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代史

  • 袁世凯三部曲(全三册)

    作者:侯宜杰

    《袁世凯三部曲(套装全3册)》主要内容:袁世凯,一个有血有肉,兼具隐忍、智慧、多情、梦想并曾经胸怀天下的盖世英雄,同时又是一个急躁、残忍、狡猾、狐疑,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置人于死地的乱世枭雄。有人说他骨子里浸透着无赖恶棍习气,心黑手辣,心机深沉。也有人说他敢作敢为,提得起放得下,堪称天下奇才。有人说他只会夸夸其谈,厚颜无耻。也有人说他办事认真,不徇私情,机智多谋。甚至有人特地亲题对联以赠:凡秀才,当以天下为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在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也曾脱颖而出,并带给中国巨大的影响。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时刻。洋洋百万字的作品展现了一代枭雄丰满、曲折、传奇的一生,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它不仅是上上乘的史学经典,更是兵法谋略、政略宝典。
  • 中国百年军服

    作者:徐平主编

    《中国百年军服(增补版)》主要内容简介:军服是军人的外在标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独特象征。质量优良、样式美观、功能完善的军服,不仅能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可以振国威、壮军威、鼓士气,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经济的发展,军服在不断的变革着,军服的作用也在不断地扩展。中国的军服发展到今天新式的系列化服装,经历了多次大的变革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的军服自产生到现在,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绝大部分时期是盔甲时代。各朝各代的盔甲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直到近代以前,中国的军服发展比较缓慢,变化不是很大。
  •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

    作者:郭双林

    北京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系统梳理了自道咸至光宣年间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嬗变、近代科学地理学的产生以及在晚清内外危机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地理学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将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放在西学东渐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并探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 大变局下的晚清政治

    作者:李志茗

    本书为李志茗博士所作。作者合冲击反应、新陈代谢、现代化诸解释体系于一炉,着重从制度变迁的层面来解读晚清政。既不因袭前说,也不是简单的翻案,而是就事析理,取材精审,述理有据,置评允当。作者主要从不同时段清政府及有关重臣时贤对变局的因应机制、因应方略、因应能力、因应效果等方面入手,予晚清君臣士夫以同情的理解,尽可能化“局外”视角为局内视角,变“事后”眼光为事中眼光,不武断,不苛刻,每每发前人所未发之新。
  • 中华民国史辞典

    作者:陈旭麓,李华兴

    《中华民国史辞典》收词目约5000条,议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至1949年南京政府结束38年间的史事为主,酌收兴中会成立至辛亥革命期间与创建民国相关的词目。
  • 中国近百年史话 蒋畈六十年

    作者:曹聚仁

    《中国近百年史话蒋畈六十年》托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收尾至抗战军兴,纵贯晚清和民国。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粗线条勾勒出重要历史人物如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所交织出的曹氏“近百年史”。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并征引了不少感性的文学材料,如黄遵宪、梁启超的诗文和《新青年》上的言论,以文八史,文史互证,有别于一般史家著述。称得上是“大师小作”。 《蒋畈六十年》为作者故乡小山村一一蒋畈立传,叙写太平天国后期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四代村民乱世艰难求生的历史。父亲“穷秀才”曹梦岐以“一介书生”,抱持普及教育、开通民智的理念,兴办育才小学,实践躬行,死而后已,有着类同张謇、陶行知的精神。作者同时关注草根民众的生活和命运、士绅精英阶层的作用和影响,笔下“那一时代的一群人物”,具有见微知著的个案意义。 二书对照阅读,大历史对小人物,国家之广对山村之小,宏观对微观,彼此相异而可以互补。并置合册,或可感受时代潮流与历史变迁。
  •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作者:李细珠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就是李君在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以本所所收藏的张之洞文书档案为基本依据,参考第一历史博物馆所藏新政档案和中外各类资料、著作,以清末新政时期制度变革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张之洞在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对清末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对学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法制和政治体制方面,张之洞不仅在湖北身体力行,做出典范,而且对中央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主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预备立宪和体制变革》两章。
  • 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

    作者:(美)柯伟林(W.C.Kirby)

