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

  • 事实改变之后

    作者:  [英] 托尼·朱特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 怎样才叫会说话

    作者:[美] Alan Garner

    很多人会认为,有些人天生伶牙俐齿,有些人生来笨嘴拙舌。实际上,没有人生来就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的人只是掌握了一些大家都学得会的简单技巧。

    这些技巧就如同工具。想象一下用螺丝刀来钉钉子,或者用铲子来锯木头,即使花费五倍时间,仍会一无所获。如果选用正确的工具——榔头和锯子,做起事来就能节省很多力气。

    同样的道理可应用于谈话的工具和技巧。你施展了你所有的技巧,只是这些技巧通常没有用对地方。你可以做得更好。

    研究交际学、心理学等的学者们,已经发现了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交往的具体技能,并且,你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它们。

    这本书,就是基于学者们的这些发现,以一种有趣、直接、非技术性的方式来传授这些技巧。作者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沟通中可以用到的各种技巧,包括提问、称赞、倾听、自我披露、利用自由信息、运用肢体语言、克服紧张情绪等,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具体怎么做。

    但是,正如读一本关于健身的书不会让你的肌肉强壮一样,仅仅读这本书也不会增进你的社交技能。这本书给了你很好的工具和方法,你需要的就是实践。

  • 李光耀观天下(精装)

    作者:[新加坡]李光耀

    新加坡开国元首生前绝笔,洞察天下与人生,精装珍藏版全新上市。

    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 注意力商人

    作者:吳修銘

    電子郵件,免費!照片分享,無上限!

    你是否想過,隨手可得的免費內容、便利的免費服務,到底都是誰在付費?

    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

    你我可能都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賣給了注意力商人!

    「『媒體轉型、網路演化與資訊浪潮」此一主題最具洞見的作者。』──黃哲斌(資深媒體人)

    「這是少有的關注產業發展的傳播史,對現在或未來的『注意力產業』」中人來說,不可不讀。」──游梓翔(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 爬梳兩百年來從報紙、海報、廣播、電視、網路崛起的商戰歷史。

    ※ 拆解創造吸引╳培養聚眾╳收割轉賣的注意力變現商業模式。

    ※ 注意力商人如何因時代變化、工具改變轉進新的獲利結構。

    ※ 人們如何看明白商業的操弄邏輯與交易條件,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意識。

    作者吳修銘(Tim Wu)是新生代網路與媒體思想家,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顧問,擅長結合政治、經濟、社會的視角,深入剖析科技對文化與生活的衝擊,他提出「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的創見,出版為《誰控制了總開關》一書,是網路與傳播界的重要概念。《科學人》雜誌評選他爲2006年五十大風雲人物、名列2007年哈佛大學最有影響力的百大畢業生。

    這本書,吳修銘把焦點放在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更切身的注意力交易,注意力商人的崛起,對社會造成了哪些改變。

    ◎誰是注意力商人?

    從過去到現在,參與媒體、廣告、行銷、節目、到今日投入網路、社群的人,都是注意力商人的一員。時代、行業或許有別,但是他們的專業都是設法創造能夠吸引更多目光的內容,不論是聳動的標題或是免費的影音,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後,再把我們轉賣給其他業主,變現獲利。

    ◎注意力人人都有,什麼時候成了產業?

    吳修銘梳理近200年的媒體發展,告訴你第一份依賴廣告收益的報紙誕生時,注意力產業就成形了。書中用四個屏幕把從報紙到手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生動的故事分析從海報、報紙到今日手機、社群,不同時代、如何用不同方式來吸引眾人。若你就是注意力商人,該如何進一步思考新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需要了解注意力產業?

    注意力影響我們的意識、決定我們的消費、型塑我們的生活型態。我們多數人是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動接收資訊,只會在被注意到的訊息中做選擇,讓商業分分秒秒剝削我們的注意力。五花八門的注意力產業競相爭取我們清醒時刻的注意力,雖然我們可能換得娛樂與便利,但是卻也讓注意力商人高度介入我們的生活。

    資訊爆炸,注意力愈來愈稀缺,是眾相爭奪的新貨幣。

    注意力商人不會消失,只會不斷推陳出新。

    認清注意力商人的手法,知道自己何時正在被影響、被出賣,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常識。

  • 韩国式资本主义

    作者:[韩]张夏成

    张夏成教授认为,韩国的资本主义跟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大有不同,其他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核心问题是收入的不平等,贫富加剧,没有雇佣的增长,极度不平等的市场竞争结构,财阀过度占有的经济力等等。作者集中分析了这些先进国的资本主义特点和韩国的资本主义的不同的原因和过程, 阐述了作者作为资深经济学家对其提倡的“正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洞察和思考。本书首先对韩国资本主义的现实进行诊断,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然后提出“股东资本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吗?三星为什么自行引发M&A争论?”等问题,同时对韩国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各种争论进行批判与重新审视。最后,探讨韩国资本主义的出路。作者强调,为了走向“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资本主义”,关键在于实现真正的民主主义,实现所有、分配及竞争公平的正义社会。

  • 城市经济

    作者:(加) 简·雅各布斯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城市经济》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彻底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雅各布斯认为,聚居、交通、贸易、分工、语言文字……所有这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所必需 的要素都与城市的诞生密不可分。城市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兴衰影响着广阔的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有效率的城市未必能发展得好,相反,存在必要的无效率的城市反而会繁荣发展。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

    【编辑推荐】

    1.解答有关城市和经济的重要问题:

    城市和乡村谁先出现?

