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

  • N号房追踪记

    作者:[韩]追踪团火花

    窥视威胁女性,以伤害女性获利,

    这些罪恶并不遥远,甚至就在你我身边。

    我们可以沉默,但也可以绝不罢休。

    ★震惊全球的网络性犯罪,韩国N号房事件直击实录。

    ★26万人的罪恶围观。在韩国,每200个人里,就有1个观看者。

    ★引发韩国全民共愤,总统文在寅下令彻查。

    ★身为女性,只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韩国知名书店教保文库“开启2021年之书”

    同名特稿荣获第52届“韩国记者奖大奖”

    作者追踪团火花荣膺2020年“韩国女性家族部长官表彰”

    N号房事件不仅推动韩国相关法律的改变,而且令数码性犯罪问题在世界得到关注。

    “凡是来到Telegram的人没有是为了看正常东西的吧?”

    “可以在这里公布前女友的KakaoTalk账号吗?”

    “各位,那个女的(受害者)死了。”

    “她是谁?反正不是我的错,嘻嘻。”

    2020年3月,韩国N号房事件震惊世界,数码性犯罪问题由此进入公众视野。在N号房里,女性,包括未成年人,被威胁拍摄下非法性视频。画面不堪入目,手段极其残忍。加害者毫无悔意,随意传播,甚至以此获利。

    在数码性犯罪的噩梦中,谁来保护儿童,创造安全的世界?谁又能预料女性与性犯罪的距离到底有多近?在一个女性不安全的社会,其他人又将走向何方?

    N号房的加害者当中,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只不过他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向打破他们这份坚信的“追踪团火花”致以深深的谢意。

    ——[韩]权金玄英(女性学者)

    平凡的两人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怀着共同目的努力的人很多,这两个人尤其令人感动的原因是,她们凭借“不多的经验和技术”做出了别人无法下决心去做的艰险的事情。而且,真正艰险的一点是,当时的世界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她们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们明知道这一点,还是下决心去做了。

    ——[韩]李京美(电影导演)

    这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我和我们的问题。我再次认识到,通过我们的力量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通过这本书倾听“我们”的声音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也是一种凝聚吧。

    ——[韩]柳浩正(正义党国会议员)

  • 破碎的生活

    作者:[美]康拉德·H.雅劳施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 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 从灵魂到心理

    作者:孙飞宇

    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对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全新研究。

    20世纪,弗洛伊德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与英文“标准版弗洛伊德心理学作品全集”的翻译出版有着直接关系。本书从弗洛伊德作品的英译本与德文原著之间细微的文本差异入手,颇具理论想象力地展现了精神分析在从德国向世界范围(特别是美国)的传播中,如何从一项依据人类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兼具艺术与科学的思想实践,逐渐理性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过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思想核心“灵魂”和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在其传播变迁中经由“理性化”而成为了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

  • 初为人母

    作者:[英] 安·奥克利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关于“生育”的探讨。

    66位女性的声音实录,触及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堂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普及课:关于生育,你应该思考更多。

    ——-——

    ◎ 编辑推荐

    ※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 关于“人类生育”的探讨。_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悉数生育中历经的困难与欣喜,探寻生育背后的文化根基。

    ※ 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_问题诱导,直击生育痛点:从生育动机,到怀孕感受,再到分娩一刻的痛苦与狂喜;从个人生育到家庭政治,再到社会体系…

    ※ 面向普通读者:1 位社会学家 X 66位女性,畅聊分娩经历。_用女性自己的声音,真实记录生育历程。本书语言口语化,在轻松的对谈中向大众展现生育的全过程,以及意义、历史……

    ※ 聚焦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令你洞察生育冲动之后,为人忽视的真相。

    ————

    ◎ 内容简介

    “将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力交还女性,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生育的权力交到女性手中。”

    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

    *

    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1970年代,她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 李夕夜,不再沉默

    作者:[韩] 崔真英

    亲爱的女孩,请别再沉默!

    韩国文坛ZUI高荣誉“万海文学奖”获奖作品。

    韩国读者一致好评:“让我又想起去年初看作家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时的感受了。”

    “女性主义小说”全新力作,引发万千女性震撼共鸣!

    ——————————

    “应该是我做错了什么,都是我的错,没办法, 谁叫我是女孩子。

    我希望有这些想法的女性能够阅读这本书。”——崔真英

    ——————————

    编辑推荐

    ★“侵犯我的是他,为什么人们指责的却是我?”

