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她在红尘外

    作者:许晓

    《她在红尘外》是国内首部探访女性修行者生活的非虚构作品。文笔流畅、扎实,题材罕见,在当下具有独特的意义。资深媒体人的一次长途旅行,她独自一人,历时四个月,跨越十个省份,行走了三万公里,从福建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了浙江、江苏、山西、湖北、河南、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一直走到了西藏珠峰大本营的绒布寺。它既是一本游记,也是一部心灵成长史。她将用独属于女性的感性,记录了对修行人的观察和寻访,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俗世里的人,是如何通过这次游历,找到人活在世间摆放自己的方法。

  •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作者:杨庆堃(C. K. Yang)

    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杨庆堃是)对中国宗教进行功能分析之第一人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精装)

    (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名人推荐: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提供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要信息,阐述的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信仰。对此,杨庆堃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表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包括家庭、阶级、民间团体、行业、经济活动和朝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所有的这些阶层、宗教和社会都是相互影响,又互为支撑的。宗教的传统同时又是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对我本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杨氏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证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宗教和社会各方面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同时证明了宗教传统构成了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最新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迄今,……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顶峰,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 金泽

    作者:李天纲

    本书是一部文化人类学专著。选取上海青浦金泽镇作为最主要的研究个案,作者李天纲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府、州、县、乡、镇等地方志,探究了江南地区官方儒学经典、祭典和民间地方祭祀系统之间的密切关联。〈金泽》主要观察关注和研究江南地区以祠祀为特征“民间宗教”的历史、发展和演化,作者经过细致的历时性考察,从中提炼出江南地区祭祀及民间信仰的共性,由此提出“从儒教祠祀系统演变出来的民间宗教,才是中国现代宗教的信仰之源”。书中还着重考察了中国民间祭祀和信仰系统的当代转型和改造进程,并探讨了这转型和改造与现代化、现代性的关系等问题。另外,在全书结尾处,作者简要探讨了研究民间祭祀、神衹和信仰的新方法与新路径等问题。

  • 简单的形式

    作者:[德]安德烈·约勒斯

    《简单的形式:圣徒传说传说神话谜语格言案例回忆录童话笑话》不仅是一部红极一时的名著,更被欧美学术界纳入文学研究经典著作之列。作者以理性直观的穿透力、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披沙拣金的鉴别力和干净利落的表达力研究了前文学形式或“简单形式”(即圣徒传说、传说、神话、谜语、格言、案例、回忆录、童话或笑话,实际上就是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的形态学和类型学。

    《简单的形式:圣徒传说传说神话谜语格言案例回忆录童话笑话》对欧美学界的文学风格研究和民间文学叙事形式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国际影响,自1929年首次出版后就不断重印,至1999年已再版7次。作者的独特探索像一股徐徐清风,为学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并且继续给后人带来历久弥新的启迪。

  • 社会学家笔下的基督教史

    作者:[美]罗德尼·斯塔克 著

    本书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犹太人的小教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斯塔克对两千年的基督教史做了一个系统而精当的梳理,内容涵盖初期教会史、中世纪、宗教改革和近代基督教的增长。在这本书里,他用新视角回答了旧问题,用新方法对旧素材进行了加工,从而对2000年的基督教历史进行了非常新颖的解释。此外,在这本书里,斯塔克祛除了很多历史的迷思,如初期的教会运动是一场穷人、边缘人和被压迫者的运动,十字军东征是一场为了物质利益的殖民战争,中世纪的虔诚与黑暗,基督教反科学,以及现代化将导致宗教的衰微。本书整合了作者之前的《基督教的兴起》和《理性的胜利》等书的观点。可以说,这本书是斯塔克近20年研究的一个浓缩,是一本集大成之作。这本书获得了《世界》杂志年度最佳图书奖。

