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哲学

  • 去政治化的政治

    作者:汪晖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作者:徐贲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 扭曲的人性之材

    作者:[英] 以赛亚·伯林

    作者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讨论了著名思想家维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赫尔德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法西斯土义到民族主义等思想的兴衰或变迁,阐释了在扭曲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下扭曲的人性。 本书是“人文与社会译丛”之一,全书共分8个部分,主要讨论了著名思想家维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赫尔德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法西斯土义到民族主义等思想的兴衰或变迁,阐释了在扭曲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下扭曲的人性。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通三统

    作者:甘阳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 论科学与艺术

    作者:[法]卢梭

    本书其实由卢梭回应第戎学院的一篇征文文章组成,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卢梭集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科学和艺术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对敦化风俗,保持淳朴的自然并不有利。文章的写作秉承了卢梭一贯的写作风格,饱含激情又不失理性,现在读来仍然非常有教益。译者译笔纯熟精到,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社会科学经典作品。 译者序言 前记 序言 论下列问题:“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译名对照表
  • 偶像的黄昏

    作者:(德)尼采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功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 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 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在书中,尼采自称狄俄尼索斯最后的门徒以及永恒轮回的老师。
  • 埃斯库罗斯的神义论

    作者:刘小枫,陈少明 主编

    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称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的美誉。本辑重点讨论了埃斯库罗斯的三连剧《奥瑞斯忒亚》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奥瑞斯忒亚》既是诗的事件,又是政治的事件。它讲述了一个共同体如何逐渐把目光聚集,见证正义的完成。同时,本辑通过分析《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三连剧,试图重够一个新的、更纯一的悲剧之父形象。
  • 伯林谈话录

    作者:[伊朗] 拉明·贾汉贝格鲁

    在这本谈话录中,以塞亚·伯林讲述了他的思想及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穿插着许多个人回忆。他谈到了马克、维柯、赫尔德、赫尔岑等令他着迷并给予他深刻影响的思想家,也谈到了他的诸多挚友,如诺埃尔·安南、W.H. 奥登、大卫·塞西尔、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斯蒂芬·斯彭德,尤其是他与阿赫马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颇富传奇色彩的交往。从伯林精彩纷呈的谈话中,读者可以分享他对自由主义与宽容的信念,可以分享他对音乐与文学的激情,也可以对他的生活与个性获得一种独特的认知。
  • 文学形式与历史救赎

    作者:秦露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六章,分别论述了西方文学史上悲剧、小说和哀悼剧所代表的三种救赎思想及其背后的思想转型。这里悲剧、小说和哀悼居并非简单地指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指涉三种文学形式所代表的看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三种思想观念,因此,目的是在对艺术史的哲学考察中阐释本雅明的立场。具体说来,第一部分分析了希腊悲剧及古典悲剧诗学中对人与神和解平平衡的高超技艺的分析,以及当这种技艺失效之后,现代悲剧哲学试图重返这种和解的努力的失败,从而彻底否定了神与人在尘世之内重新和解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分析了小说对史诗的传承与断裂关系,以及用小说来进行救赎努力的失败,并以此否定了走向重新和解的另一个极端——彻底地逃离与遗忘神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则分析了本雅明从被误解和淹没了数个世纪的巴洛克哀悼剧中所发现的第三种可能性,即如何能悖论性地在放弃与神的和解,重新确立法尘世价值中与神达成新的和解,确立与传统古代既断裂又相关的新的现代。
  • 论演说家

    作者:[古罗马] 西塞罗

    论演说家:中意文对照,ISBN:9787562021292,作者:(古罗马)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o Tullio Cicerone)著;王焕生译
  • 共和的危机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 汉娜•阿伦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论暴力》《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三大名篇 直指美国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 重温共和政治传统,捍卫共和信念 本书是汉娜•阿伦特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入三篇论文(“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和“论暴力”)和一篇访谈录。这些作品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学生暴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动荡,体现了阿伦特的政治卓识。其中,《论暴力》尤为著名。 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第三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等著名论断,对政治学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赫拉克勒斯之盾笺释