    城市经济如何运转和扩张?

    未来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发展模式?

    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如何分析和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什么样的城市化才能健康、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的本质该怎样描述?

    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有何种关系?

    经济的发展、扩张、崩溃到底怎么理解?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雅各布斯的野心之作,从城市出发探寻经济本质。

    雅各布斯还积数十年之功,从城市入手,循序渐进,不断扩展,最终走向探究经济本质属性的事业,写出“城市-经济”三部曲。

    3.中国城市的扩张时代过去了,下一个风口是城市更新。对解决中国城市目前的问题和开启新的发展动力有直接指导意义。

    雅各布斯针对城市经济的内部与外部循环、外向型经济的前途、城市发展的健康与均衡等问题,都做了清晰的分析和解释。对后发国家遇到的发展瓶颈也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解决办法。正好契合我国改变城市粗放型扩张、追求生态平衡的发展时机,对地方政府和相关经济机构有重要指导价值。

    --------

    【评论】

    几年前,我忘记了是由于怎样的缘分,我在谷歌搜索中开始阅读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并被她感动,被这样一位曾饱受失业折磨并由自学而取得举世敬重的家庭妇女写出的林肯那样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感动。

    ——汪丁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像简·雅各布斯那样挺身而出向权力讲授真理,勇敢地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呢?如果说民众与权力和资本的这场较量是一场稻草和骆驼的对抗的话,稻草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那么悲观,因为简·雅各布斯让我们看到了稻草是如何压倒骆驼的!

    ——冯果川(知名建筑师)

    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眼睛与心灵,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威廉·H.怀特

    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极有发言权的分析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简·雅各布斯又一次证明,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犀利的观察家之一。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简·雅各布斯始终满腔热情地捍卫社区。现在,她扩大了关于社群的观念,论及普遍的文化……我们应该驻足停留、屏息聆听。

    ——《新闻周刊》(Newsweek)

    简·雅各布斯是如此的明晰。她以开阔宽广的视野和简洁优雅的文字解读着我们周遭变化中的世界。她的观察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共鸣,依然如此凝练。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简·雅各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是当之无愧的圣哲。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

  • 城市与国家财富

    作者:[加]简·雅各布斯

    如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既有极富创造性的进口替代型城市、产业多元化的城市腹地,也有众多产业单一、缺乏活力的落后地区。给落后地区提供贷款、拨款和补贴,引入大型企业,常常被视为改善其经济面貌的手段。然而,本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这些手段并不能为落后地区培育出进口替代型的城市。它们除了暂时性地缓解贫穷以外,只会造成有惰性的、不均衡的以及永远依赖其他地区的经济模式,无助于创造能够实现自我运转的经济。所以,本书认为,这些被经济发展遗弃的地区只有依靠彼此间活跃的贸易往来,才能走出停滞的局面。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断裂发展模式的设想,观点独特,讲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新思路,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做工的人

    作者:林立青 / 赖小路 (摄影)

    一栋的大楼的建成,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投资者、设计师的理念、独特的外形、造价的咋舌云云,谁会关心“施工危险、闲人勿进”的铁皮围墙里面把建筑物从无到有,一点点建筑起来的工人呢?这些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师傅、外劳、女工、以及工地大嫂,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围绕工地而生的 小吃店、冷饮店、槟榔西施、陪唱的阿姐,每个人的故事都令人感到无奈和动容。

  • 读库1803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七篇文章。《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与深渊同行》、《语音搜索会给你带来什么?》、《从工厂到大学》、《中考魔方》、《黎曼假设平话》和《穿越时空去救你》。

    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拍摄了六位作家:他们把故乡的土地转化为文学的故乡,为世界文学创造了一片陌生的风景。摄制组觉得,故乡和童年是一个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宝藏和资源,看到流动的水,丰饶的土地、庄稼以及淳朴的村民,人们会隐约感觉到这其中的对应关系,尽管有时候作家自己可能并不明确,《文学的故乡》的宗旨是找到这种隐蔽的对应关系。

    2017年3月31日到4月14日,摄制组跟随作家毕飞宇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导演张同道与他做了一次室内访谈和多次现场随机访谈。《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是这次原始访谈的整理稿。影片出来之后,毕飞宇说,我会看这部影片,因为真实不是恒久的,真实是刹那的;我们经历了无限的真实的刹那,这些真实的刹那,组合在一起,那是一个大真实。

    创作《人间日常》系列的插画师李彬,原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通过自己的琢磨成了一名儿童插画师。《与深渊同行》在展示四十幅作品之前,让画家写下了自己的创作缘由及心得,“一切的源头就是那个路边卖花的男人”,随着系列的深入,“我不再满足于谈论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而是需要下潜到深处,去观察那些很少见到光的部分”。

    詹姆斯·萨默斯的《语音搜索会给你带来什么?》原文刊于2015年9月3日的《鹦鹉螺》(Nautilus),探讨的是若人类说出来的话被识别成文本,记录并保存下来;大部分会被公开,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进而被引用、搜索和挖掘——这些我们还没想好该怎么应对就已经到来了的事,对人类是福还是祸?