  • 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

    作者:程乐松

    对道教的学术研究兴起于晚近的一百五十年,在这百余年的传统中,道教的文化形象逐渐被固化为迷信、愚民实践、缺乏宗教传统的神圣性及缺乏原创性等,这些刻板的印象严重低估了道教的文化价值。本书从观念史的视角入手,聚焦于神秘主义、身体、不死这三个核心概念,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及生活世界出发,诠释了道教在中国人的日常及信仰生活中的角色及其背后的理路。这种“同情理解”的研究视野有助于弥合历史与信仰之间的巨大鸿沟。

  • 人的宗教

    作者:【印】泰戈尔

    本书是一部泰戈尔人生思想的精华之作。

    在本书中,收录了泰戈尔在1930年5月于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学院希伯特讲座所做的系列演讲,也包括他长年周游世界各国,针对同一主题发表演说后的心得。泰戈尔从哲学意义上深刻思考人的信仰、世界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对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切的人文关照,表现了他独特而精妙的人生哲学思想。

    或许,这本书可以为人类的永续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思想与行动基础。

  • 恐惧与战栗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本书是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以讲述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岖和信仰的悖谬令无数后来的读者和学人的震撼、深思,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声誉。此新译本里有大量译者的注释,解释、介绍作品中涉及的名词与背景知识、相关隐喻;还选译了克氏自己与本书相关的日记,以及克氏专家对本书的分析“《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并有译者专为本书编就的基尔克果年表。使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名作以更准确的表达、更丰富的背景、更深刻的诠释进入我们的阅读。

  • 穆斯林三贤哲

    作者:[美] 赛义德·侯赛因·纳塞尔

    《穆斯林三贤哲》是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纳塞尔于1962年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时所作的一个公开讲座,后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出版后非常受欢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穆斯林三贤哲》以伊斯兰哲学史上最关键的三个人物(伊本·西那、苏赫拉瓦迪、伊本·阿拉比)为贯穿整个伊斯兰哲学史脉络的“点”,以敏锐的洞见、立足原典的解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伊斯兰哲学的历史图景。其中贯穿了纳塞尔教授对伊斯兰哲学史的独特理解方式和研究进路,即强调立足神圣传统观的阐释方法,把伊斯兰哲学视为与西方哲学传统并列的另一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类智识传统,颠覆了此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东方主义”研究进路。

  • 古代诺斯替主义经典文集

    作者:张新樟 编

    本文集依据诺斯替教派的历史谱系、思想类型、和文体三个层面整理和翻译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几乎全部狭义诺斯替经典,包括教父们反异端著作和新约伪经中保存下来的残片、短文、以及最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的诺斯替原始文本的科普特译文,其中包括整部著名的《那戈.玛第书册》。本书采纳和综合国际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每个文本都依据原文和多种语言译本对照翻译,对其写作背景、风格、精神义理予以详细说明,是一部系统全面的诺斯替经典注释校订版。

    诺斯替经典文献最大限度地打破门户之见,有意识地从两个角度融合和提炼了古代地中海世界宗教哲学流派中的治疗型智慧:一是通过对人的意念状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触及人们精神疾患的根源;二是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观念、教条和迷信的诊治探究宗教病的根源。从心身疾患治疗学的角度对诺斯替主义文献进行整理和批判,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应对精神问题、调整不正常的社会意识状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诺斯替经典文献与古代巫术、魔术、神智学、法术、秘仪、鬼魔学、占星学等宗教现象,与古代晚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以及与斯多亚派、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新柏拉图主义等哲学学派都有极深的因缘,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类型对后世政治思想也有深远影响,因此这部文集对于那些对宗教神秘主义修行和比较宗教学感兴趣的学者、对于那些研究基督教、犹太教、希腊或罗马哲学宗教思想的学者,乃至于对于那些关心思想史和政治哲学的学者而言,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

