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

  • 僧眼看台湾

    作者:体恒法师

    《僧眼看台湾: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是一位大陆青年佛子的台湾游学笔记,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台湾的一切。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他对台湾佛教教育、慈善、建筑、历史……的记录,它们最大程度地向我们展示了台湾佛教在净化人心、培养人才、慈善救助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内容充满个人的思考,有极强的现场感。 相信,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其他宗教徒;无论是寻求心灵慰籍者,还是探索事业发展者;无论是文化热爱者,还是关注两岸和平者,都可以于其中有所发现,而且,更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莫大的借鉴作用。
  • 唐卡的故事之男女双修

    作者:吉布

    《唐卡的故事之男女双修》是国内第一本专题介绍藏传佛教特有的神秘现象——“乐空双运”男女双修法的作品,控讨了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各家对它的褒贬说法,并为读者解惑。同时,用精美、珍贵的唐卡作品诠释主题,具体展示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
  • 佛教百科知识

    作者:王军云 编著

    佛的教诲在他灭度500年后来到一山之隔的中国。达摩一苇渡江,玄奘万里西行,鉴真六次东度,佛教由于这些大德高僧的努力而在中华的土壤里扎根、抽枝、开花、结果。到隋唐时,佛教迎来了经的极盛时期,并开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光终于普照了中华大地,即使在苦寒的青藏高原也开出了瑰丽的花朵——藏传佛教。 佛说:500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当你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本书以佛教的发展历史为主线,细述有关佛教的历史、仪轨、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 佛教是深奥的,也是简单的,许多看似深奥的道理,都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渴望了解佛教的有情众生而言,本书是一本崭新而通俗的读物。本书用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言语,典雅的文字,200多幅精美的图片,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佛教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体会到佛教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 佛典选读

    作者:林国良

    《佛典选读》宗旨是帮助读者阅读佛典,将阅读对象定为一般读者,故“注释” 和“导读”大多以简洁明了为特征,尽量化繁琐为简约、化晦涩为明了、化深奥为通俗。只在部分篇章,如《唯识篇》、《性空篇》、《禅悟篇》及“ 禅宗诗歌选”等,反映笔者的最新研究心得,故这些篇章的“注释”、“导读”等较详细。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作者: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谈的主要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佛教美术丛考

    作者:金申

    《佛教美术丛考》收入佛教考古、佛教文物鉴定、佛教版本考证等方面论文约40篇,均与佛教美术有关。论述多以实物为例,避免繁琐考证,联系近年来的考古、文物新发现,并提供不少国外资料,内容丰富。作者近10年来活跃于学术界,经常开设讲座,并在诸多报刊发表文章,是一位比较有影响的学者,特别在中青年文史、美术爱好者和佛教文物收藏者中享有盛誉。
  • 中国佛教文化大观

    作者:方广锠主编

    这部《中国佛教文化大观》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着眼,论述了佛教文化的种种形态,以及它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种种方面,包括宗教生活、民俗习惯、政治观念、伦理思想、价值观念乃至哲学、文学、艺术、科学、饮食等诸多方面,包罗宏富,科学地、系统地向社会广大读者介绍佛教文化的概貌。
  • 佛教神话研究

    作者:王邦維,陳金華,陳明 編

    2010“跨文化的佛教神話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This volume comprises nineteen articles presented to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mythology held in Beijing in August 2010, co-sponso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uth Asian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UBC Tzu-chi Buddhist Forum. Except for six articles (by John S. Strong, Peter Skilling, Charles Willemen, Leonard W.J. van der Kuijp, Jinhua Chen, and James Robson), all articles are in Chinese.
  • 南宋佛教制度文化研究(全两册)

