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戏剧

  • 戏剧艺术十五讲

    作者:董健,马俊山

    《戏剧艺术十五讲》是在大学戏剧课程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上讲授戏剧艺术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既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又不忽视学科前沿的重要问题;既追求尽可能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又保持着学术性、系统性的特征和语言风格。同时,作者尽力将古今中外戏剧艺术融为一体进行开放性、多元化的阐述,并将最新研究成果“糅”进质朴的叙述之中,以帮助读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戏剧审美以至戏剧创作的水平。
  • 吴小如戏曲随笔续集

    作者:吴小如

    吴小如,本名吴同宝,原籍安徽泾县茂林,1922年9月8日出生于哈尔滨。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小如1932年随父迁居北平,1932至1934年在私立汇文一小读书,1935年在私立育英小学毕业。1935至1936年升入私立育英中学,赶上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由于其父1935年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任教,他便于1936年秋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翌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全家迁入天津租界,辍学一年。193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1941年毕业,升入私立工商学院商科会计财政系。1943年先后在天津私立达文中学、志达中学、圣功女中等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又重新读大学,考入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不久即离去。1946年夏以商科二年肄业学历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为插班生,1947年又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肄业,至1949年才于北大中文系毕业。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津沽大学中文系任教员。1951年秋,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1952年进行全国大专院校合并调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讲师。一直干了近30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也开设过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末,调到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职,1991年退休。1992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燕京学报》常务编委。1953年在北大参加九三学社。 他在业馀时间曾为中华书局义务编过一年《文史》(1980—1981)。业余爱好为戏曲(特别是京戏)和书法。 吴小如著作颇丰。1955年即出版了《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后来又出版《古典小说漫稿》以及与人合撰的《小说论稿合集》。对话本小说、武侠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也写过一些专题论文。对戏曲写过《台下人语》、《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和《吴小如戏曲文录》(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文化著作奖)。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绩卓著,先后出版了《诗词札丛》、《古典诗歌习作与欣赏》、《古典诗文述略》等专著。还出版了《古文精读举隅》、《书廊信步》。此外,属于综合类的有《读书丛札》,先后在香港、北京两地出版,是较有见地的著作。另外有一本《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也先后在香港和北京两地出版,受到好评。近年出版的还有《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莎斋笔记》、《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常谈一束》等。
  • 镇魂诗剧

    作者:王冬兰

    《镇魂诗剧: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古典戏剧"能"概貌)》试图结合作品从构造、动作、服装、舞台、角色分工、假面等多方面比较详细地介绍能乐,并且书中附录了世阿弥创作的剧目《井架》等的翻译本及五十个能剧目的舞台展开内容的情节介绍。
  • 寶島一村

    作者:賴聲川,王偉忠

    一個回不去的年代,一股從「你家門」竄到「我家院」的感動。 一段從「離家」、「想家」到「這裡是我家」的生活印記, 交織成「一個人」、「一家人」到「一村人」的酸楚與甜蜜。 演出超過百場的華人劇場歷史新頁! 賴聲川:我編這劇很單純,就是讓這些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王偉忠:那些遺憾如果孩子不幫忙說出來,好像父母就會抱憾,無法入土為安……我覺得那就是在顛沛流離中留下來的,一些酸楚的東西。 眷村的消失在歷史上也許是小小的必然,因為它們的搭建本來就是臨時的。但是在竹籬笆內的歲月,卻永遠南腔北調地縈繞著說不完的故事。 這是眷村的往事,也是臺灣的歷史。
  • 日本戰後劇場面面觀

    作者:林于竝

    60年開始展露頭角的鈴木忠志、唐十郎、別役實、寺山修司、佐藤信、蜷川幸雄、太田省吾等人被稱為「第一世代」。70年代則由山崎哲、竹內銃一郎等人作為代表。80年代的日本戲劇幾乎可以與野田秀樹劃上等號。「Dumb Type」等這類結合多媒體跨界團體,則可以象徵90年代的來到。本書嘗試反映出日本小劇場發展的世代交替關係。
  • 集體即興創作-約瑟夫.柴金與開放劇場

