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方法论

  • 美化你的声音

    作者:约瑟夫

    《美化你的声音》作者亚瑟在欧洲的皇宫中、众多著名学府里教授过他的技巧。《财富》500强大公司的CEO、政治家、律师、歌舞演员、播音员以及职业歌手、大学生都曾经向他寻求过帮助。甚至是像皮尔斯·布鲁斯南、安吉丽娜·朱丽这些经常在银幕中扮演英雄的好莱坞电影明星们,也都把他当做自己成功的秘密武器。你也会通过美化自己的声音,从而获得成功。 你可能每年花费大笔银子使自己看上去更漂亮、感觉更好,甚至闻起来更香,但你为你的声音做什么努力了吗? 领导想获取不容质疑的声音。 演员想得到有魅力的声音。 演讲者追求有煽动力的声音。 销售员需要打动人的声音。 接线员不能没有甜美的声音。 单身汉渴望吸引人的声音。 ……
  •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作者:Howard S. Becker

    Social scientists, whether earnest graduate students or tenured faculty members, clearly know the rules that govern good writing. But for some reason they choose to ignore those guidelines and churn out turgid, pompous, and obscure prose. Distinguished sociologist Howard S. Becker, true to his calling, looks for an explanation for this bizarre behavior not in the psyches of his colleagues but in the structure of his profession. In this highly personal and inspirational volume he considers academic writing as a social activity. Both the means and the reasons for writing a thesis or article or book are socially structured by the organization of graduate study, the requirements for publication, and the conditions for promotion, and the pressures arising from these situations create the writing style so often lampooned and lamented. Drawing on his thirty-five years' experience as a researcher, writer, and teacher, Becker exposes the foible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o the light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 and gentle humor. He also offers eminently useful suggestions for ways to make social scientists bet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riters. Among the topics discussed are how to overcome the paralyzing fears of chaos and ridicule that lead to writer's block; how to rewrite and revise, again and again; how to adopt a persona compatible with lucid prose; how to deal with that academic bugaboo,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lso a chapter by Pamela Richards o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risks involved in scholarly writing. In recounting his own trials and errors Becker offers his readers not a model to be slavishly imitated but an example to inspire. Throughout, his focus is on the elusive work habits that contribute to good writing, not the more easily learned rules of grammar and punctuation. Although his examples are drawn from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his conclusions apply to all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 and indeed to all areas of scholarly endeavor. The message is clear: you don't have to write like a social scientist to be one.
  • 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

    作者:乔舒亚•福尔

    对普通人来说,要回想起那些已忘却的事情,每年要花费40天的时间。乔舒亚·福尔也是这样一名普通人。在“与爱因斯坦一起漫步月球”这副夸张甚至怪诞图像的启迪下,这个普通人经过一年的记忆力训练后,参加了美国记忆力锦标赛并一举夺冠。 在世界顶级记忆力大师的指导下,他学习了一些古代的记忆术。西塞罗曾经利用这些记忆术记忆他的演讲内容,中世纪的学者们也利用过它们来记忆书籍。福尔发现,通过这些已被人类遗忘的记忆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福尔着魔似地混迹于一群古怪的属于亚文化群体的记忆力选手中间。他学会了那种能够唤起想象力和决断力的记忆术,同时他的经历也证明了记忆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PAO记忆系统可以把数字转化为富有想象力但却非常夸张怪异的图像,记忆宫殿可以把记忆存储在各个房间里。通过学习这样的记忆术,福尔向世人证明,记忆力比赛并不仅仅是对人类记忆力的考试,更代表了一种坚持不懈和努力创新的精神。 在“与爱因斯坦一起漫步月球”这个夸张甚至怪诞图像的启迪下,这个普通人经过一年的记忆力训练后,参加了美国记忆力锦标赛并一举夺冠。
  • 番茄工作法图解

    作者:[瑞典] Staffan Nöteber

    本书介绍了时下最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之一——番茄工作法。作者根据亲身运用番茄工作法的经历,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图画,将番茄工作法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呈现在读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简约而不简单,本书亦然。在番茄工作法一个个短短的25分钟内,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本书适合所有志在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员,尤其是软件工作人员和办公人员。
  • 天资与修养