  • 基督教中的无神论

    作者:[德] 恩斯特·布洛赫

    《基督教的无神论》是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写作、金寿铁(笔名梦海)翻译的作品。布洛赫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的著作是具有包罗万象性质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哲学的贫乏时代,布洛赫通过一系列伟大著作使形而上学重新成为真理与现实。这部著作是其中之一。著作包含七章,分别是“围绕边缘”“愤怒与愚蠢”“普罗米修斯也是一部神话”“关于耶和华想象中的出走,神正论的自我解除”“或凯撒或基督”“或罗格斯或宇宙”“生命勇气的根源”。这部著作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作者在书中赋予基督教以侦探式的启蒙深度和异端宗教的深度,认为“只有一个无神论者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反之,只有一个基督徒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无神论者”。

  • 无神论

    作者:[英] 朱利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

    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经过深入思索和论证,自小接受无神论。在作者所在的西方,广义的基督教世界,几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人理所当然地信仰上帝。可以戏仿苏格拉底的名言说,“未经审视的有神论/无神论是不可靠的”。作者以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例证,为无神论提供了定义与肯定性论证,探讨了无神论者的道德之源和人生意义,破除了无神论同纳粹和苏联极权的必然联系。作者既反对激进的宗教又反对战斗无神论,其论证有助于澄清对无神论的一些常见误解,倡导人本主义。正如作者所说,本书为“各类读者,包括希望了解无神论系统性论证和解释的无神论者、认为自己事实上可能是无神论者的不可知论者,以及那些真诚期望理解无神论的宗教信徒”所写,是一本闪耀着思辨之光的优秀哲普图书。

    无神论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相当晦暗的信仰,表现为拒绝价值和目的,同时激烈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宗教。朱利安•巴吉尼在本书中首先驱除了围绕着无神论的错觉,表明没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也可以积极、有意义、有道德。作者还直面20世纪无神论国家(如苏联)的失败,为无神论提出了一种思想基础。

  •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作者:林欣浩

    ——和尚能算命吗?如何用佛教理论将一位正在向你推销开过光据说能转运的佛像、法器的“高僧”怼到无言以对?——放生就一定能得到福报吗?当一群大妈手提各类生猛海鲜准备在公园绿地里开一场“水陆大会”的时候,你如何有底气地向她们侃侃而谈:“大妈,其实你们的行为并不符合佛教的某某说法……”——禅宗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的理论从哪里来,它的宗旨又指向何方?当你的朋友向你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禅宗小感悟”牌鸡汤时,你如何给它撒上一把名为“理性”的胡椒面?

    作者相信,一切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都能通过逻辑和理性来一一厘清其脉络。佛学这门深深写入中国文化基因的学问,它的发展与流变是怎样的?当我们说出“有缘”“报应”这些来源于佛教的词汇时,它们本来的意义是什么?从白马驮经的竺法兰到为求真经不惜“偷渡”的唐三藏,驱使他们的动力究竟是对宗教的虔诚,还是对知识的渴望?佛祖当初究竟说了些什么,让一代代高僧和佛学家从中推出了一个逻辑严谨却又光怪陆离的佛学世界——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因为“一念三千,十界互具”,所以导人向善的佛陀本身却“性具善恶”?不守戒律,不念佛经,呵佛骂祖,反而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我们本着“严守逻辑,科学抬杠”的务实精神,对一切有关佛学的问题,都一一追问到底。

    在初版后的几年中,作者林欣浩老师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大量删改了第一版中趣味性不强、自己不满意的段落,并融入了近年来对哲学、佛学的最新思考成果。修改幅度较大,无论对上十万老读者,还是对初次接触本书的新读者,本书都是值得珍藏的经典读物。

  • 宗教

    作者:[法] 雅克·德里达 主编

    《宗教》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伽达默尔等人在意大利举行的一次关于宗教的会议的论文集。这次会议的论文有:“信仰与知识”,“踪迹的踪迹”,“作为事件和解释的宗教经验”,“荒漠,道德,遗弃”等。在这些论文中,哲学家们讨论了当代所面临的严重的宗教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思考。

  •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作者:[美]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

  • 爱与圣奥古斯丁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 Why Buddhism is True

    作者:Robert Wright

    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is a 2017 book by journalist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 Robert Wright. As of August 2017, the book had peaked at The New York Times No. 4 bestseller in hardcover nonfiction.

