出舒适圈,就能在多种领域取得成功,从事营销专家、国际业务等需要社交的工作也完全没问题。

    在本书中,她从职业规划、人际攻防、社交逆袭、自我提升四个方面,帮助内向者认识自身优势,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在外向文化主导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方式成功的进击路径。

  • 理解愤怒

    作者:丛非从

    知名心理咨询师丛非从最新力作

    以《愤怒分析表》带你理解——

    愤怒的背后,原来是一个未被觉知的自己

    愿你拥有,愤怒的自由!

    *内容简介

    一个人愤怒,是因为他有恐惧、委屈、脆弱、无助等一系列复杂情绪没有被表达。深度解决愤怒,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些隐藏的情绪。理解愤怒,就是看到愤怒是对爱的召唤,是对关系的渴望,是生命力想喷薄而出的愿望。本书通过对真切案例的呈现与分析,讲解了一个有效的心理工具《愤怒分析表》以及它的使用方法,使我们可以快速深入地理解愤怒,看见自己,看见他人,让愤怒之下隐藏的爱,流动起来。

    *编辑推荐

    愤怒时,你是不是在想:你是错的,所以你应该改;我比你厉害,你应该听我的;因为我都没这么做,所以你也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不开心,你也要跟我一样不开心;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要爱我。

    理解愤怒后,你可能会发现:愤怒是一种评判,愤怒是一种期待,愤怒是自我要求,愤怒是情感连接,愤怒是一种恐惧,愤怒是一种爱。

    这是一本剥开愤怒外衣、从引起愤怒的诸多因素入手、理清并试图理解愤怒是怎么回事的图书。作者认为,愤怒是一种极为日常的情绪,我们甚至每天都会有想要愤怒的时刻,但这种情绪并不像它所显示的那么直白。愤怒的背后,是一个充满恐惧、委屈、脆弱、无助的自己,它让我们不断地向外索求,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被他人认可,想让他人做“我们认为对的事”,长此以往,我们都有可能变成情绪的奴隶。

    所以理解愤怒的关键,首先是看到自己,能够明白:愤怒,并不单纯是一种向外的情绪发泄,它其实是我们对爱的召唤,对关系的渴望,是生命力想喷薄而出的愿望。它关乎我们成长与生活的很多方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亲子、伴侣、工作伙伴)、理解与沟通的能力、人格的养成、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等等。

    当我们冲爱的人发火,并恶语相向时,最先损伤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明明知道: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其实很爱、很在乎他们。所以理解愤怒,也是重新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它让我们明白:愤怒其实并不可怕,看到它、理解它、转化它,我们或许会获得更多的情绪自由。同时,也希望会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人:愿你拥有,愤怒的自由。

  • 刻板印象

    作者:[美] 克劳德·M.斯蒂尔

    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

    ◎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推荐书单

    ☆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致推荐

    ☆ 美国常春藤盟校必读书目,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

    ☆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先驱力作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克里斯多夫•艾斯格鲁伯;多元智能之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霍华德•加德纳 盛赞推荐

    ◎ 内容简介

    《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包括选修非裔美国人政治学课的白人学生成绩每况愈下,以及主修工程学的女学生为了是否参加以男性为主的专业会议而犹豫不决,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

    还好,它并非不可战胜。本书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小的标签如何发挥了强大的力量,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

  • 不对称

    作者:[美] 莉萨·哈利迪

    1988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站在祖母家的屋顶上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底格里斯河,对身旁第一次回老家的十二岁弟弟讲起了自己的十二岁,讲起七十年代里那些酷热的夏夜,父母把床垫搬上屋顶,一家三口在河面吹来的凉风中好眠。

    他就躺在月光下,说等着瞧吧弟弟,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国家就会再次强盛起来。道路平坦宽阔,吊桥闪闪发光,遍地都是五星级酒店;情侣们一窝蜂地飞到巴士拉去度蜜月,小学生在乌尔的神庙前面摆拍,背包客把阿斯卡里的明信片寄回家,夕阳红旅客会把一罐罐的尤苏菲耶蜂蜜塞进行李箱;巴格达将会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美索不达米亚雄狮队将会赢得世界杯;战争会彻底结束,巴比伦哈特拉尼尼微的遗迹都将免费开放,连安保都不需要。人们将从四面八方涌来,亲眼见证伊拉克的古老与美丽。

    十几年后,哥哥失去了音讯,急着去找他的弟弟困在机场,被入境检查员反复盘问:你哥哥是什么人?你要去伊拉克做什么?

