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学

  • 贪婪的多巴胺

    作者:(美) 丹尼尔·利伯曼 / (美) 迈克尔·E.朗

    为什么曾经浪漫的感情也会变淡?为什么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节食计划后来都功亏一篑?为什么聪明的人经常会做出糟糕透顶、灾难性的决定?这都取决于大脑中的一种单分子结构——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控制着你的欲望、想象、冲动、创造力,出乎意料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身体受到“向上”和“向下”两类物质的控制。“向下”指的是控制当下的神经递质,它们决定我们当前的感受;“向上”则是指多巴胺,决定了我们的长远规划、愿景、未来期望。正因如此,多巴胺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是一种快乐分子。它其实是一种欲望分子,在我们已经获得很多的同时,让我们有更高的期许、更大的目标。多巴胺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也同时让人欲望无止境、不知道满足。它既能让你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成功变得平淡无奇;它让你投入一段感情,但也让当初的深情被岁月磨平;它让你获得超长的智商,但也让你与疯狂一步之遥……

    充分了解这种物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功能,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表现。

  • 噪声

    作者:[以色列] 丹尼尔·卡尼曼 / [法] 奥利维耶·西博尼 / [美] 卡斯·R.桑斯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

    丹尼尔·卡尼曼继《思考,快与慢》后

    酝酿10年思考的全新力作

    ◎ 内容简介

    想象一下,两名医生对相同的病人给出了不同的诊断;两名法官对犯了同罪的嫌疑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再想象一下,同样的医生、法官或决策者做出了不同的决策,而这种决策仅仅取决于决策是在什么时间做出的。这些不同决策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噪声”。

    《噪声》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携手决策领域专家奥利维耶·西博尼和卡斯·桑斯坦共同推出的重磅新作,也是卡尼曼继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之后酝酿10年思考的全球瞩目里程碑式巨作,行为科学领域又一重大发现。几十年来,大家都认为,偏差是导致人类判断出错的关键。但是今天,卡尼曼系统性地指出:噪声,才是影响人类判断的黑洞。

    《噪声》一书通过系统性研究,通过两个公式揭开了“判断出错”的本质,并且通过对三种噪声的系统性分析带你直击噪声。并且,从六大部分阐述了“噪声”:从寻获噪声到探究人类判断的本质,从预测噪声到阐释噪声的主要原因,从探讨如何改进判断和防止错误的的实际问题,一直延伸到什么才是合适的噪声水平。”“噪声”是随机的,但却是致命的。卡尼曼在书中提出了6大原则,帮你重塑决策框架,做聪明的决策者。同时,卡尼曼更是精妙地附上了“审查噪声”的使用指南,以及写给决策者的“观察者清单”。

    如果说《思考,快与慢》击退的是人类判断过程中面对的敌人“偏差”,那么《噪声》要绝杀的就是其中的另一大隐形敌人——噪声。阅读本书可以助你重塑自己的决策框架,远离噪声,做聪明的决策者。

    ◎ 编辑推荐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继《思考,快与慢》后酝酿10年思考的全球瞩目里程碑式巨作,行为科学领域又一重大发现。

    ☆ 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噪声》是关于人类判断的又一颠覆性著作,两个公式揭开了“判断出错”的本质,并且通过对三种噪声的系统性分析带你直击噪声。

    ☆ 远离噪声,提升决策,将影响你未来10年的思考与决策。

    ☆ 《噪声》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31个国家与地区,吸引了无数商业人士的目光,被投资人、心理学家、众多媒体人争相盛赞。他们真诚地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噪声,受益于噪声。

    ◎ 各方赞誉

    从“偏差”到“噪声”,作为心理学家的卡尼曼挑战的是经济学 的“理性人”假设,并因开启了行为经济学的大门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一直关注分析人类在决策分析中是如何犯错的,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分析了噪声的影响,但也乐观地预期,可以通过发掘埋没 在大数据中的信息来减少决策中的噪声,这可以说是大数据渗透到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新趋势。——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继《思考,快与慢》之后,湛庐又推出了卡尼曼(与西博尼和桑 斯坦合著)的新作《噪声》。本书开篇就对噪声(noise)与偏差(bias) 做了区分。简单来说,噪声是无规律的错误,偏见是系统性的错误。 这个区别你一旦听到,立刻就能知道它十分重要。《噪声》通过司法 判决、医学诊断等多个领域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噪声的成因以及减少噪声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作者还讨论了克服噪声的努力也会带来负面后果。又一本读着不累却时时受益的好书。——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阅读卡尼曼等人的新作让我兴致盎然、心潮澎湃。可以肯定地说,通过理解并实践卡尼曼等人的思想与建议,我们能知道如何减少可能会困扰组织和个人的系统噪声,知道“决策信息的简约化”居然 也如此意义重大!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学习在噪声中运用科学知识,深刻的洞见和坚实的原则,做出更为人道、更为公平的决策,减少时间、资金和人才的浪费,拯救生命,传递友善,分享意义。而这些,都是一个真实而积极的生命所追求的境界。——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人类判断的错误源于偏差和噪声。当人们表现出不同的偏差时,噪声就产生了。卡尼曼因在心理偏差研究方面做出的突破性贡献而获 得诺贝尔奖,如今又开始对噪声进行探索。本书对于噪声的分析充满不凡的洞见,并更新了我们对已有众多决策研究发现的认知。《噪声》 一书中关于减少噪声的方法,既能让人变得聪慧,又有助于那些自命 不凡的“专家”纠正无知。——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在判断与决策问题上,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往往都非常自信。卡尼曼与合作者的这部新书《噪声》再次告诉我们:人类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性,人类的判断也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准确。对于决策者来说,“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警惕认知中的缺陷,比什么都重要。如果 2021 年只能推荐一本书,那我推荐《噪声》。——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 商学院副院长兼 EMBA 学术主任