    作者:朱光潜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提高你的修养?且听朱光潜显示循循善诱,娓娓而谈——人文学科该读哪些书?诗之趣味如何领略?读书可有以一当十的窍门?……篇篇凝聚大师的经验与智慧,深入浅出,明白晓畅,清新可诵,实为培养情趣的好书。   牛顿说:“天才是长久的耐苦。”长久的耐苦不一定造成天才,天才却有赖于长久的耐苦。一切的成就都如此。天生的是资禀,造作的是修养,资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化,趣味也就要时时刻刻进展和创化。永停蓄不流便腐化,趣味也是如此。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本书收入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随笔、杂记。他援引古今中外的事例,讲解文学基本常识和理论,总结治学经验与心得,探讨文学欣赏和写作。这些文章通俗易懂,亲切活泼,使人在体会文学的趣味的同时,也能得到有益的知识,对于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培养情趣,大有裨益。书中文章选自《艺文杂谈》与《朱光潜全集》第九卷,现编为《天资与修养》,归入“花生文库·大师谈学习”系列。
  •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

    作者:毕恒达

    我建议读者用最迅速的方式浏览本书之后,先安心睡个觉,等明天一觉醒来,可以仔细分析这本书中你觉得对你最有用的部分,然后再依据他的建议,一一列出你可以具体做到的重点。建议已经进入密集写作状态的读者不要将本书摆在书柜中当作参考书作为陈列之用,这本书的理想收纳地点就是你的书桌和床头。总之,一个你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因为相对于其他的论文写作手册,本书非常生活化,它应该和正在密集写作的“作家”们,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

    作者:阿诺德·本涅特

    《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是英国一位多产作家阿诺德·本涅特的非小说类作品,它以其清新幽默、切中要害的笔触向我们表明了一个人如何靠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被誉为“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经典之作”。它不是一些关于利用时间技巧的简单堆砌,而是刻画了一些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画面,让你感到这种生活是如此的可恶和令人厌倦,因而痛下决心予以改变,让自己的生活旧貌换新颜。
  • 方法论

    作者:刘明今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体系丛书的第三种。古代文学 批评的方法论问题自80年代中 期开始即引起文论界的重视,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之进行全面 阐述的第一本著作。 批评方法是多层次的,它 与批评意图、批评关注点、批 评思维、批评体式等密切相关, 故本书采取多点切入的方式进 行描述。同时本于发生学的原 理,着重探讨了各种批评方法 形成的契机及其在批评中的作 用,这样就使批评方法的描述 贴近批评史的发展,不是平面 的简单的类型归纳,而呈现出 动态的流变的特征。
  • 语言家

    作者:斯蒂夫·考夫曼

    已经掌握9种语言的考夫曼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描述了一段伴随着探险般经历的语言学习的快乐旅程,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只要加点适当刺激,大多数人的潜能都可以被发掘,其实,语言学习并不必然伴随枯燥,沮丧与痛苦,就像你我都曾经历的那样,原来语言学习可以充满探寻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乐趣与喜悦。 在本书中,他还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一幅迷人的世界风情画卷.如灿烂的西班牙,浪漫的法兰西、极具东方情调的日本,其中处处留下了作者边学习语言,边体验丰富生活的印迹: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考夫曼先生,从语言学习中体味文化,从文化交流中感受乐趣!
  • 读书的艺术

    作者:《博览群书》杂志

    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自己这个身体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 万万没想到

    作者:万维钢(同人于野)

    ★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学而时嘻之”精粹,GK同人于野 力作! ★★★赵南元作序,姬十三、土摩托、范致行、张明扬、李淼、郑诗亮重磅推荐。★★★★大量你经常接触的知识,挑战你万万没想到的认知神经。 本书精选了万维钢老师的文章和书评,以“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为导向。 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 、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 怎样做文献综述

    作者:劳伦斯•马奇,布伦达•麦克伊沃 著

    本书是研究、论证和文献综述写作的行动指南。即使对于资深的研究者来说,文献综述也很复杂。人们往往要通过反复实验、不断探索来学习撰写文献综述。要顺利完成一项文献综述,要求研究者具备很多技能,如缩小研究课题,聚焦搜索文献。此外,研究者还要使用必要的工具,去查阅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大量书籍、期刊和报告。因此,本书的目的就是综合介绍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策略、工具和技巧,以资借鉴。
  • 阅读、写作和推理:学生指导手册