    他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哥哥时的样子,他像个巨人一样靠坐在塑料花园椅上,把肱二头肌上看不见的尘屑掸掉,然后抬起脸,目光扫过向西飞驰的云彩,像是在看一出穿越库尔德天空的出埃及记。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向世界施加力量的生灵,而不是相反。原来,这样的一个人也会消失。

    在所有的大地上,人们正在四面八方地涌来和死去。

    ✈️

    其他人也会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多吃蔬菜、跑步和阅读,而从不担心下个月会破产、宵禁或断电吗?

    其他人也会在电视上无声地看棒球赛吗,看到运动员长时间悬停在空中时也会想到尼金斯基吗?

    其他人也会向别人隐瞒爱人吗,因为这要比向自己隐瞒自己容易得多?

    其他人也会想上帝有没有在下周为自 己安排一场巴士车祸吗,在面对无可名状的命运时?

    其他人也曾见过一个名叫热纳维耶芙的女孩吗,一条白金色的马尾沿着她的脊背垂到腰际?

    其他人也会暗自写作吗,在被世界抹除之前把自己的存在用白纸黑字记下来?

    其他人也以为自己是真实的人吗,经受着真实的生活,以及音乐会中真实的一声枪响?

    一个正陷于和著名作家的忘年恋并逐渐成长为有抱负小说家的年轻白人女性助理编辑有可能理解一位想转机去库尔德寻找失联哥哥却被英国移民官扣留在机场的中年伊拉克裔男性经济学家吗?

    ✈️

    《不对称》由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探讨了激发并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不对称:性别、年龄、权力、才华、财富、声明、地域、种族、宗教……与正义。

    第一部分名为“愚蠢”,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助理编辑爱丽丝与比她年长四十五岁的著名作家埃兹拉·布雷泽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名为“疯狂”,以第一人称回忆了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阿马尔的生平。他此行飞往伦敦,是为了转机去库尔德斯坦,寻找失联的哥哥,却意外地被移民官员扣留,在希思罗机场的一间拘留室里度过了2008年的最后一个周末。

    第三部分是布莱泽的访谈,我们将从中领会整本书最核心的秘密,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袒露出前所未有的含义——“一场坠入兔子洞的未知之旅。翻过全书的最后一页,读者会忍不住回到开头,反复体会哈利迪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整个故事的。”(《华盛顿邮报》)

    “哈利迪几乎同时写下了一部匿名的纪实小说,一部思想小说和一部关于政治参与的元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同时,《不对称》也是一个人蒙着面纱的肖像——一个决心超越她的出身、她的特权、她的天真的人。

    “在她的笔下,‘不对称’不只存在于野心与成就之间、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之间,更存在于西方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由此提出了关于想象力和共情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我们能否跨越性别、种族、国籍和权力的界限来理解彼此;一个人愿意为理解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多少努力,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和做不到这一点。”(《纽约客》)

    2018年,《不对称》英文版的出版被媒体形容为一场“文学事件”,风靡一时,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它的知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metoo运动的热潮,以及知名老作家和女文青之间的八卦。然而,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便能意识到:书中人与人的关系远非简单的权力关系可以概括,而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传性也并非噱头,而是以整个现实世界与这部小说互文,从而拓宽了叙事的景深;而且,莉萨·哈利迪也志不在此——

    “你在写这个吗,我们的事?”

    “没有。”

    “那你在写什么?”

    “其他的人。”

    ……

    无论如何,《不对称》都迫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一个更积极的观察者。

  • 抱住棒棒的自己

    作者:徐慢慢心理话

    徐慢慢是一位36岁的心理咨询师,她有一个佛系的程序员老公老赵,活泼的9岁儿子小航。从2019年起,有上百万的读者在观看徐慢慢的故事,跟她一起接纳自己,松绑情绪。

    这是武志红团队所组建的一个虚拟漫画形象,用漫画来讲心理学,用图画来呈现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比用文字更真实、更疗愈、更直达人心。他们探讨的议题,有人类永恒关注的“爱”和“恐惧”,也有新时代的竞争焦虑,比如“优秀”和“躺平”。当然,也有我们这个社会一直面临着的议题——活出自己,成为自己。

    《抱住棒棒的自己》是徐慢慢心理话公众号两年结晶,热门漫画初集结,从情绪管理、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四大热门话题出发,以漫画形式重现真实生活困境,用心理学的科学眼光剖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相信我,在你读了两三个徐慢慢的故事后,你会感受到一种自我接纳的力量。也许,你还会像她的名字一样,试着慢下来一些。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

    作者:胡慎之

    【直面家庭矛盾及重大事件背后内心的困惑】

    如何面对自己想“改造”或“控制”他人的欲望?

    如何让家庭关系变得亲密而独立?

    如何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

    如何将责任、义务、道理的约束,变成家庭自然的规则?