    从11岁起,李夕夜每天都会写两份日记,一份是交给老师检查的日记,另一份是写给自己看和珍藏的日记,在这份日记里,夕夜讲述了自己遭受性侵后心境的挣扎,以及事发前、事发后生活中和家人、和他人、和自己相处时的变化。

    ★“从前我因为是个小女孩而被无视,现在成了年轻女人却依然受到怀疑,未来还会因为衰老而遭到冷落。”

    他强奸的不是我,而是一个女人。一个容易接近的女人,一个很听自己话的女人,一个可以用力量压制的女人,一个事发之后都在掌控之中的女人,一个不会告诉其他人、也不会惹出问题的女人,更是一个可以再次强奸的女人……

    ★韩民族文学奖、申东烨文化奖、白信爱文华奖得主,80后新锐小说家崔真英 ZUI高代表作。

    《熔炉》作者孔枝泳、“永远的青年作家”朴范信、小说家黄玄进力荐。

    “人们可能不清楚,历经过暴力和不幸的人的恐惧总是伴随着疑心。”(黄玄进)

    ★《82年生的金智英》插画师作画,知名设计师倾情设计,精致封面品质双封。

    ——————————

    内容简介

    心痛又无能为力的故事,正在你我周遭发生……

    从11岁起,少女李夕夜每天都会写两份日记,一份是交给老师检查的日记,另一份是写给自己看和珍藏的日记……夕夜觉得这一切好像都是自己的错。或许这么想反而简单。

    本书以日记体的方式呈现,描述少女的李夕夜遭受性侵后心境上的转折,以及事发前、事发后主人公生活上和家人、和他人、和自己相处时的变化。“从前我因为是个小女孩而被无视,现在成了年轻女人却依然受到怀疑,未来还会因为衰老而遭到冷落。”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事才发生这种事,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还是发生这种事,注定要经历这种事的人生是什么意思?

  • 做新闻

    作者:盖伊·塔克曼 (Gaye Tuchman)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及吉特林的《整个世界都在看》(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处在整个共引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这一视角在与框架分析逐渐融合之后仍然深刻影响着今日的新闻传播研究。

  • 文化人类学(第13版)

    作者:[美] 卡罗尔·R.恩贝尔 / [美] 梅尔文·恩贝尔

    《文化人类学》英文版由培生教育集团出版,作为一部文化人类学经典通识入门书,目前已再版十余次。

    在第13版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文化人类学知识,使读者对文化人类学有全面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对跨文化现象的经验描述和学理探讨,文化人类学不再是枯燥的他者知识,而是认识自我、通向他人的重要途径。

  •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作者:[美] 蕾切尔·西蒙斯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 张医生与王医生

    作者:伊险峰 / 杨樱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于是,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难以分割地连在一起。在汉语写作中应该是首创。

    ——哲学家 陈嘉映

    我们究竟能在两位“成功”的东北医生身上看见什么呢?相较于影视和文字当中常见的下岗工人,他们好像完全没法代表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但令人意外,这本视野宏阔、细节饱满的著作,却不止让我们看清了东北,更看到了工业文化的内核;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体生命在时代结构当中的局限与抉择。所以不嫌夸张地说,这不单是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更是几代中国人的故事。

    ——作家 梁文道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围绕两个医生的个体人生,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沈阳。

    ——历史学家 罗新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很火,和东北失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关注。不论是东北式的喜剧幽默,还是旧工业社会里留下的人文沉淀,好像变成了一座“富矿”,供人们挖掘和书写。本书围绕着过去四十年中沈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阶级文化等,呈现了一部丰富的民间社会史。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讲故事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了社会学的角度去近距离观察普通家庭和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

    ——社会学家 严飞

    两位作者令人想起工厂车间里的调度员,制定计划,并线输出,反复确认着书写的节拍,如大雨过后倒灌的水渠,从深处返流,漫经地面,为历史与现实空间重新造影。那些不规则的图景,旁逸斜出的暗渍,列车碾过的印痕,抑或我们凝视、打捞与捕捉的动作,共同构成了一批半成品、一代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轮廓。

