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學

  • 黑客帝国与哲学

    作者:威廉·欧文,丹尼尔巴维克,格雷戈里巴沙姆

    《黑客帝国与哲学》作者威廉·欧文,《黑客帝国》是最具哲学意味的电影,它快节奏的情节的每一步都围绕着一个哲学难题。如果我们所知的世界不过是一场梦,这个梦是真实的吗?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吞下红色药丸,走出我们的世界,进入一个更真实但不那么舒适的世界,那么不这样做会是一个道德上的失败吗?为什么人的确有超出智能电子机械的价值?精神与肉体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吗?
  • 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

    作者:馬丁•柯亨

    作者用101個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小故事,帶領讀者感受到各種真實的倫理兩難困境;並從哲學的角度,體認醫療、環保、法律、戰爭、商業、動物權利等廣泛議題的深刻內涵。
  • 信任的力量

    作者:Onora O’Neill

    從政治、媒體、企業到專業人士,現在人可信度越來越低,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不敢輕易相信醫生,因為他們可能經驗不足而導致傳染病擴散,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有害病人的建議;我們不敢相信護士,因為她們可能粗心大意打錯要命的針;我們更不敢相信所謂的投資專家,因為害怕被這些人出賣,賠掉大眾所託付的血汗錢…… 除了不斷爆發的企業倒閉、內線交易、五鬼搬運等事件外,黑心電視、黑心玩具、黑心食品,接二連三引發公眾衛生與安全疑慮之後,更多人對企業感到反感…… 這本《信任的力量》是依據歐妮爾的芮斯講座整理而成。她提醒世人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信任危機,不能因為有些政治人物、有些醫生、有些媒體不值得信任,就全盤否定所有人。因為,信任不是完美無暇的。 面對種種詐欺行為,歐妮爾並不悲觀。她提醒我們,其實儘管我們口中不斷擔心會被騙,卻仍不斷付出信任,只是自己沒察覺。生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我們都必須謹慎的付出信任。
  • 印度哲学概论

    作者:梁漱溟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作者于1917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所作的讲义。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 批判哲学的批判