    ……

    ※【本书中,作者分五个模块,跟我们探讨了与家人相处的秘密】

    解开成长过程中的心结:不延续原生家庭的创伤;

    善待自己的另一半:尊重、理解、支持、陪伴;

    不妨把孩子当大人看:学会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情感联结;

    亲子教育要张弛有度:有规矩,也有自由;

    家庭幸福的关键——爱与规则:让家成为所有成员最温暖的避风港。

    ※【 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里,就找到了。】

    最珍贵的人生财富,便是幸福、温馨的家。

    尊重、理解、支持、陪伴,

    立界限、有规则、重品格,

    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

    家和万事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50位影响力心理学家之一,致力于研究关系! 尊重、理解、支持、陪伴,立界限、有规则、重品格,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

    情绪化的父母、控制欲太强的妻子、一对都缺爱又没有安全感夫妻、当讨好型人格遇见情感暴力……再亲密的关系,也很难承受过多的委屈、忽视或争吵。很多家庭都在责任与义务的绑架下,勉强维系。

    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既需要让自身成长,解开自己的心结,学会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坦然面对必要的牺牲、取舍和妥协,也享受在家庭中的踏实、温暖、依赖;同时我们也要让整个家庭得以发展,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支持,能从家的港湾出发,自由地奔向更远的地方。

    在本书中,国内知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用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细数个人成长与家庭发展的典型问题,提供了其独树一帜的见解,使每个人都能学会在家庭中经营爱、界限与规则,让家真正地成为每个成员的避风港,成为温馨、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 自愈与成长

    作者:李孟潮

    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的荣格自愈心路首秀,彻底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人生痛苦、彷徨、超越、重生汲取大师强大的自愈力量,开启深刻、独特而丰盈的成长。精华扩展阅读11组,原创自我疗愈工具3个,附赠荣格一生最重要梦境30个(德、英、中三语原文)。

    即使伟大如荣格,依然逃不脱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被性骚扰、学渣恐惧……的命运劫难。公开与隐私,荣耀与屈辱,乐与痛,清醒与迷茫,也许你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曾是荣格所经历的。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到底是找寻终极幸福、实现自我,还是始终漂泊彷徨,你的选择是什么?

    荣格与你的微妙差别在于,在内心的冲撞浩劫中,他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用分析梦、绘画曼陀罗、找寻原型等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生命故事。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因我们本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如同本书中的荣格。

    心理大师荣格,之所以广受追捧,至今仍有新作频频发表,奥秘在于他本人象征着两种形象:

    其一,象征着追寻灵魂的现代人。从空心青年到巨婴老人,不少现代人丧失人生的意义,呼吸着空虚和焦虑。而荣格几乎从人生的第一场梦开始,就展开其长达 80 余年的内在探索之旅;其二,更象征着受伤疗愈者。传统的疗愈者常常完美无暇、高不可攀,而荣格的一生,更接近于真实的普通人。他自身携带着精神分裂基因,历经无数创伤,但始终在发奋自我疗愈。

    荣格的一生,堪称心理学璀璨史,但更是其个人疗愈成长的宝贵全纪录。围绕其人生不同阶段及最重要的30场梦境,本书为你彻底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自愈心路。助你直抵大师强大的内在本源,你心灵的独特、深刻及丰盈将由此开启。

    1、零阅读门槛,从平民而真实的荣格身上汲取力量

    《红书》帮我们窥见荣格神秘多舛的精神世界,只可惜,因神秘而有一定阅读门槛;

    《荣格自传》堪称荣格个人意识研究史,是其思想的精彩呈现,但由于缺少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导致读者在阅读起来有较大的距离感。

    相对于如上的荣格畅销作品,本书的重大特色是,零阅读门槛,亲切亲民。本书通过故事讲述方式,以及文学化语言,帮助读者感受到荣格真实而丰满的人性,及其作为普通人疗伤、成长的强大生命力,在无距离、平视的体验中,照见自己,获得成长。

    2、独特的自愈与成长主题,是现代人关注的热点

    荣格是伟人,但首先是追求内在疗愈、让自己活好的普通人,其一生的主要命题是自愈与成长。本书看似讲荣格,实际是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在创伤、空虚和无意义感,给予疗愈思路及有效技巧的分享。帮助读者从中汲取荣格强大的自愈力量,成长为更完整、和谐及更具生命力的自己。

    3、架起荣格思想、治疗技术与普通人应用之间的桥梁,独具实用价值

    本书一改荣格以往著作中深奥、晦涩的表达,对其思想及治疗技术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并且通过作者独家设计的多种贴心工具,帮助读者对荣格精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够切实地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变。

  • 影响力

    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内容简介]