    《从工厂到大学》记录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作者个人生活的转变,也折射出武汉一个老工业区的变迁。一个普通青年工人,不靠金钱,不靠房产,不靠股票,用书籍筑起一道心灵的墙,把自己安置其中,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艰难。

    继《读库1503》的《家长的小升初》之后,马国兴老师又带来续篇《中考魔方》,记录陪儿子马骁备战中考的过程。孩子们走出考场,家长们继续战斗,泡在不同的微信群里,关注各种官方公众号的消息。“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2000年,美国克莱数学促进会宣布了七个具有最重要意义且最难以攻克的数学难题,涉及拓扑学、数论、量子场论、密码学、计算理论等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中大多数最迷人的领域,以每个问题一百万美元的赏格寻求答案,这七个问题从此被称为“千年难题”,黎曼假设毫无悬念地被选为“千年难题”的第一题。作者贾辉军老师曾在《读库1701》发表《无穷大平话》,这次又交来了《黎曼假设平话》,深入浅出的梳理黎曼假设何以如此重要。

    丁文江是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曾留学日本,后赴英国研究动物学和地质学。1936年12月初,他在湖南勘探煤矿时煤气中毒,1937年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作者罗逊根据当时留下的救治记录及书信、电文、日记,辅以现代医学观点,还原丁氏从被发现中毒到最后离世的救治过程。

  • 美國的反智傳統

    作者:理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

    從美國建國歷程、宗教傳統、政治體制、與商業精神中,探詢美國的反智根源。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始,近代文明就一直是以理性思辨與知識探索為前進的動力,並締造了輝煌的成果。到了當代,美國又以其發達的學術、科技與物質生活為其佼佼者,特別反映在它擁有傲視全球的頂尖大學與最多的諾貝爾獎桂冠之上。然而,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在世人心中卻少以精緻、優雅聞名,訴諸實用與庶民品味的大眾化商品與娛樂才見其所長。近年來小布希的窮兵黷武、川普的粗暴的言論與政策更讓世人驚見美國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民粹與暴力事件也令人憂心忡忡。

    二十世紀中知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理察.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包含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審慎的推敲論證等等--的漠視甚至是敵視,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為名卻動輒以知識分子為標把的麥卡錫主義,更另人痛心疾首。他於是於一九六三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作為一個脫離英國而獨立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往往視過往的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累積。基督教在美國蔚為主流的福音教派與振奮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在神學、教儀上的鑽研。傑弗遜、亞當斯、富蘭克林等建國先賢雖然具備偉大的心智,但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哈佛、普林斯頓等東岸名校出身的仕紳則變貶為懦弱、空想、不務實的理論派。對科技的崇拜、對進步的期盼,以及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基礎教育導向培育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能,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

    霍氏作為偉大的史學家,其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對「反智」做了有系統性與歷史深度的耙梳,更在於他固然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反動、極右的思維,卻也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層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這使得本書不但是研究美國文化與思想史的經典,更可以透過它去思考一個更宏觀的主題:「智識」在人類文明中該如何進展?知識分子能在社會上、政治上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的反智傳統》於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轟動,並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半個多世紀後本書中文版終於上市,讀者將可見其歷久彌新、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深厚史學造詣。

    專文推薦

    1. 余英時

    2. 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掛名推薦

    1. 楊 照(作家)

    2.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 霓虹灯外

    作者:[美]卢汉超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的代表作,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在上海史、海外中国城市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等多个领域,《霓虹灯外》均是无法回避的经典论著,也是城市中下阶层平民生活研究的开山之作。

    ★《霓虹灯外》有着辉煌的学术成就,史景迁、罗威廉、彭慕然、柯文、周锡瑞、林培瑞、史谦德、柯博文、王赓武等海外汉学名家对本书都有很高的评价。

    ★ 本书聚焦非凡之地的普通人民,让“大众”回归到历史书写的中心。如作者所言,“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丰富多彩的部分。”

    ★ 此次修订再版,增加了致谢、索引及地图,并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卢汉超的《霓虹灯外》再现了拥挤不堪又充满生机的上海里弄家庭,它们构成了旧上海市民的主体。他为我们呈现了商贩和收粪工的吆喝、购物和学堂的节律、男欢女爱和穷困苦难、房间和阁楼的布局,以及空间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共产主义的兴起和犯罪的普遍性。对于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民国上海研究 而言,本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如果你问西方人,他们知道中国的哪个历史名城,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上海”。但他们的“上海”是那个有外滩和南京路,有赛马场和百货商店的城市,而不是卢汉超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所描述的上海街区。如果要了解普通上海人在民国时期是如何度日的,他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他们如何在城市生活、他们如何谋生、他们如何玩乐、他们如何在社区里相互交流——这是你必须读的一本书。

    ——罗威廉(William Rowe)

    我们印象中的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最西化、最现代化的城市。但通过卢汉超对于上海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呈现的是另一个上海。这些“小人物”主要是来自贫困农村的移民,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是“西化”还是“现代化”。正如卢先生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所言,他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熬过周围发生的巨变,有时以创造性的方式适应这些变化,有时遵循中国过去的传统,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卢汉超建议,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必须摒弃“现代”和“传统”等简单的二分法,超越“中国人”和“西方人”等定义松散的概念标签,尽可能不要盲目关注上海人是如何应对人类基本需求的。

