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代史

  •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作者:李洁

    ※崔永元、程益中、袁伟时、傅国涌、野夫联合推荐 ※新增15万字+100幅图片=畅销八年重编版! ※民国以来最好看最生动的北洋军政史!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他们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匆匆流逝。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 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我昨天还在看一本北洋的书《1912—1928:文武北洋》,我们的正史写北洋的时候都是“军阀混战”,就这一句。但是,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北洋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崔永元 ★《文武北洋》把段祺瑞的血肉写了出来,第一版我买了不下100本送人。——《领导者》杂志社长 周志兴 ★我买了30本送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 程益中
  • 民国纪事本末(1911-1949)

    作者:刘仲敬

    【一部填补民国宪制演变空白的历史著作】 民国像雅典和弗洛伦萨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宪法实验室。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有宪法斗争的性质,关系之大只有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可以相比。本书采取最简单、明晰的方式──编年史,沿着时间顺序展示宪制演变的来龙去脉。本书忽略了大部分军事行动,却把具有因果关系的宪法斗争连贯起来。这种斗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塑造了近代亚洲的结构;比那些重要人物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无耻的记录重要得多。 迄今为止,民国历史著述的特点是:从来不缺资料,但厘清线索和脉络极其困难。有价值的研究只有两类。其一,各种非常细节的专题。其二,以政治斗争、军事行动、国族认同为中心的宏大叙事。这两种著作的共同特点是:读者无法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跟其他时期有什么区别。如果对照世界史和英美正统史学,立刻可以发现:其中缺少一种最古老、最重要的历史——宪制演变的历史。 而本书以纪事本末的体例分十二个篇章从辛亥革命为开端讲述了民国的历史史实。书稿尽可能采取最简单、明晰的方式,沿着时间顺序重点展示民国宪制演变的来龙去脉。作者忽略了大部分军事行动,却把具有因果关系的宪法斗争连贯起来。作者认为这种斗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塑造了近代亚洲的结构。于此而言,书稿在内容上对于民国史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书行文方式特别,半文半白的语言特质符合民国时期的时代气息。本书稿不仅史料详细,罗列分明,而且某些精当的议论能够比类古今中西,视野开阔,见解独到,让这段时期的历史得到立体化的呈现。
  • 追寻现代中国

    作者:史景迁

    本书通过对160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考察,以作者信守的现代国家概念来探索当西方国家开始步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何以长期徘徊在现代国家行列之外的原因。对历史的追寻远不是本书写作意义的全部,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对现代中国的解读。
  • 历史三调

    作者:柯文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 清日战争

    作者:宗泽亚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 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 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者: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大学人文社科读本)》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 袁氏當國

    作者:唐德剛

    袁世凱,中華民國史上之開卷英雄,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期中不幸的當國者之一也。他天生是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曹操型的的人物,卻在帝制結束、共和初建的時代主政,滿腹野心難抑之下,於是先設法當上終身大總統,再圖謀黃袍加身,做起中華帝國的洪憲大皇帝。奈何黃粱夢覺,一失足成千古恨,只落得了身死名裂,遺臭萬年。
  • 天安門