    作者:李泽厚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1.“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文体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么其内容却反映了整个时代。 2.康德的政治态度:主张共和政体,要求“笔的自由”,反对暴力革命。 3.康德与前康德哲学的关系。牛顿(科学)与卢梭(民主) 是影响康德最大的两个人。 4.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学论著具有哲学家的特征:重视方法论、整体观点和理论概括。《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等著作。 5.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康德。苦恼和纠缠于科学与宗教、形而上学关系等问题,经验论的倾向。《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等著作。由自然科学的一般探讨日益转向哲学基本理论。 6.“二律背反”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从就职《论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与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学说,而且也是建设理论。要研究入的主体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构亦即人性能力问题。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9.《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形式结构。它的术语、用词的多义性与思想内在矛盾有关。“凑合说”和“一贯论”都是片面的。 10.所谓“批判哲学”的含义: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把研究人的认识形式作为中心,提出入的认识有界限范围以区分科学与宗教。 11.作为“批判哲学”主题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其实际含义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论的回答。 12.所谓普遍必然与一定社会、时代的实践水平有关。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社会性”(亦可称“人类客观性”) 的表现。应从社会实践、工艺科技水平而不仅从感知经验或语言来研究认识的本质和发展。 13.“分析”与“综合”的划分。“综合”在康德哲学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综合”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于它的根源与实践活动有关。 15.罗素等人把数学归结为分析是不对的。为康德所凸出的数学的本质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数学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动的内化。哥德尔。皮阿惹。 16.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认识能动性和作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结构。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17.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体具有的感性直观形式与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结合,形成感性经验。 18.康德反对莱布尼兹和牛顿的时空观,认为时、空不是客观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几个时、空“阐明”。 19.康德所谓时、空的“经验实在性”:时、空与声、色、香、味、暖不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具有经验中的客观性。 20.康德所谓时、空的“先验观念性”:时、空与变化、运动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质形态,而是主体的先验感性形式。 21.罗素对康德时、空观的批驳,认为时、空与声、色并无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莱。 22.工艺在社会实践中的决定意义。从洛克区分 第一、 第二性质到康德提出时、空的普遍必然,实际都受工艺科技的时代水平的制约。 23.实践、数学、时空与社会(巫术礼仪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欧几何并不推翻数学与感性时、空在根源上的联系。 “内化”与“积淀”。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24.康德的“先验逻辑”的 第一部分:“先验分析论”。知性与感性结合才形成认识,但知性与感性是平行独立的两种能力。 25.由判断得来的“知性纯粹概念”即十二范畴,三三排列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四组。这是由形式逻辑过渡到认识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开黑格尔逻辑学的先声。 26.康德与黑格尔着重点的不同:黑格尔重视逻辑范畴如何能与历史相一致,使历史从属于逻辑;康德注意知性范畴如何能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结合。康德提出“先验构架”作为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桥梁。 27.“知性先验原理”是范畴的具体展开,这个部分实际是康德认识论的主要部分。 28.“量”的范畴:“直观的公理”,认为任何认识对象均应有可计算的数量。对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数学有普遍适用性。 29.“质”的范畴:“知觉的预定”,实际肯定外界物质是知觉的前提。提出质量相结合的“度”。 30.“关系”范畴之一:“实体”。在唯心主义的先验形式里,肯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永恒性。 31.“关系”范畴之二:“因果”。最重要的范畴:“凡事总有原因”是一切认识和科学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验”前提。 32.“关系”范畴之三:“交互”。空间关系对认识的意义。 33.“经验思维三准则”,强调现实的可能、实在与必然不同于逻辑的可能、实在与必然。前者必须有感性经验作依据,后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面强调作为认识,知性不能离开感性;另一面又强调先验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义地高扬了理性认识。 35.现代自然科学使理性认识问题异常突出。因果是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哲学问题。爱因斯坦。理论假说对观察的优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问题,指出“单凭经验性的观察决不能证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实验中、劳动中”。 37.人类实践活动以原始工艺(制造工具)为始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人类劳动打破了动物生活活动的狭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对现实世界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多样的因果联系,这才是因果观念和范畴的原始基础。构架、理想模型对认识有重大作用。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38.“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认识论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问题,其实质是集中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 39.“主观演绎”充满了心理学的内容,认为主体意识中必须有一种主动的统一性,才能综合感性,由想象而概念。‘‘自觉注意”(对自身操作活动的注意)应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征。 40.“客观演绎”的哲学内容。康德区分“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认识的客观性不来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识的能动性,这是与经验论的重大区别。 41.“先验自我意识”(“先验统觉”)指的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形式。它不能独立存在,只存在于经验意识之中,但它建立起 “对象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灵”实体,强调“我思”(“自我意识”)只是认识形式和功能,而非实体或存在。 43.经由费希特,黑格尔将“自我意识”实体化。客观性与对象化由认识中的同一(康德)变而为现实中的同一(黑格尔),思维、范畴不再只是主体认识的规定,而成了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能动性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创造世界。 44.