    ——柯文(Paul Cohen)

    上海日常生活的这一面从没有像本书这样表现得如此鲜活;这是卢汉超先生研究的核心贡献。使我们对这个备受关注、至关重要的中国大都市的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重要认识。本书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这项庞大研究的细节密度和文献记录的完整性,让我心生敬畏。在我看来,《霓虹灯外》的学术成就极高。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引人入胜、深具启发性的著作。

    ——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从卢汉超先生对二十世纪初上海清晰鲜活的描写中,我们了解到弄堂的形态、成排房屋的设计、转租的规则、门环的形状、人力车坐垫上的弹簧、小贩的吆喝、街角的剃头摊、工厂的工作、如何倒空和清洗马桶,以及对邻居私事守口如瓶的责任。简而言之,我们对当时上海的一切都应该从这个基础上理解。这是一本令人愉快又有启迪性的书。

    ——林培瑞(Perry Link)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本书将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绕不过去的一环。研究成果很有说服力,令人振奋。所呈现的材料生动而引人注目。文笔流畅。

    ——史谦德(David Strand)

    卢先生笔下的上海不是外滩,不是外国居民,不是政客,也不是南京路。相反,他再现了居住在上海的绝大多数平民——穷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这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中,他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上海”的日常节奏、景象、声音,甚至气味。

    ——柯博文(Park M. Coble)

    《霓虹灯外》是对中国平民生活讨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提醒我们,在坚持传统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是多么享受上海的秩序。这本书描述了传统如何延续,市民是如何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开始新生活的,以及他们如何为未来的现代中国人创造新的欣赏和学习条件。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新的生活选择,值得被广泛阅读。

    ——王赓武(Wu Gungwu)

    卢汉超先生这本组织严密、叙述生动的著作,讨论了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城市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性问题:资本主义、西方影响和区域历史文化在塑造非西方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平衡。卢汉超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中国最大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农村移民(即所谓的小市民)是如何在西方殖民统治对城市工商业影响的高峰时期生活和谋生的。《霓虹灯外》所利用的材料范围宏大,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到对七个街区的老市民调查。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卢先生对上海里弄住宅,也就是石库门的生活写照。本书所显现的,是上海的城市化反映了来自中国农村的外来移民涌入城市的态度和愿望,以及他们由城市的街道、商店和房屋所形成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卢先生强调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是从中西文化的各种影响中编织出来的,他挑战了上海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的传统形象。本书证明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学者将在这部城市社会史的典范作品中找到理念和方法。

    ——城市史研究学会(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 惡血

    作者:[美] 约翰·凯瑞鲁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即將改編成電影,由奧斯卡影后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主演

    ◎榮登《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暢銷榜

    ◎美國Amazon當月最佳書籍,超過800名讀者高度評價5顆星

    ◎已售出多國版權,讀者熱烈期待(德、荷、意、日、英、韓等多國)

    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因為一場暑期實習(檢驗SARS病人檢體),

    開啟了她對於疾病檢測新科技的想望,企圖打造「改變世界」的生技新創。

    因此,19歲時她決定從史丹佛大學輟學,用一份26頁的文件開始了日後高達九十億美元的「創新」:

    一滴血就能做二百多種檢測,從常見的血糖檢驗到癌症篩檢,費用還只要傳統檢測的十分之一!

    短短十年,她成為矽谷第一個身價數十億美元的女性科技創業家,

    《富比世》全美四百大富豪、《時代》(Time)雜誌更封她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

    ●美國前國務卿、國會議員、軍方高層、矽谷創投傳奇人物、甲骨文公司創辦人、

    全美最大連鎖藥局及各大媒體,如何聯手將這隻「獨角獸」推向世界舞台?

    所有成功故事的關鍵字都已備齊:史丹佛休學、改變世界、女版賈伯斯、

    顛覆醫療產業、矽谷第一位從無到有的女性創業家……。

    藉此吸引了--投資馬斯克(Elon Musk)SpaceX的德豐傑投資(DFJ)、

    傳奇創投家唐納‧盧卡斯(Donald L. Lucas)、甲骨文公司的共同創始人賴瑞‧艾利森(Larry Ellison)、

    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茲(George Shultz)及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柯林頓政府及川普政府的兩位國防部長威廉‧裴瑞(William Perry)和詹姆士‧馬提斯(James Mattis),

    還有媒體大亨魯伯特‧梅鐸(Rupert Murdoch,他同時是《華爾街日報》大老闆)……

    黃金陣容的董事會成員,等於給Theranos 蓋上正字標記,吸引無數知名人物投資,

    讓Theranos一舉成為矽谷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之一。

    ●一個爆料、一封匿名檢舉信!如何讓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華爾街日報》記者,

    在六個月內使高達90億美元的生技獨角獸極速崩解?

