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哲学

  • 一九八四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 新话”等词汇都已收人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 (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 论柏拉图的《政治家篇》

    作者:[法] 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

    20世纪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经历传奇、身份复杂:出生于君士坦丁堡,成长于雅典,又流亡于法国;是当代欧洲一流的思想家、原创性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精神分析师;也是重要的社会批判家、著名政治团体“社会主义或野蛮”核心人物、苏联问题研究专家、激进分子、革命家以及“全世界左翼的批判良心”;更被一些研究者奉为位列于德勒兹、加塔利、利奥塔、拉克劳、莫菲、德里达等之前的“首位”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1980年之后,卡斯托里亚蒂斯在巴黎开设了一系列研讨课,探讨希腊思想、哲学史“四伟人”以及人的心灵等哲学史上的重大议题。在1986年的研讨课上,晚年的卡斯托里亚蒂斯面对晚年的柏拉图。卡斯托里亚蒂斯认为,柏拉图是迄今为止“曾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本书中,他致力于讨论柏拉图最为困难的对话——《政治家篇》。正如帕斯卡尔·维尔奈所言,这场与柏拉图对话所形成的文本,是“哲学‘广场’上的一个惊人的演出片断,在这里,柏拉图与卡斯托里亚蒂斯彼此对峙,各自施展绝顶的智谋,他们的赌注则是:民主制”。 --------------------------------------------------------------------------------------------------------------------------------------- 《政治家篇》可谓柏拉图最为艰涩、乖僻的对话之一,但是卡斯托里亚蒂斯像侦探一般逐字推演,对这有意令人困惑的文本抽丝剥茧,使读者参与到一场清晰的智识对话之中,而这是在他对话柏拉图的同时进行的。 ——斯塔西斯·古尔古里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人们知道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是《社会主义或野蛮》杂志的创办人之一,这份杂志反对一切斯大林主义,坚持工人的自我管理的观念,坚持批判官僚制社会。人们知道他是发表了《社会的想象建制》的哲学家,是研究心理的理论家,是系列著作《迷宫的交叉路口》的作者。人们知道,他天生是希腊人,他熟悉从荷马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伟大文本。 人们以前没有见过他对抗最伟大的希腊思想家也是民主制的最清醒的敌人:柏拉图。卡斯托里亚蒂斯在1986年开设的研讨课主要致力于讨论《政治家篇》,讨论这个不如《国家篇》或《法篇》那样著名的文本。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形成了意识形态上的恐怖主义理论,而且把现存的不同政体与哲学王的理想加以对照。 在卡斯托里亚蒂斯面前,柏拉图遇到了一位旗鼓相当的对手。 卡斯托里亚蒂斯从雅典来到巴黎,如同柏拉图对话中出现的外邦人,这个外邦人从大希腊的爱利亚来到雅典,要在雅典成为“真理的教师”,这种真理不是想要窒息自由,而是要促进自由。 ——皮埃尔·维达尔-纳盖(Pierre Vidal-Naquet) ------------------------------------------------------------------------------------------------------------------------------------------- 学者推荐: 对所有想努力理解这场重要对话的读者而言,这项挑战前人的研究都会给予一份丰厚回馈。 ——D.J.马莱茨,俄克拉何马大学 卡斯托里亚蒂斯用语言哲学的方法阐述了一种关于想像制度的理论,大胆地发展了实践哲学。为了重新赋予社会实践概念以革命的爆发力和规范的内涵,卡斯托里亚迪斯不再从表现主义的角度而是从造物的角度,把行为视为绝对新颖、绝对独特的原始创造,而且,每一个创造形式都打开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意义视域。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在谢世的前一年,卡斯托里亚蒂斯又出版了两部文集,一部叫《无意义之物的升值》(1996);另一部叫《破碎的世界》(1996)。在他死后,很多人才知道,这个破碎的世界失去了一位冷峻而热情的革命卫士、一位毕生追求人格的真正独立、社会历史的创造性建构、政治民主的完全自主的精神探险者。 ——周凡,南开大学哲学系 在卡斯托里亚蒂斯的作品具有的未完成性质中,也许最终存在着某种适当的、具有唤起力量的东西。单纯地同意他的诸多命题,这只会使他成为纪念碑式的人物,而不是成就其伟大。正是在开掘和筛选出卡斯托里亚蒂斯的“疑难、背反、明显的矛盾、异质性的团块”的过程中,在粉粹“现实本身之中起到了实际的阻碍作用”的各种障碍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我们将要创造的土地上奠定新的基础,建造新的大厦,而且或许才能发现他属于2500年来的伟大思想家之列。 ——英译者柯蒂斯(David Ames Curtis)
  • 群众与暴民

