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书记

  •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

    作者:焦堃

    本书以《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为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晚明阳明心学流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动。通过考证,本书对前人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如针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转向觉民行道的看法,认为王阳明的弟子群体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具体来说则是举人、生员为主,因而王阳明的传道路线应当归结为“觉士行道”。而在政治上,王阳明顿悟之后也并未放弃对朝廷局势的关心。“大礼议”之际,王阳明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试图通过这些弟子来对政局加以引导。其讲学传道之际着眼于中下层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对这些弟子将来入仕之后能够挽救政治之颓势的期待。而心学所针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自身之弊病。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此种弊病之最明显的归结,便是内阁之专权植党、排斥异己。阳明学派自阳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权共治的精神,其后学亦承袭了此种理念。自嘉靖以后,学派中人或抵制内阁而屡遭打击,或入主内阁而兴盛一时。进入万历后,由阁部之争而招致党争大炽,学派中虽有稍向内阁靠拢者,但终亦不能为阁中之党魁所容,余者则渐为反内阁的新生力量东林派所吸收。

  • 萨尔珀冬陶瓶

    作者:[英] 奈杰尔·斯皮维

    【编辑推荐】

    ★文博热当下,看一只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如何C位出道。近年来,逛博物馆、品鉴文物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消闲方式,本书围绕一只身世传奇的古希腊陶瓶展开,是文物、博物馆乃至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横跨2500年,陶瓶的经历,是一段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历史。书中花费近半篇幅讲述了萨尔珀冬陶瓶从公元前6世纪以来,从雅典、伊特鲁里亚、纽约到罗马的传奇历险,其中涉及盗墓、诈骗、犯罪以及可能的谋杀等元素,使这个故事令万千读者痴迷。

    ★从宙斯之子萨尔珀冬,到基督耶稣,再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领袖马拉以及现代战争中死去的士兵,教你看懂西方经典英雄形象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将陶瓶成为“里程碑式文物”的关键,归结为瓶身上由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创作的死神和睡神抬着萨尔珀冬遗体的图像,并在书中分析了这种图像超过两千余年的长远影响。

    【内容简介】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第一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斯皮维将带领我们“近距离”欣赏这只来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火锅”(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丑闻”缠身,以及最重要的——瓶身上“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媒体评论】

    一次宏大的“古典文明穿越之旅”……任何对古代经典有好奇心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科克斯书评》

    这是艺术史,是“给成年人的鬼故事”,是一种在古代艺术史中追寻萨尔珀冬陶瓶痕迹的“侦探工作”。在追寻萨尔珀冬主题的过程中,斯皮维证明了他是一个勤奋的侦探,并能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社会学史

    作者:[法]夏尔·亨利·屈安 / [法]弗朗索瓦·格雷勒 / [法]洛南·埃尔武埃

    《社会学的历史:1789年至今》自1992年法语版首次出版至今,先后在1996、2002、2017年出过三版。2017年出版的第四版吸收了前三版修订的内容并做了一定的增补。尽管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实证研究,它同样也是实践探索和方法论突破的历史性结果。这本书把社会学的基本文献和主要学者都置于其所在的时代语境中给与充分最终并进行认真分析,也尽力避免使用所谓的指导性理论对学科作出片面的、带有偏见的评价。

  • 废墟上的未来

    作者:[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作者林恩•梅斯克尔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策展人,康奈尔大学A.D.怀特特聘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作为一名资深考古学家,她曾在世界各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合作,收集到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接触到许多其他学者接触不到的档案与信息,并基于此,展开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研究。

    ★ 本书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历史,追溯了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时期,直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又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1976年《世界遗产名录》设立、1992年世界遗产中心成立的一系列理念与实践上的变化演进。本书详细考察了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论及许多著名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旗舰项目埃及—苏丹努比亚、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工作,又如较晚近的围绕马里廷巴克图、叙利亚帕尔米拉的争议。

    ★ 本书以世界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呈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主义理念与和平梦想在人们头脑中的起起伏伏,引读者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并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反复无常的全球使命,这是极具原创性且适时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本书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不断变化的考古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对国际历史和当今世界更广泛的遗产保护政治的重新解读。对研究国际主义历史、当代全球政治以及世界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保罗•贝茨,牛津大学

    这部适时且重要的作品综合了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及遗产……作者真诚而发人深省的论述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力和利益,同时强调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行动……强烈推荐。—— 《选择》