    這項劃時代的醫療技術,由一封內部匿名檢舉信開始瓦解。

    而這個寄件人,正是董事會裡喬治‧舒茲的孫子--泰勒‧舒茲(Tyler Shultz)。

    即使受到告訴要脅、不知名人士跟蹤,作者約翰‧凱瑞魯仍是花了三年多時間,

    深入訪談超過一百五十人(其中有六十幾位是Theranos前員工),極力促成報導上線、完成此書出版。

    更讓《書單雜誌》(Booklist)書評盛讚:「他費盡心思投入於揭發霍姆斯的犯罪,確確實實有拯救生命的價值!」

    而有如電影情節的Theranos真實故事,是改變世界還是走向毀滅?目前仍未結束……

  • 全球化时代

    作者:[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一项连接菲律宾、古巴、中国、日本、美国的广阔研究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深度论述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

    【内容简介】

    19世纪晚期,电报、万国邮政联盟、铁路与蒸汽船使得跨国连接成为可能,早期全球化已然开端。人口迁移与观念传播同时进行,无政府主义与民族主义相遇,其信奉者实施了目标和次数都引人注目的暗杀行动,引发了早期的“反恐怖主义”立法;古巴与菲律宾作为西班牙帝国仅存的两处重要殖民地,几乎同时爆发民族主义起义,其间革命者互通有无、协调行动,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合作。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菲律宾下笔,逐渐向欧洲、美洲和亚洲发散,聚焦于以菲律宾国父、小说家何塞·黎萨尔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主义者,再现了“一战”前的世界政治与文化图景。在此基础上,他试图阐明早期全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如何影响了民族主义,而全球组织网络又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运动。

    ....

    【媒体推荐】

    本书的焦点集中在一批杰出的人们和那段意义重大的岁月,非常本土化,同时又具备全球视野。

    ——T·J·克拉克《伦敦书评》

    一段不同寻常又引人入胜的历史。

    ——《卫报》

    本书为无政府主义和反殖民思潮的全球性传播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出版社人周刊》

    这份研究文字优美,异常博学。

    -—-英国《独立报》

    ···

    【编辑推荐】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政治学家,曾获2011年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赫希曼研究奖、2000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其早年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已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并成为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

    ◆安德森早年师从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专家乔治·卡欣。在卡欣的影响下,安德森在东南亚、美洲研究方向成果斐然。本书汇集了安德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以流畅优美的文字重现了当时的伦敦、巴黎、香港、马尼拉、新加坡等截然不同的情景。本书从文学和政治双重维度,探索世界各地的激进民族主义之间蕴藏的无政府主义力量,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如何利用包括小说、杂志文章等在内的文化途经扩散其政治理念。

    ◆本书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亮点是安德森对“早期全球化时代”(指19世纪晚期)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电报、邮政和铁路系统的完善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科学发现、文化传播甚至军事斗争的相互影响也变得更加明显。这种比较历史研究视角包含更大信息量,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趣味。

  • 新留学青年

    作者:廖元辛

    《新留学青年》介绍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达到60万。与走出国门时囊中羞涩、为国外发达的经济技术所震撼的早期留学生不同,这一代留学生是在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当这些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经过了应试教育体系塑造的年轻人走出国门,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们在国外笑吗,为什么笑?哭吗,为什么哭?他们在国外如何融入异乡文化,怎样处理两性关系,又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归留的选择?

    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前财新记者廖元辛走访三十余所美国高校,浸入式采访百余位赴美留学生,以微焦对准这一群体,零距离记录下他们在海外经历的成长与彷徨、身份认同与文化碰撞。在这本324页的纪实作品中,我们将看到12岁赴美的小留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艰难融入,看到沉溺于无数光环中的“北大才女”在异乡碰壁时的失措与茫然。我们将看到异地多年的学霸情侣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看到随夫陪读多年的妻子在出走和留下间犹豫不决。我们将看到无数留学生在“中国人”与“美国化”之间进行艰难取舍,也看到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一个纽约人”的北京爷们儿踏上归途。

    专家评论:

    《新留学青年》用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描绘出新一代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我高兴地向留学家庭和有意出国深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读一下,你会知道自己准备好没有,你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俞敏洪

    看了元辛的文章,一时间五味杂陈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几十年前留学英国的日子。我曾经是一名留学生,也曾经是留学生的父亲,对留学生活有难以割舍的眷恋。出国留学说到底是一种生活体验,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如鱼吞水冷暖自知。元辛通过留学生自己的讲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留学生活,难能可贵,远胜于说教和评论。我真诚地向读者推荐此书,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对海外学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桑澎(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

    元辛宽广的知识结构,让他在审视新时代留学问题时的视角独特而深邃。这种独特和深邃体现在他与访谈对象交谈时的睿智激发,也体现他对驳杂丰富素材的细致拣选和精确呈现。在“新留学时代”,这本书将帮助我们理解留学,理解留学生,理解时代和“人”本身,并成为我们当下和未来选择的“地图”。

    ——卢晓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前副院长)

    作为一名“90后”,元辛有着这个年龄留学生的共同特点——自信、勇敢、充满活力。与上一代留学生相比,他和他的同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开阔的眼界,却也依然会在异国他乡遭遇文化的碰撞,经历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在《新留学青年》中,元辛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了这一代留学生的奋斗、彷徨、内心的自省,以及勇于表达自我的青春张力。兼具感性的表达和睿智的思考,这样一部纪实作品将成为所有留学家庭的福音。