    《噪声》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认知体系,对于日益富足但仍然对未来颇有期待的大众和企业家而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大变局下,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高速变化的新环境面前,在决策过程所面临的噪声越来越多的现实之中,一个新的认知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朱 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

    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可以完全有效地判断信息。但丹尼尔 · 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指出这个假设在很多情况下和事实并不相符,因此众多的理论结果都需要重新审视。这是对社会科学的重大贡献。人的判断误差包括两个部分:偏差和噪声。卡尼曼对偏差的分析已经广为人知,本书对噪声的分析完成了对误差的系统阐述。任何希望获得更高程度理性的个人或机构,都应该仔细阅读卡尼曼的这本新书。 ——刘劲,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人生经历就是所有抉择的总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抉择,工作与生活在一次次的抉择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变化。没有人可以永远做出正确的抉择,总有噪声在影响判断力。噪声是不可消除的,但我们应该尽量将噪声的影响降低。《噪声》一书所提供的就是一套对于人生抉择大有裨益的减少噪声的方法论。 我要将《噪声》推荐给热爱生活的朋友。——毛大庆,博士、优客工场创始人

    决策无处不在,而“噪声”与“信号”在其中穿插交错,互为影响。《噪声》一书道出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主观判断缺陷——AI 虽然成了今天效率解决方案的新共识,但 AI 之后的“人”却依旧是无法回避的场景。我们需要充分将个体复杂性融入组织决策考量之中,去探索商业与人的更合理关系。我们都期待一个噪声更少的清朗世界。——吴声,场景实验室创始人

    自然界存在尚未被感知的法则,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噪声》这本书将“人类大脑”与“测量工具”同类对比,指出噪声的存在。这一重大发现将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新的方法论,也为企业家带来更深层的思考。对于长期与噪声共舞的企业而言,我们对本书中三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感到惊喜,并在阅读中被“噪声的形成”和“决策卫生”这一系列科学性的理论所折服。反观漫步者走过的 25 载,我们自上而下秉持着“敬畏、尊重、谦卑和良善”的管理理念,居然无形中用到了《噪声》提及的方法论,因而在很大限度上降低了噪声带来的内耗,赋能企业的持续发展。相信这本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创作的、直指“人类判断缺陷”的科学论著是普适的,必然也能启迪你的智慧,为“人与世界的交互”注入新的创造力。——张文东 ,漫步者董事长、总裁

    知识精英往往在智力选拔中建立起优越感,斡旋于名利场中获得成就感,但他们是否因此而逼近理性呢?我们先贤提出的“君子时中”,可能是对信息决策中的偏差和噪声的一种敬畏吧。——归江,信璞投资合伙人

    很多大型企业和大型机构都强调,各个员工、各个基层单位的判断和决策,要跟核心管理层制定的原则和准则保持高度一致,以为这样就可以做出好的判断和决策,但往往事与愿违。执行具体操作的人,做出的判断和决策品质不佳、误差多多,过程也杂乱无章。这就如同一支演奏水平低劣的交响乐团,面对乐团指挥,各个乐手演奏出 来的声音杂乱无章,很不一致,很不和谐。对这种很不一致的杂乱误 差,应如何定义,如何测量,如何系统性地减少?卡尼曼的新书《噪声》清晰系统地论述了这些问题。深入领会,学习应用,则基层与高层能更为一致。这样做会大大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性和效率。对于企业管理层和政府管理层,此书必读,此书必用。——刘建位,央视十集《学习巴菲特》节目主讲人、《巴菲特选股 10 招》等书作者

    人们担忧“算法统治世界”,其实是担忧暗藏在庞杂算法背后的 “噪声污染”,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倒因为果。这些噪声恰恰源于人的认知局限和判断缺陷。如何创造一个更少噪声的世界,是卡尼曼这本书关注的焦点。《噪声》是一本值得从头细读到尾的著作,对那些想提升认知水平、决策品质的组织与个体来说,“决策卫生”这个词一 定会击中你的心灵。——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面对环境、信息等多重不确定条件,如何审慎分析判断并做出恰当决策?卡尼曼教授的新作《噪声》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让我们在警惕主观偏差的同时,学会发现并剔除系统噪声。——何刚,《财经》杂志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创始人

    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判断组成的。判断即人生。判断不仅会受偏差的影响,还会受噪声的影响。如果说偏差造成“决策的不全面性”,噪声则造成“决策的不一致性”。噪声和人的个性、偏好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有关系,它往往随机出现,但影响巨大。《噪声》的启示是,我们会和噪声相伴,但也有方法重塑决策框架,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秦朔,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噪声》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把“噪声”这一不同于“偏差”的概念完整清晰地呈现给我们。三位作者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做出判断时,噪声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其中的不利影响。希望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张延,FT中文网出版人

    《噪声》的影响是震撼性的,因为它探究了人类判断的一种根本性且被严重低估的危险。《噪声》是一本必读书,它提供了减少决策错误的可行方法。——罗伯特·西奥迪尼,畅销书《影响力》作者

    在《噪声》一书中,三位作者巧妙地将他们对人类判断缺陷的独特新颖见解,运用到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判断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范围甚广,从点球教练到央行行长、军事指挥官,乃至国家元首, 均在此列。《噪声》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一座里程碑。——菲利普·E. 泰特洛克,畅销书《超预测》作者

    杰作!卡尼曼、西博尼和桑斯坦将《噪声》引入生活,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应该像对待偏差一样对待人类判断中的随机变化,并为减少判断中的噪声(和偏差)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安妮·杜克,畅销书《对赌》作者

  •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作者:[美]苏珊娜•卡哈兰

    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

    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名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常常是要么没用、要么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们。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美]洛莉·戈特利布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 躺平

    作者:[德] 贝恩德·布伦纳

    ★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睡眠与躺卧?