    作者:朱静美

    「集体即兴创作」是欧美剧场近五十年来最为特殊的现象之一,许多大师级的剧场导演,多尝试以集体即兴为创作新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其中,约瑟夫.柴金(Joseph Chaikin,1935—2003——疯子XX注)一手创建的「开放剧场」(The Open Theater)可谓最负盛名。柴金带领开放剧场,利用「非语言」的即兴方式,寻找戏剧的意象与行动,在无剧本亦无表演蓝图的原点上,创造出独特的演出形式与风格。 本书深度剖析「开放剧场」是如何在约瑟夫.柴金的领导下,创发出三部前所未见的作品:《巨蟒》(The Serpent)、《终站》(Terminal)与《夜游》(Night Walk)。 第一章探讨1960年代集体即兴创作风潮兴起的成因、开放剧场创立之历史脉络及其兴衰史。第二章侧重分析柴金的剧场美学,诸如:开放式对抗闭锁式、多音书写对抗单音书写、肢体对抗心智、转换型导演之特征等。第三章重点剖析《巨蟒》一剧的原始仪典视听美学、音乐和声音、舞谱式的表演文本等之创发过程。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探讨柴金及其团员如何从即兴爵士、哑剧、哑仿剧、说书等表演风格中攫取灵感,创发出《终站》与《夜游》两部作品独特的演出风格。第六章则探讨像开放剧场这样的集体即兴剧团,其特殊的创作困难和无法长久经营之理由为何。 本书不仅是了解集体即兴创作最佳的途径之一:包含肢体与声音的极限实验、文本创发的过程、意象式的表演等,更是一本领略欧美前卫剧场精华的入门书,拥读它,你就会穿越时空,进入前卫剧场极盛时期的历史与创作现场,与大师们一起享受集体即兴创作的过程与乐趣。
  • 鈴木忠志──文化就是身體

    作者:[日]鈴木忠志

    我現在努力所做的,就是在劇場的脈絡下恢復完整的人類身體。 我們必須將這些曾經被「肢解」的身體功能重組回來, 恢復它的感知能力、表現力以及蘊藏在人類身體的力量。 如此,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有文化的文明。 《文化就是身體》所收錄的文章,是鈴木忠志親自為台灣的讀者從他的著作《Culture is the Body》及《演出家 の仕事》中擷取菁華,結集而成,並於書後收錄大師在台灣與莘莘學子的一篇對談「全球化浪潮下,新世代 藝術家應有的使命」。在本書中鈴木詳細闡述了「戲劇」於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以及他的理念架構與 演員訓練方法。 最近少年殺人事件頻頻發生。但我認為問題不在情感,而是身體記憶,以及以身體記憶為基礎的對於他者的 想像力。如果無法想像被殺的那個人的痛與苦,對於殺人的抗拒力就會減弱。 透過戲劇的途徑,現代戲劇教給我們的是觀看人的方法。在一個人言行的背後,到底存在著什麼理由,去分 析他們的心理或者感情,然後告訴你,說你也可能像他們,或者說你千萬不要成為像這樣的人,將這樣的 訊息傳達給觀眾。 此外,鈴木忠志也提出關於「動物性能源」(animal-energy)的思考觀點。當「非動物性能源」被使用得越來 越普遍,相對的「動物性能源」就會被壓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疏離隔閡。而劇場,變成最後、也是 唯一可以喚醒「動物性能源」的地方。 當代社會受到市場經濟與數位溝通的影響甚鉅,社會公共秩序的規則也隨之改變。這兩種系統皆有其清楚的 目的與價值體系,並且形塑了一個以「非動物性能源」為基礎的當代社會,因而較少運用人類本能中的視覺 感知來判斷個人的活動。我們越來越困難地使用五種感官的本能來認識彼此、一起活動,甚至培養更深入 密切的人際關係。 劇場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但在數位與經濟浪潮之下,很可能淪為次要的文化。然而劇場可是歷經兩千 年以上的環境改變而生存下來。此外,劇場也已被那些擁有最佳動物性能源、並視劇場為主要領域的人們所 維護與延續著。
  • 舞台管理

    作者:马述智,李茜

    本书第一章大体介绍了舞台监督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我们也介绍了舞台管理在剧组中的作用,以及舞台监督在其中的地位。我们也介绍了演出的一般制作程序,希望大家在开篇第一章就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舞台管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找到培养自己的正确方法。 从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第九章,我们开始详细讲解舞台监督所领导的舞台管理组是如何工作的。这其中包括:如何组建管理组、如何配合导演选择演员、如何制作舞台提示本、如何召开制作会、如何完成排练期间的工作、如何对忙碌的制作周、如何完成让人紧张的首演、如何整理演出结束后的工作,等等。通过这八章的学习,你可以基本掌握成为一名专业舞台监督的工作方法。
  • 逢场作戏