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改造世界的伟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识、思维,首先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 45.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现实性的优点,认识的能动性根源于实践的能动性。工艺史、认识论与主客体的区分。 46.旧唯物主义从个体感知的现实性出发,康德、黑格尔从人类意识的普遍性出发,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47.“先验逻辑”的 第二部分:“先验辩证论”。“分析论”说明认识如何可能,“辩证论”说明谬误如何产生.指出上帝、灵魂不是认识对象。 48.“理念”作为理性概念,并不能适用于感性经验,它不具有客观效用,只与入主观上追求无条件的“总体”有关。 49.人的认识追求无条件、超经验的总体,产生“先验幻相”,此即辩证法。这是思维进程所必然要发生的越出经验的结果。 50.充分暴露这种辩证法的四个“二律背反”:时、空有限又无限,物体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 5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出它们不是主观幻相,而是客观存在,要在总体行程中予以展开和扬弃。 52.总体、系统结构、否定之否定在辩证法中的地位。总体把握的辩证方法优于片断经验的实证方法。辩证法是历史的:在过程中展开。反对预成论,重视偶然性。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53.“物自体”有三层含义,作为感性来源的含义是其唯物主义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于巴克莱。 54.“本体”一词的“消极含义”,“物自体”在认识论上的第二层含义。洛克、霍尔巴赫均有实体不可知的思想。 55.所谓“先验对象”:必须肯定一个不能具体确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为认识在对象方面的前提条件。 56.“先验对象”与“先验自我”:两个遥相对应的X。 57.康德之后,唯心主义总是用“自我”吞并对象,意识吞并存在,或用“想象”来解决“物自体”问题。 58.恩格斯一再指出实践、工业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本书强调,认识如何可能应从人类如何可能来解答。 59.“物自体”作为理性理念:“本体”一词的“积极含义”,具有引导认识、统一经验的“范导”功能,这实际涉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问题。 60.由认识论到伦理学,康德的积极的“本体”不是认识,而是道德。“不能知之,只可思之”的对象不能由经验来认识,只可由信仰来保证。维特根斯坦。作为“本体”的人类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61.康德反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幸福主义,认为把道德建筑在快乐、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 62.两种道德理论的对照表。康德认为恰恰是在与幸福、功利的对峙、冲突中显示出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条:“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条:“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条:“意志自律”。 66.自由(本体、理性、道德律令)与自然(现象界、经验、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尔批判康德伦理学为空洞(.无社会历史内容)的形式主义。 67.康德的伦理学是卢梭革命理论在德国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变成了道德律令。 68.康德强调善恶不同于福祸。 69.道德感情的特点,理性战胜自然性。康德伦理学抓住了道德超越个体存在,是理性凝聚的人性能力。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70.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与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统一。 71.只好把这种统一期之于天国的“至善”,上帝是“至善” 的前提公设。 72.康德反对宗教仪式和迷信,坚持启蒙,认为道德不应以宗教为基础,应把宗教化为道德,反对神学道德论。 73.他主张道德的神学、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权、政治思想:认为法权是经验政治的先验原理,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独立是立国基础.反对破坏法制。 75.建立在共和体制的国家联合基础上的永久和平论。 76.从洛克到卢梭、康德、黑格尔,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到总体主义、集权主义,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 77.康德的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历史理念”;非社会的社会性,人在斗争中发展,不依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合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认识什么?”(认识论)、“我应做什么?” (伦理学)、“我可期望什么?”(宗教观)之后,晚年添了一问: “人是什么?”它实际上是整个康德哲学的真正内涵。 79.康德的历史观。黑格尔将道德从属于历史。 80.再回到康德哲学中心的“物自体”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丰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词究竟是什么? 81.伦理相对主义的肤浅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 82.边沁、穆勒以来的伦理学。 83.马克思主义中的主观主义、意志主义思潮。praxis与 practice。 84.社会是主体又是客体。“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85.《判断力批判》作为认识论与伦理学的桥梁,是康德哲学的终结点:以人为中心。不同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理性总体。 86.“反思判断力”与“自然合目的性”。康德的“人是什么”的真正答案在美学。 87.“美的分析”一,质:“非功利而生愉快”。乐、美、善三分,实际提出了人(伦理)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这是上一问的心理方面。 89.“美的分析”三,关系:“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学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态:“共通感”。指出审美根源在社会。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伦理的尊严。对崇高的欣赏要求更高的文化教养。 92.美与崇高、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审美领域由自然到伦理过渡中的两步。 93.“美的理想”、“审美理念”、“艺术天才”,讲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展现出道德伦理的无限,其特征是无法而法,言有尽而意无穷。 94.康德美学的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两种因素对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95.生命有机体的特点: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互为因果,具有自组织功能。机械论不能解释生命,需要目的论理念。 96.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现代生物学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 97.康德认为,整个自然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一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歧异:后者是思辨的艺术史,撇开了人与自然这个基本问题。 99.康德哲学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自然的人化” 思想。“人之所以为人”(“人是什么”)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的提出和回答。 《批判哲学的批判》写成于“文革”,初版于1979年春。一读者言曰,读此书始知什么是哲学,俩们著名美国华人学者曾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书乃有关康德哲学的最佳中文著作。该书一扫陈陈相因的论调模式,论述了康德先验论在哲学史上的枢纽意义,谈论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和目的论(美)三大领域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究竟何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观点逐一予以后具体剖析,径而申说了作者本人的哲学;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以“人类如何可能“回应了康德的”的著名课题。本次出版,作者作了一些修订。本书为作者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 紙牌的秘密