    作者:约翰·麦克莱兰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撷取“群众”现象描绘欧洲思想史,追溯2500年来欧洲社会中的群众现象、群众理论的沿革,细数并重点阐述了柏拉图、李维、塔西陀、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吉本、卡莱尔、米什莱、泰纳、塔尔德、勒邦、弗洛伊德、卡内蒂等16位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 在西方思想史上,“群众”是社会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所论“群众”与中国读者熟悉的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群众”大异其趣。本书研究的是欧洲诸国历史上“群众”的运行、功能与危害,浓墨重彩地解析近代欧洲革命、战争、动乱里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思想缜密、批判犀利,读之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
  • 施特劳斯与古典研究

    作者: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 编

    《施特劳斯与古典研究》共18万字,包括论文9篇,附录2篇。属于“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主题论文选”。由“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编选。2009年秋,全国六所高校的古典学研究机构联合倡议成立“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并成立了筹备小组。填补我国大学和人文科学界建制中的一大空白…… 
  • 欧克肖特导论

    作者:[美] 保罗·佛朗哥

    迈克尔•欧克肖特,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声音之一,其反理性主义哲学影响深远,被认为与列奥•施特劳斯一道塑造了现代美国保守主义。 欧克肖特一生几乎经历了20世纪的所有重大事件,他一直矢志不移地抗拒将知识政治化的强大倾向,反对那些声称历史与哲学应当关切、介入以及服务于实践的主 张。因为“不合时宜”,生前他常被斥为犬儒的反动分子与“保守派名流”;逝后却被追认为“本世纪最有原创性的学院派政治哲学家”,甚至“自密尔或伯克以降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中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 欧克肖特学术兴趣广泛,在哲学、政治、历史、宗教、艺术、道德、教育等领域都卓有成就,为知识论、历史哲学、教育哲学尤其政治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保罗•佛朗哥是最重要的欧克肖特研究专家之一,他为其生活和思想提供了权威性的导论。佛朗哥认为,欧克肖特的政治哲学,能够对我们思考和开展政治的方式产生一种微妙却深刻的影响。他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更适于我们的境遇,并和我们今日的政治反思与讨论密切相关。 本书将欧克肖特置于与哈耶克、施特劳斯、伯林、罗尔斯和罗蒂等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的比较之下,呈现了一个历史语境之下政治哲学论辩的全景,为我们理解这位伟大而复杂的政治哲学家提供了最佳指南。 迈克尔•欧克肖特是20世纪最让人难以捉摸、最吸引人的知识分子之一。 ——《独立评论》(The independent institution) 在20世纪将自己的智力用于政治哲学的思想家中,迈克尔•欧克肖特是最令人着迷、最有特色的。他还是一位独特的散文大师,无疑是本世纪甚至任何时代用英语写作政治哲学的人中文笔最为优雅的作家。 ——迈克尔•莱斯诺夫(Michael Lessnoff),著有《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契约论》 在现有的关于迈克尔•欧克肖特的综合性研究中,本书是最好的一部。保罗•佛朗哥的论述具有权威性,源自他对其主题的长期研究而达致的通晓熟稔。 ——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B.Smith),著有《斯宾诺莎的生命之书》《解读列奥•施特劳斯》
  • 圣保罗

    作者:[法] 阿兰·巴丢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本书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本书最好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一起阅读,因为它们同属于阿兰•巴丢“反哲学家”这一理念的开拓性成果,很多概念可以相互参照。较之《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本书写得更富激情和现实意义。巴丢丝毫不掩饰对圣保罗的赞誉与崇敬,并用文本的力量向我们佐证了这份崇仰的坚实基础。经过巴丢的解读,保罗书信的多层意义得以彰显。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加深甚或改变对圣保罗、《圣经》文本、哲学乃至信仰的认识。
  • 希腊古风时期的真理大师