    作者:庄雪婵,曾年

    内容简介: 据说本书的摄影作者曾年一直有些担心,书出版后会被人当成一本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学术书。事实上,能把日益衰败的中国戏曲展现得如同神秘宝藏一样深刻、有趣和有魅力,是需要深厚的功力的,这跟作者是一名法国人有关,也跟作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有关。作者把目光聚焦于真正的“民间戏曲”,也就是说,一直与人民保持深刻联系的戏曲,以文字配合着曾年拍摄的照片,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她实地考察的不同剧种。为了寻找这种戏曲,她深入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小城镇,深入到了官方剧团的幕后,进行田野调查,在原汁原味、不加矫饰的生活中寻找民间戏曲的故事。 目录 序《逢场作戏》(叶兆言) 前言 石邮傩戏 川剧:火把剧团 黄河蒲剧 皮影戏 京剧票友 后记 让想象里飞起来的画面(代后记)/沈晓平 致谢 叶兆言的序言选摘 与我们习惯于用一种猎奇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不一样,庄雪蝉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功力深厚,完全是以人类学的视角,探讨它们与中国古代或当代社会的深刻关系。为了寻找日益衰败的“民间”,过去的许多年,庄雪蝉去了不同的地方,研究了不同戏曲种类,比如属于面具系的傩戏,比如川剧的火把剧团,比如山西的蒲剧,比如皮影戏,她深入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小城镇,深入到了官方剧团的幕后,深入到了那些自主经营的剧团和戏曲爱好者中,比如对京剧票友的独特研究。 ——叶兆言 后记选摘 在我看来,中国戏曲,不管是这本书里描绘的哪一个剧种,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种持久和一致的画面。中国戏曲剧种的差异显示出中国戏曲的丰富性。在这纷繁的差异中,我这双西方的眼睛却看到了一种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礼乐关系的普遍存在。 在我看来,在急速变幻的当代中国社会中,戏曲代表了一种永恒。我不敢断言中国戏曲能够抵制住现代化的浪潮生存下去,但我所遇到的一切都向我证明许多中国人依然在从事戏曲:尽管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变革,但他们仍然认定了戏曲具有根本的价值。2007年,就在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在石邮村的厅堂里,年轻人们依然在嬉闹着“挤判”;在四川,火把剧团依然在演出改良了的传统剧目;在河北,农民们依然相信皮影戏具有保佑的神力;在北京,票友们依然在聚会活动;在山西,各个剧团依然在走村串巷。在官方布置的橱窗后,中国戏曲依然在人民的生活中存在着。
  •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作者:[日]田仲一成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为笔者1981年出版的《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的中文译本。原书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祭祀戏剧的产生”,第二篇“祭祀戏剧的发展”,第三篇“祭祀戏剧的传播”。全书原为一千余页的大部头著述,在翻译成中文时根据需要只把原书的第一篇翻译出版,割舍了其余两篇。《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内容包括:社祭礼仪的文艺化,迎神赛会,杂技文艺的产生,喜庆戏剧的产生,镇魂戏剧的产生等。
  • 中外戏剧史

    作者:刘彦君

    《中外戏剧史》为“艺术教室”丛书中的一本,全书计25万字、150幅图,生动简明地讲解了从古希腊罗马以来的中外戏剧发展历程,以年代为主序,照顾国(洲)别,注重名家名作,兼及整体概貌。体例清晰,语言规范,注释详备,内容精到。对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传统戏剧分别专章讲述,对各国各时代剧场制式详加考察,对欧美各戏剧流派有序梳理,是《中外戏剧史》的突出优长。《中外戏剧史》既适合为高等院校学生选修戏剧之用,也有助于广大读者步入戏剧艺术殿堂。
  • 京剧知识手册

    作者:吴同宾

  • 西方戏剧·剧场史(上下册)

    作者:李道增

    本书始于一部西方剧场历史的讲课稿,但它不限于只描述各时代剧场本身在建筑上的特点,而是首先介绍各时代戏剧艺术的概貌及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与一般状况,试图把戏剧与剧场的特点结合起来介绍,以利读者自己去构想当时的演出情景与社会风貌。作者40余年来查阅了大量西方戏剧与剧场的文献资料,赴欧美国家作剧场建筑教学的交流和实地调查,积累了翔实的资料,介绍了西方戏剧与剧场这对孪生姐妹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自远古至今各个历史阶段对戏剧、剧场发展有贡献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音乐家、舞台美术家、剧场功能专家、建筑师、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历史业绩和作品。
  • 草根的力量