    ——作家 班宇

    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

    ——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 谋心

    作者:王萌

    在抗日战争期间,“宣抚工作”成为日本军政当局对沦陷区民众采取的“居高临下”的统治策略。“宣抚工作”,顾名思义,是将“宣传”与“安抚”结合的一种谋略性活动。“宣抚”的对象则是日军占领区内的民众。“宣抚工作”的目的,是获取日军占领地区的民心,在当地建立日本主导、傀儡政权协从的殖民统治体系。本书通过对大量公私文献的解读,为读者呈现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沦陷区“宣抚工作”的实相,并深刻剖析这一工作的侵略本质。

  • 工作

    作者:[美]埃伦•拉佩尔•谢尔

    工作,它不顶用了。这是后工业化富足时代的充满讽刺意味的背景。

    ◎曾经,“劳动光荣”“勤劳致富”,

    ◎如今,它却只是让你我成了“打工人”。“工作”被恶意混淆为“职业”,“劳动者”被等同于“劳力”。

    ◎虚假的全球化、技术的非道德使用、变形扭曲的教育制度、资本主义的本性,四者 拧成的绳索已经悄然套在了每个普通人的脖颈上。

    是时候行动起来改变这一切了。

    ★编辑推荐

    ◎从历史记录、书本理论、统计数据,到对一线工作者的大量访谈,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提炼理论,用全面的视角审视“工作”难题。

    ◎运用非凡的叙事技巧,在理论观点和个人故事间无缝切换,让每个关心“工作”的人都可以轻松阅读本书。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劳动收入差距是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工作”问题的分析,直指其背后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

    ◎不止于分析现状、提出问题,也不存在说教,给出自己答案的同时,作者抱着开放的态度真诚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时代难题。

    ★内容简介

    工作就像天气,每个人都在谈论它出了问题,但没人真的会对此做些什么。或许它还不如后者—毕竟近年来,气候问题已是政府之间国际会议上的焦点。

    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经受了雇佣关系性质的变化,从管理层和劳工之间曾经的伙伴关系,转向一个“美丽新世界”。在这里,以前的共同目标被强加给员工,并被包装成“机会”,而对其中的安全感下行、失去健康 / 养老保险、随时失业等风险,人们则闭口不谈。我们接受了这些,并通常视它们为积极的变化,直到一切崩溃。

    在本书中,作者埃伦•拉佩尔•谢尔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教育等多个角度揭示现代“工作”困境的形成。她令人信服地表明,技术创新、全球竞争和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力量,正在日益削弱许多人寻找展现个人价值的工作的能力;她同时认为,对制度创新的集体想象力和能力,最终将证明人们能够应对挑战,为工作创造出光明的未来。

    ★名人推荐

    埃伦•拉佩尔•谢尔运用她非凡的叙事技巧和远见探索了工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她令人信服地表明,技术创新、全球竞争和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力量,正日益削弱许多工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能力。读完这本书,你再也不会以庸常的方式考虑工作了。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贸易与投资学教授

    罗伯特•劳伦斯

    这本书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工作性质的转变。埃伦•拉佩尔•谢尔在个人故事和学术观点之间无缝切换,以此表明,在面对数字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对工作的影响时,我们是多么地毫无准备。但这远非悲观的说法。在她的论述中,集体创新与制度革新最终将证明我们可以成功应对挑战。

    ——哈佛肯尼迪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福特基金会讲席教授

    国际经济协会当选主席

    丹尼•罗德里克博士

  •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吴晓波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的运河带来财富,从“天真正直”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自诩为前世杭州人”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城市性格”,它最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如果有唯一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好好地活着?

    书中收录了220多张作者亲自甄选的历代照片与画作,是吴晓波所有作品中用图最多的一部,它们构成了文字之外的另一条叙述线。

    这部作品也是吴晓波迄今为止最个人化、投入最多私人情感的作品。每一个历史片段的呈现,对每一个出场人物的描写,处处透露着作者的观点、态度、喜好与情感。用吴晓波自己的话来说:“我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年,它塑造了我,也给予了我一次叙述的机会……写这一本书,如同我当年开那家书店,仍是一件可爱而不会有什么着落的事情。我把它当成一个念想,你把它当成一个人对城市的私人记忆就好了。”

  • 社会学(第八版)

    作者:[英] 安东尼·吉登斯 / [英] 菲利普·萨顿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

    本书行文流畅,布局清晰,努力做到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尤其强调互动,力求让读者倾心投入,保持兴奋,帮助他们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第八版特色:

    ·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

    ·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最新概观;

    ·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保持教学特性,诸如“经典研究”“全球社会”图文框和“批判性思考”停靠点,以及各章末尾活动环节,邀请读者关注流行文化与原创研究论文,广采社会学洞见。