    作者:(法) 马塞尔·德蒂安

    在我们的科学文明和常识性概念中,“真理”似乎意味着客观性、可传播性和一致性这些概念,而且真理似乎确实一直存在。那在古希腊世界又如何呢?作者之所以从希腊出发,是因为:第一,西方历史上客观和理性的真理观源于希腊思想。众所周知,现当代哲学家对真理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他们不断地引用、研究和质疑帕默尼德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第二,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的希腊对理性的建构是以“真理”的特定形象作为基础的。“真理”(a—letheia)在语义学上的字面意思是对“遗忘”的抵抗,是一种宗教的力量。真理最初是言语,德蒂安意在捕获这些言语。而神话是古希腊重要的范畴。因此,《希腊古风时期的真理大师》一书所研究的不是一般的真理,而是从神话学和语义学角度出发的,从“阿勒忒亚(a—letheia)”中得出的真理。在漫长的古风时期,掌握“真理”的不是后世所谓的“哲人”,而是“诗人”。诗人因为代天立言而拥有“真理”,甚至就是真理的主人。但势不可挡的世俗化的洪流让诗人最终从神坛上被赶下来,登上宝座的正是推动世俗化进程的“哲人”。哲学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真理”的民主化就成了哲学。本书以研究帕默尼德斯、柏拉图、荷马及赫西俄德等为主,考察了神话思想系统内和理性思想萌发之时的精神、社会和历史语境,以界定“真理”在具备理性意义之前的含义。
  • 柏拉图与古典乐教

    作者:娄林 主编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2期,论题为“柏拉图与古典乐教”,讨论了音乐在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古典传统中的位置与角色,涉及乐理、音乐政治学、音乐与教化的关系等层面,其中弥漫着一类明显的暗示,即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归根结底,应是那种具有乐感的灵魂,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个性,使人获得健全的感受和洞察能力,让人的言谈举止变得优雅,质言之,“人类生活处处皆需节律与和谐”。
  • 中道之国

    作者:丁耘

    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丁耘先生近年散见的论文、评论、演讲、访谈、序跋等,其中有的从未公开,全书之文,皆应机而作,而隐然有主旨及新方法论存焉,即以“政治哲学中的中国人问题”为主旨、以“文明论的政治哲学”为新方法论。
  • 托兰德与激进启蒙

    作者:刘小枫 编

    本书瑰集了史称启蒙运动的精神教父之一、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托兰德的文稿和研究文章。托兰德因关于双重写作手法的专论,成为西方文史上最早系统表述这一古典传统的哲学家。而关于对这位洛克的学生、斯威夫特的同时代人双重写作手法的论述,也可见学者们对近代西方启蒙运动的起源及其与隐微写作的关系的持久探究。
  •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作者:[法] 阿兰·巴迪欧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最新的长篇哲学著作。在本书中,巴迪欧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录写作手法,将《理想国》原书中的古希腊背景换成现代社会,并将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换成现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的经典哲学,赋予了《理想国》以现代意义。 “这件事整整持续了六年。 为什么要借柏拉图做这项几乎有些偏执的工作?因为,出于一个明白无误的理由,今日我们尤其需要柏拉图:他将我们引向某个信念,即我们在世上的自我治理意味着某个通向绝对状态的入口已经向我们敞开 所以我将目光投向了《理想国》,希望发掘它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理想国》是大师的核心著作,处理的恰好是正义的问题。我依据的是一个古希腊文本,五十四年前,我已经狂热地研究过这个文本。 我首先尝试在它的语言中完全地理解它。我全情投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我和文本之间面对面的交锋。随后,当我认为完全理解了某个希腊文本片段后,我会写下我所获得的理解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只言片语。渐渐地,出现了一些更为普遍的方法:完全自由地处理参考文献;科学方面的现代化;形象的现代化;历史的跨越;始终保持真正的、高度戏剧化的对话形式。不可避免地,我自己的思想以及——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当代哲学背景一直贯穿于我对柏拉图文本的加工过程中,而且可能在我无意这样做时更是如此。 这一工作的结果就是:尽管我从来没有忘记原文,甚至连细节也不曾忘记,但我所获得的结果几乎从来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柏拉图无处不在,虽然他说的话可能没有一句得到了完全的再现。由此,我希望达到一种效果,始终接近又彻底偏离原文本。只要文本能在今日起到作用,它便能慷慨地赋予这种偏离行为以一种合法性。 归根到底,这就是文本永恒性的表现。”
  • 苏格拉底的审判