    In Why Buddhism is True, Wright advocates a secular, Westernized form of Buddhism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stripped of supernatural beliefs such as reincarnation. He further argues that more widespread practice of meditation could lead to a more reflective and empathetic population and reduce political tribalism. In line with his background, Wright draws heavily on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o defend the correctness of Buddhism's diagnosis of the causes of human suffering. He argues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 idea of the modularity of mind resonates with the Buddhist teaching of no-self (anatman).

  • 中斷的天命

    作者:塔米.安薩里(Tamim Ansary)

    ●一個擁有16億信眾的宗教及其文明是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歷史?作為一位移民美國的阿富汗裔穆斯林,作者塔米‧安薩里為了讓目前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涉足很深的美國能對伊斯蘭與穆斯林多一份理解,為此以英文寫作而完整的敘述伊斯蘭的整部歷史——從伊斯蘭曆元年到伊斯蘭曆一四二一年(西元622年~西元2001年)

    ●伊斯蘭教義並不抗拒民主、更不否定現代科學與工業技術,有一部份穆斯林認為現今世界最嚴重的分界線並非出現在是否現代化、是否為民主政體,而是世俗與腐敗V.S.虔誠與守潔。

    ●雖然鄂圖曼在雷龐多海戰失利、1683年未能攻克維也納城,但是真正擊倒這個帝國的,不是西歐的將領軍人而是在市場買東西的西方商人。

    ●20世紀上半葉除了出現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為何在鄂圖曼帝國境內也爆發了「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對於伊斯蘭極端分子而言,假如他們曾經成功地把蘇聯拖垮趕出阿富汗,為何就不可能把美國勢力趕出伊斯蘭世界?

    ●「哈里發」、「蘇丹」、「Jihad」、「什葉派」、「蘇非教團」、「穆斯林兄弟會」等等常見的新聞用詞、思想流派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其意涵與源流。

    ●伊斯蘭與基督教、 穆斯林與世俗主義者有無和解的可能?

    本書特色

    一本就通伊斯蘭歷史,從教派、思潮到各種伊斯蘭專有名詞在本書都有詳實的解說

    國外好評推薦

    安薩里的這本關於伊斯蘭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提供了許多信息,而且從頭到尾都十分引人入勝。在他流暢又生動的文筆下,他在一個廣闊的層面上挑戰了人們對於伊斯蘭和世界是如何相互塑造的這一問題所持有的習慣性的深刻理解。正是他所提出的這一觀點,使得這本書在九一一事件後的混亂又爭執不斷的世界中成為了一本必讀書。——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的作者

    本書絕對是一本傑作。安薩里這本書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歷史著作,是以一種在西方太常被忽略的視角來講述過去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斷的天命》會被將來的一世代捧作手邊書。——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No god but God和How to Win a Cosmic War的作者

    如果你想要把今天恐怖份子自殺式炸彈襲擊的頭條新聞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建議你在《中斷的天命》這本書中尋找答案。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文明忽然間發現自己被一群陌生人搞得顛三倒四,所以想要把自己再擺回到正確的位置。如果作者安薩里不想要把這樣的結果稱為文明的衝突的話,那麼他可以把它叫作兩種世界歷史的單邊視角。他的這本書是讓我們開啟另外一邊的歷史視角的得力工具。——聖路易斯郵報速派

    塔米•安薩里完成了一部伊斯蘭世界歷史的絕妙作品。他出色的分析讓讀者們得以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人們是如何被歷史事件所塑造的。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全球社會的關鍵演進的人和想要理解伊斯蘭世界和世界其它部分是如何互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讀讀物。——安東尼•齊尼(Anthony C. Zinni,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校)

    對於任何想要更多地了解伊斯蘭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書。但是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過去發生過的故事的流水帳,而是一本要理解今天的那些政治辯論和衝突的不可或缺的指南書,從九一一事件一直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從索馬里海盜一直到巴以衝突,都和這本書中的內容有關。就像作者安薩里在結論中提出他認為困擾現代世界的衝突的最佳理解並不是文明的衝突,更好的理解應該是兩種不同步的世界歷史在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舊金山記事報