  • 长崎:看不见的寄居者

    作者:[法] 阿涅丝·奥斯塔什 编绘

    莫名其妙消失的食物,摄像头前的神秘身影

    从社会新闻到文学作品到图像小说再创作

    原著小说荣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法国圣马洛漫画节“新人大奖”得主的一场满分艺术实验

    日和色彩细腻诠释当代人深入骨髓的孤独

    长镜头叙事再现真实社会事件的离奇与哀婉

    随书赠原绘作硬纸明信片 三版随机送一

    编辑推荐

    ◎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作品×法国漫画节“新人大奖”得主×翻译家余中先,从社会新闻到文学作品到图像小说再创作

    2008年,一则发生在日本的社会新闻轰动一时:一位住户注意到家中冰箱里的食物莫名奇妙地减少,便安装监控想要查明原因,并在他看到监控画面后随即报了警……法国作家埃里克·法伊被这则新闻深深吸引,其中的元素引发了他想创作的冲动。随后他完成了小说《长崎》,并于2010年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0年后,圣马洛漫画节ADAGP协会“新人大奖”得主阿涅丝·奥斯塔什为这个悬疑事件创作了同名漫画。她撷取文本并配以精致的画面,创作了一部出自法国漫画家之手却颇具和风的图像小说。本书由翻译家余中先倾情献译,为广大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寄居者”物语。

    ◎一次挑战自我的艺术实验,一部探索图像小说边界之作

    这是一部保留文学性、兼顾视觉体验图像小说。擅长水粉绘制的奥斯塔什运用大量不饱和色,增加画面的灰度和透明感,高效地呈现日和色彩。此外,奥斯塔什还打破了传统漫画的分镜形式,满版图画或文字、巧妙留白的分镜布局,这些看似随性的设计,却将故事的氛围感烘托到新高度。在她笔下,原著中两个共处一室却从未相遇的孤独灵魂得以具象化,图像与文本结合自然且巧妙。无论是从头阅读还是随性翻开其中一页,都会被迎面而来的别致日式风格所打动。

    ◎如酒心巧克力般的《长崎:看不见的寄居者》,醇美而意味深长。

    书中平凡工薪族志村,无妻无友,生活不咸不淡,一直用自己的规矩和习惯搭建“舒适”的隐形围栏。然而只想低调独自生活的他却成为头条新闻的主角。焦虑、老龄化、发达的科技、高度的工业化……当这些词逐渐变得清晰时,志村也开始思考:自己已年过半百,却留下了什么可以回忆?文本采用双视角的叙事手段,将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写得异常动人,离奇的故事也成为现代社会戏剧化的缩影。奥斯塔什懂得如何用图像描绘在场与离席、恐惧与同情,其中柔美的色调和细腻的表达如同在腥辣的烈酒外包裹上一层甜甜的巧克力。咬破这层脆甜的外衣,或许会拥有对生活更深的领悟和解读。

    ◎法国圣马洛漫画节“新人大奖”得主,用处女作提交了满分答卷!

    阿涅丝·奥斯塔什从事多年广告和室内设计工作,目前是自由职业插画师。并非漫画科班出身的她,出于对日本文化的热爱和与原著产生的共鸣,为这个故事带来了出色的视觉体验。她更是为本书的画面赋予独特的视觉语言:高级灰色系的搭配,自由随性的图像排布,长焦镜头下的琐碎物件,别出心裁的字体设计……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奥斯塔什完成了一部突破性另类文学改编漫画。

    ◎相较原版装帧形式升级,年度文艺图书的不二选择!

    封面用心设计,书名烫黑,16开精装,印刷工艺和整体装帧干净大方,随书赠原绘作硬纸明信片!