  • 文化史的追寻

    作者:黄兴涛

    作者长期关注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近年更以概念史研究独树一帜。本书前半部分为文化史理论探讨,对文化史研究路径进行了深入辨析;后半部分为个案研究,结合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或特色问题做出了精彩解读。作者的思考,对于读者了解文化史的内涵与方法,当不无助益。
  •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作者:托尔斯藤·华纳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内容简介: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一座区域性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引发众多牵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可谓屈指可数,而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自从德国占领青岛以来,由青岛引发的全国性事件之多、对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之深远,国内罕有可匹。“胶州湾事件”促发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导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由此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有的学者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租借地中最早收回的一处租借地。1925年发生的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和“青岛惨案”,使青岛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五卅”运动的中心之一。抗战胜利后,青岛成为美军基地,爆发了反对美军驻扎青岛的斗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赋予青岛历史以丰富的内涵,也奠定了青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

    作者:姜良芹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典范价值、体现不同研究范式的优秀学术论文为主体,按主题分类编排。以导论的形式为读者梳理学术脉络、呈现研究现状;辅以延伸阅读和思考题,将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贯穿于篇章之中。《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直接以学术研究为切入点,旨在推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激发其从事研究的兴趣。
  •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作者:郭世佑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增订版)》以政治革命为视角,重新探究辛亥革命的内涵、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革命性质等重大问题,力求透过错综复杂的晚清政治风云,把握近代政治革命的真实场景,而不是局限于孙中山等人的活动来论述近代政治革命与辛亥革命,也不以简单的历史结果来推导复杂的历史过程。作者既充分注意到暴力方式的重要作用,又不把“革命”仅仅等同于暴力,而是以审慎的态度,以世界近代历史为重要参照,将梁启超、张謇等真诚的君主立宪论者的言行也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反革命派”来考察,由此所展示的历史画面就不是线形的与褊狭的,而是立体的和完整的。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既立足于历史事实本身,注重某些资料的考据,也看重“革命”、“革命派”、“资产阶级”等基本概念的确定性与一致性;既不囿于某些传统的论点,也不为尊者讳,对许多自相矛盾的定论与思维方式提出挑战,以洗练清新的文字展示史实与逻辑的力量。
  • 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查阅陆续解密的蒋介石日记手稿。蒋介石日记手稿价值几何,它到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些什么?本书收录的杨天石、杨奎松、王建朗、汪朝光、山田辰雄、川岛真等18位中外学者的论文,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并论述了蒋介石、宋子文等人物与民国历史重大事件的关联。
  • 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

    作者:吴义顺

    “条约口岸体制”(或谓“条约制度”、“通商口岸体制”)是指鸦片战争后以不平等条约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中西交往体制。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因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的快速演变而趋于成熟的。这一时期的中西关系以中英关系为核心,是中外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研究对象,但导致中西关系巨变的历史过程的主角之一——英国在华散商群体,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鲜见以英国散商为中心研讨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演变的有份量的著作。本书选择的几个专题,均程度不等地涉及到英商群体的活动及其影响。作者通过讨论治外法权、海关税费、行商体制、鸦片问题、中西交往体制等问题,观察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如何因为英商群体的利益,在19世纪30年代的独特环境中酝酿成中英关系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鸦片战争以及条约口岸体制的建立。通过对这些专题的讨论,展现这些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便对条约口岸体制这一重要的国际秩序的产生作出相对完整的说明。
  • 财与政

    作者:刘增合

    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刘增合编著的《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管窥政治、财政和知识观念在清季大变动中交互影响的实态。这项研究展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旧制消匿、新制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形态实为当日制度变革的过渡性样态,为今日制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绝佳案例。本书宗奉“人与制度”的分析模式将对相关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国民革命与广州

    作者:曾庆榴

  • 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

    作者:张德昌

    李慈铭
  •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上下卷)

    作者:[日] 森时彦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是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之二。从对外关系或政权更替等来看,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但是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作观察,则可发现这一时点前后并非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媒体·象征”、“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区域社会”五个专题之下,收入《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的21篇论文从21个小角度细腻地切入中国社会微部,对中国社会在这100年里发生了——或者没有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解读。
  • 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

    作者:董丛林,徐建平

    《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内容简介: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以湘系大员刘长佑、曾国藩先后任直隶总督为“前奏”,到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正式奠基和发展,再后由袁世凯北洋集团续写“新篇”。《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循着相关历史线索,在对“前奏”内容作必要交代的基础上,将重点特别放在对李鸿章、袁世凯两大集团经营北洋的具体考察上,一方面衔接和贯通其历时过程;另一方面又通过史实显示其间差异和各自特征,以及对直隶社会变动的影响作用。 《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适合历史专业研究人员、在校学生以及喜爱历史的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