    德国另类文学家为你全新解读“躺”文化:

    从躺的姿势就可以看出你的人格?

    睡几个小时就精力充沛的人是因为拥有短睡基因?

    午睡醒来的孤独感其实是一种奇特的知觉障碍?

    ★一 部关于“躺”的趣味百科全书,涵盖历史、艺术、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干货满满!

    ★躺在床上工作的思想巨擘不胜枚举;米开朗琪罗、普鲁斯特、马克·吐温皆属此列。躺卧,是激发思维的一种形式,更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 被译为10种语言,在全球掀起“躺”文化潮流

    ★ 语言幽默,金句频出 ,内附数十张趣味插图,带给你绝佳阅读体验!

    ★ 睡觉可不是件小事,为了睡觉,人得整天保持清醒。——尼采

    ★ 一本甜蜜宜人的书,迷人的叙述声音和无数有趣的历史故事贯穿其间,任何一位把它放在床头柜上的读者都会爱上。 ——《出版人周刊》

    ★ 随书附赠趣味slogan贴纸和“躺平猫”书签,平装双封,轻盈便携,躺在床上也能轻松阅读

    ——————————————————————————————————

    我们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长度都在躺卧中度过:睡觉、做梦、做爱、思考、阅读、休养身体。躺卧不等同于消极或懒惰,它可以是一种反抗,一次整合思绪或者改变看法的机会。在一个前所未有地注重行动和高效的世界里,学会躺的艺术,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从古埃及人的芦席到现代人的躺椅,从地中海的超长午睡到日本社会的白日睡眠模式,这本书为你解答所有关于“躺”的秘密!

  • 躺平

    作者:[德] 贝恩德·布伦纳

    ★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睡眠与躺卧?

    德国另类文学家为你全新解读“躺”文化:

    从躺的姿势就可以看出你的人格?

    睡几个小时就精力充沛的人是因为拥有短睡基因?

    午睡醒来的孤独感其实是一种奇特的知觉障碍?

    ★一 部关于“躺”的趣味百科全书,涵盖历史、艺术、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干货满满!

    ★躺在床上工作的思想巨擘不胜枚举;米开朗琪罗、普鲁斯特、马克·吐温皆属此列。躺卧,是激发思维的一种形式,更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 被译为10种语言,在全球掀起“躺”文化潮流

    ★ 语言幽默,金句频出 ,内附数十张趣味插图,带给你绝佳阅读体验!

    ★ 睡觉可不是件小事,为了睡觉,人得整天保持清醒。——尼采

    ★ 一本甜蜜宜人的书,迷人的叙述声音和无数有趣的历史故事贯穿其间,任何一位把它放在床头柜上的读者都会爱上。 ——《出版人周刊》

    ★ 随书附赠趣味slogan贴纸和“躺平猫”书签,平装双封,轻盈便携,躺在床上也能轻松阅读

    ——————————————————————————————————

    我们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长度都在躺卧中度过:睡觉、做梦、做爱、思考、阅读、休养身体。躺卧不等同于消极或懒惰,它可以是一种反抗,一次整合思绪或者改变看法的机会。在一个前所未有地注重行动和高效的世界里,学会躺的艺术,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从古埃及人的芦席到现代人的躺椅,从地中海的超长午睡到日本社会的白日睡眠模式,这本书为你解答所有关于“躺”的秘密!

  • 脑子不会好好睡

    作者:[英]盖伊·勒施齐纳

    ★ 睡眠意义重大,埋藏问题万千

    睡眠组成我们每个人至少1/3的人生,而我们对它却少有认识。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做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睡眠模式有怎样的不同?睡眠中脑子内部上演着怎样的生化神经大戏?睡眠和抗氧化、防癌、抵抗心血管疾病和痴呆有怎样的关系?睡眠不足又会有怎样的急性及慢性危害?难受的“鬼压床”有没有破法?看似睡眠问题,背后竟然有神经损害、癫痫、抑郁等诸多原因?……种种重要问题,本书都会提供答案。

    ★ 比虚构更精彩的真实案例

    确实需要上课疯狂睡觉的中学生,可以得到医院的证明和假条?走在十字路口也会有人突然睡倒,这不是好危险?老奶奶梦游了几十年,过程中的高光项目竟是驾驶摩托风驰电掣?男子来咨询说梦话的困扰,却牵出了女友的精神问题……这些事件听来匪夷所思,却都是真实病例;其精彩乃至惊险固然令我们眼界大开,而其中真实的困境、道理、抗争、关怀,对我们每个会睡觉也还会醒来的人,都有巨大启发意义。