    作者:喬斯坦‧賈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92530#detail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

    你以為你慈悲為懷,你以為你童叟無欺,你以為你頭腦清楚? 嘿嘿,玩過這些哲學闖關遊戲再說吧! 搞不好,你以為的根本就是一團混亂、充滿矛盾? 你有思路混亂所引發的腦神經短路嗎? 你有沉迷幻想所引發的妄想官能症嗎? 你有瞻前顧後所引發的龜毛症候群嗎? 你經常以為,你以為的那些東西真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不確定?那麼,先來做個簡單的哲學健康檢查。 不用怕,一點都不痛,還會有微微的快感呢!
  • 嘔吐

    作者:沙特

  • 反抗者

    作者: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

    人們有權享有的幸福,靠反抗才能獲得; 轉身反抗不公不義,你才由奴隸變成自己! 「在荒謬經驗中,痛苦是個體的; 一旦產生反抗,痛苦就是集體的,是大家共同承擔的遭遇。 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 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卡繆常被認為是提倡荒謬思想的大師,但這種簡化的描述只搆得到卡繆的創作初期。這位成長於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文學大師,面對世界劇烈變動的景況,無可避免地去探究為何文明的發展卻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他的作品《異鄉人》及《薛西弗斯的神話》思索個人面對生命的處境,因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造成了荒謬感,以及個人如何面對這種荒謬。對人世充滿熱情的卡繆並不滿足於此階段的答案,他接著更進一步去討論,從個人進到與他人的關係、人類群體社會時,該又如何面對群體生命的挑戰,是更入世、更社會性的思考。 《反抗者》是卡繆處理個人與社會群體關係的重要著作,思考著人類社會巨大的難題: 人要脫離被奴役的身分,便必須反抗,被逼迫到一條界限時,要站出來說「不」。 如果為了反抗不義,是不是可以用盡任何手段? 若為了遠大的目標,是不是就該犧牲一切,即使是必須殺人? 反抗與革命之後,如果建立起來的社會又形成另一種壓迫專橫,該如何解決這難題? 這是卡繆處理對二十世紀巨大的法西斯政權和共產主義專政的思索,特別是後者一度被認為是人類未來社會的希望,在卡繆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熱烈擁護,但現實卻證明其墮落,如同卡繆所說的陷入虛無主義的毀滅。而從二十世紀後半的冷戰到今日,人類社會的挑戰還是籠罩在卡繆的這個思辨裡,只是當下盤據人類社會上空的權力幽靈,從政治權力轉為力量更加綿密無孔不入的經濟政治綜合體,帝國的勢力時時刻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從專制體制紓解出來不久的人們,脫離了政治力的箝制,卻又面對了更嚴峻的考驗。 為此,思索反抗對當代的我們更形重要,如何反抗但卻不致於形成全面毀滅的虛無,或者避免反抗之後卻建立起另一座牢籠。 卡繆的推敲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永恆提醒。
  • 中庸

    作者:子思

    《中庸》是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有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的儒家哲学经典
  •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Berger, John,Mohr, J

    另一種影像敘事,ISBN:9789862350157,作者:約翰·伯格
  • 说理

    作者:陈嘉映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集四十年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形成的最重要的哲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以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论述了相关的全部哲学命题,各章包括“哲学之为穷理”,“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哲学语法”,“论理词与论理”,“感知与语言分析”,“亲知与观念”,“看法与论证”,“普遍性:同与通”,“事情本身与事实”等。现代语言分析哲学源出自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以分析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达至问道穷理的目的。陈嘉映教授初入以德国理性主义传统下海德格尔研究入手,从而将西方二十世纪现象学潮流与分析哲学的深入研究紧密无间地结合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学说体系。该书作者首先以“哲学何为”入手,说“哲学大致就是穷理”:“从一个道理追向另一个道理,谓之穷理。所谓哲学,大致就是穷理”。而穷理,在陈嘉映教授看来,就是一个在一定的哲学语法下对感知和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一分析在其发展中必会涉及亲身感知与观念形成的问题,进而,陈嘉映教授又探讨这一体系在论证等重大哲学命题。本书论证之深度和论理之严谨使其成为国内近三十年来少见之重要哲学著述,必将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注意和关注。
  •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

    作者:邁可·桑德爾

    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作者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 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 要把理性帶進公領域,公民必須把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說我對就是我 對」。本書目的正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 視,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這些信念。有 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
  •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作者:Alain de Botton

  •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作者:楊絳

    名家楊絳繼《我們仨》之後,以九十六高齡再開筆寫作,震驚北京文化圈。這回不僅憶舊,更細心為其靈魂清點行囊,壯膽直視人生的盡頭,展現難能可貴的靈魂光輝、智慧風範。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關注於神鬼,藉此探討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第二部分則由多篇散文構成,作者自稱是注釋自己的思索過程。
  • 解體概要

    作者:蕭沆(Emil Cioran)