    梅斯克尔呈现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改革提供了论据。—— 《纽约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其备受瞩目的世界遗产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在该机构的实践中,这一使命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

    本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综合考古学、政治学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及长期人类学探索,考察了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尤其聚焦于文化遗产。书中论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机构全球遗产保护使命的成就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本书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 故国之妖

    作者:盛文强

    接续古老而又隐秘的叙事传统,再现蹭蹬婆娑的千面人生

    且愿妖怪们的命运,能少些蹭蹬,多些绚丽,正如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期许

    四十五篇讲述妖怪始末转折的奇谭,百幅珍稀彩插,四色纯质纸精美呈现

    ——————————

    《故国之妖》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传说逸事的集子,书写中国古代妖怪,涉及妖怪的名目及习性,又有图像作为佐证。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一种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形貌。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他的写作令遥远的奇异的古代世界,与我们今日的生活有了勾连,也有了对照,是我们认识传统,定义传统的一个新方式。也是写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

    于我而言,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一种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形貌。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在若即若离之间,妖怪实现了自身的意义。——盛文强

  • 尖叫的数学

    作者:[意]翁贝托·博塔兹尼

    这是一本通俗的数学史读物,集结了数学史上那些令人尖叫的闪耀时刻,为读者展示每一个时刻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后果和相互交织的影响。

    如果说,数学是上帝给人们的说明书,那这本书就是对说明书的解读。

    欧几里得以外的宇宙不是只有三维,

    虚数的由来从一段背叛的历史中产生,

    无理数的发现居然来自法老王的挑战,

    自然数0中充满禅意的虚无解脱了人们对自然数的认识……

    数学的浪漫和璀璨,远远比你想象中要简单!

  • 中国文化通识

    作者:钱锁桥

    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

    “真正的传统文化观看之道,是要把历史倒过来看的。”

    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颠覆性地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为何有那么多讲中国文化的书,还需要一部《中国文化通识》?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是从文物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当作某种“客观”存在物;而本书从人性角度出发,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着重关注那些对当下的中国文化至关重要,且在个体的中国人身上“活着”的元素。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几乎将之等同于传统;而本书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一般讲中国文化,将其等同于民族的;而本书则强调中国思想的普世主义本质,并对未来提出展望: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内容简介】

    「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本书是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采取的方法是,把历史倒过来看,就一些关键议题,诸如历史、语言、管治方式、自我修养、人生美学、民族主义、普世主义、中国的崛起及其软实力等略作述评,以助读者进一步探索反思。

    本书认为,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因此,本书显著区别于既往同主题作品的是,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 史学旅行

    作者:李孝迁 / 胡昌智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开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进入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 机械的心灵

    作者:[英]蒂姆·克兰

    心灵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领域里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蒂姆•克雷恩教授在本书中,从表征之谜、理解思想者和他们的思想、计算机与思维、思维的机制、解释心理表征和意识与机器心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究。该书将心灵的本质这个问题恰当地置于当代关于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著作的背景当中,对心灵本质的研究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是当代唯物主义心灵哲学的又一力作。该书将会使心灵哲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还可以作为关于心灵哲学的高级课程的优秀教材。

  • 艺术的价值

    作者:[英]迈克尔·芬德利

    艺术世界像一场少数人的游戏,激动人心,却有着普通人不懂的规则。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从金钱、社会、美三个层面,为你拆解艺术世界的逻辑。

    金钱——

    是什么在创造艺术世界的财富奇迹?在20世纪60年代,你或许可以用几百美元的价格买到安迪·沃霍尔的画,四十年 后,他的作品价值数千万美元。是什么在影响艺术品的价格?为何有的作品可以卖超过1亿美元?艺术品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吗?

    社会——

    艺术对个体与社会的潜在影响,远超我们想象。一幅现代艺术画作被挂进公司食堂,让人们彼此交流起来,提振了士气;艺术捐赠可以悄然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形象,把犯罪者塑造成贤人。艺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社交与社会生活?谁在塑造我们的品味?