    作者:(英)费尔贝恩

    《学生指导手册:阅读写作和推理(第2版)》旨在帮助读者培养阅读、写作和推理方面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评价文本的技巧、形成清晰有效的文风以及发展强有力的论证技能。书中提供的大量实用指导、例证和练习,对于想成为更优秀的阅读者、写作者和推理者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How to Read a Book

    作者:Mortimer J. Adler,Ch

    How to Read a Book,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40, has become a rare phenomenon, a living classic. It is the best and most successful guide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the general reader. And now it has been completely rewritten and updated. You are told about the various levels of reading and how to achieve them — from elementary reading, through systematic skimming and inspectional reading, to speed reading, you learn how to pigeonhole a book, X-ray it, extract the author's message, criticize. You are taught the different reading techniques for reading practical books, imaginative literature, plays, poetry, histo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Finally, the authors offer a recommended reading list and supply reading tests whereby you can measure your own progress in reading skills, comprehension and speed. There are over 190,000 copies in print of this classic guide to getting the most from your reading.
  • 作文七巧

    作者:王鼎鈞

  •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

    作者:亨利‧希金斯(Henry Hitchin

    媒體推薦 「我就不多說了。閱讀,然後開始談論吧!這是一本非常機智而又趣味橫生的書。」 --英國評論家/John Sutherland 「這本書舉出許多真實又讓人發噱的場景,然後給予最精確的建議,告訴你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談論你沒讀過的經典。我想我會買一本送給我老弟!」 --英國讀者 內容簡介 上帝用六天創造世界 不是讓你用來死讀書的! 必讀書目+重點導讀+情節摘要+角色說明+深度評論+冷門知識+技巧整理 專家出馬總整理 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 本書適合: ‧想快速了解西方經典(但生命卻常被困在更美好的事物中而無法逐一閱讀)的人 ‧喜歡掉書袋但不希望把書掉個滿地的人 ‧因為沒讀過的書太多而有職業焦慮的人 ‧想讀經典很久但每次翻不到10頁就不支倒地的人 ‧每次要寫讀書報告就很苦惱的學生族群 ‧推甄、面試學生的超實用錦囊 感謝上帝!幸好你有這本書。 不管是如滔滔江水的《追憶似水年華》,或可能見都沒看過的《古蘭經》,還是改編自莎士比亞與珍.奧斯汀的電影……現在你都可以高談闊論,令大家刮目相看!作者亨利.希金斯傳授你獨門技巧,就算是沒讀過的書,你在他人面前也可以講得口沫橫飛。 而對於這些「應該要讀過」卻「還沒有讀過」的偉大書籍,作者也一箭穿心地道出書中要旨(但丁的幽暗森林正是我們內在的一個角落),謔而不虐地挑戰既定偏見(珍.奧斯汀寫的不就是一堆舞會和紈褲公子哥嗎),並提供貼心實用小伎倆(給你十句適用於社交場合的莎翁名言),讓你在老師面前侃侃而談、同事面前抬頭挺胸、朋友面前得意勝出、女友面前大展威風。 現在讀這篇介紹的你(在讀對吧?不然你在幹麼?)--別再考慮了,這本書正適合你! 佳句摘錄 * 通常判斷一個人是否「鑽研過文學」,只需要看他是喜歡直接了當說出評價,例如「我超愛《塊肉餘生記》的前200頁」(聽起來很拙),還是偏好咬文嚼字地說「這本小說融合了不可知論中的社會文化束縛」。其實學術界不愛用「書」和「小說」之類的字眼,諸如「文本」、「論述」、「文學創作」才是王道。 *喬治.歐威爾曾在書店工作過,這份工作經驗帶給他的啟示有二:第一,一般人真正的品味和佯裝的品味差距甚大;第二,整天和大量書本為伍,絕不是什麼振奮人心或很有氣質的事。種種書籍只證明了名譽無常。 *做作的人遇上一次就夠你受了,要讓對方知難而退,可以玩大一點:方法一,信手拈來名言錦句,嚇唬一下對方,例如伏爾泰的句子:「油嘴滑舌一無是處。」或桃樂西.帕克所說:「這本小說不應輕輕丟到一旁,而該用力甩得遠遠的。」 *以下五點出自普魯斯特,就算無法改變人生,也有助你善用人生: 1. 愛聊自己的事沒什麼關係。 2. 歷史的真相飄忽不定,但是…… 3. 過往從未真的離我們遠去。 4. 避免陳腔濫調。 5. 任何事物都有所關聯。 本書目錄 一、開門見山:為什麼要聊自己沒讀過的書? 二、你會請珍.奧斯汀共進晚餐嗎? 三、與古人對話:當維吉爾遇上荷馬,當拉丁遇上希臘 四、《尤里西斯》在講什麼? 五、你想加入但丁俱樂部嗎? 六、讀詩有什麼用? 七、讀莎士比亞,庸人自擾? 八、聖經到底在講什麼? 九、如何開口談古蘭經? 十、普魯斯特可以改變你的人生嗎? 十一、何必要讀俄國文學?托爾斯泰是誰?杜斯妥也夫斯基又是誰? 十二、為什麼大家老愛談十九世紀的小說? 十四、「難以下嚥」的兩本書:《唐吉訶德》和《源氏物語》 十五、其他古老傳說:伊索寓言、天方夜譚以及喬叟之作 十六、如何打發愛談哲學的人? 十七、非關萬物簡史:一窺科學中的偉大思想 十八、誰是當代重量級作家?英美小說大不同 十九、沒讀過當紅暢銷書,該用什麼藉口搪塞? 二十、結語,闔上本書之前……
  •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作者: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

