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

  • 当代艺术

    作者:布莱顿·泰勒

    《ART TODAY当代艺术》阐释了当今世界主流艺术因网络的普及而充满活力。《ART TODAY当代艺术》同时审视和研究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当代艺术的主要争论观点,论述了网络、数码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ART TODAY当代艺术》还配有许多精美彩色插图和要事年表,是广大艺术爱好者探究当今前卫艺术的理想读物。
  • 巴洛克艺术

    作者:罗尔夫•托曼 (Rolf Toman),

    《巴洛克艺术》是德国专业摄影团队十年心血之作,书中近700幅精美图片,详尽的艺术文化史梳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面系统地呈现出巴洛克时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引领读者游历巴洛克艺术世界,探知那宗教激情与尘世享乐、技术理性与迷狂感官的谐和之境,并解读那华丽不可方物的奢华风格背后,人性的欲求与神性的光芒。 在资深编辑、独立出版人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他的团队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巴洛克艺术探微之旅。这部重达12斤的超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巴洛克艺术详尽地介绍给每一位艺术狂热的爱好者。作者用漫谈式的笔法勾勒了巴洛克艺术的全貌,娓娓道来,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呈现了其文化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政治与文化,宗教仪规与世俗生活,向人们完整呈现了巴洛克时代的盛世景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洛克艺术》的摄影图片,摄影大师阿希姆•贝德诺兹怀着满腔热情、以其严谨的拍摄态度,用他的相机记录了这些艺术品最原初的、甚至是已经绝版的画面。他采用极其复杂先进的数码拍摄技术,最大限度还原了艺术品的原貌,迅速带领读者进入巴洛克世界之中。
  • 美国艺术史话

    作者:王瑞芸

    美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相比,没有其历史悠久,更没有创造出什么动人的风格。然而,美国艺术的革命不只是风格上的,更是观念上的;美国艺术史不只是形式解放的历史,重要的是一部观念解放的历史。本书自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登上新大陆起娓娓道来:18世纪上半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在美洲新大陆上建立;抽象表现主义成为美国贡献给西方现代艺术的新风格;当代艺术是境界的美、生存感觉的美……
  • 敦煌壁画复原图

    作者:史敦宇,欧阳琳,史苇湘,金洵瑨

    莫高窟是座被埋在大漠之中的宝库。20世纪40年代起陆续有学者艺术家前赴研究,在此扎根落户、奉献余生,子辈孙辈终生守护国家文物。《敦煌壁画复原图》即是一家三代敦煌艺术研究者的心血之作。本画册按年代排序,筛选复原画作170幅,带您一览美丽庄重的艺术文化瑰宝!
  • 作品与展场

    作者:巫鸿

    《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收集了作者近年来重要的艺术批评论文15篇,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展览两个维度出发,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明快的理论气质和平实的写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文集通过大量史实和配图回答了诸如为什么当代艺术是"当代"?中国当代艺术有什么独特之处?什么是"实验性"展览?作品和展场的关系何在?等诸多问题,这些不仅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的人所必需涉足的课题,也是关注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最合适的途径。
  • 艺术的诱惑:摄影的前世今生

    作者:[英] 霍普•金斯利(Hope King

    编辑推荐 ● 全球最著名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历时3年筹备。本书论及的100余幅艺术作品,除该馆自13世纪以来收藏的珍品外,又从全世界30多家博物馆借调大师作品。只为全面直观展现艺术与摄影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错综影响。 ● 作者25年研究之完美呈现。 ● 英国国家美术馆全程监督书籍印刷效果,完全忠于原作。 ●策展人、艺术家可以通过本书一窥世界顶级博物馆策展理念。 ●所有对摄影、绘画,以及二者间复杂、令人惊讶的关系感兴趣的读者们必读的书目。 ●“……然而艺术不是简单的,它事关选择以及如何发展和保有我们的选择。学习他人的作品让我们自身变得深邃,我们发现规律,并推进了艺术的前进。”——约书亚•雷诺茨爵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 推荐语 这样的新老名家大师会聚一堂的展览,实属难得,而且也非一般美术馆所能够完成。虽然今天以摄影为手段的艺术家和摄影家不再有申辩摄影重要性的需要,但他们不断地回首传统、从与传统的对话中获得动力与灵感的态度,也仍然值得赞赏。 内容简介 今天,摄影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但同时也与艺术传统紧密相连着。《艺术的诱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批判地阐述了曾经的摄影术如何影响了当代的艺术家。 19世纪,摄影成为一种新晋的影像媒介。当时的先锋摄影师,如朱丽叶•玛格丽特•卡梅伦、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从之前的大师们的作品中寻找灵感。今天摄影师再不需要为摄影这个媒介在艺术中的地位而抗争,然而,他们仍然在效仿着伟大的画家:卡拉瓦乔、康斯太布尔、德加、德拉克罗瓦、安格尔以及无数英国国家美术馆所收集的画家。是什么让曾经的艺术作品如此经久不衰呢? 本书为以上问题做出了解答,将过往的名画进行了分类:历史、肖像、身体、静物以及风景。通过对蒂娜•巴尼、理查德•博林汉姆等人的访谈完成了对当代摄影家们的考察,讨论他们借鉴的作品以及工作方式。《艺术的诱惑》一书是所有对摄影、绘画,以及二者间复杂、令人惊讶的关系感兴趣的读者们必读的书目。
  • 观看之道