    美——

    真正的艺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要如何磨练自己的眼光,学会甄别优劣、体会艺术之美?在拆解艺术的商业、社会逻辑之后,迈克尔·芬德利带着他为艺术工作半世纪的伟大热情,教我们如何观看和享受艺术。无论升值或贬值,无论你是否真的会购买一件艺术品,艺术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

    【编辑推荐】

    ⚪长期占据美国亚马逊艺术交易类畅销榜,被誉为“关于艺术世界的*好作品之一”。

    ⚪要想作品卖出好价格,不如画得大一点;要想持有的艺术品升值,可以多多把它送出去展览;拍卖行拍出的“天价”已经足够惊人?跟私人交易中的价格相比,那简直不值一提……一位半生穿梭于艺术世界的老手,将艺术的“内幕”和盘托出。

    ⚪迈克尔·芬德利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品交易商、佳士得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他青年时期便在纽约开办了自己的画廊,经历了波普艺术兴起、艺术投资热、金融海啸等潮起潮落;他是足迹遍及世界的名作猎手,是新艺术家的伯乐,是藏家信赖的伙伴。在这部书中,你将看到一位业内大佬透彻的观察、真诚的经验之谈。

    ⚪总是幽默,偶尔刻薄。伴随花式吐槽,怪咖纷纷登场;金句连连,宛如在看现代艺术版的电影《午夜巴黎》。著名收藏家去其他藏家家中做客时为何总是去二楼上厕所?拍卖行为了拉拢顾客使出了怎样的手段?还有弄潮儿安迪·沃霍尔、古怪的艺术收藏家……

    ⚪在看透营销、虚荣的浮沫之后,让我们与艺术本身坦诚相对吧!怎样才能体会艺术品的本质之美?这个半世纪以来经手名作无数的人,教你如何磨练自己的眼光。

    ⚪读完这本书,你将——

    了解艺术市场的基本逻辑,能够大致估计艺术品的价格动向;

    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的;

    了解艺术交易,明白哪里有坑;

    入门艺术欣赏,对艺术品形成自己的判断;

    知道一兜儿不吐不快的八卦。

    ⚪封面烫金、覆触感膜,内页全彩印刷,一部值得收藏的精致艺术书。

    ///

    【媒体推荐】

    《艺术的价值》是迄今出版的关于艺术世界的最重磅作品之一,几乎涵盖了你想知道的一切,包括如何购买、出售、观看和享受艺术品。

    ——米尔顿·埃斯特罗(Milton Esterow), 《艺术新闻》(ARTnews)

    无论你是收藏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鉴赏家,迈克尔·芬德利都是你了解当前艺术世界的最佳领路人。他几十年的经验、魔鬼般的机智以及对好作品的激情,引导着读者直面商业、社会和艺术本质之美中的逻辑。

    ——迈克尔·菲茨杰拉德(Michael Fitzgerald,三一学院美术系教授)

    芬德利的《艺术的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八卦),这些知识来自他投身于艺术事业的半生。

    ——《外面杂志》(Out Magazine)

    《艺术的价值》首先是对艺术爱好者的一个优雅的请求——永远不要停止欣赏,也不要认为世界已经揭示了它所有的秘密"。

    ——《艺术+拍卖》(Art + Auction)

    关于艺术世界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演变,芬德利传递给了我们有趣的观点。他倡导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和内在价值——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主题。

    ——《华尔街日报》

    迈克尔·芬德利写了一本关于艺术世界的权威指南。这本书引人入胜、内容丰富且严谨。

    ——朱迪斯·戈德曼(Judith Goldman),作家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作者:[美]乔舒亚·斯珀林

    人文主义左派的精神领航星:良心的守护者

    同代人中最具全球意义的声音

    本书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及著述的首部精神传记

    ~~~~~~~~~~~~~~~~~~~~~~~~~~~~~~~~~~~~~~~~~~~~~~~~~~~~~~~~~~~~~~

    经验的纹理、政治的重压、艺术的力量、历史的转向,

    还有那间歇折返前行的路途,铺展开来一副三联画: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战士的早期,尝试解开冷战挫败感的缠结

    ——活力、感性、高产的变革中期,六十年代的革命力量随后被瓦解粉碎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崛起,自我重塑为抵抗者和农民经验的编年史家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与著述的首部传记。

    约翰·伯格是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

    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第一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最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刻之下挖掘出一个具有非凡复杂性和韧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是一位文化创新者,既被人称颂,又经常被误解,他是一位越来越被他所热爱的事物和他所反对的事物所驱动的作家。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将他的众多面孔汇聚在一起,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重新带回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中。

