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唐诗说Ⅱ

    作者:蔡志忠

  • 中庸

    作者:蔡志忠

  • 星斗焕文章

    作者:《读书》编辑部

    爱《读书》的作者读者称赞她有一种特别的文体,名之曰“《读书》体”,特别在哪里?解释起来似乎很难,不过,《读书》的文章读多了,大约就能领会其要义。其实,前后三十年,文体不可能没有变化,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美文,却会超越年代和文体,长久地刻在读者的心里,留存在世间。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本书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边城>》,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 留学时代

    作者:周作人,蒋梦麟,许地山,赵元任,蒋廷黻,

    《留学时代》分析了周作人留学时代背景和他的留学生活,留学期间周作人一直安于书斋生活,日子过得平稳、恬淡,而曾经在家乡的生活体验又使他发现与中国在文化上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他可以完全融入异乡生活。
  • 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全球化”在今天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但是,对于正在加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化的世界将向我们展示出什么样的前景?本书中关于如何看待今日和未来世界的精彩讨论,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 本书研究了今日和未来世界的“全球化”问题,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具体收录了:《起火的世界》、《数量优势下的恐惧》、《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被规制的市场》、《破除自由贸易的迷思》、《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等文章。
  • 动物档案

    作者:蒋子丹

    这本书里的故事,大部分跟流浪伤残的小动物有关。 近两三年,中国乃至境外的各大媒体,频繁出现着张吕萍的影像和名字。人们因此得知,这个中年女子在以往十多年的时间里,耗费了经商所得的数百万家财,创办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民间小动物收容基地——北京市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先后收养上千只无家可归的流浪伤残动物,使之成为它们安全的庇护所。 收容基地的院子里有一大片草地,可供动物们定时分批奔跑嬉戏。假如你有机会到那儿去,也许能在那一大群劫后余生的小动物中间,看到这些故事的主角们。虽然,它们经历中的细节,已飘散在时间的苍茫里,我们仍可以用想象还原它们的痛创并感同身受。只要我们的内心深处,还留存着一小块湿润和柔软的地方。
  • 南渡集

    作者:冯友兰

    《南渡集》者,余自九一八以来所作短篇论文之选集也。文多发表于战时之大后方。中原人士,多未之见,故为此集,备观览焉。集而名日南渡者,以此选集纪念此段之中国历史及个人经历也。稽之国史,历代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吾辈亲历南渡,重返中原。其荷天之休,可谓前无古人也已。集分上下编。上编收哲学论文。下编收为各刊物所作文之较少时间性者。友朋之论文书札,与吾文辩论有关者,列入附录,以期互有发明。攻玉之功,并此致谢。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冯友兰序于北平什刹海畔。
  • 摄手记

    作者:王寅

    《摄手记》中收录了一百多个瞬间,包括电线杆上的广告招贴、海风中的彩色气球、本初子午线等近百篇手记,定格了作者八年来以记者身份在他乡的漫游,与附录插图访谈互为表里。配有诗作的四款明信片,是给读者的一份惊喜。
  • 老饕漫笔(增订版)

    作者:赵珩

    本书是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一部力作,开饮食文化读物之先。全书共48篇。用白描式的笔记体写“食话”,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流露出作者对精致文化的一份眷念。
  • 在荷兰过日子

    作者:丘彦明

    丘彦明编著的《在荷兰过日子》近三十篇独立的散文,抒写在荷兰过日子一些小事小物的亲身经验,轻松度日的过程与感受,虽是个人生活经验,却也呈现荷兰人的文化:风车、木鞋、乳牛、郁金香等民族象征,咖啡、啤酒、奶酪、生鲱鱼等饮食文化,花园的颜色、坚果记、散步、节庆、甜美的村日等生活记忆,海边拾贝、畅游“构思花园”、美丽的中世纪小城、一个书的城市等人文地理……在阅读《在荷兰过日子》可以悠哉度日的文字的同时,还可欣赏安祥美丽的图片,分享异国文化下生活的趣味。
  • 晚翠文谈新编

    作者:汪曾祺

    这本《晚翠文谈新编》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编排:一、谈文学与写作;二、关于文学语言;三、关于戏曲;四、关于沈从文;五、作品评论;六、自述和自序。
  • 灵性

    作者:冯骥才

    《灵性:冯骥才的文与画》收录作者日积月累而得的451条格言、警句式“思想与心灵的片断”,兼具诗思与哲理,包括了对自然、生命、人生、生活、艺术、历史、社会等诸多范畴的沉思和感悟。这些偶得与顿悟的随笔,形式上类乎纪伯伦与泰戈尔的散文诗,“通彻透明,充满灵性,好似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收入《灵性:冯骥才的文与画》的26幅画作,也属独抒性灵之作:四季风物,自然景致,澄澈唯美,和源自灵性的文字亲和、相融、相生。
  • 暴食江湖