    ——王铁军(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元辛的文字有种踏实感,这种踏实感不仅来自于细腻的文笔,更来自于他尊重事实的描述,以及结合自身经历对受访人和事件的深入反思。作为一名美国高校的招生官,也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我相信这本《新留学青年》会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留学生在国外的真实生活,也会让那些计划送子女出国的家庭和正在申请美国大学的年轻人,为即将面对的异乡生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万晓峰 (美国阿默斯特学院招生办国际招生录取主任)

    元辛是一位深刻的观察者,能够在琐碎的细节中捕捉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他也是一名包容的写作者,能够不带偏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话者的立场讲述他们的故事。感谢元辛用真实的记录撕下公众对于留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相信他娓娓道来的饱含酸甜苦辣的异国生活,将给所有计划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带来启发。

    ——Frank(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友,棕榈大道留学教育公司创始人)

    我们知道现在的留学生和我们当年不同了,我们知道他们不用再去中餐馆打工,知道他们掌握了更好的英文,为留学做了更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这样一个世界越来越扁平化的今天,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一代留学生的真正面貌。他们的肖像是什么?他们的痛苦和希望是什么?他们在国外的奋斗与成长,将对国家、对历史意味着什么?很高兴,《新留学青年》通过勾勒一幅新时代留学生的群像,为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书中讲述的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在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勇敢去闯的青春永远值得歌颂。

    ——孙玉红(哈佛大学梅森学者、“问校友”创始人)

  • 好好接话

    作者:[日]山口拓朗

    在职场、交友、学校、告白等场合,你我都常有以下感受:

    ●没讲几句,话题一下子就冷掉了!现场尴尬到不行……

    ●一开口讲话,就好像会得罪人,真不知该如何说出讨人喜欢的话

    ●看见大伙聊得好开心,我该怎么做才能快速融入说话圈?

    ●当我讲话时,大家总是面无表情……我不想被认为是个“无趣的人”

    《好好接话》,一本帮你有效化解尴尬的万用接话秘籍宝库,帮你有效消除说话紧张,学会接话绝技,让你人生际遇大不同!

    ★害羞、嘴笨也能学会的“接话公式”,轻松创造话题

    想让人觉得你是个“很会聊天的人”,从日常生活开始,对他人的发言或事物,积极地做出反应。

    ★听出“暗示关键语”,顺势漂亮回话,谁都喜欢你

    “听别人说话”就是“提供说话情境”,建立一个能给别人“倾吐心声”的园地,轻松塑造好聊氛围。

    ★万用话库预先练习,消除说话紧张感的第一步

    不擅聊天的人往往一讲话就紧张,可以先把适合闲聊的题材学起来,不需把话讲得漂亮,只要敢开口说,无论跟谁都能聊不停。

    ★听懂表情、动作、语气的暗示,比说话内容更重要!

    许多觉得聊天很难的人都有“话一定要说得漂亮”“一定要讲对方爱听的”“必须说到对方会笑”的观念,才叫“完美对话”。其实“对话要活用”,根据聊天对象、时间、地点有所不同,并没有完美谈话类型。不求对话说得尽善尽美,只要懂得适时接话,不仅能摆脱压力和恐惧,还可从中了解人们价值观、看见对方“本质”。

    ★数千真实案例验证,能成功克服“说话恐惧”

    不论是工作、聚会、聚餐、约会等,请各位将此书所学活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就会开启一条别于以往的人生道路。

  • 国家兴衰

    作者:(美)鲁奇尔•夏尔马

    ◆暴涨的洋葱价格摧毁了谁的财富?政府干预的边界到底在哪?

    ◆下降的汇率更利于国际竞争吗?科技或资源富翁如何影响贫富不均?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才能产生红利?

    ◆政治强人如何改变一国的命运?国际舆情热捧就一定有利于国家发展吗?多高的债务增长率会造成经济猝死?

    ◆为什么制造业最重要?区位优势的威力怎样运作才能最大化?

    鲁奇尔•夏尔马试图回答史上最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国家富裕?

    借助海量的数据和长达数十年的深入观察,夏尔马分析了影响国家经济和未来前景的数千种因素,并从中总结出10大核心原则,带领读者了解一国兴盛与衰落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你将彻底读懂正在发生的经济变化,消解经济格局变迁带来的财富焦虑与危机感。

  • 小趋势²

    作者:[美] 马克•佩恩 / [美]梅勒迪斯▪法恩曼

    未来十年,能够再次影响商业、政治和文化的下一波小趋势有哪些?《小趋势2030》为我们预判近在眼前的未来打开了一扇窗。

    这本书大胆地指出能影响未来的势力,并非是社会中的大多数群体,而是占人口比例较小的群体。这些少数派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引人关注的变化。10年前,马克▪佩恩就在自己的畅销书《小趋势》中,向人们展示了美国少数派的行为是如何产生作用于整个美国的巨大影响力的。他所描述的从网络约会激增到今天美国共和党内部的决裂,都被言重。

    如今,整个世界正在经历着令人难以捉摸的变化,今天出现的小趋势的影响力比以往更大。这本书对今天世界出现的变化进行了合理的解释。通过列举出50个新出现的小趋势,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十年内将会发生的变化:新权力崛起背后那只无形的手,互联网媒体的风头盖过了传统媒体、零工经济继续蚕食传统行业……他阐释了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创业、人类工作的未来发展。