    作者:【古希腊】 赫西俄德

    《赫拉克勒斯之盾》的作者、成诗年代和作品形式,都一直受到广泛争论。虽然这部作品现在已经基本被认定并非赫西俄德所作,但它同赫西俄德的其他作品一同流传下来,并一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影响深远的赫西俄德的一部分。本书是这部诗作的笺释,采用了我国古籍整理的习惯体例,将笺注与正文同列,便于阅读。本书还收入了4篇考证这部诗作创作时间、源起等方面的解读作品。
  • 门德尔松与莱辛

    作者:【美】施特劳斯

    本书是施特劳斯为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摩西门德尔松的《斐多:或者灵魂不死的三场对话》写的长篇导言。这部作品将翻译与戏剧创作结合起来,两头两尾为翻译柏拉图《斐多》的开场和终场场景,中间三场戏剧性对话则是自己编的——门德尔松把康德编进对话,现身为苏格拉底的谈话对手,然后让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来教训康德。
  •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作者:[法] 卢梭

    本书为卢梭的一篇重要论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1749年公布的有奖论文竞赛题目,并被评为最佳,获得了该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这篇文章独树一帜,把论述重点放在抨击社会风气的日趋败坏上。其中心思想是: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在人们陶醉于科学和艺术的兴盛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把重振道德作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风俗才能日趋纯朴,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
  • 英雄诗系笺释

    作者:【古希腊】荷马 等

    《英雄诗系》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据传为荷马所作,也有人把它归在了赫西俄德名下,目前流传下来的是一些不同版本的残篇。本书是对《英雄诗系》的整理、注释,包括“忒拜诗系”、“特洛亚诗系”、“关于赫拉克勒斯和忒修斯的史诗”和“谱系与古物的史诗”四大部分。本书的注释多于正文,其重要性与正文不相上下,因为没有笺释,正文无法识读。因此,本书采用我国古籍整理的习惯体例,将笺注与正文同列,便于阅读。
  • 隐秘的颠覆

    作者:唐文明

    作者对于各种相关文本(比如康德文本、牟宗三的著作、儒学著作等)和被评论者的学说非常熟悉,层层剥离,务求暴露牟学的哲理根基,所以思想追究和挖掘的力度相当大,下的结论都基于详审的考察,处理和旁通的大都是些中西哲理比较中的要害问题。至于书中所论证的观点,从总体看,我认为是站得住脚的;在具体的观点上,我不见得同意所有持论,但作者下的重要结论几乎都是持之有故的。此书的发表会激发学人们对新儒家的再思考,以及对于在当代和未来有生命力的儒学哲理的更热切的期待。 ——张祥龙
  • 戏剧·诗歌·散文

    作者:(意)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全集:戏剧•诗歌•散文》收集了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文学艺术家马基雅维利,小说家马基雅维利,剧作家马基雅维利,诗人马基雅维利等,其中的曼陀罗等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著,更有不少名著为首次译出中文本,堪称饕餮盛宴。
  • 山中来信

    作者:[法]卢梭

    该书是一部论战类文章,《山中来信》共九封信,信中讲述的,不是山中景色,而是“设计全国人民利益的大事”,是18世纪论战类文章的一部杰作。 卢梭在写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和查禁,日内瓦的宗教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对是否通缉卢梭产生了争议,掌握行政权的小议会对法国政府亦步亦趋,坚持对卢梭进行迫害。为此,小议会的检察长写了一篇《乡间来信》为议会辩护,卢梭则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篇《山中来信》,作为答辩。此书篇幅不大,也被认为是卢梭的经典著作之一。
  • 致达朗贝尔的信

    作者:【法】卢梭

    达朗贝尔是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之一,卢梭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两人同一营垒,却在1758年打了一场笔仗。本书将两位学者的文章一并译出,帮助读者能够对照阅读,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双方不同的观点,从中得出可供我们思考的话题。在卢梭的著作中,这篇《致达朗贝尔的信》把卢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与美学观结合的最密切,用语最通俗易懂,所举例证最简明和具体,容易为公众所理解。
  • 善的脆弱性

    作者:玛莎·纳斯鲍姆

    《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是纳斯鲍姆的成名作,内容丰富详实,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虽然看上去很厚重,却是关于人的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问题:人的品格的好坏是否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感性和理性在好的人类生活中地位如何?作者在古希腊的悲剧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寻找答案。显而易见,在这位极富影响的女哲人心目中,“人,唯其脆弱,才有力量,才有美,才有卓越和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