    作者:傅谨

    该书作者傅谨博士,1991年获山东大学美学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浙江艺术研究所、杭州大学从事研究教学,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从事中国戏剧与美学研究,已出版有专著《戏曲美学》、《感性美学》、《中国戏剧艺术论》等7部。 据了解,台州戏班现象进入作者视野,始于1993年12月台州地区在温岭举办首届民间职业剧团调演时,时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任职的傅谨博士,偶然间到温岭一周,看了八个戏班的表演,写了一组三篇《温岭看戏侧记》,在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自此,温岭民间职业剧团现象、台州戏班现象引起了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还专程到温岭拍摄了《温岭民间剧团》的专题片。从1993年开始,傅谨博士一直要对台州戏班作不间断的跟踪研究,几乎参加了1993年以来台州地区、市举办的每次民间剧团调演活动。在这长达7年半的时间内,每年在台州从事超出一周的田野考察活动,期间接触、访问了超过20个戏班的班主和数以百计的演职员,搜集了大量口头谈话记录与书面材料,并且与台州市(原为地区)以及所辖的各市、县、区相关的文化干部,尤其是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保持长期而经常性的接触。2000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则专门用20天时间,先后深入乐清市吴岙、樟北自然村和温岭市钓浜镇、石桥头镇、泽国镇等地,在温岭市青年越剧团、路桥实验越剧团等两个戏班进行更为深入的田野作业,并访问了相关人员。这本28万字的学术专著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写就的。 该书共分《历史与现状》、《戏班的构成与生活》、《戏班的经济运作》和《表演形式与演出剧目》四章,以一个戏剧理论家的视角,对台州戏班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客观地剖析了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尽可能还原台州民间戏班的真实状态,由此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 中国昆剧大辞典

    作者:吴新雷

    中国昆剧大辞典,ISBN:9787305038181,作者:吴新雷主编
  • 20世纪戏曲改革的三大范式

    作者:李伟

    《20世纪戏曲改革的三大范式》聚焦“戏曲改革”这一历史事件,从政治、思想、文化交互影响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以戏曲改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讨论百年来戏曲改革的内在演进规律,即戏曲改革的三大范式(梅兰芳范式、田汉范式、延安范式)应时代需要而产生、形成、合流而后又相克相生地发生演变的规律。作者以真实而客观地态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试图为我国戏曲的生存和发展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戏剧在美国的衰落

    作者:(法) 马特尔

    美国文化的统治地位体现在全球几乎每一个艺术领域,唯有戏剧是个例外。原因何在? 喜好逐利的好莱坞为何涉足举步维艰的百老汇? 以创新著称的美国人又如何应对戏剧的衰落? 戏剧衰落是美国的产物还是这个时代的趋势? 戏剧为何在法国和多数欧洲国家得以生存?本书为您解密为何美国文化中唯独戏剧未能成功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想预测一个走向民主制度的国家的文学发展,就研究研究它的戏剧好了。”——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主流》作者马特尔的力作,他对美国文化的研究是从对美国戏剧的研究开始的。本书具有作者一贯的文风,风趣幽默,注重细节的描写。本书对于戏剧界、艺术界、文化产业界的研究者、从业人员和相关政策制定者而言是一部极其具有启发意义的论著。对于喜爱美国戏剧、欧洲戏剧的读者而言,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美国“戏剧”曾经富有激进和创新精神,往往以其音乐剧获得大众的青睐,作品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政府的不作为,迪斯尼进军百老汇,娱乐业一统天下,戏剧开始走向衰落。 本书追溯了这段美国戏剧衰落的历史,同时也讲述了它是如何抵抗,如何与时俱进的。它向整个世界——黑人、拉美人和亚洲人——敞开胸怀,也向各种身份的群体——女性、同性恋者——张开怀抱。社会戏剧复苏,先锋戏剧再次觉醒,大学戏剧在新技术的滋养下繁荣发展,它们都开始征服新的观众。 幸运的是,在法国,戏剧仍处于人们的关注之下。但为了走出商业化趋势和精英主义诱惑的无谓之争,为了避免自身走向衰落,戏剧需要奋起直追。美国戏剧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戏剧何以衰亡,何以重生。
  • From Ritual to Theatre

    作者:Victor Turner

    How is social action related to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to theatr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such concepts as "work," "play, "liminal," and "flow"? In this highly influential book, Turner elaborates on ritual and theatre, persona and individual, role-playing and performing, taking examples from American, European, and African societies for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its symbols.
  • 京剧与中国文化

    作者:徐城北

    本书第一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 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

    作者:林克歡

    本 書 不 只 是 一 本 香 港 戲 劇 史 , 而 且 因 為 作 者 有 廣 泛 的 理 論 背 景 , 對 香 港 戲 劇 發 展 又 有 切 身 的 參 與 , 文 筆 夾 敘 夾 議 , 既 見 個 人 的 喜 愛 和 史 識 , 又 展 示 出 三 十 年 來 香 港 戲 劇 的 發 展, 以 及 香 港 戲 劇 與 戲 劇 的 香 港 社 會 之 間 的 互 動 關 係 。 作 者 指 出 香 港 是 一 個 典 型 的 商 業 化 消 費 城 市 , 文 化 上 兼 收 並 蓄 的 包 容 性 , 雅 俗 渾 然 不 分 , 然 而 這 正 是 香 港 文 化 區 別 於 大 陸 、 台 灣 文 化 的 典 型 特 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