    ★ 不容错过的领军医生+故事大王

    作者是神经/睡眠科的主任医生,二十几年一直受训、供职于相关领域执牛耳的医学机构(帝国理工医学院、英国国立神经内外科医院、惠康桑格研究所、盖伊医院睡眠中心……),乃至担当领军人物,拥有傲人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病例积累,同时又具备通过BBC等媒体向公众科普、讲故事的多年经验和特色鲜明的英式幽默感。在本书中,作者同时发挥了专业和叙事两方面的长处,将奇妙故事和神经机理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大开眼界、手不释卷。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长期值夜班,提高患癌率……

    作为从业多年的睡眠科临床主任医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 :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而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 脑子不会好好睡

    作者:[英]盖伊·勒施齐纳

    ★ 睡眠意义重大,埋藏问题万千

    睡眠组成我们每个人至少1/3的人生,而我们对它却少有认识。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做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睡眠模式有怎样的不同?睡眠中脑子内部上演着怎样的生化神经大戏?睡眠和抗氧化、防癌、抵抗心血管疾病和痴呆有怎样的关系?睡眠不足又会有怎样的急性及慢性危害?难受的“鬼压床”有没有破法?看似睡眠问题,背后竟然有神经损害、癫痫、抑郁等诸多原因?……种种重要问题,本书都会提供答案。

    ★ 比虚构更精彩的真实案例

    确实需要上课疯狂睡觉的中学生,可以得到医院的证明和假条?走在十字路口也会有人突然睡倒,这不是好危险?老奶奶梦游了几十年,过程中的高光项目竟是驾驶摩托风驰电掣?男子来咨询说梦话的困扰,却牵出了女友的精神问题……这些事件听来匪夷所思,却都是真实病例;其精彩乃至惊险固然令我们眼界大开,而其中真实的困境、道理、抗争、关怀,对我们每个会睡觉也还会醒来的人,都有巨大启发意义。

    ★ 不容错过的领军医生+故事大王

    作者是神经/睡眠科的主任医生,二十几年一直受训、供职于相关领域执牛耳的医学机构(帝国理工医学院、英国国立神经内外科医院、惠康桑格研究所、盖伊医院睡眠中心……),乃至担当领军人物,拥有傲人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病例积累,同时又具备通过BBC等媒体向公众科普、讲故事的多年经验和特色鲜明的英式幽默感。在本书中,作者同时发挥了专业和叙事两方面的长处,将奇妙故事和神经机理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大开眼界、手不释卷。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长期值夜班,提高患癌率……

    作为从业多年的睡眠科临床主任医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 :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而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 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

    作者:李育辉

    为什么效率低下的美国银行客服部,仅仅增加了员工的聊天机会,业绩就大幅提升?

    为什么在谷歌实验中,经常暴露自己情绪缺陷的领导,团队的创新绩效反而最高?

    为什么大众汽车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吵架之后,分歧反而减少了?

    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 ,却更喜欢雇用老人?

    为什么阿里隐藏序列职级后,管理更高效了?

    ……

    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这本《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会给你答案。

  • 情感学习

    作者:[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 让我独自一人

    作者:[法] 玛塞勒·索瓦若 / 袁筱一(导读)

    【编辑推荐】

    ※ 如火焰般纯净,比眼泪更骄傲,不驯服的女人,在病痛与失恋中解剖爱情;

    流星般一闪而过的天才作者,在肺结核与恋人分手的双重打击下,用手术刀般的精准笔触剖析爱情与欲望。

    ※ “让我受苦,让我治愈,让我独自一人”——在这份爱情病例的体检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个在爱人面前始终站立着的女人,审视这段爱情结束的全部过程:剖开自我,也解剖爱情;直面丧失,也直面死亡。

    ※ 情感强烈,文字优美,饱含爱、痛苦与尊严的独白书写,20世纪女性文本的里程碑;

    全书由四封书信组成,以第一、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特方式,开独白书写之先河:“如果你爱我,我将会痊愈”;

    以极度痛楚但又极度清醒的文字,突显女性的自主意识,直视存在本身:深情同时骄傲,饱含爱与尊严。

    ※ 法国文学不曾被遗忘的明珠,出版近一个世纪以来数度再版与搬上舞台,引发几代读者情感共鸣;

    1933年初版后,每隔几年都会重新再版,千禧年以后更是数次被搬演上舞台以独白剧方式呈现,同时被译为数种语言畅销全球,引发不同年代、不同国家读者同样的情感共鸣。

    ※ 来自边缘人物的真诚书写,感动一干文坛名家,获得一致好评;

    保罗•克洛岱尔、勒内•克勒韦尔、保罗•瓦莱里、克拉拉·马尔罗、罗伯特·布拉西亚克等法国文坛名家热烈推荐,将其誉为“一簇反抗生命的纯净火焰”。

    ※ 法语文学教授、译者袁筱一六千字长文倾心导读:哪怕躺平的时代终将到来,也让我们站着爱吧!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法国文学译者、研究专家袁筱一老师长文导读,深度还原玛塞勒·索瓦若的生平、写作背景与文学价值,帮助读者理解这部鲜为人知的法国经典。

    ※ 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160精装小开本,典雅便携;设计师精排全书,倾心设计。

    ————————

    【内容简介】

    “让我受苦,让我治愈,让我独自一人。”

    1930年,身患肺结核的年轻女子在疗养院收到恋人的分手信。

    在内心的阵痛与煎熬之中,她以天才般的细腻笔触写下四封剖析爱情的信件,却从未寄出。

    在保罗•克洛岱尔、保罗•瓦莱里、勒内•克勒韦尔等知名作家的支持下,书信得以结集出版,近九十年来不断再版,已成为法国女性文学经典之作。

    ————————

    【重要评价】

    ▲ 小小的一卷,如此苦涩,如此纯洁,如此高贵,如此明朗,如此雅致,如此凌厉,如此格调高雅的荒凉与残破。人们几乎可以说,这是女性写作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保罗•克洛岱尔