    ~~~~~~~~~~~~~~~~~~~~~~~~~~~~~~~~~~~~~~~~~~~~~~~~~~~~~~~~~~~~~~~

    了不起的约翰·伯格得到了与他相称的深刻细腻的研究。乔舒亚·斯珀林对这位格外多面的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讨论都游刃有余:他的艺术评论、他的小说、他热情的政治承诺、他对阿尔卑斯山村民生活的沉浸等等。伯格作品的爱好者会在这里找到丰富的背景资料,而那些还不了解伯格的人,我希望也会受到启发,读懂他。

    ——亚当·霍希尔德(《利奥波德王的幽灵》作者)

    观点尖锐,文笔潇洒……伯格本人的观看之道,加上其散文本身的直中要害和抒情性所带来的力量,横跨了岁月,给年轻的一代带来了希望,正如这部传记本身所体现的那样。

    ——《纽约书评》

    这本书对于伯格的研究,以及对过去五十年文化左派总体的学术研究,都做出了生动而精辟的贡献。

    ——《出版周刊》

    这部引人入胜的住传记追述了伯格的创作进化历程,突出了他大量的产出中的精华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与他一生追随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纽约客》

    在约翰·伯格90年的人生中,他曾先后,有时同时是艺术评论家和小说家、纪录片作家和编剧、农场工人和历史学家、诗人和论战家……这一堆显然矛盾的身份聚合起来代表着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位约翰·伯格的准传记作者来说,诀窍就是要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性。乔书亚·斯珀林能胜任这项任务。

    ——《洛杉矶书评》

    读斯珀林的评传……就是进入了一个失落的高风险知识分子的狂热世界。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伯格对一件事情的观察和理解“面面俱到”的天赋,他那不可思议的浮动视角,如果不是他总能用它来选择正确的一面,价值就会降低。

    ——Sarah Nicole Prickett,Bookforum

    作者熟练地从政治切换到个人,再从个人到政治,反映出了多舛,有时动荡不安的人生的高潮和低谷。

    ——《星期日卫报》现场报道

    《G.》《第七个人》和《看问题的方法》的作者当然是一生都在论战和革命。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与其说是被他所反对的东西定义,不如说是被他所热爱的东西定义”的人。乔书亚·斯珀林对约翰·伯格的研究时而批判,时而充满热情,他的观察力、严谨性、深刻性和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出乎预料地引人入胜。

    ——大卫·埃德加,《写在心上》作者

    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介入,它公正地对待了伯格的思想和作品遗产,在英国,对这些遗产的低估简直到了犯罪的地步。

    ——《晨星报》

    极佳……斯珀林虽然是一个伯格迷,却并没有写成满是恭维的圣徒传。[斯珀林的]传记……揭示了一位仍能以最雄辩而充满激情地说出我们当前的挫折、恐惧、希望和欲望的作家。

    ——Elisa Wouk Almino,Hyperallergic

    论据充分,有趣,信息量大

    ——《艺术报》

  • 爱情发明家

    作者:[法]盖拉西姆·卢卡

    - 编辑推荐 -

    ★“非俄狄浦斯”概念的提出者和抒写者,吉尔·德勒兹眼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罗马尼亚超现实主义团体核心成员,保罗·策兰在巴黎命途同轨的密友。

    ★一部爱情与死亡的超现实主义交响曲,一个用爱情来实现彻底解放的理论与实践计划的纲领。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出发,突破与生俱来的俄狄浦斯情结,实现真正自由的爱情—生命。

    ★兰波:“爱情必须被重新发明。”卢卡:“爱情在1945年被发明。”

    - 内容简介 -

    1947年,卢卡写道:“《爱情发明家》是一个用爱情来实现彻底解放的理论与实践计划的纲领……在这里,爱情第一次自由地遭遇了革命……爱情在1945年被发明……二律背反的世界在非俄狄浦斯的层面上荡然无存……自由与其对立面之间的神话斗争如今发生在俄狄浦斯和非俄狄浦斯之间。必须迈出一大步,克服形形色色的体系残酷但又精确地描述的无法忍受的俄狄浦斯生命,迈向语言系统难以描述、难以还原、难以察觉的一种生命中的生命、爱情中的爱情。我说的是非俄狄浦斯的生命与死亡,也就是对长久以来令我们纠结又不幸的那条退化的乡愁脐带的绝对否定。”

  • 自我坦白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三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深化自我解释学研究——