  • 滾出中國

    作者:畢可思(Robert Bickers)

    一九五〇年代,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了一面豎立在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自此這面由博物館虛造的告示牌,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當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凌空踢碎告示牌的那一刻,中國人無不拍手叫好。這面告示牌掀起的影響遍及國際、廣至各階層,它象徵著那段列強入侵、掠奪與歧視的降格過往。波濤久久不退,至今依然。

    中國近代史專家畢可思爬梳一戰結束至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九年掌權間的歷史,進一步述說北京政府如何站在過往基礎上推進「新中國」,外強如何在冷戰期間與中國建立關係,而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之後的中國又是何模樣。

    本書呈現的並非中國現代史的全貌,卻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今日,足以撼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在國際各處以強權姿態橫行,不斷上演著古怪、敏感、霸道又愛鬧脾氣的外交風格。然而強國的背後,卻是兩百年來沉重的屈辱,以及未竟的中華偉業。使用「玻璃心」一詞時,我們亦無法忽略「中國」這個名字身上背負著討回百年公道的心理脈絡。

    本書描述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反帝的社會、文化與心理根源。作者試圖探索像義和團那樣的狂熱排外心態是如何產生?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超英趕美?對作者而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衝擊不只是船堅炮利或外交折衝導致的喪權辱國,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這些一點一滴的傳播使中國國內的歷史充滿了國際的因素,藴育出波瀾壯闊、愛恨交織的民族情緒。本書既能掌握歷史細節,又不忘記思考宏觀議題,是一本值得細讀的上乘佳作。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以往一個多世紀,觀察和研究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西方著作幾乎都無法控制自己將中國放置在基於西方歷史經驗而設想出的「應有」的位置之上,強迫性地加「批判」或「同情」的慾望。《滾出中國》是一部從中國以外的角度理解中國,但克服了這種慾望的著作。

    ──吳啟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畢可思不僅從史學家實事求是的態度撰寫此書,也透過細膩與鮮活的筆鋒,如報導文學般讓人親臨歷史現場;每個場景的串連,刻畫過去百餘年來中國現代化的艱苦歷程,以及民族主義得以滋長的養分。這也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習近平上台後提出的「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層原因。對臺灣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能檢視自身認同以及評估臺灣在兩岸關係處境的好書,值得一讀。

    ──王信賢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 读库19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2018年9月,知名人文艺术博主、科普作家@刘大可先生在微博问答里回答了《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人类会怎样?》的问题,说这是他自有微博以来信息量最大的问答。有读者评论,尽管讲述的是大灾变过后的世界,但任何人读上去都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闪耀。文章分四部分,在界定了“物质文明”的概念之后,沿着崩溃——平衡——复兴这一路径,从多个方面探讨论证人类可能的走向。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老戏,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流传至今,清朝沈容圃的戏画《同光十三绝》中,就有杨月楼在《四郎探母》中扮演的杨延辉杨四郎。因为剧中的一段情节,1949年之后它成了一出有“争议”的戏,有数十年的时间不准演出。吴钢在《〈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里还原《四郎探母》在“文革”后复出的整个过程,文中展示的十余张各个时期《四郎探母》演出时的剧照,极为珍贵。

    《学美术,教美术》是王立采写的美术教育家郭绍纲老先生的回忆录,讲述了郭老求学、工作等经历。在天津念初中时,年轻的郭绍纲就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启发、引导的重要性,考上国立北平艺专后,便在志向一栏写上了“教育”,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继介绍了人类如何一步步控制天花、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霍乱等(见《读库1704》与《读库1706》)之后,朱石生这次在《送瘟神》里讲的是血吸虫病——一种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传播历史的地方性传染病,俗称大肚子病。这期间,我们的前辈医家没能准确捕捉到它的一系列症状,从而归结为一个单一疾病,更没意识到这一系列症状是由一种不到一寸长的小虫引起的;而近邻日本的科学家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研究并寻找系统治理的办法。多年后,中国尝试防治血吸虫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依然未能根除。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曾一度占据优势,珍珠港事件过后,美国海军一边打捞修复受损船只,一边准备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1942年4月2日,美国海军的大黄蜂舰拔锚起航离开旧金山,向西航行,目的便是轰炸东京。这个故事曾被搬上大银幕,范·约翰逊和斯宾塞·屈塞等担纲主演。徐辰在同名文章《东京上空三十秒》中详述了此次行动的经过,文末还配有当时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本文写作之时,杜立特的副驾驶理查德·柯尔还在世,一百零三岁,2019年4月9日,他在德克萨斯圣安东尼奥去世。至此,参加杜立特空袭的八十名战士都已荣归。

    克韩的《知道“自己在哪里”》探索了GPS的前世今生;严锋的旧文《金庸为什么这么好》,通过对《天龙八部》中天龙寺群僧斗鸠摩智这节文字的分析,带读者领略金庸讲故事和描写场面的能力。《冰与火的暗影(续)》延续上篇的风格,继续梳理原著中那些篇幅不多的人物与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作者:呂蒔媛