    ▲一簇反抗生命的纯净火焰。

    ——勒内•克勒韦尔

    ▲本该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部由一个不驯服的女人写成的书;如男性目光一般准确,目光所及,亦敌亦友,没有分毫奴性。……是一部带着简洁的忧伤的书,直面死亡,直面装出一副权威态度的男性的弱点,一部充满尊严的书。

    ——克拉拉·马尔罗

    ▲所有喜欢真实与简单的小叙事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部如此丰满的作品,因为,无论如何,这首先是一部值得爱、关于爱的作品。

    ——罗伯特·布拉西亚克

    ▲可以说是由和弦与对位组成的作品——每个主题皆有其回响,每个观点都有其对应,展现一个非凡卓越的内心世界,特别写出了对于自我的检视。

    ——保罗•瓦莱里

  • 让我独自一人

    作者:[法] 玛塞勒·索瓦若 / 袁筱一(导读)

    【编辑推荐】

    ※ 如火焰般纯净,比眼泪更骄傲,不驯服的女人,在病痛与失恋中解剖爱情;

    流星般一闪而过的天才作者,在肺结核与恋人分手的双重打击下,用手术刀般的精准笔触剖析爱情与欲望。

    ※ “让我受苦,让我治愈,让我独自一人”——在这份爱情病例的体检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个在爱人面前始终站立着的女人,审视这段爱情结束的全部过程:剖开自我,也解剖爱情;直面丧失,也直面死亡。

    ※ 情感强烈,文字优美,饱含爱、痛苦与尊严的独白书写,20世纪女性文本的里程碑;

    全书由四封书信组成,以第一、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特方式,开独白书写之先河:“如果你爱我,我将会痊愈”;

    以极度痛楚但又极度清醒的文字,突显女性的自主意识,直视存在本身:深情同时骄傲,饱含爱与尊严。

    ※ 法国文学不曾被遗忘的明珠,出版近一个世纪以来数度再版与搬上舞台,引发几代读者情感共鸣;

    1933年初版后,每隔几年都会重新再版,千禧年以后更是数次被搬演上舞台以独白剧方式呈现,同时被译为数种语言畅销全球,引发不同年代、不同国家读者同样的情感共鸣。

    ※ 来自边缘人物的真诚书写,感动一干文坛名家,获得一致好评;

    保罗•克洛岱尔、勒内•克勒韦尔、保罗•瓦莱里、克拉拉·马尔罗、罗伯特·布拉西亚克等法国文坛名家热烈推荐,将其誉为“一簇反抗生命的纯净火焰”。

    ※ 法语文学教授、译者袁筱一六千字长文倾心导读:哪怕躺平的时代终将到来,也让我们站着爱吧!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法国文学译者、研究专家袁筱一老师长文导读,深度还原玛塞勒·索瓦若的生平、写作背景与文学价值,帮助读者理解这部鲜为人知的法国经典。

    ※ 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160精装小开本,典雅便携;设计师精排全书,倾心设计。

    ————————

    【内容简介】

    “让我受苦,让我治愈,让我独自一人。”

    1930年,身患肺结核的年轻女子在疗养院收到恋人的分手信。

    在内心的阵痛与煎熬之中,她以天才般的细腻笔触写下四封剖析爱情的信件,却从未寄出。

    在保罗•克洛岱尔、保罗•瓦莱里、勒内•克勒韦尔等知名作家的支持下,书信得以结集出版,近九十年来不断再版,已成为法国女性文学经典之作。

    ————————

    【重要评价】

    ▲ 小小的一卷,如此苦涩,如此纯洁,如此高贵,如此明朗,如此雅致,如此凌厉,如此格调高雅的荒凉与残破。人们几乎可以说,这是女性写作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保罗•克洛岱尔

    ▲一簇反抗生命的纯净火焰。

    ——勒内•克勒韦尔

    ▲本该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部由一个不驯服的女人写成的书;如男性目光一般准确,目光所及,亦敌亦友,没有分毫奴性。……是一部带着简洁的忧伤的书,直面死亡,直面装出一副权威态度的男性的弱点,一部充满尊严的书。

    ——克拉拉·马尔罗

    ▲所有喜欢真实与简单的小叙事的人都会喜欢上……这部如此丰满的作品,因为,无论如何,这首先是一部值得爱、关于爱的作品。

    ——罗伯特·布拉西亚克

    ▲可以说是由和弦与对位组成的作品——每个主题皆有其回响,每个观点都有其对应,展现一个非凡卓越的内心世界,特别写出了对于自我的检视。

    ——保罗•瓦莱里

  •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

    作者:[英]迪伦·埃文斯

    -编辑推荐-

    ● 中国人民大学吴琼教授、拉康派精神分析师潘恒博士作序推荐

    ○ 出版近三十年来,最具经典性和实用性的拉康精神分析辞典

    ● 理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家案头必备工具书

    ○ 熟识拉康复杂、晦涩术语,推开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大门的入门级读物

    ● 超200个术语的详细定义,既展示拉康的用法及其演变,也追溯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 提供一份详尽的拉康生平与著作年表