    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就一直是畅销佳作。由于它的影响,说服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基本的必读书,是你理解他人心理的基石。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武器,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西奥迪尼发现了第7种心理武器——联盟,将6种心理武器扩展为7种;书中更新内容多达10万字,包括近10年行为心理学新研究与新发现,近5年上百个商业、管理、科技、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全新案例。

    本书被引述率高居社会心理学之冠,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年度大奖提名。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在中国,《影响力》系列书系常年位居各大网络、地面书店管理畅销榜单前10名。

    [编辑推荐]

    ● 风靡全球,从未被超越的营销圣经。

    全球畅销35载,畅销5000000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现代汉语词典”。在书中,作者从专业角度为读者阐释了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7大基本原则: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和联盟。为读者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本书对于商业人士以及广大普通读者有深远的意义,教你学会对说服专业人士说“不”,帮助你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影响力的人。

    ● 全新升级版,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更新多达10万字,比上一版多50%新增内容。汇集近10年行为心理学研究与发现,近5年上百个商业、管理、科技、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全新案例。惊世杰作,再次更新!

    特别增加适合互联网时代营销经典案例。为什么五星好评非常重要?星巴克如何利用互联网巩固与顾客之间“ 温暖而有归属感的文化”链接?奈飞怎让《鱿鱼游戏》成为全球爆款剧?13个“线上影响力”分析,让你深刻洞察影响力如何影响互联网。

    升级6大武器为7种武器!6年潜心研究,第7种武器终于面世。我等于我们,我们就是扩大的我。共同的身份认同让观众与奥运会选手休戚与共、让我们永远牢记“血浓于水”、让我们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切感。

    针对不同需求给出使用7种武器使用优先级。动机不同,使用的武器也应不同:完全陌生,培养关系很重要:你要使用互惠、喜好和联盟;有基础关系,需要减少不确定性:社会认同和权威是有效的;关系到位了,目的就是激发行为:承诺与一致和稀缺让你说服每个人。

    ● 当你遇到以下情况时,请务必翻开本书:

    ·你是与客户谈判的销售人员,你给出报价A,客户却要求降价至少一半,否则就要与竞争对手合作,你该如何与之谈判?

    ·你是竞争合作项目的商务经理,有3家竞品公司同场竞争,你提供的产品昂贵,你该如何赢得客户?

    ·你是广告策划,要为甲方的产品拍广告,该产品的功能很棒,但也有一个缺点,客户希望观众更信赖该产品,你该不该在广告里提它的缺点?

    ·你是在线培训企业营销主管,若要向屏幕对面的陌生人推销一款定价很高的在线课程,你该如何说服看不见的对方?

    ·你是公司高管,想在公司推行一项新的战略计划,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则在“骑墙”,你该如何说服“骑墙者”,从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你是企业内训负责人,要给全公司近300名销售人员上课,你该如何将“说服”这一销售技巧传达给每位销售同事?

    你在求职,即将去面试的500强企业十分令你心仪,如何保证100%被录取?

    你是5岁孩子的妈妈,孩子性格内向高需求,刚刚换了幼儿园,怎么帮助孩子迅速融入新的集体?

  • 隐谷路

    作者:[美]罗伯特·科尔克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占有还是存在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弗洛姆语录

    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人类的福祉,它不会带来幸福,甚至也不会带来最大化的享乐。

    人们拒绝承认的是,并非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使得工业社会产生;恰恰相反,自私自利与贪婪是工业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高度异化。几十年前,病人不会说“我有一个难题”,而会说“我很困扰”;不会说“我有失眠症”,而会说“我睡不着”;不会说“我有幸福的婚姻”,而会说“我结婚了,很幸福”。

    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就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而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只要我们仍然活在占有型生存方式中,我们必然怕死,任何理性的解释都不会消除这种恐惧。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重建与生命的纽带,回应他人的爱并点燃自己内心的爱,那么哪怕他在弥留之际,恐惧感也会大大减少。

  • 人心

    作者:[美] 艾里希·弗洛姆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人心》语录:

    人类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施虐狂,而是寻常人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权力。

    善是一切服务于生命的事物,恶是一切服务于死亡的事物。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一切助力于生命、成长和延展的事物。恶是一切扼杀生命、缩减生命、使其支离破碎的事物。

    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往往也具有自恋性质。爱上一个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他的”,他可能会把他的自恋转移到她身上。因为他带给她那些特性,他便对她心生欣赏和崇拜。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想要回归到前人类状态的企图,消除这一企图需要专属于人类的特质:理性、爱和自由。

    在他人的痛苦不幸或亲切目光、鸟儿的婉转欢鸣或小草的青葱碧绿面前,倘若我们丧失了为之触动感怀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认识能帮助我们。倘若人变得对生命无动于衷,那么任何他可能选择善的希望都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