    作者:[英] 约翰·伯格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 西方摄影文论选

    作者:顾铮

    《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的预设对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搞理论”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从事与接受高等摄影教育的师生以及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反观中国的摄影与摄影教育,一向以实用为指针,一味强调实际技能而忽视理论,这也是造成现在不重视“理论”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当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理论”人才不足,但这并不等于上述有关人士就没有理论上的兴趣。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足以让人们认为当得起“摄影”文论的发好选集。
  • 怎样阅读照片

    作者:[英]伊安·杰弗里

    在《怎样阅读照片》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最早的肖像和风景,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和低谷的唯一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读,收录了一百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传记、历史和技术细节将他们的作品置于更广泛的语境之下,而对重要图片所做的分析,则把每一位艺术家的视野联系起来,为观众提供了发现一幅照片真正内涵的一条路径。
  • 艺术与错觉

    作者:(英)E.H.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贡布里希教授从一个我们日常惯 见熟闻,可不是出于无知便是由于自命不凡而不悄一顾的问题――艺术家们在描绘现实时为 人什么会用如此众多的风格――开始,重新检验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改 变了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理解。作者在论证中广泛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现代科学 的许多分支,使其论题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某种科学的精确性。这部著 作出版于1960年,至今仍在艺术界、美术界、哲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它已成了20世纪西方 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在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自然科学领域 。
  • 设计学院的故事

    作者:唐克扬

    5所世界著名设计学府: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库珀联盟、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5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学习设计到底是追随时尚还是思想成长的历程?设计到底能不能教?教什么,又如何教?关注这些问题的“设计教育论”并不等同于设计学理论。本书的编者邀请了毕业于5所不同美国设计学院和科系的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别从设计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人学学科对于设计过程的促进,景观设计中的地图学方法,新媒体设计的输入—输出,以及新技术应用于建造环境和设计变革等方面,讨论了设计教育的意义,并附有大量的项目绘图和全流程阐述。 “学生气”恰恰是这本书切题的地方。本书不是一本设计求学的观光指南,我们希望带领我们的读者领略“设计”的兴味,也能使他们体会到“设计教育”对于设计本身, 对于文化养成,乃至对于设计师个人生活的一般意义。
  • 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

    作者:(西)毕加索

    本书精选了20世纪最重要的15位画家和雕塑家所撰写的20多篇最具代表性的论文。其中包括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格莱兹和梅青格尔;未来主义雕塑家波丘尼;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和克利;形而上画派画家德・契里柯;纯粹主义画家和建筑家勒・柯布西埃和奥尚方;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构成主义画家嘉博、蒙德里安;表现主义画家贝克曼;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达达主义艺术家杜尚以及雕塑家亨利・摩尔等人关于现代艺术的论述。在这些论文中,现代艺术大师们集中阐述了他们各自在艺术创作上的思考和见解,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现代艺术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些论文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将使本书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书配有295张精美彩图。
  • 艺术博物馆

    作者:

    《艺术博物馆》是一个虚拟的艺术博物馆。建造者和监管者都是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它的藏品无与伦比。它的展厅不受有形空间限制。为艺术、摄影艺术、木版画、丝网版画、陶瓷、手抄本等艺术品济济一堂,共同讲述着世界的历史。 你可以漫步于25个画廊间,在这成列着旷世杰作的450个展厅中度过美好时光。这些艺术品有的妇孺皆知、有的默默无闻,其搜罗自全世界的私人收藏和公共收藏。你可以在这恢弘的画廊中漫步,也可以在某个展厅中流连。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最棒的《自画像》、委拉斯贵支的《宫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国的陶瓷、葛饰北斋的浮世绘、秘鲁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画、塞•托姆布雷和布赖斯•马登的作品,在这里一一收藏。如此丰富齐全,舍却此处,别无他家。 “艺术博物馆”开阔宽敞,游览方便,极富教益,不啻一场出类拔萃的视觉盛宴。每个画廊都有彩色编号。每个展厅所涉及的艺术运动、文化、主题都有明确解释标注于墙面。每件作品也都有注释标签。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 印度美术

    作者:王镛

    本书主要从印度宗教、哲学与美学的角度,系统阐述印度建筑、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风格演变的历史,重点分析印度的佛教艺术、印度教艺术和伊斯兰教艺术的精神内涵与审美特征。全书精选了四百余幅图片,均系历代印度艺术的代表作品,大多是在印度实地拍摄,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 画史

    作者:季惟斋

    《画史》是一部以文言文笔记体写成的中国绘画史。一是遵循古代画论之写作方法,注重笔墨法度及传承脉络。二是研究绘画史的方法独辟蹊径,不以朝代为划分时代之界限,而以大家巨擘为界标,跳出通常艺术史之窠臼。三是注重绘画深度精神之探索,深入体察历代画家在心性修行方面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四是本书并不只包括国画传统,末卷亦论及近代油画艺术。五是本书写作多以作者目验为主,往往联系自身的艺术体验。
  • 中國繪畫三千年

    作者:楊新等

    本書是迄今為止有關中國繪畫最為全面的論著,其內容涵蓋史前至現代各個時期。在可預見的未來,它將成為研究中國畫的學者,以及對中國繪畫感興趣的一般讀者所必備的參考書。 本書具有諸多優點。書中所收錄大量鮮為人知的中國畫作,均為中國和世界各地博物館館藏的珍品。這些作品及相關的精闢論述,對學者和普通讀者將會有莫大的裨益。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亞洲藝術館館長、教授 JAMES C.Y.WATT
  • 铄古铸今

    作者:李零

    本书源于作者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举办的专题讲座,随后将讲座的内容整理成了这本书。从内容上说,本书是对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复古倾向问题所做的专题讨论。
  • 石涛画语录

    作者:窦亚杰

    石涛是画史上为数不多的全能型的人物。他工山水、花卉、人物,擅长书法、篆刻,并精于园林假山。在清初画坛上与弘仁、髡残、八大并称“清初四僧”。享有很高的声誉。石涛一生云游各地,各个时期境遇不同,艺术风格多变。他的山水画直接影响到近现代画家黄宾虹、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张大千等人,他们无不从石涛艺术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发展,而又各具面貌,终成一代大师。   石涛的绘画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他的《石涛画语录》和大量的题画诗、画跋中。《石涛画语录》采用了近乎“文赋”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绘画思想,铺陈语句来阐明同一个问题,语言华丽而玄虚,读起来有点含浑生涩,比较难以理解,但真知灼见不乏其中,影响巨大。俞剑华《石涛画语录注解》、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等著述可参看。另杨成寅辑有石涛画跋若干条,一并附于后,供读者参阅。
  • 林泉高致

    作者:吴非

    《中国山水画通鉴》以图文相映的方式,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发展史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梳理。从中展现的,不仅是山水画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是关乎山水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流衍变迁轨迹,而且也牵连了山水画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牵连了一代又一代需要山水画的人与山水画所构成的那层不断嬗变着的微妙关系。 本书是系列之一,主要阐述北宋李郭派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 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

    作者:程存洁

    本书是目前国际上第一部对通草水彩画的发展史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所谓通草画是指直接描绘在通脱木茎髓切割而成的通草片上的水彩画。通草画的创作,盛行于19世纪的广州,专门外销欧美。但是这些曾经风靡西方各国的中国题材、西洋趣味的画作,今天已不为国人所知,甚至连制作通草片的手工作坊也濒临灭绝。七年前,作者因一个偶然的机缘接触了通草画,于是开始了这段追索和研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