    一部關於伊斯蘭歷史(既在宗教層面,也在政治維度上)的生動、縝密、通俗易懂的作品,探索了伊斯蘭和西方之間的許多不連貫的地方。——Shelf Awareness出版公司

    在這本《中斷的天命》中,每一頁都能讓你學到一些新東西。這本書的文筆簡直是既清晰又引人入勝,這是一本用睿智又吸引人的想法把科技、詩歌、政治和宗教輕鬆地結合到一起的書,是籠罩在歐洲和北美上空的伊斯蘭恐懼癥的完美解毒劑。——拉傑•帕特爾(Raj Patel),Stuff和Starved的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本書絕沒有護教論的論調,而是經過了一絲不苟的研究,做到了中立平衡,文筆時而風趣卻絕不油腔滑調。《中斷的天命》這本書是一齣扣人心弦的長劇,緊緊地抓住了讀者,讓讀者領略了世界歷史中的那些偉大又影響深遠的事件。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讓人們得以理解隱藏在當今世界的西方和伊斯蘭社會的敵意背後的動向和事件。——波特蘭俄勒岡人報

  • 东方之旅

    作者:[美]柏理安

    这是世界历史伟大的交汇之一: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传教士在近代首次直面中国文化。柏理安探索了这一“东方之旅”,他重新回溯了从葡萄牙航行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走过的道路。这些传教士们相信,仅仅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神的帮助,他们就能将中国人变成基督徒。此书以将耶稣会传教士视为文化使者的视角,展示了这些欧洲传教士当初是如何付出极大的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思想,从而将罗马天主教翻译到中国文化的框架之中并最终俘获基督徒的。

    这部关于自1579年到基督教被禁止的1724年间耶稣会传教活动的首部叙事史,也是首先使用在里斯本和罗马发现的大量相关文献的一部作品。这个故事跨越几个大陆并穿越几个世纪,揭示出真正的东西方早期碰撞中政治、文化、科学、语言学及宗教因素交织的复杂性。

  •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作者: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A revelatory and game-changing narrative that rewrites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Islamic world.

    With majestic prose, 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presents an absorbing account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ations that transformed the lands of Islam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Flying in the face of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becomes an astonishing and revelatory history that offers a game-changing assessment of the Middle East since the Napoleonic Wars.

    Beginning his account in 1798, de Bellaigue demonstrates how Middle Eastern heartlands have long welcomed modern ideals and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adoption of modern medicine, the emergence of women from seclu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With trenchant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insight, de Bellaigue further shows how the violence of an infinitesimally small minority is in fact the tragic blowback from these modernizing processes.

    Structuring his groundbreaking history around Istanbul, Cairo, and Tehran, the three main loci of Islamic culture, de Bellaigue directly challenges ossified perceptions of a supposedly benighted Muslim world through the forgotten, and inspiring, stories of philosophers, anti-clerics, journalists, and feminists who opened up their societies to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His sweeping and vivid account includes remarkable men and women from across the Muslim world, including Ibrahim Sinasi, who brought newspapers to Istanbul; Mirza Saleh Shirzi, whose Persian memoirs describe how the Turkish harems were finally shuttered; and Qurrat al-Ayn, an Iranian noble woman, who defied her husband to become a charismatic prophet.

    What makes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particularly germane is that non-Muslim pundits in the post-9/11 era have repeatedly called for Islam to subject itself to the transformations that the West has already achieved since the Enlightenment―the absurd implication being that if Muslims do not stop reading or following the tenets of the Qur’an and other holy books, they will never emerge from a benighted state of backwardness.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with its revolutionary argument, completely refutes this view and, in the process, reveals the folly of Westerners demanding modernity from those whose lives are already drenched in it.

    8 pages of color and 8 pages of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