    内容简介

    图像小说根据埃里克·法伊2010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作品《长崎》改编。

    志村先生独自居住在一栋幽静的房子里,面朝长崎造船厂。这个平凡的男人每天早上去长崎市里的气象站,上班期间咒骂聒噪的蝉鸣,午休独自吃饭,下班后早早地回到没有异味、只嗅得到秩序和节制的窝。一段时间以来,他仔细地列出厨房每个橱柜中储存食物的数量和刻度。最近他发现冰箱里的食物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在超市买的鱼,到处寻不着;早上新打开的饮料,下班回家后却少了一些。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查明真相,他安装了一台摄像头,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名人推荐

    阿涅丝·奥斯塔什改编了埃里克·法伊的小说,并结合独特的绘画吸引读者,打破了传统的漫画形式。她借助巧妙的图画,通过具有独特美感的诠释,带我们进入日本社会,抵达两个人的内心深处。这是一本很棒的图像小说处女作。

    —— 2020年圣马洛漫画节评委会

    对法国漫画家阿涅丝·奥斯塔什的第一部作品一见钟情,她出色地绘出了埃里克·法伊的小说。

    ——加拿大法语大报LaPresse

    阿涅丝·奥斯塔什的绘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视觉语言使用得精准巧妙,它也向我们传达了关于人类现状更广泛的信息。

    ——图书评论网站Babelio

    获奖情况

    安古兰、蒙特利尔漫画节入围作品

    2020年法国圣马洛漫画节ADAGP协会“新人大奖”

  • 帝国的政治体系

    作者:S.N.艾森斯塔德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绝对专制时代的欧洲国家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第一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系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 社会理论二十讲

    作者:汉斯·约阿斯 / 沃尔夫冈·克诺伯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美国中心主义”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 占有还是存在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弗洛姆语录

    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人类的福祉,它不会带来幸福,甚至也不会带来最大化的享乐。

    人们拒绝承认的是,并非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使得工业社会产生;恰恰相反,自私自利与贪婪是工业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高度异化。几十年前,病人不会说“我有一个难题”,而会说“我很困扰”;不会说“我有失眠症”,而会说“我睡不着”;不会说“我有幸福的婚姻”,而会说“我结婚了,很幸福”。

    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就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而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只要我们仍然活在占有型生存方式中,我们必然怕死,任何理性的解释都不会消除这种恐惧。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重建与生命的纽带,回应他人的爱并点燃自己内心的爱,那么哪怕他在弥留之际,恐惧感也会大大减少。

  • 那间街角的茶铺

    作者:王笛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

    作者:张明楷

    ◎内容简介

    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谁?

    妇女强行与男子发生性行为的,构成犯罪吗?

    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构成犯罪吗?

    成人之间秘密实施集体淫乱行为,构成聚众淫乱罪吗?

    幼童盗窃他人手机,父母在旁边看着不管,构成盗窃罪吗?

    孩子杀了人,父亲说人是自己杀的,构成包庇罪或伪证罪吗?

    本来想杀人,但碰巧杀死了正在行凶的罪犯,成立正当防卫吗?

    ……

    那些你在新闻中旁观过或听说过,甚至是完全没想过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解释。

    当然,在本书中,你还会看到,刑法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对正义的追求,更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现在,不妨打开这本书,以此作为你用智慧寻求正义的起点。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国内知名刑法学家张明楷全新力作。

    ·兼具专业刑法书籍的深度和一般科普书的可读性,各行业各的人都能读,而且都能有所收获。

    ·要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牢记这本书里的观点和逻辑,刑法题目不用愁。

    ·即将成为一名法学生?这本书就是极合适的刑法学入门书。

    ·已经走上了学法的道路?这本书看一遍,顶你花几倍时间去复习。

    ·在以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为职业?将本书当工具书,10分钟一节,哪里有疑问看哪里。

    ·没学过法律,但对刑法感兴趣?来感受一下高能案例的冲击和刑法的思维方式。

  • 电子游戏微历史

    作者:【英】伊恩·西蒙斯 / 【英】詹姆斯·纽曼

    当您兴冲冲地从扭蛋机上扭到一个皮卡丘玩偶时,您是否思考过任天堂是怎样让这只电气鼠成为世界顶级明星的?当您第一时间前往门店抢购优衣库推出的超级马力欧系列T恤时,您是否知道,早在几十年前,这种通过联名来吸引玩家的行为,于游戏厂商而言便屡试不爽?更重要的是,您是否敢想象,被闲置的旧手柄、没怎么戴过的动漫游戏主题帽子,居然有入驻一家国家级博物馆的资格,原因是它们身上有故事。

    伊恩·西蒙斯和詹姆斯·纽曼,英国国家电子游戏博物馆的创办者,就是两位对这些不怎么起眼的中古物品感兴趣的“古董迷”。他们将为您讲述游戏卡带、摇杆、基板、玩具、广告等不同类型的100个源于电子游戏产业的物品的故事,带您探秘潜藏于它们背后的科技发展史、商业竞争史、艺术设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