    本書奠定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里程碑,開創譬喻研究的新紀元,啟迪我們重新思考心智研究中的基本觀點:意義(meaning)、真理(truth)、思維本質(the nature of thought),以及身體在心智成形過程中的作用。 譬喻思維無所不在,運用於詩學,也存在於時間、事件、因果、情感、道德,以及事業等通俗平凡的概念之中。我們的思維活動依存譬喻,譬喻便與我們如何生存息息相關。成書至今二十五年,其深遠的影響不限於語言學、認知科學與哲學,也遍及文學、政治、法律、臨床心理學、宗教,甚至數學以及科學哲學等領域。已譯為數十種語言流傳世界各國。
  •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作者:李家同

    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大量阅读可培养哪些能力?应该为孩子选择哪些读物? 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不能阅读”和所谓的文盲不同,它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却弄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我们的教育过于咬文嚼字地专注细节,这已和阅读本身无关,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基础根基若没有打牢,更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甚至危及整体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本书源自李家同教授近年不断走访台湾各地的演讲,讲题即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在书中,作者深刻总结了“不能阅读”的危害和“大量阅读”的益处,并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最后,作者以浓郁的人道主义笔触,为缩短城乡阅读的差距,让所有的孩子共享阅读的乐趣而深情呼吁。
  • 作文三书(全三册)

    作者:王鼎钧

    《作文三书3:文学种籽》是一本带领你由教室到文坛,由学生向作家过渡的书。由学生到作家,由教堂到文坛,那是怎样的一段路?《作文三书3:文学种籽》从文心、文路、文境、文运告诉青少年,如何从欣赏到创作。全书引述详尽,启发多多,确为初学文者不错之引路。每个人都有文学潜能。当你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郁闷得影响了学习的时候,如果选择文学的方式加以发泄,在排解了郁闷的同时,或许还得到了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当然,这是无意识的释放。如果你读了《文学种籽》,由无意提升到有意,境界就不同了,你不仅提高了人生,也提高了文学。
  •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作者:[美]托马斯·福斯特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 美国常春藤大学指定读物 位居美国亚马逊畅销榜超过8年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姊妹篇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 读出一本文学书的深刻不容易,读出趣味更难 “故事一直在我们周围飞翔,我们只要伸手摘下一片就是。” ========================================================== 小时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总是看不到蘑菇,可他会说 “那里有朵黄色的松菇”或“那边有几朵黑色的尖顶菇”。 文学教授做的事与此相似:在遍地都是蘑菇而你看不到的时候,提醒你一下。 全美最受欢迎文学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之后,针对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进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告诉我们迈向文学探索之路,找到“蘑菇”,是多么容易且富有乐趣。 旅行的目的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吃一顿饭也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雨雪天也不是天气预报的问题。这些文学中隐而不说的含义,借助作者阅读文学的3件法宝、20多个小诀窍、300部作品的赏析,丰富你的阅读体验。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