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學

  • 美学四讲

    作者:李泽厚

    《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著,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构建起作者本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各派哲学美学思想。
  • 人的问题

    作者:(美)托马斯・内格尔

    《人的问题》探讨人生的意义、本质和价值。作者从对待死亡、性行为、社会不平等、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引申出有关人格同一性、意识、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贯串全书的中心,乃是个体的人生观及其与各种非个人的实在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突破了哲学内部的界线,从伦理学延伸到形而上学。同样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引发了论述心的哲学、论荒诞、论道德运气的文章。 作者的论述清晰明了,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特有风格。
  • 论灵魂的激情

    作者:[法]勒内·笛卡尔

    本书为笛卡尔关于心灵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笛卡尔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心身相互作用的可能在于身心的交感。这一理论的提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身心理论的进程。
  •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作者:Ludwig Wittgenstein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philosophy writt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first appeared in 1921 and was the only philosophical work that Ludwig Wittgenstein published during his lifetime. Written in short, carefully numbered paragraphs of extreme compression and brilliance, it immediately convinced many of its readers and captivated the imagination of a generation of philosophers. Influencing the Logical positivists of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book later went to grip the minds of many other philosophers, convincing many that propositions were pictures of reality. In this edition, David Pears and Brian McGuinness have completely revised their translation based upon Wittgenstein's own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in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C. K. Ogden, Wittgenstein's first translator. In addition, this edition contain the introduction by Bertrand Russell which appeared in the original English. Language Notes 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Original Language: German
  • 薛西弗斯的神話

    作者:Camus,卡繆

    重排版 一九五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荒謬的存在主義大師:卞繆,終其一生,針對廿世紀人類的虛無性所提出誠摯的呼聲,早已震撼了所有人類的心靈,他的作品且已贏得了全世界的景仰與讚嘆。在本書中,他透過悲憫的筆調,濃縮凝鍊的文字技巧,優美抒情的手法,分析了現代知性的趨向,指出了人類存在的荒謬性。同時告訴我們如何向籠罩著人類的黑暗決鬥,如何向現實挑戰並忍受生命的重荷,如何正視這種無可避免的衝突,以充分地充實我們的心靈,而薛西弗斯正是這樣的代表。雖然諸神罰薛西弗斯把巨石推上山頂,這是一個可怕的苦刑,卻因他抱有一種信念,認為努力並非無望,終於克服了這種天刑。這種對懲罰的明察,反而使他獲得了勝利;為了生存,人生必須有意義,而且要活得更有意義。
  • 語默無常

    作者:關子尹

    語默這個觀念,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一言。語默或默語一詞,言雖簡約,卻已包涵了人生的起居作止、行藏動靜、趨避取捨等等。從騷人墨客自陶潛到庾信,從李白到杜甫;或碩學宏儒自張載到朱熹,從二程到陽明,都無例外地曾談及「語默」。人生而有知,但從哪處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閱讀本書,豐富自己對生命及哲學的體會,也許是「尋找定向」的不錯選擇。
  •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作者:傅伟勋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 拔一根頭髮,在幻想的森林中漫步

    作者:Roger-Pol Droit,德瓦

    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呼喊自己的名字,你邊喝水邊尿尿,跟著螞蟻動,並凝視一隻鳥的死屍,或是尋找一種藍色的食物,稱讚一位陌生女人很美……。首先,你得將「我」視為另一個人,把世界當成幻覺,並以時間做誘餌,把形同薄紗般的語言給徹底掏空。透過最簡單而純粹的日常體驗,感受如何從現實界剝離。你將發現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裡,潛藏著無數令人驚異的哲思。它可能是一種冥想,接近於玩樂消遣,或是某種顛覆及思辨,甚至什麼都不說、不看、不聽、不想,但依舊是十足感官的。每一項體驗的過程不同,也沒有固定的結論,但你終究會有一些答案,並且體驗到:我們厚實擁抱下的世界,其實是如此輕盈而澄透的。 作者簡介: 德瓦(Roger-Pol Droit) 法國當代哲學家、國立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研究員,《世界報》專欄作家,訪談過二十世紀諸位哲學大師,如Michel Foucault,Umberto Eco,Paul Ricoeur,Claude Levi-Strauss,Jacques Derrida,Pierre Bourdieu,Jurgen Habermas等。著有《哲學家俱樂部》(La Compagnie des Philosophes)。 本書曾榮獲「法國電視評論獎」(Prix Essai France Television)(由法國最有名的讀書節目「猛浪譚」(Apostrophes)主持人Bernard Pivot主導的獎項),並榮登法國暢銷書排行榜(Livres Hebdo以及L'Express)前十名。
  • The Social Contract