    這是一本有毒的危險書籍,能讓你眼界大開,也能使你沉淪不拔,無法自制。 蕭沆是一位奇特的作者,數十年來,全世界好幾個世代的文藝青年,在自己最私密的神聖空間裡,藉由他的眼睛,重新看待身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意義,或是為什麼沒有意義。 德國當代哲人史勞德代克(Sloterdijk)曾提出,評價思想家的方式之一,就是看他的思想是否能夠抵制模仿。從這一點來講,蕭沆一定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因為他就是難以被模仿,甚至以無人跟隨為榮。現代的批判大師們,海德格、沙特、阿多諾或是傅柯、德希達,都可以根據模仿者之多寡來計算其成功,而蕭沆,令所有潛在的模仿者知難而退,因為他比這些大師們都更驕傲、更詭異、更絕望。 蕭沆表現的清醒,源自於他長達七年的失眠。由於失眠者面臨的,是對存在、對自我的虛構徹底的質疑,所以比任何深思熟慮的解構都更徹底、更暴力。也就是說,如蕭沆這樣失眠的人一開始便具有的清醒,是一般思想者需要耗盡生命才能夠達到的。 《解體概要》便是蕭沆累積失眠的能量,爆發出來對生命的熾烈否定,也是他最為著名的得獎大作。如書名所示,這本書破壞你我所有的信念,從心靈到肉體、從宗教到哲學、從出生到終結,任何既定想法,都會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全面解體。只有在徹底潰爛之後、只有在承認世界的絕望之後,我們才能稍稍接近生存的目的。 蕭沆在歐美思想界享有盛名,早有各國譯本,日文版更在七○年代便已問世。國內熟知的作家如蘇珊.桑塔格、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等都曾深受蕭沆影響,但可惜台灣讀者從未機會接觸到這位風格特異的文學暨思想大師。《解體概要》原本於一九四九年在法國出版,在半世紀之後,首次被翻譯成中文。
  •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作者:(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本书收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文、英文、古希腊文三种文字对照),和加大拿大多伦多大学的T.M.罗宾森教授对每条残篇的评注,并附有相关古典文献的详细介绍,为阅读和研究赫拉克利特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本。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著名哲学家,以其谜语般的哲学箴言而著称于世,他的思想和风格对后来的西方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此书主要是为那些对希腊哲学怀有哲学兴趣的人而写。它包括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的希腊文本,残篇的英译文以及迪尔斯-克兰茨(Diels-Kranz)(《前苏格拉底残篇》,第6版,1951)所印行的《文献记录》(Testimonia),删去了其中的3b(D-K没有提供其希腊文)、14a(其相关性不甚清楚)和2。残篇的译文是新作,文献记录部分的新译在于以前从未出现但在其他方面不同于已经出版的翻译(通常是洛布丛书系列)的地方(只在显得必要之时)。
  • 科学哲学导论

    作者:R.卡尔纳普

    本书是逻辑经验语义的创始人之一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讨论了现代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对科学语言的性质、科学解释的结构、测量与定量语言在科学中的地位、因果性和决定性。非欧几何的哲学意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 蘇菲的世界(上)精裝

    作者:喬斯坦賈德

    「你是誰?」、「世界從那裡來?」,從困頓到覺悟,一封信改變了一個十四歲少女的世界,就這樣,在一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從希臘以至於康德、從馬克思以至於佛洛伊德等各個西方哲學所思考的大問題。全球三十五國翻譯出版,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最易讀易懂的哲學奇書。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作者:楊照

    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 明知活著的無意義,還能誠實面對命運的橫逆,敢於忠誠自己的靈魂? 當代華文世界解讀諾貝爾獎得主卡繆、《異鄉人》、「荒謬三部曲」最權威文本 知名作家楊照誠品講堂經典重現 何謂「荒謬」?何謂「存在」?「存在先於本質」又是什麼呢?存在主義是20世紀影響歐美的重要哲學思潮,當時法國文學的佼佼者幾乎皆是存在主義的大師,卡繆即為代表人物之一。相較於沙特的著作而言,即便是哲學論著的作品,卡繆的作品也都充滿了文學的風格與樂趣。 從卡繆知名作品《異鄉人》來看,他的思想體系最想要呈現的,就是「荒謬」。人的「存在」,常會尋找各種藉口,讓自己懷抱希望活下去──人因自由而活著,但關進監牢的囚犯還是繼續活著;人因財富而活著,但一貧如洗還是繼續活著──因此,在卡繆的觀點中,懷抱希望而活就是「荒謬」而非「誠實」的生活態度。 那麼,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沒有了藉口、沒有了希望,還能忠於自己的靈魂而活?本書以「荒謬三部曲」的《薛西弗斯的神話》、《異鄉人》、《卡利古拉》為主軸,從文集、小說和戲劇等不同體裁,標示出潛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荒謬」,點出「存在主義」的真正本質,是理解卡繆與《異鄉人》的權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