    接续1980年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所作演讲(收录于拜德雅出品《自我解释学的起源》一书),福柯在多伦多系列演讲中继续深化了对自我解释学的研究:对整个古代自我文化和在早期修道团体中出现的基督教自我解释学进行了透彻比较。

    ● 处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点——

    主体谱系学、主体和真相的关系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的持续兴趣,贯穿于多伦多系列演讲始终。这次演讲介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次转变发生在1980年代初,至此他的研究被纳入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计划之中。

    ○ 自我坦白:说出自己的真相——

    福柯在此次多伦多的研讨班上,重拾其在《主体解释学》讲课中对“说真话”的探讨,详细分析了“说真话”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与他在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苦行”“修行”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

    在演讲之余,福柯还在多伦多大学举办了系列研讨班,专门对古代作家的文本进行详细研究,他对古代自我文化的分析正是基于此。在这些研讨班上,他还提到了古代“说真话”概念的不同含义,而这正是他后来作品的重要主题。

  •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作者:郭浩

    中国传统色源于天地万物,禽鸟、走兽、植株、山川、地貌、天象,不一而足。荷叶色黄,称作“缃叶”;绿色牡丹,名为“欧碧”;霞光色粉,名为“海天霞”;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紫”;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佛像面部金箔色,是为“库金”;黎明时分高空天色,称作“东方既白”……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将100个古拙玄妙的颜色词从色彩源流中打捞出来,以小讲座的形式,将之还原为天地万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呈现古人对颜色的感知,以及色彩在经史、礼仪、文学、艺术中的表达,解读中国传统色的源流和美学特征。让传统色彩走进日常生活,让色彩背后的文化韵味成为中国人的共同感受。

  • 追怀生命

    作者:伊沛霞 / 姚平 / 张聪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士)来进行深入的切磋探讨。

  • 毁灭与重生

    作者:[日]古川隆久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战争过后,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日本的昭和时代充满了激变,国家在战前一步步迈向战时体制,在战时树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初期饱受饥饿与贫困之苦,然后迎来奇迹般的经济复兴。那是日本遭遇挫败又重新奋起的时代。

    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外交、大众文化的广泛视角,遵循战前、战时、战后的时间维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轻松俯瞰昭和时代的历史全貌。昭和是尚未完结的过去,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这是一部权威学者将昭和激荡的64年尽收其中的“决定版”。

  • 为什么?(中文修订版)

    作者:[美] 查尔斯·蒂利

    本版为译者精修版。变动处为:将首版被压缩的《译后记》增补、重写为数万字《代译序》。修订初版因出版匆忙、人手不足造成的错讹不当。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周濂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本好的社会学著作,不仅应该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琐屑的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而且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检验生活和理解社会,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乃至“何必当初”的痛彻心扉感。显然,蒂利的这本小书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周濂,《上海书评》 各个阶层的人,也许需要把蒂利的书好好读一读,不管是谁,在自己问“为什么”或者回答别人“为什么”的时候,时时带有对社会效果的体察。或许这样一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能相互理解、更加融洽的过程。 ——刘淄川,《经济观察报》 初版有幸被百道年度好书榜,豆瓣年度最受关注榜采纳。
  • 导读齐泽克

    作者:(英)托尼·迈尔斯

    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家。他把精神分析、哲学和政治引人注目地融为一体,他的方法总是新鲜而令人着迷的。他的话题范围同样令人振奋,从当代生活的政治冷漠,到一个认为自己会被鸡吃掉的疯子的笑话,从《生死时速》中基努·里维斯的道德英雄主义,到厕所设计对民族心理的揭示。 在这本书中,托尼·迈尔斯给出了齐泽克关键思想的一个清晰而迷人的指引,并解释了齐泽克思想的主要来源,包括他对拉康精神分析的重要参与。运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例子,迈尔斯第一次概述了齐泽克作品所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 • 主体是什么并且它为何如此重要? • 后现代性为何如此可怕? • 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意识形态? •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种族主义为何总是一种幻想? 《导读齐泽克》是任何一个想要理解这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近几十年来欧洲出现的在精神分析界,诚然也是一般文化理论界的最令人敬畏的杰出倡导者”——的思想的人的必要读物。
  • 视差之见

    作者:[斯洛文尼亚]齐泽克

    本书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magnum opus),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 我们都是食人族

    作者:[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