    標籤讓人恐懼,標籤讓我們始終無法理解人性。

    金獎編劇呂蒔媛最新話題鉅作——

    每個人都有苦衷,每個人都有犯下錯誤的可能。

    馬欣、賴芳玉 深入導讀

    李屏瑤、吳曉樂、易智言、徐譽庭、連俞涵、温貞菱、謝盈萱 重磅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這齣劇本不是要批判誰是善惡或廢死與否,而是在這噪音世界中,如何能當一個清明的人。不清明,以為所行之善事,遲早會為惡鋪路,如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 A. Hayek)的名言:『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故事中所有人比起黑白都更接近灰,而你我,又能論誰黑白?」——作家、影評人/馬欣

    「這本書很大膽,因為它把世人最容易理解的邪惡如殺人,最期待的罰如死刑,透過每個角色的敘事,叩問這個『簡單』,帶入『思辨』。不過,我認為這本書藏在最深處的意涵是:邪惡來自於欠缺思考的危險。而你我都可能正在走向邪惡,卻毫無所知。」——律師、作家/賴芳玉

    「閱讀這個故事的初版大綱時,當我被自己並沒有預料到的共鳴給撼動得紅了眼眶,我知道自己遇到了一個非拍不可的故事。劇本書的出版,還原了這個劇集最原初的模樣,有些被我在影片中因為各種原因刪減的篇幅應該也能看到。文字的想像空間還是最大的,劇本也是這個故事的文本最完整的樣貌。」——本劇導演/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寫在律師身上的戲,不著重法庭的針鋒相對,我演的王赦也非一般律師刻板的凜然形象。蒔媛姊劇本厲害之處,就是她根植於人性的深刻,進而鋪展的場面調度。」——本劇主要演員/吳慷仁

    「頭一回看劇本時,除了被劇名吸引,其實前兩集關於媒體現況的描繪很打動我。當時看見劇本中擔任新聞部編輯台主管的宋喬安,既是被害者家屬又在高壓的媒體環境工作,真是太過癮的角色,編劇十元姊在前兩集就已經把角色人物都傾巢而出了;拿到全數劇本後,我看到了這齣戲的全貌,『去標籤化』該是故事的核心之一,期望觀眾能夠學習在事件發生時,先不去預設立場,而有更多對話空間。」——本劇製作人/林昱伶

    「這個劇本一開始就非常打動人,光看劇本就讓人流淚,因為裡面的人物就是那麼鮮活的生活在我們周遭,那個『活』是非常立體的。而描述媒體職場也因為做了紮實的田調,新聞台裡各種職人角色形塑具體,也替許多媒體工作者道出心聲,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呂蒔媛選擇這個題材我覺得非常有勇氣,也相信這是一部具備社會意識,也可以滿足觀眾的作品。」——本劇監製/於蓓華

    ◎ 本書特色

    ★二○一八暢銷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編劇新作,以「無差別殺人事件」、「思覺失調症」雙主線敘事,結合大數據資料與田調訪談結果,帶出媒體法治、家庭、精神疾病等故事題材。

    ★賈靜雯、溫昇豪、吳慷仁、周采詩、曾沛慈、林予晞、陳妤、林哲熹連袂主演。

    ★收錄完整版十集劇本。

    ★隨書加贈二張精美明信片(Catch Play提供,首刷限量送完為止)。

    ★製作編導、演職員群幕後訪談獨家整理,內附近百張劇照。

    ◎ 本書內容

    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燃起社會病灶,

    人性的愛恨、脆弱與尊嚴即刻引爆!

    在善惡的邊緣,每個人都有話想說;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作為一個編劇,我只是希望這齣戲能讓大家試著了解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不能認同他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背後的原因,我相信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這些傷痛在周邊發生。如果不願探索原因,我們是真的無法預防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呂蒔媛

    「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社會體制出了問題,如果殺人犯還有他們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家天彥呢?我們家天彥算什麼?」

    「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的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你的正義感、你的人權,都是為了這些該死的人!他要人權,那被害人的人權呢?」

    「就算是最該死的人,他也跟我們有一樣的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均等的權利!」⋯⋯·

    兩年前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李曉明造成九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最高法院宣判其死刑定讞。

    身為「品味新聞台」編輯主管的宋喬安,兒子正是這起事件罹難者。喬安與丈夫昭國本因工作理念不同漸行漸遠,更因兒子離開後水火不容、準備訴請離婚。白天她是新聞台厲聲火爆的副總監,晚上則是無法走入兒子房中,以酒精麻痺身心的可憐母親⋯⋯當女兒行為日漸失序,加上兇手李曉明的妹妹因緣際會進入公司,成為自己下屬,她與先生昭國,終究被逼著直視整起事件,和新痕舊創不斷的人生⋯⋯

    於此同時,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死刑定讞之後仍想了解其犯罪動機,被受害家屬潑糞、遭罵「人渣律師」,連家人都無法體諒。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連結,也引發了人權律法的掙扎、精神病識的探究,以及新聞媒體的反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沉默傷口,是呂蒔媛丟給噪囂社會的一個龐大詰問。一起隨機殺人事件、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扣連出家庭、媒體、教育、法治與精神疾病污名等思辨對話;透過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串起事件與人性的多重樣貌。加害者、被害者、律師、社工、媒體人員,各有各的殘缺、各有各的正義急欲伸張;當種種即時新聞如不痛不癢的擦邊球刷過生活,當批判輕易脫口而出將人定罪,我們與惡的距離之間,究竟還剩下些什麼?