    作者:王仲尧

    本书创造性地研究了南宋佛教制度文化及其在国内外特有的文化影响力问题,从三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是政府行政机制与寺院体制关系;南宋朝与户籍配套的僧籍体制、通过敕额进行合法寺数控制、敕差住持制度、寺院住持体制等,提高了佛教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二是寺院体制关系本身;嘉定年间出现的五山十刹体制及作为其外在物质形式的寺院建筑功能等,形成特定制度文化,成为佛教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鼎盛期。三是寺院体制内部结构关系;因体制内涵的经营性质而体现的寺院经济经营模式,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互动的和谐性质,成为相应制度安排的特有表现, 研究视点从以往习见的僧团、教派转移到以寺院为主体,用详实的资料和鲜明的观点说明南宋佛教在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互动中建立的寺院体制,成为佛教发展迄今的基本制度。 王仲尧,哲学博士,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美国西方大学等访问教授。
  • 我们为何不幸福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幸福密码,让自己强大到所向披靡呢? ★慈诚罗珠堪布是世界最大佛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著名上师、当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 ★慈诚罗珠堪布是一位诚实的比丘、诚恳的行者、真正的上师,一位实在的佛法追随者。 ★结缘当代心灵治愈学伟大经典读本,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翻开《我们为何不幸福》,那些警醒我们麻木人生的道理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如“乐观者最早死”“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本书更有化逆境为顺缘,让你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的多种禅修之法以及具体的禅定训练方式。 ★《我们为何不幸福》由《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名演员李连杰联袂推荐! “堪布慈诚罗珠是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我对堪布慈诚罗珠甚为倾慕,对他的志业也衷心支持。”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 “我对他(慈诚罗珠堪布)非常尊敬景仰,他是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正见》作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学习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工作, 但知识并不是智慧。拥有知识再加上聪明勤奋, 能够创造各种物质条件, 但这仍然不能称为智慧。每个人心中本来就具有智慧, 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开启。一旦智慧得到开启, 心就能获得自由…… ——李连杰
  • 佛的足迹

    作者:张望

    摄影家张望从事佛门摄影十五年来的首次结集,汇集了他在联合国举办摄影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奥赛”中国组冠军等展览和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以及佛门信众在日常之中参佛、礼佛的记录性摄影佳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他这些年的佛教摄影历程。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认为“张望的镜头中,佛教清、净的禅境在光影里表现得自然而熨帖,呈现得澄澈而通透。”
  • 人间的净化与善美

    作者:星云大师

    本书是星云大师为了破除以往对佛教理解的支离和空疏之弊而著。他根据佛法经论和古德懿行中有关人间佛教的各种实践,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提炼归纳出现代人所应树立的伦理、道理、生活等方面的观念,提出了住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的佛学理念,并详加阐释。本书不仅是从事个人身心修行的指南与纲领,更是对净化社会、传播美善并激发众生走向幸福圆融之途的精微开示。  编辑推荐 六十多年来,星云大师所推动的佛教,是佛法与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间佛教。在这本书里,虽已风靡世界但一如既往低调的星云大师,系统阐述了日常修行的主要内容,以及他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宗旨: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利己;凡一切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六祖坛经》云:“不悟,佛是众生;一念转悟,众生是佛。”人生百年,能否开悟,靠的可不仅仅是所谓慧根,日常的自我修炼必不可少。而自我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自我管理。因此,星云大师说:高明的管理不是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通过自我修炼而达至开悟,这是每个人得到幸福、自在的不二法门,由此也是整个社会获得平安、净化、善美的重要途径。 星云大师这本书既是对人间佛教的完整诠释,也是指明修行之路,通向人间的净化与善美的最佳引导性读物。 业界推荐 习近平在与星云见面时特别表示:“大师送我的书,我全都读完了。”……星云大师透露,习近平也是他的“书迷”,曾读过他的新作《人间佛教何处寻》(即《人间的净化与善美》)。 ——凤凰网 大师出自吾乡,渡海来台,宣扬“人间佛教”,集慈善、文化、教育等事业于一身,功在中华,余心甚佩。 ——郝柏村,前“行政院长” 星云大师有志致佛光山于人间天堂,俾佛光普照,法水长流。足见其胸怀之大,寄托之远。我曾作一联以赠如下:一笔贯日月,八方悬星云。 ——余光中,诗人、台湾中山大学终身教授 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发动的“人间佛教”运动,可视为东方的“宗教革命”,它改变了出家人与世间人的关系,其意义可能更深,其影响可能更远。 ——张作锦,前《联合报》社长 在我从政的生涯中,得益于大师的开示良多,让我时时刻刻不忘记以人民为心,以大众的需要为需要。我深信佛教具有安顿人心的力量,绝对可以辅助政治及世间一切知识之所不及。 ——吴伯雄,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 结缘25年,我驽钝地做个“旁观者”,但对年少时即受太虚大师影响,要“打开心门,走入社会”,开启佛教教制、教育、教理改革的星云大师,用欢喜佛心牵引弟子、信众,进入“欢喜自在”的人生,无限感佩。 ——王力行,台湾“天下远见”创办人 我侧身注视着他袈裟飘飘的高大身影,心想,这实在是一种人间奇迹:气吞山河却依然天真,成功连连却与世无争,立足经典又非常现代,面对仇怨只播洒爱心。 ——余秋雨,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 作为一个善者,大师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两岸的沟通。让两岸真正的文化互动,民众间敌意的消除。 ——刘长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
  • 佛家的生活