    作者:[美] I.F.斯东

  • 狱中札记

    作者:(意)安东尼奥·葛兰西

    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就……这部著作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葛兰西思想的繁复与多样。 ——理查德·贝拉米(《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在葛兰西那里,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思想传统可能传承(只要社会有利于民主)的典范。 ——威廉·哈特利(《意大利季刊》)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一直跻身于西方政治思想著作最为显著者的行列。 ——特里·伊格尔顿
  • 拷问法国大革命

    作者:(法) 雅克·索雷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 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他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理查德•伯恩斯坦在《纽约时报书评》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版封面文章上说的:“索雷的拷问,问对了方向。” 借由一种开门见山的问答形式,本书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人们于此所做的激烈争论,提供了一个概览。革命为何会发生?是否受法国民众支持?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它是否遵循着一个可预见的进程?它如何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是如何?雅克•索雷教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 从未有过比法国大革命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法国大革命既使20 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革命的欧洲,又使其成为一个无休无止的反革命的欧洲……大革命几乎像圣经似的瞩望着20 世纪。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本书包含了关于法国大革命所有你想知道和所有你想问的事。索雷知道有一个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另一个法国则只是从中幸存下来。他的论证方式绝无偏袒。阅读其文字实属一种享受。 ——尤金•韦伯(Eugen Weber) 一本卓绝的作品。对大革命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人手一本。 ——《历史》(L’Histoire )
  •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法] 托克维尔

    1789年法国人以从所未有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但他们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法国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第二阶段要恢复部分已被遗忘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 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 反思法国大革命

    作者:[英]埃德蒙·柏克

    奠定柏克保守主义代表地位的正是《反思法国大革命》。该书也是保守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他在《反思法国大革命》中所说的法国大革命的“毁灭性的破坏终将导致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强权的出现,唯有它才能够维持社会免于全面的混乱和崩溃”成为了“历史学史上最罕见的准确预言”。一方面,他道出了暴力革命与专制统治的历史定律,另一方面,他又以保守主义的立场揭示了“柏克定律”的历史警示——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的现代政权,唯有接续上本国本民族之政治文化传统,回到秩序和传统的轨道上来,方能繁殖养育,长久发展。
  • 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柏拉图,其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的世界影响不言而喻。其主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主旨展开论述的。在我国早已出现柏拉图的《理想国》译作,但这些著作,虽然声明是从原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实际上大多是从英文翻译过来。岳麓书社出版的顾寿观译柏拉图《理想国》,是一本真正意义上从原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并参考了多种英、法、德译本和注本,同时参考了最新的西文和中文译本,在翻译的时候力求贴近原文语序、语气,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汉语的流畅,以致个别地方或过于支离,或过于冗赘,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原希腊文原有的味道,以满足有兴趣的读者深入研究。
  • 哈耶克传

    作者:【美】艾伦·艾伯斯坦

    弗里德里希 ∙ 冯 • 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又是知识、自由的毕生追求者。在传奇的一生中,他得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经济大萧条后全球市场的复苏,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交替运行,以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从质疑到服膺的曲折过程。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哲学、心理学,哈耶克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的思想轨迹穿梭于各个领域,他的足迹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芝加哥、弗莱堡等地永驻。包括丘吉尔、撒切尔、里根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是他思想的拥趸。他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后,不仅获得全球追捧,同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在本书中,作者艾伯斯坦清晰地梳理了哈耶克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工作中的哈耶克。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哈耶克生平的传记,而且每一位想要了解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发展沿革及未来趋势的人都该读一读。
  • 野性唯物主义

    作者:[美]雅克·莱兹拉(Jacques Le

    本书探讨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三个相关议题。 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互相冲突,社会统一体如何从中产生? 如何确立与这种统一体对应的普遍性? 如何修正民主的概念,从而应对经济全球化、国家和非国家的恐怖主义,以及宗教、伦理和民族的原教旨主义? 作者激发了“恐怖”这一术语的新内涵,从而将伦理判断和政治判断联系起来。他向我们表明,一种恐惧的伦理——以及在政治领域中的一种极端民主共和国——可以建立在他所说的“野性唯物主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