    作者:Rousseau, Jean-Jacqu

    Throughout history, some book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They have transformed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y have inspired debate, dissent, war and revolution. They have enlightened, outraged, provoked and comforted. They have enriched lives and destroyed them. Now Penguin brings you the works of the great thinkers, pioneers, radicals and visionaries whose ideas shook civilization, and helped make us who we are.
  •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作者:羅蘭巴特

  • 空間詩學

    作者: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

    「我們的家屋是我們在世間的小角落,誠如常有的說法,家屋是我們最初的宇宙,一個真實的宇宙,如果我們親密地看待自己的家屋,即使最破落簡陋的落腳處也有美妙之處。」 家屋的空間散發出一股吸引力,它蘊集了它所庇護範圍的內在的存有。家屋是一種幸福空間、抵抗強大力量的庇護空間、令人鍾愛的空間、充滿想像的空間…而詩是一種靈魂的投身,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家屋這種「幸福空間」如何與詩做一種迷人的結合。作者告訴我們,心中的私密房間如今雖已消失,卻為何縈繞不去,成為難忘的過去?歇腳處如何又從何找到特別容許它存在的地點? 藉著回憶起「家屋」和「房間」,我們學習「安居」在我們自己裡面…它們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它們裡面。透過家屋,作者描述心理學、深度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本書為哲學與科學的完美結合,空間心理學的經典巨著。對於有文字癮頭的知識份子而言,屬於重度刺激。
  • 火的精神分析

    作者: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

    在这部诗学论著中,巴什拉明确用启发传统哲学和古典宇宙论的物质要素的符号标出想象的不同类型。在想象的王国中,可以规定一种四元素的规律,这个规律按照与火、空气、水和土的关系排列不同的物质想象。这论证的是建立在理性心理学基础上的想象理论。对火进行的精神分析是证明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具体应用。他通过对火的分析,希望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中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火与敬重 普洛米修斯情结 第二章 火与遐想 恩培多克勒情结 第三章 精神分析和史前历史 诺瓦利斯情结 第四章 性化的火 第五章 火的化学:虚假问题的历史 第六章 酒精:能点燃的水 潘趣酒:霍夫曼情结 自燃 第七章 理想化的火:火与纯洁 结论 附:烛之火 前言 第一章 蜡烛的过去 第二章 烛火遐想者的孤独 第三章 火苗的垂直性 第四章 植物生命中烛火的诗意形象 第五章 灯之光 跋 我的灯和我的白纸
  • 51種物戀

    作者:德瓦,Roger-Pol Droit

    這裡所說的事物,既非原料,也不是生物體,而是人類製品。全球六十億人口,保守估計平均每人擁有五五○件事物,得出一個粗略的的數字──三兆三千億個事物,充斥在這個世界。儘管它們看似沉默而馴服,卻牽制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慾望、遷徙、消遣、工作,乃至於日常生活,在在都依賴著事物。這是哲學家的一個嘗試、一種冒險──讓事物說話,不過卻是從它們本身的既有條件出發。它們既不是真會說話,但也不全然沉默。藉著人與事物間的對話,我們或許可以探尋出它們的端倪。
  • 哲道行者

    作者:李天命

    《哲道行者》内容简介:大智大慧能尽除一切烦恼——这是幻想。烦恼是无法尽除的,烦恼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成分,不太烦恼就OK。只要知道异性有些心思不是你所能够了解的,知道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非常受用的了解了。有智无情者白活,有情无智者乱活。有脑无心者不解情,有心无脑者浪费情。
  • 僧侶與哲學家

    作者:珍·法蘭可斯雷蒙,馬錫·理察

  • 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 朝圣的心路

    作者:周国平

    《朝圣的心路》内容为: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 相遇

    作者:周保松

    本書的內容,全都和教育有關。因為作者是教師,他說他一直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並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思考,寫下來,寄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言。作者說,他很慶幸能以教師為業。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 The Prophet

    作者:Kahlil Gibran

    In a distant, timeless place, a mysterious prophet walks the sands. At the moment of his departure, he wishes to offer the people gifts but possesses nothing. The people gather round, each asks a question of the heart, and the man's wisdom is his gift. It is Gibran's gift to us, as well, for Gibran's prophet is rivaled in his wisdom only by the founders of 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 On the most basic topics--marriage, children, friendship, work, pleasure--his words have a power and lucidity that in another era would surely have provoked the description "divinely inspired." Free of dogma, free of power structures and metaphysics, consider these poetic, moving aphorisms a 20th-century supplement to all sacred traditions--as millions of other readers already have. --Brian Bruya
  • 菜根谭

    作者:洪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