    -学者推荐-

    ……本书令人惊叹地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复杂的概念与问题。对于真正想要理解拉康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必备的参考性著作。

    ——斯拉沃热•齐泽克

    ……对于任何对拉康和精神分析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

    ——大卫•梅西

    ……这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能给予新手和专家指引与激励。

    ——马尔科姆•鲍伊

    -内容简介-

    雅克•拉康可以说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独创性与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彻底变革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而且还在电影研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理论与哲学等不同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主要的影响。拉康的作品以其复杂性与特异性的风格而闻名,对于受其影响的各个学科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

    本书针对超过200个拉康的术语提供了详细的定义,既关注拉康如何使用那些常见的精神分析术语,又聚焦他自己的术语学如何经由其教学的不同阶段而发展起来。本书还详尽论述了拉康思想在历史上与制度上的背景,每一个主要概念皆被追溯至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本书强调了拉康思想的临床基础,对于那些处于训练和实践中的精神分析家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具实用性的工具书;对于其他学科的读者而言,本书亦是一本理想的阅读指南,是理解拉康思想的上佳起点。

  •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

    作者:[英]迪伦·埃文斯

    -编辑推荐-

    ● 中国人民大学吴琼教授、拉康派精神分析师潘恒博士作序推荐

    ○ 出版近三十年来,最具经典性和实用性的拉康精神分析辞典

    ● 理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家案头必备工具书

    ○ 熟识拉康复杂、晦涩术语,推开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大门的入门级读物

    ● 超200个术语的详细定义,既展示拉康的用法及其演变,也追溯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 提供一份详尽的拉康生平与著作年表

    -学者推荐-

    ……本书令人惊叹地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复杂的概念与问题。对于真正想要理解拉康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必备的参考性著作。

    ——斯拉沃热•齐泽克

    ……对于任何对拉康和精神分析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

    ——大卫•梅西

    ……这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能给予新手和专家指引与激励。

    ——马尔科姆•鲍伊

    -内容简介-

    雅克•拉康可以说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独创性与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彻底变革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而且还在电影研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理论与哲学等不同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主要的影响。拉康的作品以其复杂性与特异性的风格而闻名,对于受其影响的各个学科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

    本书针对超过200个拉康的术语提供了详细的定义,既关注拉康如何使用那些常见的精神分析术语,又聚焦他自己的术语学如何经由其教学的不同阶段而发展起来。本书还详尽论述了拉康思想在历史上与制度上的背景,每一个主要概念皆被追溯至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本书强调了拉康思想的临床基础,对于那些处于训练和实践中的精神分析家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具实用性的工具书;对于其他学科的读者而言,本书亦是一本理想的阅读指南,是理解拉康思想的上佳起点。

  • 听懂另一半

    作者:[美] 黛博拉·泰南

    英国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倾情推荐、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8个月、被译为31种语言、拯救了无数读者婚姻的两性研究经典。两性各有一套惯用语言,误解常始于不对等的沟通。

    ◎ 编辑推荐

    ☆ 你以为你说的话就等于TA听到的吗?每天有多少争执是本可以避免的?有多少真挚的情感表达在对话中流失?

    ☆ 英国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倾情推荐,8个月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被译为31种语言的两性语言学代表作。

    ☆ 他迷路时,为什么宁可自己找也不愿开口问?她诉苦时,为什么比起建议更希望得到安慰?两性不同的社群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性别方言”。当女性看重的关系性对上男性要求的独立性,常常让一方传达出的不等于另一方接收到的,误解和争执因此发生。

    ☆ 随语言学者深入社会的肌理,探寻沟通的逻辑。于人,明白他/她怎么想,为什么这么说,期待你如何答;于己,发觉性别方言的烙印,有效调整心态,懂别人,更懂自己。

    ☆ 无论你是与异性沟通还是与同性相处,无论你的沟通对象性格如何,本书都能从一个全新角度给你启发,帮你察言观色,知己知彼,提升情商,和睦关系。

    ◎ 内容简介

    黛博拉·泰南在本书中分析了两性沟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男性和女性的沟通方式本质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的。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联系的语言,更注重亲密性;男性使用的是确立地位的语言,更追求独立性。因此,在两性间的对话中,双方的首要目标并不一致。这种差异与感情深浅无关,却造成了不少误解,经常让双方都感到委屈。泰南会告诉你,了解了这种差异的起因和表现,你会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另一性的所思所感。

    泰南整合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在本书中提供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会话的实例,你会在其中看到自身经历的影子。除了对两种沟通风格的基本解读以外,你还会读到两性对话中的打断现象、公开与私下沟通的差异、说教与聆听以及八卦行为的意义等引人深思的内容。

  • 我心里有个小小人

    作者:虫虫

    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认识你自己”;

    世界上最痛的事,就是“分析你自己”;

    世界上最好的事,就是“看见你自己”。

    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由分析师记录下来的案例,太多了;而由来访者完成的翔实记录,却又太少了。画家虫虫因为焦虑和抑郁症状,开始接受精神分析,然后有意识地完成了五十多本精神分析图文日记,成就了一份珍贵的精神分析文献。在这些日记里, 她分析自己, 也想象分析师,更记录了外部世界在内心的投射——这些原本是面对自己的记录,既诚实勇敢,又深入骨髓。

    可能是因为艺术家的天赋和直觉,虫虫的精神分析日记里,出现最多的,是她心里的那个小小人。这个小小人在天地巡游,与万物嬉戏,把艰难的心灵跋涉之旅,变成了一段艺术与美的历程。内在的世界是无尽的,可以说,一个人可能的爱与痛,渴望与放弃,思考与挣扎,在这些日记里,在这个小小人的道路里,全都留下了痕迹。这本书,收集的就是这些痕迹。

  • 孤独传

    作者:[英]费伊·邦德·艾伯蒂

    孤独,21世纪的流行病?