    作者:洪丕谟

    洪丕谟先生精研佛教文化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作为居士,他对佛门的生活细节也一样如数家珍。《佛家的生活》(原名《佛教生活风情》)以清简恬淡的笔调。围绕佛门相关的组织沿革、佛事功课、衣食住行、节日礼俗等娓娓道来,笔触所及。细致生动如亲历亲证。尤其在动荡的年代,佛家弟子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依然固守着平静、安详。如果说佛教生活有一种“风情”。这种。风情”就是或安宁、或动荡的日子带给人的平和从容的心境。它如一首诗、一幅画。余味淡淡,经久不去。
  • 曼荼罗之研究(上下册)

    作者:(日) 栂尾祥云

    《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曼荼罗(梵文Mandala),旧译“坛”、“道场”,新译“轮圆具足”,其义显然,即轮圆具足之宇宙万法,无一不是修行之道场,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聚集表法之地也。佛教之曼荼罗,大致可分为金胎两部及别尊部三大类,即依《大日经》建立之胎藏曼荼罗,依《金刚顶经》建立之金刚界曼茶罗,以及依余经所立之别尊曼荼罗。其中,以金胎两部曼荼罗为主干。然而,诚如《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所言,历来对此两部大经之研究,极不完善。就《大日经》而言,仅有一部唐代僧一行之《大日经疏》可供指南;对《金刚顶经》来说,则资料更为乏少,以致学人无从入手。直至二十世纪初,《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发现,在藏文《大藏经》中,不但有两部大经之藏译本,更有佛陀瞿咽耶对《大日经》所作广略二释,以及释迦弥怛罗、庆喜藏对《初会金刚顶经》所作之疏释,于是潜心钻研十余载,对两部经疏的汉藏译本,作了大量对比研究,厘清了许多困惑学人已久的问题,完成了具有权威性的巨制《曼茶罗之研究》。书中作者运用西方近代研究方法,逻辑严谨,注重实据,虽亦有局限性,但全书以其详实的文献史料和缜密的分析梳理,将佛教曼荼罗随机(缘)演变的历史脉络,如此清晰地勾画出来,无论是对于佛教研究者,还是对于佛法修行者来说,都有绝大的学习参考价值。上世纪30年代,顾净缘居士主编的《威音》佛刊,翻译并连载此书,后因抗战爆发,《威音》停刊,致使连载中断。半个世纪后,时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吴立民(吴信如)先生,又承担起此书的主编工作,对原《威音》连载《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之前半部,根据原著重新作了校正,将中断未译的后半部书(自供养会之后)交由杨笑天先生等翻译完成,并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标题、注释及图示(取自《大正藏·图像部》仁和寺版),又附录《藏密金胎两部曼荼罗》-文,终将一部更加系统完整的佛教曼荼罗专著呈现在世人面前。
  • 中国佛教诸神

    作者:马书田

  • 佛陀的智慧

    作者:陈兵

    佛教作为自内证的宗教,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权威,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陈兵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资深佛教学者,以教学两界共许的基本经典,直探佛陀本怀,用精炼平实的内行语言,阐释了佛学的精义。佛学素称难治,不仅仅在于二千五百年来经典的繁多和传译的困难,也不仅仅在于历代叠加其上的神秘外衣,而在于佛学重真修实证的实践品格。本书作者积数十年深入经藏并亲身实践之功力,循佛学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之内在理路,故能人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这部《佛陀的智慧》,把三藏十二部经读薄了,也写活了。 ——王雷泉(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
  • 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

    作者:杨泓

    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ISBN:9787030086471,作者:杨泓著
  • 大足石刻艺术

    作者:王庆瑜 摄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