    作者:史景遷

    史景迁在此书中以近代中国的一些人物为中心,通过流畅的叙事,展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局中的个人选择和身世沉浮,表达了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该书在美国和中国相隔近二十年分别印行后,在知识界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全书内容介绍全书共分十三章,以康有为、鲁迅、丁玲三个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穿插了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老舍等其他人物,时间几乎跨越了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时期。所有这些人物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构成了本书的核心。第一章以康有为起草的“公车上书”奏章中“鼓天下之气”为题目,介绍了康有为从甲午战争结束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组织“保皇会”的个人经历;第二章“幻象与暴力”,主要叙述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秋瑾参加反清革命直至殉难的过程;第三章题目借用鲁迅的小说集题目“彷徨”,主要内容包括青年鲁迅的弃医从文、康梁与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奋斗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第四章以鲁迅小说《药》中结尾部分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的意象作为题目,以沈从文、鲁迅、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在革命后的活动和遭际为主要内容,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结束;第五章以瞿秋白的文集《饿乡纪程》中的“饿乡”为题,写到了“五四”后青年丁玲对妇女权利的争取和瞿秋白赴苏及投身革命的经历;第六章“赞美天堂”,介绍徐志摩追求个人自由的行为、“科玄论战”以及中国思想界就泰戈尔来华引发的争论;第七章“谁家的小孩儿”,交叉叙述了鲁迅、闻一多、徐志摩和康有为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思想和行为,涉及了军阀混战、国民党改组、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和北伐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康有为逝世作为结束;第八章以徐志摩的诗句“叫醒了春”作为标题,以国民党“清党”后的文艺界为中心,介绍了闻一多、鲁迅、丁玲和徐志摩等人思想的“变与不变”,特别是丁玲文学创作高峰期的出现以及胡也频的被捕牺牲,结尾部分是徐志摩在空难中遇难;第九章的题目“告别美丽的一切”是瞿秋白《多余的话》中的临终感言,叙述了鲁迅、瞿秋白、丁玲、老舍等人面对时局恶化作出的不同反应,以丁玲秘密前往共产党根据地作为结束;第十章“难胞”,以全面抗战的爆发作为转折点,展示了老舍、闻一多、丁玲等人的思想变化过程;第十一章“整风”,以丁玲在整风中思想改造的转变过程为中心,旁及交待了闻一多思想的激进化直至遇刺;第十二章“新秩序”,主要叙述了1949年后萧军、沈从文、老舍、丁玲等人在新的社会下命运的转折;第十三章“叛教者之声”,时间跨度从“文革”爆发前到“文革”结束,交待了老舍、丁玲、沈从文等人在政治风潮的急剧变化中个人命运的剧烈沉浮,以北岛的诗《太阳城札记》作为结尾。
  • 天朝的崩溃

    作者:茅海建

    本书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 北洋裂变

    作者:张鸣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好像都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五四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不仅在直皖之争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国最终走到今天,原因其实很多,五四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 简要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第一幕:斑驳的武人背影 第二幕:被遗忘的角落 第三幕: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 第四幕: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后记:写书始终是个令人遗憾的事
  • “中间地带”的革命

    作者:杨奎松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 国家记忆

    作者:章东磐 主编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你见过正面战场的小兵张嘎吗? 你了解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女兵连吗? 你知道我们的战士连一双草鞋都没有,仍然顽强抗日吗? 你相信美国军队顾问将自己的头盔送给中国士兵因而牺牲吗? 你是否曾经直面过那些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和历史的真相? 《国家记忆》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精选最有震撼力和代表意义的五百张图文,汇集成书。 随书附赠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原始影像DVD光盘!其中包括日寇大轰炸、美国飞虎队、收复腾冲的血战、血肉长城及等等无法再现的历史战争场面! 由美国战争照相兵全程拍摄,真实再现抗日战场的战争真相! 任何有一点点抗日血性的中国后人,都应该收藏的绝版作品! 媒体报道—— 腾讯深度:http://news.qq.com/a/20101008/000876.htm#p=1 南方周末: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01007/ArticelA04002FM.htm
  • 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本书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方案…… 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旧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蒋廷黻的史学观点。 这本书被称为“史办有名的小书”,“学术含量很高”,“在史学界早有盛名”,“众多近代史中力作之一”、“传世之作”,“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迄今仍是近代史上的一本经典”,“史学名著”“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比后来大多数同类著作都要高明”、“开了风气之先”,“眼界开阔,独辟蹊径”,“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大手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对近代史学有开创性贡献”,“小书大历史”,“凝聚了他十年研究的心得”,“一部有分量的史学著作”…… 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这本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视为“对新史学思想最强有力的运用”。又被视为重分析、重综合、重整体理解的“清华学派”的代表作,蒋氏本人被视为“这一学派的身体力行者”。又被视为“典型的自由派”的代表作,“放言论证,毫无顾忌”。又被视为“族国主义”的代表作,是“族国主义”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本书适合中国近代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近代学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光学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近代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小学生……
  • 中國近代史(下冊)

    作者:[美] 徐中約

  • 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 中國近代史(上冊)

    作者:[美] 徐中約

    《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 袁氏当国

    作者:唐德刚

    《袁氏当国》讲述了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真实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作者唐德刚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 中国近代史

    作者:[美]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 晚清七十年 (全五冊)

    作者:唐德剛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 天朝的崩溃

    作者: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