    ·

    寻访孤独背后的隐秘历史,重现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

    孤独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化史

    全方位理解孤独的跨学科指南,助你远离情感黑洞的真诚之书

    特里·伊格尔顿盛赞,梁永安、李洱、金雯、蔡崇达、文珍、包慧怡一致推荐

    ·

    ·

    【内容简介】

    有人说,孤独是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孤独从何而来?人类注定与孤独相伴吗?

    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被发明”,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

    《孤独传》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本书的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书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纪至今的信件与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

    孤独不仅是一种个体感受,它还与婚恋、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议题息息相关。从更宏观的角度,《孤独传》审视现代社会如何被孤独改变,帮助人们学会与孤独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对自我与世界。

    ·

    ·

    【国内外学者、作家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译作。孤独是当下青年人普遍的生存感觉,它迷漫于物质繁荣的表层之下,给人自由,又让人焦虑。这本书像深海灯塔的一道强光,将宗教时代衰落以来的社会生活形态演变与个人生命历程相互辉映,照射出当代“孤独”错综复杂的成因。如今的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最壮观的文明变迁,漂流在碎片化、数字化、匿名化大潮中的当代人,读这本书如同进入古希腊阿波罗神殿,赫然看到那永恒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被思考的人生才值得一过,被理解的孤独方能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面对孤独,读一读这本文辞畅美的译作,也许你会释然一笑,既珍惜孤独的必然,又打破孤立的局限,让生命更加独立自由,以雨后初晴的心境,融入伟大时代推陈出新的价值变革中。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生导师)

    ·

    正如《孤独传》中所说,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那必定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如果你一定要找到反义词,那么在你勉强罗列的词语中,你首先感受到的竟然还是狐独。本书通过具体的事例,如此深入地讨论了我们的共同处境。人类,不是百年孤独,是千年孤独。现代社会中,它确实又逐步加深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李洱(作家)

    ·

    我们如此熟悉“孤独”一词,但不知道它的生命这么短暂。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经常需要表达“因为没有陪伴而心情低落”这个意思,在此之前,我们可能只在漂流孤岛长久没有人说话的鲁滨逊这里才能看到类似的情感。也就是说,19世纪以来的现代人都如同生活在孤岛上一般岌岌可危。这本著作始于这个领悟,始于对当代孤独流行病的描摹,追溯现代早期崇尚独处的传统如何逐渐被孤独感受所取代。我们了解的许多作家和名人都出现在这部孤独传记中,让我们在严谨而平易的学术散文中与一众孤独的灵魂对话,培育起一些抵抗孤独的力量。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

    读罢此书,我们发现孤独不光是真实的匮乏,更是由世俗婚恋观、性别刻板印象、阶级年龄差和社交媒体共同豢养的巨大矛盾体。本书通过诸多案例具体而微地刻画出这样一只怪物的面貌,再试图驯服它并与之共处——事实上,每个人都曾感知过那咻咻靠近的鼻息。

    ——文珍(作家)

    ·

    本书横跨观念史、社会学、文学等领域,深入考察了关于“孤独”的话语自近代以来的形成和嬗变,反思孤独与性别、种族、年龄、环境、政治、经济的关系,是一部详实、生动、有温度的文化史佳作。

    ——包慧怡(青年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

    一部悲悯且广博的著作。

    ——特里·伊格尔顿(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

    《孤独传》引人入胜,探索了在我们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一种体验——孤独。艾伯蒂向人们揭示了孤独者来自何处,归属何方。我向所有读者强烈推荐本书。

    ——阿龙·本-泽耶夫(以色列哲学家,海法大学前校长)

    ·

    艾伯蒂追溯了孤独在19世纪的文化起源,探究孤独如何成为一种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西方社会的灾难。她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解释,在这个社群团结稀缺的时代,孤独为何出现,又将导致何种后果。

    ——芭芭拉·泰勒(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

    ·

    面对孤独这种时常令人痛苦的情感,艾伯蒂的行文风趣优雅,她讲述了孤独背后的故事,揭开了孤独的神秘面纱。

    ——芭芭拉·H. 罗森魏因(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教授)

  • 一切皆契约

    作者:聂辉华

    *

    编辑推荐

    ◎ 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真实世界中,几乎所有的决策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现代经济学主要有两大功能 :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问题,二是寻找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契约理论把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然后通过设计各种机制和制度,来解决契约失灵问题。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并且帮助大家做出最优决策。

    ◎ 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什么价值?

    第一,这本书将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并让你感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济学魅力。

    第二,很多人困惑于经济学如何使用。这本书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有趣、有理、有用”。

    第三,这本书帮你树立更高的思维格局,从制度的角度看透问题的本质。

    ◎ 用得上的经济学与博弈论,管清友、何帆、黄有光、贾康、施展、杨瑞龙、周濂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刚工作时该不该好好表现?

    为什么主观考核会产生“马屁精”?

    KPI考核的弊端是什么?

    为什么组织内部不能随便引入竞争机制?

    什么样的家族企业能长盛不衰?

    为什么合同要故意留下漏洞?

    教师、医生应该有固定工资,还是绩效工资?

    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认股权?