    作者:焦桐

    作者认为“肥胖是美的”,从小就对食物充满热情,他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令服务员都惊异。他“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本书自然是靠右手端。感情用事的诗人,自然也可以感情用事地谈饮馔,然而,本书中,诗人却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靠右端的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其行文也颇有论文气势,起承转合,上下纵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但诗人毕竟是诗人,诗人的“论文”也颇有诗意,比如“论素食”,是诗人的愤怒——一段关于吃狗肉的经历而“起兴”的;“论螃蟹”中引李渔,极为生动形象,令人垂涎欲……
  • 野史杂闻

    作者:黄苗子

    作者几十年来走南闯北、四处游逛;读书杂博,兼收并蓄,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攒了一肚子故事,厚积薄发,将帝王将相的作为、文人雅士的逸事、古今中外的趣闻,一一注入笔端,不仅涉笔成趣,且有深意存焉:对最具史传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正史野史都可明辨是非善恶,杂闻杂说皆能透视世道人心。
  • 西游漫记

    作者:张光宇

    《西游漫记》是中国现代美术一部代表性的作品。张光宇先生(1900-1965)于1945年夏秋,在“陪都”重庆,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一部讽刺性极强的漫画长篇。内容主要是讽刺当时重庆反动的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全部作品共六十幅,每幅均附文字说明。六十八年后的今天,重新编辑出版《西游漫记》,是为了重启历史的记忆,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这部中国现代美术杰作和它的作者。在中国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这部作品是广泛吸收东西方艺术精华却又饱含中国神韵的经典;是借鉴古今中外优秀创作经验却又个人风格十足的范例;是一座中国式现代美术的丰碑。
  • 常识的求知

    作者:张承志

    本书是近几年张承志不断问学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竭力突破已有的书本学问,挑战个人情感体验与文字表述的极限,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毫无做作、不追逐潮流、贴近人类进步的脉搏、探索艰难时刻的人类良知的道路。所收文章涉及蒙古史、游牧文化、伊斯兰文明、中亚研究以及建筑、考古、植物、方法论与思想史等领域,每一篇文章都针对一个学科问题。尽管写作笔法是诗化和散文化的,但却是基于严格的实证态度,结合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各相关语种的历史文献查阅,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摸索着用文学的形式,去完成学者的题目”。 读《元朝秘史》时,作者感到,“一道战争即是生产、强夺残杀即是壮举的道德思想的光,贯穿于对历史事件的平静叙述之中”。在《一册山河》中,作者以学者兼勘探者的眼光来讲述关于地图的故事,地图在他看来,“实现旅行依靠的是人的热情和能力。一点不错,是在人生中实现有意味的长旅的痴迷热烈,以及在人间世界交往结识判断决定的种种能力。缺少了这一切,拥有再好的地图也不过是一张废纸;但是,在这种热情和能力的支撑下,地图确实会提供巨大的灵感”。于是,作者带着地图给他的灵感,发现了阿勒泰崇山峻岭中那条石头铺就的古道。
  • 地下室手记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中学图书馆文库:地下室手记》描写一个虚构的、但作者认为他当时的社会不但可能,而且甚至必然存在的人物。全书分两章:第一章《地下室》介绍了主人公本人、他的观点,并说明他之所以会出现和必然会出现的原因;第二章《漫话潮雪》叙述他生活中若干事件。小说以悲观主义对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历史乐观主义,认为思想和感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
  • 人往低处走

    作者:李零

    本书是一部简明而精要的《老子》最新读本。《老子》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形式上、内容上、叙述逻辑上、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
  •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

    作者:马国兴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一书分为“书店传”、“偏见书”、“书生活”三辑。“书店传”一辑,描摹出入书店的读者、作者、同事的众生相,记述书店的营业、邮购、签售等服务细节,采撷排行榜、书评、订货会等书业元素,展现书店及书业的方方面面,以及从业者的五味生活。“偏见书”一辑,以书为纲,展示个人的阅历,在书与非书之间,带出内地近年来的出版史,以及对书业的见解。“书生活”一辑,从更广泛的角度呈现读书体验,记述聚书、散书、出书、偷书的故事,并对盗版书、签名书、漫画书予以观察与思考,勾勒一个人的阅读史。
  • 昨天的故事

    作者:李陀 编选

    这是一本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全部选自《今天》的“重写文学史”专栏,其中大部分作者现已成为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变革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他们进行的文学史写作,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也正是出版此书的意义所在。本书副标题中的所谓“重写”,就是对旧的文学史提出质疑和批判。书中收录文章的发表时间都在1991年至2001年间,从一个比较长的时段上看,作者们的写作是立足于本土,也面向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