    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钱机制是不是影响了房价?

    现代社会契约无处不在,小到个人借贷的贷款合同,员工的雇佣合同,大至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议,甚至是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合作协议,这些都是契约的一种形式。现代经济学主要有两大功能 :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问题,二是寻找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并且帮助大家做出最优决策。

    本书作者聂辉华,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教授奥利弗·哈特。他将前沿的经济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的生活态度、职场策略,市场选择提供明确而实用的具体建议。

    *

    名人推荐

    聂兄是我们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关注现实,主张“有趣、有理、有用”的研究和教学,与我一直主张的经济学应该经世致用的理念不谋而合。——管清友丨经济学家、民生证券原副总裁

    《一切皆契约》从契约论和博弈论的角度,为你分析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选材横贯古今中外,视角出人意料,观点发人深省。经济学科普原来也要有如此深厚的研究支撑,才能有趣、有料。——何帆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聂辉华教授这本书不但基于传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理论等,还加上了很多其他知识与智慧,得出了许多仅用传统经济学得不出、甚至相反而又合理的结论,对公共政策、个人工作与处世都很有指导性与启发性。——黄有光丨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聂辉华教授,他把经济学内容与前沿的契约理论相结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写得如此鲜活灵动又严谨可信服,殊为不易。——贾康丨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博弈的世界里。如何把握这些博弈并且找到最优策略?本书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为你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施展丨外交学院教授

    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讲得普通读者都有兴趣读下去并能读明白,这更见一个经济学学者的功力。——杨瑞龙丨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人大经济学院原院长

    聂老师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交付硬核知识,拓展读者的知识广度,提升思维能力,真正的学以致用,我认为这才是考验一本书是否成功的标准所在。——周濂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 我的名字叫“害怕”

    作者:[捷克] 米拉达·雷兹科娃 著 / 卢卡什·乌尔巴内克、雅各布·卡舍 绘

    一本书带你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探索内心世界!

    拟人化的叙述,融合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有趣又有料。

    捷克知名作者精心创作,已在9个国家出版,

    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巧妙结合,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

    ◎ 编辑推荐

    ☆捷克知名作者精心创作,已在9个国家出版,帮助孩子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我

    作者拥有丰富的童书创作经验,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引导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恐惧,并通过探索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这本书视角非常独特,已经在9个国家出版。

    ☆通过拟人化的冒险故事,帮孩子更直观地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

    作者将“害怕”这种抽象的情绪拟人化,以“害怕”为第一人称,呈现出一条完整的故事线:小男孩乔治与“害怕”之间的冒险故事,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认识恐惧等各种情绪。这就让全书内容更加新颖有趣,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包含大量科学知识和案例,条理清晰,有趣又有料,生动不枯燥

    共有12个章节,从“害怕”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到人们的几种基本情绪;从恐惧情绪的来源,到人们在感到恐惧时的常见反应;从大人和动物的恐惧有哪些,到如何克服恐惧……读完这本书,你可以和恐惧做朋友,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并学到丰富的知识。

    ☆ 幽默的语言,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值得反复阅读

    在介绍与“恐惧”等与情绪相关的知识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语言表述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十分幽默。整本书包含了漫画、故事、互动游戏、小诗、小测验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知识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呈了出来。一边读一边就会觉得真是太有趣了,甚至忍不住哈哈大笑。

    ☆超大开本,充满设计感的插图和版式,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巧妙融合

    由来自捷克的插画师卢卡什·乌尔巴内克和雅各布·卡舍绘制和设计,插图和版式灵活简洁,色彩丰富,还有超大的开本,使这本书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也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恐惧的百科全书,不论你胆大还是胆小都适合阅读!

    你会经常感到害怕吗?在你害怕的时候,大脑中都发生了什么?有没有什么都不怕的人?你知道大象害怕老鼠,鲨鱼害怕海豚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恐惧吧!除了恐惧,你还可以认识快乐、悲伤、愤怒等其他情绪。

    在这本书里,你将和一个叫乔治的小男孩一起,与一个名叫“害怕”的大家伙展开一场冒险。

    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会让我们变得更出色。你可以和“害怕”做朋友,并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 读者评价

    从内容到画面的艺术感都太棒了!孩子经常会受到各种形式恐惧的困扰,通过这本书来介绍是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可以了解很多有趣的信息。这本书绝对值得在您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捷克书评网站Databazeknih.cz读者评论

    一本不论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看的书。这本书用一种形象而有的方式表明,恐惧是我们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恐惧变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小家伙,充满了想象力,书里还有很多互动式的游戏,比如怪物画廊。而且可以从任何位置阅读这本书,即使反复翻页,也总能找到新的细节。——捷克书评网站iLiteratura.cz读者评论

  • 忧虑

    作者:[英]弗朗西斯·奥戈尔曼

    “我忧故我在”

    忧虑者的自查手册 “时代疾病”的文化指南

    以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之手

    层层拆解忧虑的魔盒

    忧虑,人类精神的隐痛,日常生活的暗涌。本书融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视域,以全新的方法,剖析了“忧虑”这一内在经验。作者从词源学的角度,通过征引其文学表征,追溯了“忧虑”之观念的历史,并从心理学、文化史等角度探寻其深层成因和特质,揭示了在理性主义和选择理论盛行的现代社会中,为何忧虑注定与我们如影随形,以至成为“时代的疾病”。此外,作者还讨论了忧虑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独特意义,并从作为忧虑者的自身经验出发,尝试提出可能的纾解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